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韩雪松(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电影《罗马》由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于2018年8月30日首映,并于2019年5月1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通过此片,卡隆成为首位在奥斯卡金像奖摘得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的电影人,电影同时获得了最佳外语片奖。重量级嘉奖的背后,满载着导演卡隆从影以来关于电影艺术创作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付出。作为好莱坞“墨西哥三杰”之一,卡隆从墨西哥出发,又以一部《罗马》载誉归来,这兜兜转转的35年间,他用一部充满爱意的作品使这个“圆”变得圆满且完整。在电影《罗马》之前,卡隆在电影创作方面虽然算不上高产(35年间仅拍摄了8部长片),但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卡隆1983年以执导处女座《时间终结四重奏》进入电影圈,于1991年以一部关于艾滋病的黑色喜剧电影《爱在歇斯里地时》开始在好莱坞崭露头角,这是卡隆的第一部长片电影。此后卡隆先后拍摄了《小公主》(1995年)、《烈爱风云》(1998年)、《你妈妈也一样》(2001年)、《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2004年)、《人类之子》(2005年)、《地心引力》(2014年),其中,电影《地心引力》为卡隆赢得了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剪辑奖,成为最佳导演奖历史上首位拿奖的墨西哥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墨西哥人,卡隆不止一次地以电影表达对故土的热爱:《爱在歇斯里地时》是对墨西哥性文化的大胆呈现;《你妈妈也一样》通过一场旅行中不同国度的年轻人之间的相互碰撞描摹了一幅墨西哥阶级图景;《罗马》呈现的则是一位游子关于墨西哥的私人记忆和表达。如此三部电影,便构成了卡隆的“墨西哥三部曲”。纵观卡隆执导的几部电影,其不仅在情感上表现了递进式的发展,其技术的应用也愈加炉火纯青,慢慢地,便成就了《罗马》这部无论是在技术上、情感上、深度上都十分出彩的电影,因此有影评人将《罗马》视为卡隆电影生涯的集大成者,实不为过。
在西班牙语中,“罗马”的拼写为Roma,恰好是AMORE即“爱”的反写,这似乎意味着电影《罗马》所诉说的故事都是以爱之名,而缓缓道来的剧情刚好言明了所有。电影《罗马》实质上是一段混合了历史与私人的创伤记忆,描画的是动荡的20世纪70年代的墨西哥城中,在骇人的巷战、枪声中努力生活的女人所经受的不易和创伤。这部电影的故事蓝本是导演卡隆本人的童年经历,因此在卡隆的精心创作下,电影一如史诗一般携着平静却强劲、私人且宏大的色彩铺面而来,无论是人物刻画,抑或视觉场景,甚至关于那段敏感的时代记忆,都在卡隆细腻且敏锐的捕捉中呈现出耐人寻味的美学思考,令人拍案叫绝。
初观《罗马》,相信很多观众会为其特别的黑白色的视觉观感而震惊——失去色彩的画面不但没有寡淡,反而变得丰满,并能“引诱”观者随之慢慢地随着剧情推进在卡隆的记忆中沉醉。这不得不说是卡隆的高明之处,其以一种类似于新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赋予镜头以呈现角色中后景别所囊括的社会背景与氛围之责,先于角色进入,并后于角色离开,加上对角色富有感染力的布置与调度,从而使角色本身的经历乃至角色身处的历史时刻,都被恰如其分地和盘托出。另外,卡隆的标志性创作手段——长镜头在电影中的展现同样精彩,毫不夸张地说,长镜头的运用不仅还原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所拥有的神秘之美,更是观众获得绝妙视觉观感的源泉。
