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革命经典构建:主旋律电影音画表达形态

时间:2024-06-19

万书亮 李窦逗

(1.长春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2.吉林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新中国的成立掀开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篇章,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赶走侵略列强、推翻统治阶级、重获民族自由的喜悦中,对民族发展与国家建设充满了无限热情,歌颂战斗胜利、表达民族喜悦自然也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音画旋律创作的重要主题。在战争年代,各种政治枷锁与斗争因素使音乐创作者们根本无法自由创作。在此情况下,电影中的音画艺术一度陷入停滞。随着国家政权统一以及新中国的建立,电影音画旋律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各种不良政治因素不复存在,强加在创作者身上的政治枷锁被一扫而空。这些都极大激发了创作者们的灵感。这一阶段的创作,从电影画面质感至音画旋律均饱含了对民族独立的巨大喜悦、对新中国建设的万丈豪情和对人民民主富强的无限希冀。在此期间,社会文化的发展成为影视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革命精神、民族思想和新政权成为影视音画旋律歌颂的主要对象。电影成了当时最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音画旋律在影视作品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许多经典影视作品均于此时期诞生。

一、“主旋律”电影音画的整体业态

我国历来重视影视艺术的发展,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便成立了专门负责影视媒介发展和电影音画旋律制作的专职机构。在中央政策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各地的电影生产制作团队为迎合音画旋律的需要,专门成立了创作部门,从事创作,这为电影音画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首届文艺发展会议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全国的文艺创作者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团结一心,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国家文艺事业向前发展。说到发展谈何容易,多年的战乱使国家经济陷入倒退,相关人才的匮乏使国家文艺事业的发展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在此时期,包括电影音画旋律艺术在内的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均受到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因时间有限,很多创作者对电影主体理解不够透彻,也无法以先进理论为指导进行配乐创编。因缺乏资金,绝大多数电影创作团队无法更新设备,音画旋律等创作因此深受影响。在困难面前,创作者们以不懈的努力,创作出了无数后人难以逾越的经典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便是其对音画旋律的驾驭与处理。《桥》是其中的代表,其音画旋律堪为典范,充分展现了创作者的创造智慧,对同时代的电影进行音画旋律创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一大批优秀电影音乐作品因此纷纷涌现,作品的旋律、节奏、主题、表演形式充满了大众特色与时代内涵。同时,音画旋律的内容与影视作品的内容联系更加紧密。绝大多数创作者均能以影视作品为中心,同时参考国外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电影的相关处理进行有关设计,创作出了一系列契合时代主题的电影。无论电影整体艺术,还是其中的音画旋律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为新中国成立后电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文艺工作者很早就意识到了民族音乐在电影音画旋律创作中拥有无限潜力。随着以管弦乐为主体的配器方式上不断融入中国元素,民族乐器在电影音画旋律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影配乐的民族特色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音画旋律创作与乐器创作相伴而行。这充分体现了创作者进行影视音画艺术创新的巨大激情和为社会生产服务的无限热忱。在为社会服务的文艺工作政策的指引下,几乎所有诞生于该时期的影视作品均采取了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民族化音画旋律风格。国外优秀音乐模式的本土化使以音画旋律主打的影视作品兼具本身艺术特色与民族风格。

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十七年”的电影作品及其对音画旋律的处理再次得到了世人的重视。《我的祖国》《送别》《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创作于1949年—1966年间的电影均是其中的经典,为现代电影音画旋律乐创作提供了基础。中央电影局的成立使新中国的影视创作事业得到了统一管理,彰显了国家对文艺创作事业的重视。散布于各地方的电影创作机构也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下成立了专门机构与组织,对当代中国电影音画旋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为解决相关人才匮乏的问题,国家相关管理机构一方面以公费形式选派了大量青年人才出国深造,引进国外先进知识技术,同时积极组织专业人才深入基层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通过理论普及和知识传授来提高电影制作团队在音画旋律方面的专项驾驭能力与综合素养。培训主体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电影音画旋律处理的发展历程,帮助学习者寻找创作灵感,进行作品创新。不少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日后都成为国内知名的电影音画旋律创造人,在个人创造发展历程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为国家电影艺术及电影音画艺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虽然经济实力有限,创作条件不佳,还有诸多政治因素对该时期的电影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我国电影行业在音画旋律创作方面依旧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从实践看,电影音画旋律表现更为多元、艺术内涵颇为丰富,其所具有的影响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加倍凸显。在该时期,电影音画旋律取得的进步在我国整个音乐发展历程中占据着极其特殊的地位。

