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性善恶,爱蕃衍:王小帅电影的性伦理

时间:2024-06-19

巴靖雯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2019年2月,王小帅导演执导的《地久天长》中男女主演王景春和咏梅一举揽获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男、女主角两项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历史性的一刻。随后不久,王小帅导演的朋友圈宣传文案在互联网引发争议,其文字暗暗将观看《地久天长》作为男性与女性发生情感共鸣,进而发生身体接触乃至于性关系的一种目的性举动,“十点后”“初夜”等词语引出读者对电影散场后的无限意淫遐想……此宣传文案的“前卫大胆”与《地久天长》电影的“克制隐忍”形成对比,在互联网掀起一番探讨。

在上述的宣传文案中,王小帅导演视男性对女性的肉体占有为看电影的最终目的,本质上反映出在他个人的性伦理观念中,女性的意志是被漠视与忽略的,这种传统的男权思想是在网络上引发激烈探讨的原因之一。在今天,伦理道德远不只有“正误”之判,追求自由的青年一代与恪守传统的老年一代时刻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家本位观念、婚姻契约精神、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的伦理观充斥着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某一伦理问题可能产生上百种解答。在这样一种语境下,王小帅导演一改《冬春的日子》中大胆前卫的性表达,通过现代电影语言令其影片回归传统的两性关系塑造,传递出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含蓄保守的性观念气息。

一、克制—压抑—多元—回归,国产电影中的两性伦理嬗变

“我们在最初不可避免地与他者相遇时已面临善与恶的选择”,人类将向善的选择命名为“道德”,将涵盖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的概念,称为“伦理”。两性关系作为人类间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它根植于人类关系当中,随着时间推移,同社会政治经济一般发生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期,“民主与科学”之风吹进国门,倡导两性平等的口号率先在影视界打响,《难夫难妻》《老少易妻》等对于买卖婚姻风俗的展露与抨击,揭露当时毫无感情基础的男女将因婚姻捆绑发生性关系并被要求白头偕老,《三个摩登女性》鼓励女性自由追求爱情,歌颂了积极主动的劳动女性形象,到《小城之春》直面婚内三角恋关系,电影中的两性关系开始饱满,“丈夫—妻子”的平衡关系逐渐演变为夫妻、恋人、兄妹、朋友等多角恋复杂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推崇与提倡社会主义社会的恋爱状态,希望婚恋也可以听从党与国家的安排,婚恋能服务于社会主义。例如《李双双》中提倡的先结婚后恋爱,本质上仍在压抑自由恋爱;《柳堡的故事》中儿女情长被搁置一旁,转变为了一种更加积极、单纯的革命状态。此时国产电影表面上歌颂爱情的美好,实际上对两性性自由却是一种压抑状态——两性关系在面临国家建设时应该让步,这种克制与隐忍是受到时代的影响、政治的影响。

“文革”时期的“样板戏”中的私人情感仿佛被隐匿,《沙家浜》中删掉了胡司令结婚闹婚堂;《智取威虎山》中改掉了原著《林海雪原》中的感情戏,变得更加严肃;《海港》《龙江颂》中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单身男性。性爱在此时已处于被漠视与放逐的地位,样板戏电影塑造的可谓是“禁欲系英雄”,性欲与情感的隐匿强化了革命者的道德品格,也反射了那一时的极端。

直至“文革”结束,社会逐渐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进入到了一种得以“感受自我”的正常状态,长期的禁欲主义与“样板戏”式的文化情感逐渐消解,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强大意识形态维持的社会稳定秩序下,两性伦理已经从银幕上缺失很久了,导演们纷纷开始重视表达人的情感需求。在谢晋电影中,无论是《天云山传奇》中站在三位女性的视角看待时代变迁,还是《芙蓉镇》中从历史的洪流中表达胡玉音与秦书田的情感纠葛,“情感”被重新摆上了桌面,甚至此时的女性呈现一种“拯救者”的母性光辉,成为两性关系中的主导者。

