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东野圭吾悬疑文学荧幕表达的叙事探究

时间:2024-06-19

张 利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在文学作品之中,小说与电影都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在构筑的虚拟世界中不同身份、性格迥异的人物角色根据虚拟的情境、法律、伦理等规则围绕爱恨情仇、金钱利诱、是非伦理、道义法则等目的展开的行动叙事。旨在从虚拟叙事中折射出对现实社会中或正面或负面的情感,表达作者或者导演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特殊期待,甚至可以说两者在反作用于社会的现实功能中具有强烈的共同性,但是因为符号的差异两者在叙事表达上存在着极大区别。小说的内容传递主要是通过文字来实现,文字拥有极大的意义空间,在叙事上也有更多的丰富可能性,但文字对于读者来说在文字认知、文学素养、联想能力等方面均有着一定的素养要求,以此才能在传递文字信息的基础上,引导读者展开相应的联想,补足文字在画面、空间感上的缺陷;电影主要通过视听语言完成故事讲述,视听语言能够弥补文字在画面、空间感上的不足,以更为具象化和接近性的形式引导观众展开关于电影意义空间的联想,叙事直白易懂,但是视听语言长于感官刺激,在内涵上却不如文字更具深意,因而在叙事上的内在效度要弱于外在效度。

由于两者艺术形式在叙事方面各有所长,诸多电影制片方也试图通过小说翻拍电影的形式融合两者优势,《乱世佳人》《教父》《魔戒》《肖申克的救赎》《闪灵》《广岛之恋》等外语片银幕经典都源自小说改编,我国也不乏小说改编电影的经典之作如《霸王别姬》《活着》《红高粱》《天下无贼》《芳华》……在丰富的小说题材中寻找叙事灵感并结合电影的叙事特长完成虚拟世界的构建。日本著名悬疑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叙事上具有极为强烈的个人风格,故事架构精妙、情节跌宕起伏,超越传统推理小说的框架在悬疑和奇幻之中描述极具合理性观感的叙事。《嫌疑人X的献身》《幻夜》《恶意》《放学后》《白夜行》《解忧杂货铺》等其诸多经典小说被改编翻拍成电影,虽然经过视听语言的二次加工处理,但在叙事上仍旧保留了一些东野圭吾的叙事风格,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剖析真相中的浓厚悬疑氛围

悬疑推理小说是所有小说类型中最难驾驭的,因为对于作者的故事整体性的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线索铺设能力、情节冲突的创新能力以及故事氛围的渲染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作者在动笔前必须完成对这个故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把握,从内容导向、节奏设计、细节线索涉及与分析,尤其是对于悬疑推理小说的魅力核心——悬疑氛围的渲染。悬疑氛围能将观众紧紧包裹在小说叙事中,不断唤起人性的本能、刺激好奇心、留存注意力、调动肾上腺素,观众迫切地想要探究故事真相,充分增强悬疑推理作品的可读性。

日本高人气作家东野圭吾的悬疑推理小说能屡登上畅销榜冠军,相当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东野圭吾高超的渲染悬疑氛围能力。在铺开故事真相全貌时,少有按照时间先后与因果逻辑关系展开叙事,多是在故事开头设置一个或几个悬念,通过细节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悬疑氛围,这种氛围贯穿全程,将读者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同时调动起来,引起对紧张氛围的情绪感知,并随着主要人物依次出场、关键道具先后出现、重要细节逐一披露跟随作者的节奏进行思考,共同完成悬疑叙事“展开悬念—剖析真相—悬念破解”的叙事过程,实现读者与作者同频同步的真相洞悉。

