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韩 栩(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大数据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能够利用数据参数精准地分析受众需求。大数据对于动画作品的营销影响其实在创作前期就已经展现。作为数据热点的IP在孵化阶段就具有大数据的强势影响力,成为可发展的、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的创意“奇点”。
正如宫崎骏所说:“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素朴又可以让我们贯穿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动画具有如此强大的艺术表现力,艺术与形式的边界一直在不断拓展之中;特别是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泛动画现象,使得动画的受众需求被进一步细分,受众群体也被进一步去中心化,甚至包括动画概念的界定也在不断地被重新探讨。但不管怎样,纵观动画发展的历史,动画作品因其纯粹的思想和表现手法,在主流商业市场的受众主体还是儿童群体。
儿童的年龄和心性的限制使得这一群体需求是相对单一、相对确定的,从对动画的审美感受上来说具有可以挖掘和分析的群体性的趋同表现。这一特性在动画IP的孵化阶段成为创作的有效参照。
造型形态是IP孵化初期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种造型样式是否能够适应儿童的审美标准,受到追捧,是否具有可开发性和可延续性,决定了之后市场营销中的产业链条能否顺利构建。
动画的视觉属性中,造型的任一元素,如线条、色彩、结构等都在形成某一编码系统,儿童观众会自然地将其组合在一起,在现实中寻找参照物:比如长鼻子的大象、绿色的青蛙、身材壮硕的河马……符号形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标记,拼接起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从动画的艺术属性来说,逼真性一直都不是它所追求的目标。在儿童动画作品中,很多类似“儿童画”的造型形态更容易获得孩子们的认同。这种极度简单提炼的造型样式与现实形态产生了极大反差,反而形成一种趣味性的表达。
例如电视系列片《小猪佩奇》,从角色到场景都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如果把其造型结构一一拆解,可以归结为几种不同几何形体的组合:圆、方、弧线、三角形等。它的造型结构与成功的IP形象HelloKitty有异曲同工之妙——线条勾勒,色块平涂,体态圆润,压缩头身比。这样的造型看似简单粗糙,但具有很高的识别度,符合儿童受众自身对事物的展现方式,具有亲和力,并且因为造型整体而精练,在后期衍生产品的制作上具备更多的可能性。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小猪佩奇玩具,从布偶到塑料制品,从单个形象到群组情境,都可以有力说明这一造型样式的表现魅力。简单的并不是粗糙的,幼稚的也并不拙劣。
动画的魅力在于与现实世界的反向表现。儿童对动画片的喜爱很大程度是源于对动画故事里非现实因素的喜爱。比如会说话的动物、会扭动表演的汽车、会唱歌的植物等。这些对于真实生命个体的非真实模拟,形成了特有的语义体系。毫无疑问,这个体系与儿童内心对现实的幻想是完全吻合的。优秀动画作品在造型的拟人化处理上成就了很多经典的形象,不再赘述。还有一些反向操作的案例,比如《美女与野兽》中的烛台、茶壶、钟等造型是将人物形象物化塑造,又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审美视角。在孵化IP的核心造型因素时,打破常规的视觉样式,往往会提升其竞争力。
在动漫画IP市场中,有一些业已成形的动画作品,比如由江通动画传媒创作的国产动画形象《饼干警察》系列。以材料为动画造型的塑造方式,以完全拟人化的手法,从真实“饼干”的质感模拟到人类社会关系的各种移植性演绎,创造了一个神奇的食品王国。这一系列的造型深得受众的喜爱,已经在央视、卡酷、炫动等全国几十家传统少儿电视频道轮番登录,并在大网络平台发行。儿童受众在观看中不仅体验了新鲜的食物故事,而且沉浸于奇幻虚拟世界的欢乐情境。这样突破现实的构造方式不会使孩子产生对真实世界的混淆,反而是在儿童世界构建之中存留了一块充满奇思的思维乐园。这款IP在孵化的进程中还将根据社交平台的需要更新表情包、手机移动终端的主题,并且同步进行绘本故事的创作,在产业链的拓展之下还将预期开设专营店和主题乐园。这样的优质IP从儿童动画产品起步,但随着其产业边界的扩大,受众也将不仅局限于儿童群体,它的审美形态将具有被持续挖掘的可能性。
