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胡 莉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讨论电影表达的边界实际上是一个不能完成的命题,这并不是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能被接受者所认识,或者在电影文本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并不清楚自己在创作的对象是什么。不论是对创作者还是对接受者而言,在面对电影文本时,所有人所谈论的都是一个非常明确且具体的对象,虽然这个对象的概念很难用语言来厘清边界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个概念的内容而言,每一位电影艺术的参与者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这个判断常常不诉诸言辞表达,而是转化为一种贯穿个人审美体系的观念。在电影文本研究的过程中,依旧很难彻底摆脱理性的分析而完全依赖于主观的判断,这是因为就艺术研究而言,它所唯一依凭的就是作品本身所构建起的作品体系,而对于创作者而言,又常常会力图打破艺术理论所总结和规范的疆界,从而出人意料,这就导致理论的总结需要伴随着作品的更新,在一定的时间内沉淀之后,艺术理论对于形式边界的界定就会自然产生变化。
每一种艺术门类概念内部的变化都是带有明确的规律的,边界的突破实际上就是对概念本身的特点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就电影艺术而言,最基础的特点在于影像化语言的应用,通过影像语言构建叙事的这一方法成为电影文本之所以可以独立成为一种艺术门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视觉技术本身的提升成为电影文本不断突破自我的一种尝试。如果视觉技术的进步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必然之路,那么,通过对影像语言的重新组合达成全新的叙事效果,也同样是伴随着技术进步而必然会在电影艺术中产生的变化。在由英美制作公司共同出品的迷你剧《黑镜》最近拍摄的相关剧集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之中,这种全新的叙事形式忽然走进了大众视野,并且在此作品之后引发了剧烈的反响,国内外也都出现了类似的短视频和游戏。或者说《黑镜:潘达斯奈基》一方面在市场面前一路高歌猛进,通过技术的进步实现了票房的反响;另一方面在电影艺术的内部为更多的叙事可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黑镜:潘达斯奈基》就其本身使用的语言来说,具有非常充分的影像特征,虽然是相关迷你剧的衍生,但是在形式上依旧可以被称为电影。这是因为首先从叙事规模上看,电影相对于剧集的叙事时间更集中,人物也更加固定,因此在表达的过程中,叙事相对更加紧凑,节奏更加紧张;其次镜头的表达上,不同主人公(类似于《黑镜》),虽然单集内时间集中,但是多数整体的表达中心依旧要通过所有剧集呈现出来;再次,电影和剧集所针对的平台不同,电影更侧重的是银幕,但是剧集在传统上主要通过电视来实现传播。值得玩味的是,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不论是电影还是剧集,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传统的平台,而转到新的网络平台上,这种平台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表面上是在这一方面将电影与剧集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解,从人物建构到表现形式,两者的区别越来越小,这在后文对《黑镜:潘达斯奈基》的进一步分析中会详细论述。总之,《黑镜:潘达斯奈基》从本身的叙事特征上来看,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剧集,而是该剧集衍生出的电影作品。
在影像语言的应用上,《黑镜:潘达斯奈基》本质上与一般的电影文本所使用的影像语言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在语言的组织和结构方面,《黑镜:潘达斯奈基》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一般的电影文本的主要目标是在文本形成之后,以上映为主要目的投入到电影市场中,但是《黑镜:潘达斯奈基》由于选择了互动式的文本结构方法,需要根据观众的主观选择形成新的文本,因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实现院线上映,只能在相关的付费平台上实现文本互动。但是这并不影响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的基本要素。对于这部作品而言,影像语言的重组为观众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迷你剧形式,本质上来说我们很难去完成这部作品到底是什么的表达,它既能够符合电影在集中时间完成故事的情况,在叙事上也更加集中;它的主题既可以归结到整部迷你剧的体系当中,也可以独立存在而具有意义。不过在另一种思路下,情况会有所不同。那就是这种影视之间的区分应该放在如何完成观看这一环节,实际上就《黑镜:潘达斯奈基》这部作品而言,它来自每一集都单独成篇的迷你剧,这部剧中故事的完成除了在叙事时间方面,与一般的电影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不同的是,《黑镜:潘达斯奈基》这部作品如何完成观看,对电影这一概念的成立具有深刻的意义。由于这部电影是一部互动体验的作品,观众需要在特定的叙事环节进行选择,进而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成了全部选择产生了一个结局就标志着这部电影的完成。对于另一些观众而言,这部作品“观看”的完成是在了解多重结局中的其中一部分结局或者所有的选择产生的结局以后才结束的。对于前一种观看方式来说,《黑镜:潘达斯奈基》这种形式可以看作是《黑镜》系列当中的一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形式新颖的电影。但是对于后一种观众而言,他们在讨论这部作品时则会以一种全知的方式回顾这部作品的全部内容。在《黑镜:潘达斯奈基》当中第一次选择产生的结果之中,有一种选择的结果导致整个观看的时间非常短暂,如果按照第一种形式,文本故事的完成就变得非常平庸。或者说,这种形式下的文本之所以引人关注,恰恰是因为它可以结构出多种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讨论《黑镜:潘达斯奈基》所指涉的故事内容。