至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创作时期,既有《良家妇女》一方面表现家庭和睦的温情脉脉,一方面抨击旧式婚姻对人性压抑造成的情感失衡的影片,又有《菊豆》中性无能的丈夫买的老婆与自己侄子发生不伦性爱的伦理悲剧,还有《红高粱》中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故事。此时电影中的两性伦理表达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性与爱的自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90年代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更加大胆,直观的、无意义的做爱画面,同性恋、妓女等小众群体在银幕频频露面。《东宫西宫》《苏州河》《小武》《安阳婴儿》等影片,表现了这一时期导演群体整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些象征自由与开放的先锋派导演直接加速了20世纪90年代两性关系的改革开放。

21世纪伴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男性女性从贫穷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脱出来以后,性本能问题开始凸显,两性伦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对性欲的直视和对婚姻的日渐不重视使得婚外情、未成年性行为、一夜情、堕胎、多次婚姻等问题在社会上频频发生。随着对自由个性的崇尚与传统文化中家本位的遗失,性、爱、婚姻三者土崩瓦解,乐享天伦的老人、追求爱情与自由的中年一代、直视“性欲”的不婚不育族、LGBT群体……社会中的两性伦理关系日益多元。

此时仍活跃在影坛的第六代导演,他们“从贵族精神的堡垒中解放,回到消费社会的迷乱中,走向当代电影文化的中心舞台”,贾樟柯导演用“性”作为人物塑造的点缀,《山河故人》中经典的忘年恋,表达着父子之间不可磨灭的代沟;娄烨导演用“性”作为表意的“奇观”,身体被当作欲望的载体,《春风沉醉的夜晚》中对同性恋身体的展示、《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各种不伦关系的刻画,都在揭示这癫狂世界中无知无畏的原始肉欲。而王小帅导演介于两者中间,他以压抑消解的方式表达两性,他的影片中不乏暴力性行为、未婚生子、离婚夫妻再育、婚外情、三角恋等种种伦理关系,但本质上他所传递出的核心性爱观是传统内敛的。

早期王小帅电影中的两性关系大胆直接,《冬春的日子》是对于一代人精神隐喻的日记体小说,两性关系来自双方的精神无所依托,只能将对方作为唯一的依靠,将性行为作为释放、疏解的窗口,即便白天也在做爱。而从第三部开始,对于两性伦理的表达呈现一种回归状态:在以《扁担·姑娘》《梦幻田园》《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我11》为代表的五部影片中,除了《青红》是以暴力发生的性关系,其余都处于一种青春期或中年期男性本能的性冲动;再之后《二弟》《左右》《地久天长》三部影片,导演有意用“生育”来平衡不符合社会、道德尺度的性行为。

本文将王小帅影片中的性本能分为性冲动与实质性行为,分析他通过对于性冲动的压抑和不道德性行为的消解,进而去规避一种社会功能不明朗的两性关系的表现。

二、爱欲的流浪与爆发:被禁锢的性冲动

性冲动是心理层面对于异性身心的一种好奇与渴望,如好奇异性的身体和性行为、向往与异性交往、渴望接触异性等,是一种青春期男女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王小帅导演的影片中首先表现为青春期发育中的性冲动。例如在《我11》中,性启蒙被当作孩子成长路上的线索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青春期的年龄界定为10~18岁,11岁处于青春期的开始。电影中,孩子们对于高年级女生谢觉红的谣言与观察、父母夜里的床事声音构成了王憨的性启蒙,影片结尾母亲在帮王憨洗内裤时发现的“遗精”痕迹,标志着这个男孩青春期性成熟的开始。如《十七岁的单车》中的红琴之于小贵,潇潇之于小坚。红琴的装扮象征着成熟女性:红色高跟鞋、红色长裙、红色唇膏,潇潇的一身学生制服则象征了青春女性,这两位女性对于两位男主角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亦如《扁担·姑娘》中的阮红之于东子,东子绑架阮红是他少年时期与异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捆绑是一种具有强迫性和压制性的行为,激发了少年对于“性”的好奇与渴求。在他从门缝中偷窥到高平与阮红的性行为时,是他性启蒙的开始,之后他便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第二种性冲动则是中年危机时面对初恋所产生的性冲动。在《梦幻田园》中,中年男人文刚刚刚买了一栋别墅,是中产阶级的代表,而老婆一家都是农民,与他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当淋完雨一身泥泞的初恋情人出现在他家并要求洗澡时,激发了文刚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洗澡”本身就是具备“性暗示”的行为。在《二弟》中,越剧演员去二弟家时也曾“洗澡”,之后两人便发生性关系。《梦幻田园》虽为一出喜剧闹剧,但别墅中的储藏室指代着中年夫妻二人内心想要锁住的秘密,钥匙的丢失指代现实社会里中年夫妻的信任危机,但结局夫妻二人的和解,表明尽管文刚产生了这样一种性冲动,但仍有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