二、理论与技术的意识革新

电影音画旋律研究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创作人才的不断丰富为我国电影创作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注入了新鲜血液。大量先进理论的引进使创造者对电影音画旋律创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影视作品而言,音乐不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构成元素,更是体现作品灵魂,突出作品艺术特色的重要途径,是与影片内容紧密衔接的部分。音画旋律与影视内容的充分结合,不仅提升了电影作品的艺术高度,同时也丰富了电影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含义。例如,《祝福》的音画旋律创作大胆运用了本土管弦乐伴奏,为影片故事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江南文化背景。同时,影片的整体音乐风格也始终保持一致。再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音乐创作者通过对插曲的不断变调,影片内容因此更加生动,不同风格的编曲成功渲染了影片主题,也将观众的观影情绪带向高潮。《冰山上的来客》之所以广受人民欢迎,其主题音画旋律于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创作也因此成为电影音画旋律中的不朽之作,为一代代音乐爱好者和影视迷所传唱。随着音乐电影的不断普及,观众对主题音乐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于是,电影制作团队也开始更加重视电影音画的主题设计。除此之外,电影音画旋律还被应用于电影插曲之外的更多领域。例如,电影《铁道游击队》的音乐创造者就充分利用了琵琶所具有的特殊音效,将游击队员扒火车时的那种紧张、刺激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加之不同类型的插曲,影视场景变得更加壮阔,配乐效果显得更加雄浑。在音乐的感染带动下,观众心潮澎湃。上述种种电影音画旋律创新充分表明,当时的电影音乐制作人已对电影音画旋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影视主题进行配乐创编。

剪辑设备的不断改良和录音技术的不断创新为电影音画旋律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多声轨录音技术的发明普及为单独记录音乐、音响提供了可能,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音乐设计空间;各种不同的声音题材被完美呈现出来,电影音画旋律的结构内涵更加丰富;电影题材不断创新,立体声电影被搬上银幕,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观影体验。影片的情感表达渠道因电影音画旋律处理技术的不断创新而更加多元,影片主题也变得更为清晰。《林家铺子》的音乐创作者通过音画旋律的渐变为观众构建了一幅清晰、富有层次感的画卷。创作者首先以一声空竹将观众带入主人公逛庙会的情境,随着主人公逛庙会的脚步,以“空竹声”为主体的电影音画旋律逐渐深入。观众的思绪随着主人公一路前行。虽然都是“空竹声”,但与前一节的旋律形成了明显界限。随后,庙会上喧闹的锣鼓声将观众带入第三个旋律层次。这同时也迎合了电影画面所描绘的庙会内容,与第二阶段的旋律形成了明显的界定。最后,一声汽笛将电影画面及观众的思绪带向码头。旋律也随即被推向了第四个层次。层次清晰的电影旋律将观众的观影情绪与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物对话更加清晰,影片主题不断深入,不同层次的旋律泾渭分明但却又有机地融合交织,展现了电影音画的层次美,升华了影片的艺术感。

三、特殊时代的创作政策导引

在中央文艺建设政策的指引下,影视艺人始终秉承着“服务革命、民族团结、娱乐大众”的原则进行电影音画旋律创作,对各种影视音乐作品进行民族化、大众化的加工,直接推动了电影音画旋律研究事业的加速前进。在创作之余,不少电影音画旋律创作者开始参与理论研究工作,对我国的电影音画旋律发展历程进行整理。他们或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的电影音画旋律创造特色进行总结,或结合个人实践经验对现有理论进行补充完善。相关工作者对电影音画旋律研究事业的广泛参与使我国的电影音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种理论概念更加清晰、标准更加明确、内涵更为丰富。学者周扬在个人研究结论中将音乐总结作为电影“四好”的组成要件之一,认为电影作品的品质高低与电影音画旋律的结合关系密切。该观点的提出使我国的电影音画旋律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不少研究者开始以此为基础进行电影音画旋律专题研究,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李焕之认为,对电影音画旋律进行民族化加工仅仅是电影音画旋律制作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赵讽表示,电影音画旋律制作有其独到之处,不能与其他类型的音乐制作同日而语,应该对电影音画旋律的创作模式与题材类型进行单独研究。徐徐在研究中发现,音乐能否在影片中充分发挥其功能,关系到音乐与电影的结合质量,只有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实现音乐与影片的充分结合,并最终起到推动情节发展,提高影片质量的效果。工石阶从整体出发,对电影音画旋律的创作原则进行了总结。吕骥则采用案例研究法,借助多部经典影片对电影旋律展开研究,高度概括了我国电影音画旋律的创作发展历程。还有学者以电影音画旋律的本土化创作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对如何凸显电影音画旋律的民族特色、如何以本土乐器来提升艺术效果进行了重点研究。本时期的电影音画旋律研究对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因此成了我国电影艺术上研究史上的光辉一页。

特殊历史背景下,在1949年—1966年这十七年间,电影艺术的音画旋律散发着浓郁的政治气息。这不但成就了以新政权为导向的主旋律电影,也成就了该时期文艺作品的最核心特点与功能。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创造历程,使这十七年为中国电影音画旋律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