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雷正莲(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影片《小Q》由罗永昌执导,陈淑贤编剧,由日本小说《再见了,可鲁》改编,讲述了一个温情而动人的故事。中年失明的天才糕点师李宝庭孤僻暴躁,拒绝与外界接触,导盲犬小Q逐渐走入了他的内心,让处于低谷期的李宝庭重新有了生活的希望与勇气。一人一犬之间的情感羁绊温馨感人。影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只是简单记录了一只拉布拉多导盲犬从出生、长大、训练、工作、生病再到死亡的短暂一生,它所遇到的主人,以及它给人类世界带来的改变,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表达了最简单、也是最纯洁的爱、责任与忠诚。在小说的跨文化改编过程中,影片从本土元素出发做出改编。由于香港地区的土地紧张,导盲犬协会没有充裕的地方养狗,寄养家庭便尤为重要。两个月大的小Q被寄养在陈楚乔小朋友的家里,一岁时被送往导盲犬基地进行训练,训练合格之后,在两岁时成为合格的导盲犬,被分配给李宝庭,正式成为一名导盲犬。影片用了大量笔墨描述了小Q是如何与李宝庭相处,走入他的内心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脆弱与坚强被彰显得淋漓尽致。影片同时关注到了盲人群体与国内导盲犬基地发展现状,聚焦边缘群体的内心世界,同时关注到导盲犬事业发展的艰难,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
第六代导演以来,国内讲述边缘群体的电影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是“城市边缘人”:一方面,指那些生活在城市底层,经济与生活水平较差的“小人物”;另一方面,他们在精神层面上游离于城市之外。例如同性恋者、青年艺术家、农民工、赌徒、某种疾病患者等。在对于他们的边缘叙事中,影片往往重在对于生命原状态的模仿,以突出后现代主义对人生的理解。但《小Q》不同的是,它所设定的主人公——李宝庭,是一个天才糕点师,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的生活体面而自尊——直到中年失明的意外降临,划开了他内心的缺口,凸显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看似生活得体的精英群体,内心依然对社会充满了疏离感,在遭遇危机之时选择封闭自己的内心。通过这种反向叙事,影片关注到的不仅是表面上流离失所的“城市边缘人”,更是在后现代语境之下,在日益发展变化的都市之中,个体如何自处的问题。
李宝庭由起初抗拒小Q的帮助,到逐渐习惯有小Q在身边的生活,到最后无法离开小Q,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影片通过种种具有冲突性的情节去表现这一过程。中年失明后的李宝庭脾气变得古怪,对人对己都十分严苛。对于导盲犬协会送来的、帮助他生活的小Q,李宝庭并不愿意配合训练与磨合。他在下雨的夜里把小Q扔到街上过夜,忘记给小Q喂食,也不带小Q出去遛弯……对于这种种“遭遇”,小Q表现出了导盲犬的专业性与忠诚度。即使雨夜被赶出家门,小Q仍然选择在李宝庭楼下的汽车底下躲雨;当李宝庭忘记给他东西吃时,别人喂的东西它也不肯吃;宝庭不带它出门解决“个人问题”时,小Q便默默忍耐。在这个拒绝与接受的过程中,可以说小Q是一点一点“敲”开了李宝庭封闭的心门。二者之间的转折发生在李宝庭决意在马路上撞车赴死,而小Q拼死救下了李宝庭。在生死边缘徘徊过的小Q终于赢得了李宝庭的信任,走进了他的内心。事实上,李宝庭不是不接纳小Q,而是不能接受那个很难体面地活着的自己。而他对于小Q的接纳,实际上便是接纳自己的过程。影片企图以影像的方式去建构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个体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在突如其来的意外之下,个体心理状态的转变以及个体如何在社会大环境中的自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随时都可能成为“城市边缘人”,在自我意义上疏离整体,无法避免生存的焦灼。这种“边缘”不同于有着身份特殊性的小人物群体,是“个人”式的,更加具有普世性。
