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石亮亮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与地区在政治结构、经济发展、文化样态等诸多领域皆发生了巨大变革,现实社会翻天覆地的剧变远远超过了原本的现代主义文学所能涵盖与表现的范围,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生,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文学继承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特质又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现代主义反叛,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领域内寻求不同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学扎根于现实主义世界,个体人物的情感内核、生活状态、物质追求、精神世界等内容成为其重要关注对象,以宽容多元的文化“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日本著名动画导演新海诚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紧紧地扎根于现实,擅长捕捉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感染与影响力,突出人物的性格、情感、意境,故事剧情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呈现出一种具有诗意的创新性叙事特征,带领观众在画面细节与反传统叙事中感受真实、把握影像的情感魅力。这种对传统电影叙事表达秩序的解构与重建,将原本艺术作品中的“终极价值”重要意义消解,对社会严肃性问题不做阐述,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而是在对个体人物描绘的基础上将更多对世界和现实认识、定义和探索的权力交给观众。新海诚这种创作风格呈现出后现代文学叙事的重要特征,也为其影像作品增添了更多抽象的意蕴空间和解读可能性。本文以电影《言叶之庭》为对象,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与意象主题三个方面分析新海诚影像作品与后现代文学叙事融合的表现。
在由多元素有机结合成的电影作品中,电影的叙事结构承担着搭建影像空间主要框架的作用,将各个场景、人物、情节、视听等元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常规线性叙事、多线性叙事、回忆叙事、环形结构叙事、倒叙线性叙事、乱线性叙事、重复线性叙事等都是属于常见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为整部电影贡献了叙事的剧情逻辑,观众也获得了进入电影进行享受沉浸式体验的路径。
导演新海诚在《言叶之庭》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叙事的一面,抽离复杂的叙事关系,或者说叙事结构本身不再能够起到电影主要框架的作用,电影的连接不再依托于叙事结构,而是呈现出类似于诗歌一般明暗相接的抽象意识流特征。影片《言叶之庭》故事没有能够轻易被感知的叙事结构,剧情逻辑离散在具有显著日式「物の哀れ」(物哀)审美特征的精致画面与满含诗意的台词与情节段落之中,相互交叉后又分散,让电影呈现出散文诗般松散的意境。
梦想成为一名制鞋师的高中生秋月孝雄在小亭子里躲雨时和遭受流言蜚语的老师雪野百香里在一场雨中邂逅,在简短的几次眼神交流和寒暄后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母亲离家出走的秋月孝雄,为了生计不得不打工赚钱,哥哥与女朋友同居搬走后生活变得更为单调和枯燥,孤独地穿梭在学校教室、空荡房屋、打工餐厅后厨和通勤途中,朴素简单的日常生活与缓慢的叙事节奏为观众提供了大面积的可现象留白。
似曾相识的秋月孝雄与雪野百香里二人经过几次雨中相遇之后,便像约定一般每逢下雨便在小亭子相聚,两人偶有交流,但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做自己的事情,秋月孝雄沉迷于绘制鞋样,雪野百香里则享受着啤酒与巧克力。连绵的梅雨季增多了两人见面的机会,爱情的荷尔蒙在静默的相处中慢慢发酵。秋月孝雄提出想要做一双女士鞋,雪野百香里主动提出愿意当这双鞋的脚模,至此这段关于爱情的叙事结构终于从留白处展示出来,穿插在秋月孝雄为雪野百香里测量尺寸的亲密接触之中。
在短暂的叙事结构展露之后,影片又回归到了隐秘表述之中。日复一日的晴天让因雨结缘的二人没有借口再见面,影片回归到了二人生活的平凡琐事之中,现实生活的烦恼再一次将二人紧紧包裹,直至在雨中小亭子的下一次见面。学生与老师身份的巨大沟壑横在互通心意的二人中间,摆脱现实世界物理距离后仿佛又陷入世俗的泥淖,两人的故事线结束在雨中楼梯上的拥抱,故事在平淡的生活中缓缓落幕。
象征的影像搭配大量温柔亲切的旁白,将分散的段落与片段连接,人物性格特征与情感更为丰富和立体,也赋予情节一定程度上的连续性,松散的叙事结构与缓慢的剧情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诗歌剧情逻辑。情感与意境成为主宰剧情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情绪随着缓慢的剧情发展自然地宣泄出来,使叙事结构更加富有诗意,增加了审美魅力,创造了更多关于影片内涵的思考。
镜头语言是电影最直观的影像内容元素,是观众能够接触到电影主题内涵与抽象精神的首要手段,观众可以通过镜头语言去感知电影的深层意图和内容,因此镜头语言也成为了导演们在创作时重点关注和表现的部分,并在色彩色调、高光与阴影、景深与构图等等各类镜头语言的视觉元素选用与组合中逐步形成了导演具有一定个人特色的风格和表达。
