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去陌生化到再陌生化——论数字特效技术在国产主旋律电影中的应用

时间:2024-06-19

张璐璐 唐 睿

(1.江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近两年,《战狼》《建军大业》《红海行动》等主旋律电影连续热映,它们不仅获得了高票房,而且呈现出“叫好又叫座”的态势。当代主旋律电影为何佳作迭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以往学者更多从类型学、文化学、社会功能等视角进行探讨。而实际上,这类影片能够跨出既定藩篱,重新获得现代观众的认可,其成功也与数字特效技术(1)本文的研究是属于广义的电影数字特效,即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实现的特殊视觉效果。的应用密不可分。

早在20世纪末,中国就开始将数字特效技术(2)主旋律电影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国家电影局在全国电影制片厂会议上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会议将“主旋律”规定为弘扬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和表现党和军队光辉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应用在主旋律电影中。如今20年过去了,数字特效技术在主旋律电影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新的时代语境,主旋律电影一方面延续了现实题材影片视觉真实性的审美特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数字技术特有的陌生化形式美感。法国电影学家让·米特里认为所有电影影像都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影像的知觉层;其二,影像的叙事层;其三,影像的诗意层面。鉴于此,本文根据陌生化理论和让·米特里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将数字特效技术在主旋律电影中的应用看作一个多级表意的生成系统,将其分为三个层面进行研究。这三层在电影中不一定有如此清楚的分级,在研究过程中,为了认识而将之做理论上的分开仅仅是方法,是为了在相对“纯净”的理论环境中将之看得更清楚。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是一种累积式的递进关系,脱离了任何一个层次都不算是完整的过程。

一、情感上的去陌生化

主旋律电影表现的内容通常带有鲜明的红色印记,这对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也许是一个不能取代的集体回忆,但对于电影主要的观影群体80后、90后来说,这些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已经与当下生活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很容易呈现出一种与时代脱节的悬置状态。当代主旋律电影要想吸引观众,就要获得一种共识的意识形态表述,从情感上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一)场景细节的真实还原

主旋律电影的影像风格建立在还原真实的基础上,影片需要营造出特定时期的文化图景和历史环境。而数字特效技术具有“创造实际拍摄所不能完成的影像”的能力,它可以与实拍影像进行无缝衔接,复原历史场景,再现真实。在电影《1942》中,利用数字特效技术就还原了20世纪河南大饥荒的悲惨历史。特效团队收集和参考了当年大量的历史材料,从建筑风格、飞机型号,到材质、花纹,自然逼真的CG建筑以饱和度低、偏冷、去红偏蓝的色调渲染,能够将观众迅速带入那个战火纷飞、天寒地冻的历史场景中去,这样的写实画面能够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另一部以国共内战和朝鲜战争为题材的电影《集结号》,则将战争场面刻画得更加真实而残酷。影片利用隐性特效技术结合实拍影像,制造出观众仿佛亲历现场的错觉。例如,人们能够直观感受到从天而降的炸弹朝脸上扑面而来,可以看到轰炸大桥、坦克、窑洞被焚烧的细节。基于数字特效营造的这种“真实”的震撼力能够让观众迅速融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让观众的注意力回归历史的本身,更好地将观众思绪带入到关系民族存亡的历史情境中去。

(二)英雄人物的意绪外化

早期英雄人物往往被塑造得“高大全”,这使得人物行为缺少令人信服的缘由支撑。近年来,英雄人物已经逐渐从完美无瑕的英雄典范还原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影片以更加平民化的表述方式,让人物的行为动机更加真实可信。其中一方面,就是利用数字特效技术刻画出英雄人物内心的、想象的画面。创作者通常会利用一系列精准而富有力度的特殊镜头将角色的深层意识状态和精神呈现出来,使人的抽象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变得直观可感,进而对人物的行为做出阐释。

在电影《战狼2》中冷锋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亲和力的孤胆英雄,当他感染病毒险些丧命时,一贯勇猛无比的硬汉形象被柔化,在他脑海里反复出现的是龙小云的身影。这段影像画面被以柔光技术处理,以暖白色调表现得既真实又缥缈,这不仅显示出冷锋性格中感性的一面,而且隐含地揭示出他孤身参与撤侨行动的动机,其原因与政治因素无关,而是关乎正义和人性,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所驱使。通过特效技术外化人物内心的意绪,不仅能够阐释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动机,而且能够为人物在影片中由私人情感的“小爱”向牺牲奉献的“大爱”的内心旅程转变提供依据,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增强了人物的可信度。

二、视觉语言的陌生化处理

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俄国形式主义学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所谓的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的方法。”[1]主旋律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有着鲜明的固化特征,它在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早期这类视觉文本并不卖座,甚至面临来自大众消费层面的抵牾,这与之前人们对主旋律电影模式化的刻板印象有很大的关联。因而,新时期的主旋律电影不能向以往的套路上走,而是需要有意识地改变这类电影的感觉方式,利用数字技术构造出恰到好处的陌生化效果,让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重新回到感觉的震颤瞬间。