在香港电影中,“边缘人”的影片风格由来已久。由于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物质充裕却又缺乏历史沧桑感与负重感的香港人在繁忙而紧张的都市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漂泊感与无根感,而这正是“边缘人”的心态特质——漂泊、无根和彷徨。在《小Q》中,影片将“边缘人”的“另类”设定为李宝庭的目盲。当李宝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无助地寻路,却碰撞到了陌生人时,那句刺耳的“你瞎啊”便是“正常人群”对“特殊群体”的划分。而李宝庭的回应“对,我就是瞎啊”,无异于承认了自己的特殊性,在主观意识上与社会主流群体拉开了距离。李宝庭的自我封闭是意识到了自己人到中年却突然成为特殊群体的心态重建——如何面对特殊群体的身份,如何对待自我与他人的不同。李宝庭的漂泊与彷徨便体现在精神世界的崩塌与再造的过程之中,而小Q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了他安全感、归属感与认同感。影片将边缘叙事更加精细化、个体化,更加细致入微凸显了边缘心态的生发与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扩大了文艺作品中“边缘人”的范围,他们不再具有固定的群体身份,而是在看似“主流化”的日常生活中随时会面临被“边缘化”的选择,从而关注到“城市中心人”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角色的混乱。
《小Q》是一部具有生态意识的电影,不仅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还讨论了人类与周围物质环境,即自然与动物的关系,是一部从一种生命中心的观点出发来看待世界的电影。曾繁仁认为,“生态美学是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状况下提出的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它是机械论哲学向存在论哲学演进的表现,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是由实践美学到存在论美学的转移;它的出现将推动中国与西方的平等对话”。[1]生态美学为生态电影提供了强有力的美学支撑,关注人类的自然家园,在这种美学体系的创作理念下,创作者积极推行的是生命平等的生态观,《小Q》便是如此。与其他动物类影片相比,《小Q》更多、更详细地观照到了导盲犬这个特殊的动物群体。
《小Q》的叙事主线是导盲犬小Q与两任主人之间的情感故事,但影片以支线辅助的形式侧面描述了关于导盲犬的选拔、训练、考试等过程。一只合格的导盲犬,必须从母胎出生的五六周后就开始接受严格的筛选,有时候近30只幼犬中才能挑选出一只。断奶后的幼犬被送往寄养家庭生活,一边学习与人类相处,一边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在6个月时,幼犬开始接受专业的技能训练,包括直线行走、不可低头闻嗅、躲避障碍物、过马路、上下楼梯、搭乘交通工具,甚至在公共场合长时间静卧、憋尿、抵制食物诱惑等。在接受了严苛的训练之后,导盲犬还要通过与主人的磨合期,有超过七成的导盲犬与主人配对失败,足可见导盲犬的筛选有多么残酷。据统计,我国正在服役的导盲犬数量不足200只,导盲犬训练基地屈指可数,但全国的视障人士有近2200万人,每年申请导盲犬的人数超5万人次。我国的导盲犬事业发展缓慢且艰难。影片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到了这一社会现象,并以影像艺术的形式引起社会关注,呼吁人们关注导盲犬事业的发展,了解到它们对于视障人士的重要性,给予视障人士和导盲犬更多的爱与温暖。
此外,影片还关注到了对于狗狗的偷盗与捕杀行为。在影片中,当宝庭终于接纳了小Q并与它产生了感情时,小Q却被狗贩子偷走。宝庭拼命地寻找小Q,在库房里一群人为了追回小Q的混战让影片传递出的感情更加具有力度、视觉呈现也更加饱满的同时,了表明了宝庭与小Q的情感联结已经密不可分。影片依然侧面投射了贩狗的社会现象,在人与动物的生态视域下设计故事情节,在反思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态问题的同时,思索人与动物,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影片秉持着生态主义的价值观,质疑人类中心主义,以审美方式敲响了生态警钟,表现了强烈的生态关怀。小Q在短暂的10年生命中为人类奉献了一切,却依然面临着被人类捕杀,甚至是成为菜肴的可能,“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它们却被分出了等级。……尊严从一开始,就似乎是依附着等级而生成的,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和承认的事实”。[2]影片所秉持的正是这种生态价值观念——在自然这个有机整体下,各种生命都具有自身内在的价值。这种对于生命内在价值的承认、尊重与敬畏,是值得被肯定与传递的。