东野圭吾的悬疑推理小说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作品时,导演也大多保留了东野圭吾对于整个故事叙事具有积极效果的悬疑氛围的叙事习惯,在悬疑氛围的电影氛围主基调中开展后续的情节与细节铺设。西谷弘翻拍的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围绕着樫慎二的死因展开,但是在电影一开始便将凶手杀人的“事实”全部公布,从作案动机、作案凶器到作案手法,无不清晰明了,嫌疑人花冈靖子在石神哲哉的一步步指导下获得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据,提供给警察的口供也毫无可疑之处。直到叙事在汤川学介入调查后节奏加快,关键情节与场景多以黑、灰等阴暗配色和昏暗光线为主,语调低沉、冷静但是在颤抖中流露出恐惧、隐忍等负面情绪的对白,在混乱的场景中一个个隐藏在黑暗中的案件线索呼之欲出。但是在黑暗中又有一股力量将披露事实真相的线索重新拽回并有将其溺死在黑暗中压迫感扑面而来,两种感知营造了浓厚悬疑氛围,吸引着观众共同参与到剖析真相的过程中。

这种营造悬疑氛围的手法在一些改动较大的电影中也被保留和延续着,由韩国导演李正浩制作的电影《彷徨之刃》由于对于小说情节改动较大一直饱受诟病,但是电影中对悬疑氛围的营造保留了并重点加强了东野圭吾的悬疑叙事手法,值得一看。李胜贤根据一封神秘的信件所指导的线索找到了三名恶少年虐杀女儿李秀珍的视频录像,愤怒的父亲不断地躲避警方的追捕,在绝望的复仇之路上意志坚定地前行,利用一次次惊心动魄不幸暴露行踪的情节安排,为这场复仇增添了悬念,让观众在悬疑氛围中围观这场践行正义的未知之旅。

二、环环相扣的戏剧化转折

小说叙事的基本逻辑结构是多个小故事情节构建的大故事,每一个情节所传递的故事信息和节奏有多有少、有快有慢,由此才能完成一个详略得当、节奏合理的故事构架。因为信息量过多、节奏过快极易让读者产生一种疲惫与无力感,错误预估一般性信息与细节的重要性,难以完成对一个部分关键情节的正当解读。信息量过少、节奏过缓则容易让读者在过于松弛的阅读中失去兴趣和降低读者的兴奋点。这对于作者的情节均衡安排能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既不能过于松散,也应给足读者一定的喘息与消化空间。

作家东野圭吾对此摸索出了一套可读性极强的叙事手法,在情节与情节之中安排环环相扣的戏剧化转折,这样一来能够平衡情节与情节之间信息承载量的巨大差别,能够在情节变动所引起的读者对信息量和认知的变化中有意识地带领观众找准电影节奏,并且利用这种戏剧化转折使得每一个情节安排都具有意义。关键剧情与重要联系潜伏在下一秒中,这种紧张刺激的感官辅以信息量安排得详略得当的剧情,既不增大读者的阅读压力也能够激起读者在剧情中寻找联系的对作者智商挑战的胜负欲。

经典作品《宿命》是他在情节戏剧式转折尝试的分水岭,和仓勇与瓜生晃彦是从学生时代彼此仇视、互相较劲的一对宿敌,在分开多年之后又因为一个18年前的命案重新纠缠在一起,警察和仓勇的成为医生瓜生晃彦的妻子,瓜生晃彦又成为杀人案件的嫌疑人,在命案真相被披露的过程中又牵扯出一个个意料之外的关于血缘、爱情、道义、伦理的纠葛宿命。读者对原本人物关系的预设,都被东野圭吾铺开的命运所推翻,环环相扣的戏剧化情节处理将读者带入有着特殊节奏处理的意义空间,并将视野带向社会、现实与人性。

经过视听语言银幕化再现精彩小说场景的电影中,也延续了这种叙事魅力,也在挖掘每一个电影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联系背后所具有的观影效果。导演福泽克雄在电影《祈祷落幕时》中就花了诸多笔墨在戏剧化转折的故事结构上,影片以加贺、加贺的表弟松宫、浅居博美三条人物主线交织,奏起一曲长达三十余年的命运交响,真相中嵌套着真相,每一个真相又是一个故事转折点,偶然化、戏剧化的情节环环相扣,在极不合理之处写出极合理的故事,看似信息量低、无关紧要,但是经过转折和连接,却成了不幸的必然。所有的人物在复杂、缜密的联系中像是在命运棋盘中的棋子一般,情节转折的戏剧效果像是单纯的艺术表达,又像是对现实社会关联中的真实记录与描绘,在这个处理得当的情节空间中观众也能够在享受观影乐趣的同时从中挖掘出命运所具有的深意。