儿童对色彩天生是具有强烈敏感度的,鲜艳的颜色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美国动画片《飞天小女警》就采用了黑色线条与纯色的组合方式,一方面造型的识别度很高,另一方面相对突出的角色造型和柔和的同类色背景的搭配也深得孩子的喜爱。这种色彩搭配的方式也符合作品本身的叙事内容,具有英雄主义的幻想色彩,有科幻的元素又有可爱的具有亲和力的造型比例。相对于生活气息浓郁的日本动画片《我们这一家》而言,前者的色彩冲击力明显强于后者。当然,后者温和的、采用纯度较低的色彩配比也使得影片的基调更加具有生活的质感。这些设定与儿童仅有的视觉经验是匹配的,并且通过动画片赋予的色彩认知,可以强化世界观的建立。色彩的语言和感受被固化下来,适于孩子在童年阶段建立视觉与叙事心理的关系。
现在有很多已经孵化成功的IP造型在色彩关系上也采用了黑线加纯色块的方式,虽然难免陷入同质化的窠臼,但究其审美性的视觉感受而言,充满了流行文化的印记,配以角色的不同定位——或萌,或酷,或邪,或纯——形成了色彩关系、造型形态与文本定位一体化的全面包装,加之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又产生了特有的叙事语境和文化场域。如我们本土的“长草颜团子”和韩国的“Line Friends”的系列形象都是诞生于社交软件的表情包中,但通过孵化和二次开发,IP的价值显然不局限于静态造型的传播,而被大量拓展到动态的动画影像领域,在游戏、广告、服装领域也获得很大收益。这两个IP本来并不完全为儿童开发,但产业链条产生分支:一方面,成人向的角色定位成为都市成年人缓解压力,寻找认同感的一剂良方;另一方面,面向儿童的感官抚慰,充满趣味与柔软,如松软的玩具、可爱的服装、各类玩具与小饰品,从造型到色彩全面地满足了儿童的审美需求。
诚然,不可否认造型是所有动画形式最基本的风格单位,造型的成功可以使儿童受众在视觉上产生审美黏度,进而二次开发才有可能顺利展开,但儿童动画IP的孵化不仅局限于对某些或某一系列的造型孵化上。一个IP要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单一依赖造型显然是不够的,动画作品的心理内涵与价值也应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儿童是消费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支:他们纯真美好又敏感热情,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需要从可以看见的、可以感知的一切影像和场景中累积对整个世界的观感。因此,优质的儿童动画IP是具有商业价值的,也必须是具有正确的社会性效应的。对于建构儿童正向的审美原则,提升审美品格,甚至引导正确的行为规范,优质IP义不容辞。
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每个孩童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在现实的世界里他们有自己的认识,知道世界的简单规则,但在幻想的世界,他们又往往沉溺其中,想象自己的特殊身份:超级英雄、小公主、小动物……甚至想象自己成为一个会说话的非生命体。现实和虚构的边界对孩子来说天生是模糊的,可跨越的。在动画的奇思妙想里一切都有变成可视化的可能性。优质的动画IP能够将孩童脑中虚拟的情境与场景依据叙事的线索串联起来,在故事包裹下,满足孩子最纯真最美好的心理期待。
动画IP的艺术性魅力在于基于现实的情境创造出非现实的世界,在现实和虚构之间构建了一座艺术的桥梁。IP在孵化阶段对于儿童动画的创作者来说是有较高要求的,因为创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年龄层次、理解力及素养方面较之儿童受众差异性很大,使得审美主体与客体双方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很难衔接。这就需要创作者能够揣度儿童的心理感受、幻想内容,并通过不断地内化、融合客体的感知形成特定的艺术表达形式。例如充满奇思妙想的动画长片InsideOut就是一个成功构建宏观现实世界与微观幻想世界的典型案例。影片中的角色都各指代一种思维情绪,在串联叙事的同时,形象化地解释了孩子情绪波动的内在由来。创作者还挖掘思维的潜意识层面,塑造了一个女主角童年幻想玩伴的形象——“冰棒”,他由孩子的想象所产生的各种形态拼贴出整个造型:大象的脑袋、棉花糖质感的身体、猫的尾巴、海豚的叫声,还有特有的动作——哭泣时眼泪落下变成糖果。所有的元素都符合儿童受众的普遍喜好,柔软可爱而温情脉脉。影片一方面用绮丽的想象构筑了儿童心中的幻想空间,极力突破现实的制约;另一方面用具有强烈逻辑线索和心理学依据的故事建构了合理的叙事框架,为超越现实的种种表象找到了现实的基点。比如“冰棒”的消失在叙事内是一种自我牺牲,而在叙事之外被意化为告别童年的成长必然。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了美妙而和谐的审美意象结构。
《电影研究导论》中对“互文性”一词做了界定:“这个和后现代主义有着密切关联的术语,从狭义上讲,说的是一部影片与另一部影片或明或暗的参照方式,或者从广义上讲,说的是一部(影片)文本与其他文本可能会有的各种关系。”[1]
