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杨会军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原型叙事作为一种影视文化现象,反映着人类深层的心理模式;比如 “恋母情结”这一原型在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和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均有出现。但是作为一种学术理论,原型(archetype)理论是以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和以卡西尔为代表的象征哲学三种理论结合而兴起的一种理论和批评方法。而在叙事学领域,早在20世纪40年代俄罗斯形式主义流行,普罗普从俄罗斯民间神话中提出了著名的“母题”叙事理论,母题叙事此时被纳入现代叙事学范畴。而作为好莱坞一种剧作观念和编剧指导理论,则是到了80年代,美国电影从业者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神将约瑟坎贝尔的神话学、佛莱的人类文化学、荣格的心理学所强调的“原型”理论引入剧作领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理论。
“千面英雄”是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1904—1987)提出的。1949年,坎贝尔用“千面英雄”四个字来命名自己的神话学理论,意在强调神话中形形色色的英雄,其实是一个英雄所变换的不同面孔 。在80年代一次加州所主持的学术研讨会时,坎贝尔的讲演让一个叫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的学生无比兴奋。沃格勒毕业后进入迪士尼公司,成为职业的故事策划人和剧本指导,他继续推进对神话模型的研究,将坎贝尔的理念转换成电影剧作理论,终于在1985年前后,沃格勒推出了仅有七页的《“千面英雄”使用指南》,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到1992年,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出版了《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以下简称《作家》),提出了“英雄之旅”的故事结构,给出了剧本创作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为电影剧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好莱坞影视实践和理论界,《作家》一书迅速成为电影剧作领域的经典畅销书,而“英雄之旅”为核心理论的编剧理论日后也成为美国高校电影系的核心课程之一。
原型剧作观念在好莱坞其他类剧作流派中影响非常大,被大量学者认可接受,这可以在一些剧作书籍上得到印证。罗伯特·麦基在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以下简称《故事》)认为:“好莱坞陈规俗套的故事不会流传开来,而原型故事却会得以流传”;威廉尹迪克《编剧心理学——在剧本建构冲突》提出“自恋时代的原型”的观点,论述了13种好莱坞经典叙事时期的类型电影中的人物;美国剧作家温迪·简的《步步为营》从“人物发展”的角度来论述沃格勒提出的“人物弧”,该书便由沃格勒作序;埃里克·埃德森的《故事策略——电影剧本必备的23个故事段落》认为电影故事的结构23个具体情节链条组成“英雄目标序列”,人物创作要注重“成长弧度”,电影有“15种人物类型”,这更是对沃格勒的“英雄之旅”的具体引申发展。从这些电影剧作书籍上我们可以看出原型理论的传承关系。
原型剧作提倡者主张的编剧利用原型思维来创作剧本,主张创作者从经典通俗故事中提炼“原型”元素(如结构、题材、人物、情节、价值观)来提升剧作吸引力,从而使好莱坞受众最大化。此外,原型剧作理论者还认为原型并非一成不变,因此还提倡创作者对原型进行加工、组合、改写、翻新,产生千变万化的故事。在实践中,这种创作方式最为有例证的便是《偷天情缘》《恐怖游轮》《源代码》《明日边缘》这四部影片。
这四部片子有一个共同的戏剧核原型:重复时空。在欧美文化当中,比较知名的“重复时空”的故事原型是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传说、西西弗斯推石头、坦塔罗斯的受难。这个原型具体来说就是在故事中,某种原因,主人公受惩罚不断循环走进同一个时空,在近些年的好莱坞电影文本中,这个原型不断出现。在《偷天情缘》讲的是男性主持人和同事去一个小镇上做外景主持,可是主人公只要在早上醒来时,他就会躺在这个小镇酒店的房间里,过着前一天的生活。《明日边缘》讲述的是一种更高级的生物入侵地球,美国的一个广告公司老总不得已走进军营,接受组长的训练前去参战,当他走进战场时被敌人击毙,可是当他死后会重生到他第一次走进军营里那一刻,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当天的生活。《源代码》讲述的是在阿富汗执行任务的美国军上尉突然惊醒,发现自己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八分钟之后,列车上忽然发生爆炸,男主人公死亡之后重生,再次回到列车里,一遍又一遍地经历这八分钟,直到他找到元凶阻止了爆炸。