从上述两种性冲动的表现来看,等级差异和道德是“禁锢”男性欲望的两条枷锁。《扁担·姑娘》里阮红是东子的嫂子,对嫂子的爱慕是受到道德所抵制的,因此这种爱慕只能被克制,被“装进”一台存满阮红唱过的歌的录音机;《十七岁的单车》里,小坚对潇潇的爱恋被一辆“自行车”束缚,拥有自行车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当小坚失去自行车时,同样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身份和勇气;《青红》中小根与青红的暧昧表面上止于青红严厉父亲的制止,实则是止于二人“身份的差异”,即贵州农村人与上海城市人的等级枷锁;《二弟》中二弟与打工店老板的女儿被拆散,也是因为他的中国偷渡客的身份,与身处美国的孩子母亲不匹配,于是受到抵制被遣送回国,尽管两人已经生育了一个孩子,仍无法跳脱身份的禁锢。

可以看出,在王小帅导演的电影中,并不避讳对“爱欲”的直接表达,这种爱欲既包含了青年对于女神的仰慕欲,也有中年男子对美好初恋的怀念,但这些爱欲的表达都被道德标准和身份差异所禁锢,那些想要挣脱禁锢的人,往往结局十分悲惨。

例如影片《青红》,作为一个历史符号,青红承担的是曾经中国那一代人身上的故事,她与小根的青春期爱恋,遭受到父亲的强烈反对,原因就在于两个人的“身份差异”——一个来自上海,一个来自贵州。影片中多次出现一段上下的台阶,父亲站在高处俯视着低处的女儿,而在家中也是女儿坐在床上,父亲站着俯视,父亲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带有浓重的权威性。而青红作为子女,既没有穿衣打扮的话语权,又没有自由恋爱的话语权,更没有选择故乡的话语权,隐忍还是反抗,便是她在片中多次静止镜头时的内心抉择。当作为女性符号的高跟鞋被父亲丢掉,当她去舞池接触到了“成人的世界”,当早熟的好友同集喇叭裤、长衬衫、飞机头等所有纪律不允许的元素于一身的男人交往时,她始终沉默不语,反抗过也失败过,结尾的遭遇强暴时,是她最后绝望的呐喊,地上散落的高跟鞋暗喻着少女的失落,而施暴的男孩小根最终被枪决,为这一段青春爱恋画上悲剧的句号。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我11》中,导演虽无直接刻画,但强奸事件以周围人的口吻描述出来,大概也是一种“爱而不得”的青年所做出的极端行为。

三、解构不道德性关系:以生命的名义繁衍爱

在王小帅的几部影片中,对于不道德的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解构,即分裂与解体。一般意义上不道德行为都是一种坏的行为,在王小帅电影中,他将“出轨”与“生育”“救命”放在天平两端。

这首先是因为中国人传统的性观念,中国词汇将“性器官”称为“生殖器”便深刻反映了一种暗含的性观念——性器官的功能即生育。在此基础上,那些不以生育为目的的“婚外情”便被视为“淫”,“捉奸”的判断标准不在于当事人是否是真爱,而在于偷情者有无合法的生育关系。《左右》和《地久天长》中所出现的婚内与他人发生性行为的事件,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是绝对不道德的,导演将性行为的目的放在了“生育”上,并且这不是普通生育,而是被赋予了“救人”和“传宗接代”目的的生育,因此这种性行为的发生便显得“较为正当”。