动画影像从本质上说是具有互文性的,同样,从儿童的意识发展来看,也具有与“互文性”相仿的成长路径——都是从一个现实存在中联系感知,或是间接感知到另一个现实情境或记忆存储。因此本文讨论的不仅是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关系,更是一种超互文性的指涉关系。儿童受众虽然受年龄限制显得认知能力不足,但他们依然是拥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他们可以也善于从故事文本中找到曾经进入意识层面的相关文本与信息。一旦能够感知到这些被创作者置入的文本链接,儿童的审美意识将被激活,可以获得审美的乐趣。
还是以现在非常火爆的《小猪佩奇》为例,这一长篇剧集为儿童观众展现了充满温馨气息的小猪一家,他们的生活活动、社会关系等都可以让孩子产生对自己现实生活的联想,影片中传递的宽容、友爱、自然、互助的价值观也带给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其中有一集剧情是佩奇一家与新邻居大灰狼一家相处融洽,狼爸爸还用嘴巴吹出大风,帮助小猪们荡秋千。这一情境与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只小猪》的童话文本产生了强烈的超互文性关系,但又极具破坏性地将既有结构完全打破重组,领会到这种“童话指涉”关系的孩子看到这一幕是兴奋而充满愉悦感的。这部幼龄儿童的动画作品蕴含了许多可以延展的审美因素,这也是这只粉红色小猪会具有这么巨大的IP价值的原因。
罗兰·巴尔特著名的“五种代码法”提出了超越结构主义的互文观,他对象征的阐释可以理解为:“象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其原理是用一个符号替代另一个符号,准确地说是用一个符号的能指表示另一个符号的所指。在象征的情况下,一个符号的能指不指向它原来的所指(本义),而是以隐喻或换喻的方式另有所指。……(玫瑰不是玫瑰,玫瑰“象征”爱情)。”[2]影像叙事的语言本就是一个编码系统,除了表层的视觉含义,影像之外的心理含义往往更加动人。比如《超能陆战队》中大白的造型,不可否认他是当年最火爆的IP形象,不仅深得儿童观众的喜爱,也俘获众多成年观众的“芳心”。大白被整部影片赋予了多重含义,他超越了机器的属性,超越了质感的亲和,他象征着一种可以疗愈人心的力量,对孩子来说像亲人,对成人来说也具有爱人的特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动画的IP孵化,如果能够深化作品的象征意义,将能够带给儿童观众更多的行为预置,锻炼其较深层次思考的能力,同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优质的儿童动画IP在叙事审美上有着共性的特征:宣扬人性的美好(远离色情暴力),构建互助友爱的关系(亲情、友情、爱情),成就人物的理想愿望……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动画IP的核心要素,这一内核必须能够获得儿童受众及家长群体的价值认同才具有被后续开发的机会。实际上我们奉为经典的动画作品基本上都具有这样的核心价值:比如《玩具总动员》三部曲,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个玩具之间冒险游历的故事,其实从它的第一部开始就在讲述某一种成长的阵痛,在其中儿童观众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别离。这种深层的情感传达是创作者与儿童观众产生情感联动,形成共情效应的结果。
在儿童IP的内容层面,需要具备能够承载价值核心的文化素材。不同影片核心相同,但包裹的素材不同,比如同样表现小人物的英雄主义情怀,《功夫熊猫》在中国东方文化的大背景下充满哲思;而《怪物史莱克》则在拯救公主的童话路径下寻找自我。文化素材不同,展现在儿童面前的世界自然大不相同,但正因为有此差异,才使得动画IP的类型异彩纷呈。
儿童IP最外围的表现形式层面则充满着各种创意的闪光点,叙事类型的多种尝试与实现都赋予儿童动画IP以勃勃生机:每一集带着小朋友们游历世界的《超级飞侠》——讲述地理知识和人文环境;深入海底探险的《海底小纵队》——探究神秘的海底生物;带着使命救人于危难的《汪汪队立大功》——宣扬责任,强化社会性关系……这一系列影片作为已然成功的动画IP代表着当下引领儿童观众审美心理的主流形态。他们具有孩童的游戏性、狂欢性特征,观看时能够激发孩子的移情感知,慢慢拼接出相对完整的世界观。
综上所述,优质的动画IP在孵化阶段就需要将作品的审美力作为考量标准。提升作品的审美格调,强化艺术性的表达,引导儿童观众正确的行为规范,为他们创造更加智性,更加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应该成为每位创作者的自我要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符合审美诉求的IP才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和拓展空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