前面已经提到,《罗马》所讲述的一切是卡隆非常私人的个人记忆,因此本身具有年代感的黑白画面实为卡隆的刻意为之。不过,卡隆并没有为了一味追求刻画旧日时光而使电影画面呈现出一种旧胶片般的粗粝质感,而是以65毫米摄像机拍摄出了高清的黑白画面。可喜的是,高清质感的画面不仅不会使人察觉出不真实性,反而以精密的细节呈现带给观众以沉浸式的真实感。就如同卡隆自己所说的:“我当然是希望影片看起来像是旧日时光,但这绝不是怀旧或故意让画面造旧……它就和其他电影一样,是记忆与眼下的博弈,那种动态流畅感,就像把人带回流动的记忆中。”从电影的呈现而言,卡隆无疑是成功的。比如电影开篇冲刷庭院地砖的画面,混合着泡沫的洗地水在地砖上不断流淌,飞机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见,当飞机缓缓飞过,洗地水变得浑浊发黑,女佣可莉奥完成了地砖的刷洗工作,伴着镜头的上移,可莉奥的身影出现在远处,随着她的脚步,一幅20世纪70年代罗马城中的私人图卷被缓缓打开。这一过程既交代了主人公可莉奥的工作,又在镜头的缓慢流淌中将观众带入那个遥远的时代,似在提醒观者“洗耳恭听”。
除却承载个人情绪与回忆的流动,黑白色的画面还承担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弱化视觉冲击。电影对可莉奥的生产过程做了非常全面的还原,从破水到孩子出生,无疑是一个非常血腥的过程,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全部以彩色画面得以呈现,那么不但会让观众从电影情绪当中快速释放出来,甚至会引起极度不适,从而使这段戏失去存在的意义。然而,这个桥段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可莉奥人生中非常悲痛的节点,逝去的婴孩代表的是希望的泯灭和爱情的破溃,这是电影情绪推陈十分重要的一环。从此处来看,卡隆关于黑白色画面的运用更是高明,不但保证了电影情绪的完整,也使观众能够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直面死婴和饱满的悲伤情绪。
长镜头指的是一种与蒙太奇拍摄方法相对应的拍摄手法。其“长”体现在拍摄过程中的开机点和关机点的时间距,但没有绝对的标准,是一种相对而言比较长的单一镜头。长镜头通常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拥有短镜头所不具备的美学特性,比如可维持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和空间的真实性;再现事态进展的真实过程和现场气氛,保证事件发展的连续性,从而达到真实、自然且生动的镜头效果等。在《罗马》这部电影中,卡隆多次运用了长镜头,其中令人称奇的有三处:第一处是可莉奥与另一位女佣阿德拉相商外出约会的奔跑情景。镜头下,两位年轻人打闹着跑过热闹的街道。这一过程中,彼时墨西哥城街头的街景和人群被一并囊括于镜头之中。这一处长镜头中,可莉奥是快乐且充满活力的,而其所处的罗马城虽然危机四伏,但街道仍旧喧闹繁华,人们尚且能够安居乐业。第二处是可莉奥与雇主一家人去看电影,调皮的孩子快速奔跑先行奔往电影院,可莉奥不得不去快步追上他们。这个长镜头所呈现的仍旧是那条熟悉的街道,但物是人非了。此时的可莉奥怀孕在身,由于孩子的父亲在得知她怀孕后便杳无音信,她已不复从前般快乐,整日黯然神伤。在追赶孩子们的过程中,她的步伐显得慌乱,穿过人群时也比较吃力,这一方面隐喻了她自身处境的艰难,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她所处家庭乃至时局的变化。第三处出现在电影结尾处,这是全片最具震撼力的镜头:波浪翻滚的海边,帕科和索菲不顾可莉奥的叮嘱执意走向较深的海面游泳,由于海浪太大,帕科和索菲面临被海浪卷走的危险,可莉奥发现之后,不顾自己不会游泳的事实,义无反顾地走向孩子们并想办法营救。海浪一次次地拍打着可莉奥,海水甚至没过她的头顶,但她仍旧没有放弃。镜头中的可莉奥艰难却坚定地在海水中前行,仿佛无所畏惧,终于,在她的努力下,两个孩子成功得救。奋力回到岸边的三个人和随之赶来的索菲娅及孩子紧紧相拥,灿烂的阳光下可莉奥第一次勇敢直面痛苦,诉说衷肠。这一刻,无论是可莉奥抑或索菲娅一家都仿若获得了新生。