小说《再见了,可鲁》是日本作家石黑谦吾的一部有关导盲犬的传记小说,出版后在8个月内创下了再版13次的惊人纪录。事实上,可鲁的故事并不是第一次被搬上银幕,早在2004年,由崔洋一执导的日本故事片《导盲犬小Q》便讲述了这个故事,在日本与香港两地上映,在日本取得了冲破20亿日元票房的优秀成绩。《小Q》在上映以来,也获得了受众的支持与喜爱。纵观整部影片,并没有复杂的情节、华丽的场景,只是一部低成本投入、制作与宣发的温情小品剧类型,却拥有着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能够与受众取得情感上的联结与共鸣。从审美诉诉求来看,影片体现出了东方传统人文精神的内髓。
首先,《小Q》以简单质朴的拍摄场景、温馨和谐的色调搭配,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平淡温馨的氛围。影片在多处使用长镜头彰显东方传统美学中含蓄内敛的人文气质,实现了叙事美学与镜头美学的和谐统一。例如,影片中的几场奔跑的戏份,都使用了长镜头的表达方式。当小Q被狗贩子抓走,宝庭前去营救时,长镜头从被打的李宝庭身上转移到了小Q身上,便是用镜头“说话”,强调出二者之间的情感联结,具有视觉上的震撼效果。当宝庭因为疾病不得不前往美国进行治疗时,对宝庭依依不舍的小Q跟在车后疯狂地奔跑,这一个长镜头的使用极富张力与感染力,传递出小Q与主人之间浓烈的情感,能够最大限度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影片同时采用了第一视角与第三视角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除了常规的第三视角,即旁观者视角的讲述方式外,第一视角并非主人公李宝庭,而是小Q。在离开第一任主人家时、进行导盲犬训练、第一次进入李宝庭家,影片都将镜头放低,同时抽离掉色彩(狗是天生的色盲),以小Q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看到了李宝庭家中的照片、奖杯、室内摆放,由此知道了他是一个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致的甜品艺术家。更加具有趣味性的同时,也把小Q放在了一个主人公的位置上去表现,传递出影片的人文关怀。最后,丰富的音乐元素的加入,增强了影片的艺术张力,在画面之外传递出更加立体的视听审美感受。自始至终贯穿整部影片的钢琴伴奏曲伴随着宝庭与小Q的关系变化,时而悲伤、时而舒畅,时而轻盈、时而紧张,以音乐的形式烘托氛围,补充影片人物的内心活动;当宝庭真正从内心接受了小Q时,影片选择了流行歌曲《你是我的眼》作为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传递了人物内心情感;最后当宝庭陪伴小Q走向生命终点时的音乐是专为电影创作的主题曲《谢谢你走在我前面》,“有你带路,不再孤独。最美的风景,闭着眼,我都看见”,简单质朴的歌词将影片的情感浓度推向高潮。总体来说,影片立足东方民族电影的文化本位,从文化背景上阐释东方传统人文精神的气韵,表达人类与动物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传递出爱、忠诚与陪伴的价值观念。
《小Q》是国内首部反映导盲犬的电影,真实、完整地还原了导盲犬的一生。在它们10余年短暂的一生内,承担了高负荷的工作,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了信任的主人。影片的上映让观众对导盲犬的训练过程及工作内容有了很多的了解,表达了影片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具有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区别与一般宠物电影的现实意义。在真实而诚挚的情感表达之外,影片具有不可替代的公益价值,也为此类型影片的继续探索征程迈开了关键性的一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