三、罪恶中审视人性的暖色

小说与电影一样,元素、灵感、逻辑、情绪来源于生活,在故事叙事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中又希望反作用于生活,像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黑色幽默,看似与观众所处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是又确确实实是通过来自现实社会碎片的荒诞式组合,来表达被现实社会的巨大压力所引发的异化的人性、疏离的情感,以嘲讽的方式完成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利用非理性来解构理性,以求能够驱逐现实生活中的黑暗面。这种从虚拟世界中获得现实性意义与影响才是艺术作品最为核心的功能性,而不是仅仅为读者或者观众提供一个逃避现实社会、寻找个人存在优越感的路径。

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作品虽然多是悬疑、推理、犯罪题材,但这种边缘类型的社会实践并不影响与读者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实现有效交流并引发读者关于人性的思考与心灵共鸣。人物角色身处社会的黑暗面,悬疑离奇的故事基调又将人物包裹得更紧密,可当所有罪恶觉醒、开始暗流涌动时,又能够让读者窥见从罪恶中透露出来的人性暖色,这样一来小说就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现实世界复刻品或者创意品,而是可以用人性暖色与读者内心世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的存在,情感得以安放、精神得到慰藉。东野圭吾的小说作品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比起直接的诡计或者讽刺来说,我看重人的疼痛。”这种疼痛来源于在罪恶中挣扎的人性,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被罪恶所侵蚀,人物角色也好、读者也好,在这其中感到疼痛,这份疼痛是人性存在的明证,也是证明人性暖色所付出的代价。

导演们自然也注意到了东野圭吾这种自虐式人性温度追求的叙事偏好,电影《白夜行》导演深川荣洋在对小说《白夜行》的影视化过程中,保留并重点处理了这种审视人性的表达叙事方式。在罪恶中成长起来的谋杀嫌犯的女儿西本雪穗与为爱弑父、强奸、网络犯罪不择手段的桐原亮司相爱了,在不见天日的黑暗中这种原本该隐忍而克制的爱情却疯狂生长与蔓延,试图吞噬犯下的一切罪恶却被罪恶吞噬。桐原亮司死了,在小说最后一句写道:“只见雪穗正沿扶梯上楼,背影犹如白色的幽灵。她一次都没有回头。”电影则进一步放大了其中的情感,面对浑身鲜血的桐原亮司和满含痛苦发问“你知道他是谁吗”的笹垣润三,人群中的西本雪穗毫无情绪波澜地回答“不知道”后转身离去,没有半点留念。镜头里的画面亮度越来越高,仿佛是死去的桐原亮司一次性释放了所有的光芒,也燃尽了原本属于西本雪穗生命中的微光,成年后的西本雪穗的故事也到此为止,因为当温暖变得冰凉、颜色变成了苍白后,人性到这里为止,描写人性的叙事也完成了使命。

悬疑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五十余部小说中已经有20 部左右被影视化,影视化后的作品大多做到了对原著的忠实甚至是深化。它们保留了东野圭吾的精彩叙事表达手法,又做了些许调整,将其中的情感与情节张力的增减匹配到电影作品阈值,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巨大成功。东野圭吾习惯性地把他的叙事套上了一层层的悬疑与奇情的外壳,但是在坚硬外壳保护下的内核则是源自于人性的暖色,一个个以爱为名所做的牺牲与伤害为人性加上了一抹悲凉的色调,却也得益于此更能够打动人心,因为虽然精妙绝伦的情节能打动人,但是能够走到人内心深处并引发共鸣的有且只有人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