电影中这些平移的长镜头看似简单,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情绪调拨作用。卡隆单单采用基本的视听语言便激起了观众内心的无尽波澜,足以见得其镜头调度能力和情绪掌控能力之高超。
《罗马》是一部充满非同寻常美学意蕴的记忆电影,与其说是卡隆对过去的怀恋,从某种程度而言更像是卡隆送给其幼时保姆乃至那个时代以及身处其中的弱势阶层的礼物,卡隆通过塑造可莉奥以及索菲娅夫人这两位来自不同阶层但同样遭遇不堪对待却仍旧努力生活的美丽女性发出了其关于女性情感与成长的呐喊。
在电影的时代背景中,女佣可莉奥算是极其渺小的存在,她文化不高,但通情达理,整天都在不停地默默工作。善良的她将雇主的四个孩子视若己出,勤快地打理着孩子们的日常起居。她本是快乐的,但一段懵懂的爱情和随之而来的未婚先孕、男友失踪却使她陷入两难境地,然而这只是痛苦的开始,当她历经艰辛诞下婴孩时,她迎接的不是一个崭新的生命,而是一具冰冷的尸体。可莉奥备感无助和彷徨,接下来的日子,她犹如僵尸一般不苟言笑,浑浑噩噩地痛苦生活着。电影结尾处可莉奥不顾个人安危成功救出被海浪淹没的孩子后,念念有词道:“我本来就不想生,我不想要她,我本来就不想生她,可怜的孩子。”可见,正是上一刻的生死瞬间唤起了可莉奥藏在心底的秘密,对雇主孩子的爱使她意识到她对自己孩子的薄情,使她敢于直面曾经那个稍显懦弱和残忍的自己,由此,可莉奥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和超越。这一过程中,本该担负起责任的男性始乱终弃,杳无音信,可莉奥始终是一个人,卡隆此举不但造就了女性角色绝对的光环,也讴歌了无坚不摧的女性力量,更对在家庭和责任面前消失的男性发出控诉。
另外,电影中可莉奥经历痛苦之时,索菲娅夫人也并不幸福。她虽然在竭力维系着与丈夫的婚姻,但终究被抛弃。在孩子们面前,她将悲伤隐藏,努力营造着和谐的家庭氛围,并保持父亲在孩子们心中的高大形象,殊不知这位父亲一边装穷断掉了给孩子们的生活费,一边和新欢高消费享乐。被抛弃的初期,索菲娅也颓废过,不停向她和丈夫的共同好友哭诉、求情,并用酒精麻醉自己。然而一切都是徒劳,她最终醒悟,女人终究要靠自己,就如她同可莉奥所说的:“我们都是一个人……身为女人,我们总是孤身一人。”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索菲娅放弃了化学家的工作,选择投身收入更高的出版事业。面对孩子们的担心,她仍旧保持乐观向上的一面,坚强地扛起家庭重任。
电影中,男女关系的失衡表明了女性的尴尬处境,自古强大的男性不过是个自大的小丑,而历来柔弱的女性是个不自知的英雄,女性所承载的诗意和悲凉与男性所表现出的荒唐可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卡隆的镜头虽然努力保持着客观,其情绪却一泻千里,不可收拾,而由此所表现的父权缺失,或许是卡隆无法克制的隐殇,却承载了他对女性保有的尊重和赞美,这是《罗马》这封“家书”闪耀史诗般光芒的原因所在。
透过卡隆的匠心描摹与创作,《罗马》所呈现的是一份从容悠远的气魄。虽然是一段个人记忆的回望,却并不自私刻薄,亦没有对往事声嘶力竭的苛责,而是站在出于保护可莉奥乃至广大女性的立场,去呈现她们的过去、痛苦、爱和成长。因而,《罗马》不但是卡隆对自身记忆的刻画,更是一次对普通女性重新认知的过程,充盈着深切的美学内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