在影片《左右》中,王小帅导演塑造了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伦理难题:离婚夫妻再生育。尽管这是一个违背社会道德的问题,但两人却是为了挽救5岁的女儿,“这事放在台面上说,也只是挽救一个生命”。“挽救生命”使这场不道德的性爱变得苦涩又能够被接纳,正如片名《左右》,这是一个向左还是向右的伦理难题,向左是生命,向右是道德。事实上,这部片中存在的伦理难题是基于中国人特有的对于血缘的观念,整件事的暧昧与尴尬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是自明的,开片的第一个镜头段落就是一个主观镜头——枚竹在车上指挥“左、右”方向,由此作为能指对本片文本的所指进行暗示。

在表现《左右》中不道德性行为时,导演刻意为之的大红色床上用品本该是一种暧昧、性欲的象征,但在此刻却与二人的心境形成反差,两人的性行为是“被迫”为之,一方面,这里的红不再是暧昧,而是对传统夫妻伦理道德的打破;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挽救生命,红色也是血液的颜色,它也可以象征一种生命的延续。

同样,在影片《地久天长》中,主角也面临着类似的伦理难题,刘耀军一家从遭遇强制打胎、突遇下岗到独子身亡、友情破裂,再到背井离乡、妻子自杀、养子叛逆。养子离家后,老两口便真正没有了后代,变得压抑苦闷,而片中茉莉的出现给了刘耀军一次选择的权利。刘耀军和茉莉酒店幽会这场戏是全片的高潮之一,原本已婚男人出轨在道德上是不被允许的,并且出轨对象是其好朋友的亲妹妹,这在伦理关系上也是一种不正当。导演王小帅修改了叙述时序,通过截断事件的自然时间,用插叙、倒叙将不正当的伦理关系变得“相对”正当。

从刘耀军与茉莉见面,到刘耀军得知茉莉怀孕,观众确知二人发生过性关系,中间一共穿插了两次“过去”:第一次是刘耀军教授新来的员工茉莉车间知识,两人亲密接触,茉莉通过深情传达了一种羞涩与紧张,观众所接收到的消息是一种美好的青春女孩对年长男性的崇敬与恋慕。第二次是王丽云被李海燕拉去强制打胎并且大出血,以及茉莉和刘耀军在舞会上跳舞,这一次导演向观众传递出第二个信息,就是王丽云不能再怀孕了,以及再次强调了茉莉与耀军之间情愫的产生。在刘耀军进城到进入茉莉房间前,导演用两分半钟的叙述时长,来增加刘耀军的一种心理紧张与期待,也暗示了之后两人会有“故事”发生。

由此可见,导演为这场“出轨”安排了一个合理的身份——茉莉替失独的刘家传宗接代,也通过叙述方式,让观众感知到茉莉过去对刘耀军的暗恋。这种时间的编排便减轻了“出轨”行为的不道德性,观众得到一种主体认同感,当中年男子面对美好年代时恋慕他的女生的“勾引”、当无后的男人面对一个愿意为他传宗接代的女生,观众便会认为这种出轨是“情有可原”的。

结 语

本文通过对于王小帅电影的两性伦理研究,认为他的电影中压抑着男性原始的性冲动,通过暴力制造的性行为获得了悲惨的结局,而不道德的性关系通过冠以“挽救生命、传宗接代”的名义被消解,从而为中国电影市场贡献了一种符合传统审美意蕴与现代价值观的规范文本,通过现代电影语言令其影片中的两性关系传递出了一种典型东方含蓄保守的性观念气息。

如今,越来越多的性丑闻在互联网传播,而这些性丑闻往往关乎伦理道德,并非上升到法律层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伦理教化的功能则显得尤为重要。群众对社会的想象不仅基于理性的利益诉求,更具备感性的情感回应,电影作为大众媒介,拥有着其他艺术所不可替代的教化功能,它是一种观点输出、一种文化传播,电影中的两性伦理是折射社会性伦理的一面镜子,也或多或少对社会性观念形成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本质上来说,尽管王小帅导演在宣传文案中体现其男权思想,但在他的影片创作中,却是对社会两性伦理关系做出一种正确引导,正是这种相悖感造成了社会大众的激烈探讨,这种探讨不仅说明了中国观众审美意识与思考水平的提升,也督促着导演、研究者意识到在影像制作、传播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价值观输出功用。每个导演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影像输出和伦理表达,以此来推动整个影视创作行业的规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