在后现代文学之中,写作与内容的新关系与顺序的探讨与表现是后现代作品精神最清晰的特征之一,后现代主义反对将“深刻性”“重大性”“历史性”的深层意识“神话”,而是倾向于平面化展示,因而作品中的内容重要性让位于写作,自己占据了作品的中心地位。这种后现代文学特征在电影作品之中也有所表现,电影叙事的核心地位被弱化,电影意义构建和解读的很大一部分权力交予观众,其他的表现手段如电影镜头语言成为电影的中心,电影甚至成为了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
电影《言叶之庭》讲述的是一段师生恋的故事,但影片的重点却并不在关于师生恋的叙述与阐释,而是花费了更多的心力在镜头语言的刻画上。导演新海诚对电影画面的要求极端苛刻,诸多重点场景在实景取材的基础上融入3D渲染和精细化刻画,并且十分执着于对物体的细节刻画,以精美的镜头语言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擅长运用光线与阴影对比的新海诚,在《言叶之庭》中也保持了他一贯的水准,光线与阴影交织、相会、融合带领观众发掘松散诗歌叙述的师生恋身后的意义。
淅淅沥沥的小雨与温柔的阳光一起洒在幽静的庭院之中,雪野百香里独自坐在小亭喝啤酒。小亭里面是阴影,小亭外面是阳光,陷在阴影里面的雪野百香里愁眉紧缩、心事重重,苦恼于现在生活与未来梦想的秋月孝雄为了躲雨也从小亭的阳光步入了小亭内的阴影中,两个失意的人在阴影中相遇,两个孤单的灵魂找到了同类。此后的二人的相遇皆是如此,踏着光走入阴影,抛弃了明亮光线下的假面和世俗社会的束缚,阴影下可以不再伪装寻找本心,说不出口的烦恼、压抑在内心的情绪、承受的痛苦在阴影的保护下得以示人。
由于梅雨季节结束后二人没能再见,明亮的光线或者阳光下的二人又回到了原来枯燥、无味的平淡生活中,身处明亮但是心里满是对阴影的期待。雪野百香里在灯光下与前男友电话时的强颜欢笑、烈日下漫步时对下雨的怀念、起床后发现阳光照满屋后的失望……忙碌的兼职、学习和制鞋都无法填补秋月孝雄内心的空白,兼职餐厅、轻轨车厢和书桌前的光照亮了秋月孝雄的视野,却无法化开他内心的阴霾。
新海诚利用光线与阴影的唯美镜头语言对场景氛围的营造、烘托作用,将原本松散的叙事由变化的光线与阴影下人物角色流露出差异化的情绪、情感连接起来。各个场景精致的画面与变化细致的光线阴影将《言叶之庭》的影像世界真实性地呈现出来,每一帧都极具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观众也获得了感知电影深度内涵的路径,得以体会秋月孝雄与雪野百香里二人如涓涓细流般的情感,哀伤遗憾、苦涩孤悲的故事意境。
后现代文学认为认为现实社会的战争、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社会的丰富异化了客观世界和人类,将历史与社会的真正意义模糊和消解,而现阶段的社会体系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他们不愿意对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甚至直接忽略,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宏伟叙事在后现代文学中消失,文本呈现出文本互相照应、互相折射景观的开放性特征,文学中心也转变为后现代主义所认为的行动的艺术主体——读者。
具有后现代文学特征的电影影像作品中,观众也获得同样高的地位,导演在特定语境中借助一个个场景、意向、物体等中介言说、叙述,等待观众的进一步发现与解读,类似于学者巴尔特提出的“作者已死”理论,导演的表达可能面临随时都可能消失的危险,因此有的导演会选择设置一些便于观众进一步挖掘电影意义与内涵的意向主题,电影《言叶之庭》中导演新海诚便将雨天、鞋子作为主要的意象主题向观众提供解读与阐释的条件,避免过于反传统的诗意化叙事与电影风格降低观众对电影的兴趣。
雨是贯穿了整部电影始末的重要意象线索,电影在雷阵雨中开始,雨落在电车轨道、人行道、绿化带、湖面、庭檐上,秋月孝雄认为雨可以带给自己记忆中天空的味道,雪野百香里则十分享受雨天难得的宁静,两人也在这场雨中偶遇,并在一次次小亭子躲雨中熟识、互生情愫,两颗孤单的心在雨中逃避世俗纷扰、找到了另一颗心的支撑。缓慢的叙事在梅雨季的最后一场雨进入了高潮,秋月孝雄知道了雪野百香里老师的身份和她一直以来遭受的痛苦,鼓起勇气表明自己的爱意,雪野百香里经过短暂的心理挣扎后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两人紧紧相拥,天空瓢泼般的大雨也转晴了。
鞋子在电影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意象作用。秋月孝雄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制鞋师,鞋子是他生活唯一的兴趣所在,秋月孝雄向雪野百香里谈到了自己鲜有提及的梦想,让雪野百香里做自己的模特,并为她亲手制作了一双鞋,两人的关系在关于鞋的讨论与互动中变得微妙起来。对雪野百香里而言鞋子像是一种现实束缚在她个体上的展现,当她处在心情是惬意而放松的状态时都没有穿鞋,鞋子在脚上荡着、拖鞋让秋月孝雄丈量尺寸以及光脚跑出门追秋月孝雄。两人对于鞋子这一意象同样拥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但是无论是梦想与爱情的一种交付还是自我束缚到心灵解放,两人最终都走到了一起。
当然,影片《言叶之庭》的重要意象不仅仅局限于雨天、鞋子,小亭子、啤酒、巧克力等等均起到了意象的重要作用,观众在这种直观可见的意象中获得了更多自主解读的主动权,在意象对缓慢叙事的辅助性搭建中完成对于这一场师生恋情的个性化理解。如弗洛姆一般“人的内心世界即灵魂与精神的一种象征”,可以是在烦乱嘈杂的世界里个人内心的挣扎、呐喊、孤独,也可以是恐惧、渴望,是自我认识、反思。
新海诚执导的动画电影中很少论及严肃、宏大的历史性对象,而是将目光放置在都市青年男女的成长路径与情感生活,在色彩元素的巧妙设计运用和缓疾交错的画面之中,现实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瞬间与情感被细腻地展现出来。并在反传统的诗歌写意般的叙事中,将人物角色的情绪、情感、理想等内容融在画面色彩中提炼放大,观众获得了电影主题内涵更大的主动性和阐释的权力,和更多接近生活的共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