多重结局带来的不再是一种剧集的感受,反而打上了鲜明的电影特质,因为电影文本中指涉的叙事空间是有限度的,它往往是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统一体,在叙事场景的选择上,电影叙事所延展出的场景往往比较有限,它一定伴随着主人公为中心的叙事所展开;但是电视剧或者网络剧则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剧集的表达往往是由众多人物构成的,场景的选择也往往更加多样,场景本身也不具有叙事的意义。对于电影文本而言,每一种场景的出现都一定在结构上具有叙事的意义,主人公的心理特征都在这些场景之下逐步地显现出来,这是一般的剧集类创作难以实现的。对于《黑镜:潘达斯奈基》尤其如此,在场景的选择中,这部作品集中在主人公的叙事线索上,与《黑镜》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被刻画得更加细腻,叙事的场景产生的意义也更加多元。在《黑镜》剧集中,人物所身处的环境除了是由科技建构起来的,本质上并不影响叙事的发展,但是《黑镜:潘达斯奈基》之中,家庭的环境对于主人公在某些选择下是具有意义的。这一要素最终必然导致叙事的发展,因此本质上来说《黑镜:潘达斯奈基》应当属于一部产生于系列剧集中电影文本。
作为一部突破了电影概念边界的电影文本,《黑镜:潘达斯奈基》通过互动的形式,改变了观众对于电影叙事只能被动接受的状况。传统意义上,剧集构建的真实基础在于它往往擅长通过不具有创作者主观性的环境建构实现真实的塑造;但是电影本身的个人风格却独树一帜。也恰恰因为如此,电影文本本身的真实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比如吴宇森导演的《碟中谍2》在整个系列的电影中风格特征鲜明,但是电影文本本身选择的叙事与该系列整体上都不产生直接的联系。如果纵观这一系列之作,不禁很容易让人对电影文本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但是《黑镜:潘达斯奈基》则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不论文本的创作者是谁,在主人公的情感发展过程中都与观众的直接选择联系在一起,观众虽然不是电影中的人物,但是依旧需要在情感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种观众参与的叙事策略,很容易在情感上与受众之间产生共鸣。
从电影的外部来说,这种叙事形式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就《黑镜:潘达斯奈基》这部电影文本来说,由于这种互动形式只能存在于特殊的媒体客户端中,并不能实现在电影院中与观众之间互动,而且当电影文本脱离了客户端的技术支持之后,电影本身的组织意义也就消失了,在一定程度规避了版权侵害的问题,为电影文本的创作提供了范式,但是同时就电影文本而言,这种过度依赖媒体客户端的情况,会导致电影的创作中开始融入发布媒体的影响,其前路尚不能完全一言说清利弊。
《黑镜:潘达斯奈基》的出现实际上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其他领域,由接受者直接进行参与的情况已经并不鲜见,国内的知名游戏《隐形守护者》就是一种互动式的游戏,除了针对的受众和平台造成这部作品成为游戏,总体上看,如果游戏本身实现更加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电影文本。这种背景下,《黑镜:潘达斯奈基》这部电影的出现实际上是电影文本对这一技术发展的回应,但同时也进一步预示着观众参与到电影叙事发展当中的努力从另一个层面得到了实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不同于古典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其他艺术类型,虽然受到技术的影响,却不完全由技术的进步而完全改变本身的发展路径,但是或许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可以实现完全的直接参与的形式,目前的许多电影艺术的界定也就会随之改变,对于《黑镜:潘达斯奈基》而言,虽然只标志着电影艺术进步的一个环节,但是对于电影研究的未来走向而言,这种样本的出现实际上是在提醒研究者,电影的发展在技术进步的未来一定会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样态,而对于这种变化应当在保留审视的同时,为电影的变化准备开放的心态。
我们可以进一步想象,《黑镜:潘达斯奈基》这部电影如果真的走到院线之中与观众见面,是否也可以产生一种由观众自由组合不同部分的叙事环节,最终将各个叙事方面自由组合,形成完整的电影叙事文本呢?总而言之,《黑镜:潘达斯奈基》这部电影其中所包含的对于电影概念的反思已经使电影的基础概念产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从本质上看,电影与剧集之间的区别进一步缩小,电影文本当中表达多数来自创作者的主观创作经验,在这种观众亲身参与下也同样被进一步弱化。这种弱化导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在商业与技术所产生的影响下有了巨大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电影在叙事层面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电影在类型层面产生了进一步的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