虽然这四部片子都是一个原型,由于创作时结合了不同的题材和类型,产生了我们看到的不同故事和电影类型。世界电影历史书写者一般会将《星球大战》的出现作为美国电影进入大片阶段的标志。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先生以“高概念” 来研究这些电影现象,认为这些电影的成功是基于美国强大的全球产业链条、好莱坞特有的国际化策略等因素,但如果从原型剧作理论来解释这种电影模式成功的深层因素,则是原型理念在支撑着好莱坞的创意生产:多数高票房电影从原型题材寻找研发创意。可以说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正是因为原型创作理论和观念的成功,高概念电影的强大正是因为欧美文化原型在全球传播中的普适性与生命力。
如同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所说的那样,“原型故事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普通故事加上原始模型“能将故事讲述的表现力往上拔高一个层面”。从实践上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故事创意的叙事原型,从商业里借鉴类型表达,这正是好莱坞当代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剧作观念和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当代的中国电影编剧观念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应用性。这里既包括必要性,也有电影原型剧作理论自身的可能。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看,中国影视剧作教育对于原型剧作理论研究和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在电影传入中国之处,中国对于电影在本体上开始就以影戏观念进行定位,换句话说,在观众和创作者观念中,戏是中国电影的本体,影是中国电影的手段和形式。但是在中国电影早期发展中,关于中国电影的故事原型研究却近似是空白的。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看,原型剧作理论研究较早从戏剧领域开始,戏剧家周贻白先生于1945年根据前人翻译来的卡尔洛·阁契的戏剧36情节写出了《三十六种剧情的检讨》,这篇有确切记载的文章可看作是中国剧作理论家对原型剧作自发研究的早起系统之作;北京电影学院刘一兵老师1999年曾发表《电影编剧教学笔记系列(七) 电影剧作模式论》一文,可看作是电影原型剧作理论和教育观念较早的探索者。在好莱坞走进来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传播与理论话语的碰撞当中,中国学者必须借助传统原型的叙事理论研究,提炼出类似于有别于欧美的情节、人物、价值观原型,来丰富本民族的影视美学,指导中国电影的创作和传播。
从教育必要性来看,纵观当代国内影视专业的电影剧作教育观念和体系,不难发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戏剧教育为代表的中央戏剧学院的编剧教育体系,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以作者电影和作者理论为代表的电影编剧教育观念和体系。 这两种电影剧作教育在近几十年发展中培养出了重要的电影艺术大师和艺术作品。但是随着当代电影的商业本体意识增强、全球文化传播的使命号召,中国电影剧作教育开始对类型电影剧作教育有了新的需求,但困境在于一方是类型片成为中国电影官方、观众、文化发展的共识,而另一方是编剧学院教育的改革步伐跟不上,商业剧作教育观念滞后。因此我们需要引入原型剧作观念来丰富电影编剧教育体系的不足。
目前,好莱坞一大批剧作研究者自发地将原型批评的基本观点,引入电影剧作领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流派,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该书提出了电影剧作的结构原型;《救猫咪:经典电影剧本探秘》,该书提出了电影的题材原型;《经典人物原型45种》,该书提出了电影剧作的人物原型;《经典情节20种》,该书提出了电影剧作的情节原型;《故事道德的前提》,该书提出了电影剧作的价值观原型。目前好莱坞原型剧作理论已经在人物、情节、结构、主题等基本的剧作元素上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对照着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戏剧元素的划分,相对系统实用,支撑着好莱坞电影的创意研发和生产,为电影剧作教育体系提供了经典的教材和方法。虽然中国电影缺少系统性的原型剧作理论和教育观念的探讨,但是原型剧作观念却在影视剧中从未缺席。在电影剧作教育界也有对原型剧作教育观念的探讨,比如刘一兵老师的《电影编剧教学笔记系列(七) 电影剧作模式论》一文中提出的“模式论”,比如中国戏曲中的“脸谱化”观念对中国编剧教育的影响。
因此,无论是一种编剧教育形式必要性,还是一种文化基础性的电影教育,原型剧作理论的中国化研究和创作观念势在必行。当前的中国电影文化面临着一个深刻的变化,中国故事创作人才的教育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做到文化自信,系统梳理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掌握了走出世界的故事原型素材;其次是做到了文化自构,深刻钻研了中西方文化原型和受众心理的异同,获得跨文本的创作实力、技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