视觉语言的陌生化是指用新鲜的语言、原创性的影像去破除模式化的壁垒,提升影片的可看性和趣味性。数字技术能够调动各种视听元素,更新审美主体对事物和认识的陈旧感觉。在之前的情感去陌生化阶段,隐性特效在叙事及气氛烘托上起着关键作用。而在视觉的陌生化阶段,具有显性特征的数字特效则不必隐藏在常规实拍影像中,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疏离了一定的现实,表现为现实世界中不太常出现的陌生、奇观的影像形式。

(一)时空的畸变与异构

时空畸变是相对现实世界中的时空而存在,即把时空非正常化以后,以陌生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它表面上体现的是一种独特的时空特征,但实际上是人物自身对时间、空间的感觉或心理体验的一种外化表达,是借助数字技术将时空化为主观体验,而感觉体现为心理时间和想象空间的形式表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子弹时间”的运用。在《红海行动》开场反海盗劫持人质的情节中,狙击手在直升机上精准射击,创作者利用慢镜头特写出子弹冲出枪口,穿过玻璃,停留在空中,最后直穿敌方脑袋。这种在现实中无法被肉眼识别的运动轨迹,被精妙展现。

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为时间畸变提供了可能,它还能建构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这种形态是以空间元素的拼合、错位等方式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让观众在独特的空间中以新的视角重新看待事物。例如,电影《智取威虎山》的结尾出现了过去与现在并置的空间形态,身处1946年、还是孩童模样的小栓子与203小分队队员穿越时空,来到2015年的姜磊家中一起吃团圆饭。影片借助角色的臆想将两个不同时空的人物并置,创作上打破传统主旋律电影的一般形式,通过巧妙的空间异构和暖色调的运用实现了现代与历史的文化对话,带给观众奇妙的感知体验。

(二)“张力场”的蓄积与深化

阿恩海姆认为:“我们可以把观察者看到的‘力’看作是活跃在大脑视中心的那些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任何非同质性(观众的审美心理与作品这两种因素)的刺激物都会招致张力场出现。”[2]在主旋律电影中,数字技术能够使这种“张力场”得到更富有戏剧性的表现,它可以在对立双方的相交点上、紧绷程度上、运动方向上等以奇观化的呈现,将故事的张力推向极致。

在电影《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桥段中,创作者并没有刻意强调打斗中血肉横飞的惨烈与杀戮的真实,反而是通过“张力场”的蓄积,营造出一种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心理紧张感。这只全CG制作的东北猛虎一出场就气势威猛,令人不寒而栗,导演将它与杨子荣迂回作战、声东击西的情节进行着重渲染,对双方冲突爆发前的对峙状态和生死悬于一线的极端情境给予充分的描绘,让整个审美活动充满全身心调动的紧张。又如,在《建军大业》中,利用影像的生成与合成技术制作出数量众多的军队或人物,使其与对立方形成单对多,或者多对多之间的量感对比。这种以“少胜多”的对抗在戏剧表现中是极富“传奇性”的,创作者通过对两者的交会处进行刻画,充分展现“山河坝战役”中矛盾双方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对峙状态,以陌生化的艺术魅力满足观众对历史的亲历愿望和好奇心。

三、陌生化与熟悉度的有机统一

陌生化与熟悉度的统一,其主要在于对陌生化中“度”的把握。当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抗日神剧,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和彰显个性,设计手撕鬼子、石头打飞机等雷人的虚构场景。这些过于架空、戏说的视觉设计不仅离开故事原有的现实基础,而且导致了奇观与叙事内容的不符。反观《智取威虎山》《红海行动》中穿越时空、子弹时间等一些富有想象性的画面,其技术表现都是与故事中主题内涵、叙事内容相互关联,有的甚至能引发一种哲理化的想象。例如,《智取威虎山》中那场穿越时空的团圆饭,它看似不符合实际,但却以人物想象的主观视角与故事内容建立起某种内在逻辑和诗意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历史与当下的巧妙对话,启迪今天的年轻人理解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

实际上,在思想层面的特效技术应用已经超越了对一人、一事、一物具体有限的描摹,从更深层次构造出一种赋有隐喻和象征意味的视觉符号和叙事情境,透过这种符号来引发观众联想和思考。因此,无论是描摹逼真现实的隐性特效,还是创造虚拟现实的显性特效,在电影中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的技术都不是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技术的结果本身构成画面的内涵。在电影中,数字特效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只有当它在影片的叙事和立意上有所承担,而没有沦为一种与所指脱节的能指符号的时候,陌生化与熟悉度才能最终实现统一。

四、结语

我们可以将从去陌生化到再陌生化的过程,看成是一种从感官体验到心灵体验的思想提升过程。首先,去陌生化是利用数字技术拉近观众的情感距离,让主旋律电影成为人们熟悉并愿意亲近的事物。而陌生化是在观众熟悉的逻辑范围内进行适度的夸张和想象,提升影片的观赏性,把观众的审美注意力重新调动起来。最后是陌生化与熟悉度的统一,通过数字特效建构出一种具有象征和隐喻的符号,让观众在审美愉悦中获得经验和情感的升华,最终实现价值观念的隐性传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