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批判思维下西方电影的中国“壳”

时间:2024-06-19

唐亚娟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天津 300111)

西方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深受大众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中国电影,影响着本土电影行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这种融合是电影之间的关系,而本质上,这是中西文化的关系。在文化交流中扩大影响力,又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是我们对待西方电影中文化融合的态度。

一、“表”——中国文化在西方电影中的盛行

西方商业电影除了在形式上形成了一定的范式外,在价值的传导当中,也具有单向性,以传达美式价值观为核心。

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有的在中国事实的基础上改编,有的呈现与现实情况相符的故事,但也有与基本事实完全不相符的情况。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场景。西方商业电影虽然涉及中国文化的元素,但是缺少对本质文化的认识和融入。在西方电影中能看到东方文化的缩影,也在隐隐表达西方文化的形态,但总的来说,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少之又少,表现得也非常隐蔽。绝大部分的西方电影都是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来介绍美国文化的意识形态,这种套路都是一成不变的,是电影所坚持的风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商业电影文化的单向性。美国正是在对世界的多元文化进行解构的基础上,重构了以美国文化为核心的影视作品。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美国文化?美国又是如何传播自身的文化的?电影就充当着这样的一种介质,它被称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许多专家对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例如,著名学者叶维廉教授曾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一种新的语言和国际化意符系统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社会秩序,而这种语言由电影、市场、广告等因素制造,这种意符系统由商品的销售活动构成。

以全球毁灭灾难为主题的电影《2012》中,中国的形象看似是正面的,但其实不然。影片中的一些情节理解是歧义的,例如由中国人制造诺亚方舟。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接受这样的事实,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绝大部分美国观众认为是美国人拯救了世界,阻止了世界末日的到来,中国人无法拯救世界,他们只不过是制造商而已。观众认为故事情节是这样发展的:一个印度科学家无意间发现了世界末日的到来,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无法向外界传递信息,也根本无力拯救世界。这个时候,由埃加福特饰演的博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总统,美国就开始计划如何拯救世界。诺亚方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中国是个制造大国,很多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于是,白宫把这个制造工程交给了中国。很显然,美国是整个拯救计划的主角,其余的都是配角,为主角服务。把这个情节放到神话原型中,就可以看到,白宫实际上就是上帝,美国博士是上帝的使者。在这个故事当中,诺亚方舟的制造过程中看不到一个中国工人,也无法表现出他们的个性。美国观众认为,这些工人还是20世纪修铁路的华工,美国是全球的消费者,就算是世界末日,美国人也依旧能够享受中国制造。制造诺亚方舟的华人,只能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才能得以生存。影片中,中国工人在美国博士的请求下才上大船。因此,从整个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美国人不是单纯的拯救者,而是拯救者中的拯救者。基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西方商业电影本质上是表达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增加中国元素纯粹只是为了迎合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没有其他深层次的直接关系。

在以科幻犯罪为主题的电影中,中国的形象看似也是正面的,男主角把未来的自己杀死,在中国度过剩下的三十余年时光。在影片中,未来的中国充满科幻神秘感,城市高楼引人入胜,乡村田野清新自如,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生活美满幸福。于是,绝大多数观众认为中国扮演了正面的形象,因为在未来的世界,中国是个中心地和核心地。但是仔细深究,事实并非如此,整个故事情节中存在两个时空,萧条的美国是主要时空,神秘的中国是次要时空。在主要时空中,没有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只是在次要时空中出现。电影前半段情节紧凑,张力十足,画面感刺激。电影后半段以抒情为主,故事情节拖沓,张力不足,容易让人昏昏欲睡。尽管美国的画面是沧桑和破败的,但美国人拯救世界的信念是坚定的。小男孩拥有超能力,牺牲自我,拯救世界,这个小男孩当然还是美国人。基于以上事实,该类型题材的影片反映的还是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这也是西方电影坚持的一贯风格。

在上述分析中,中国元素的出现相对来说看似和谐,但也有一些西方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不是那么和谐,存在一定的讽刺性,反衬出美国文化的优越性。在有的科幻电影中,未来时空的科学技术非常先进,但是有中国人在街边卖肉夹馍,这个镜头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暗示了中国文化的落后性。男主人公衣着帅气、威风八面,在饿的时候打开窗户,让街边商贩送来肉夹馍,之后偶遇到由乔沃维奇饰演的外星球美女,美国总统把拯救世界的任务交给了男主人公,让他阻止世界末日到来。这个故事情节让许多中国观众不满,情节异常突兀,无论世界变化到何种地步,黑人还是无法掌握着国家的权力,美国人可以整天无所事事,可以随意和外星球美女谈恋爱,但是只要世界需要,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站出来拯救世界,阻止世界末日的到来。相比较下,中国人无论奋斗多少年,也没有任何作为,到头来还是只能在街边卖着肉夹馍。像这样的西方商业电影都是在极力宣传美国自身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二、“里”——文化本质的缺失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全球化文化和本土化文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博弈,有时本土化文化占据上风,有时全球化文化占据上风,难分伯仲。然而文化的不断交替变更,各个国家自身的文化也逐渐被全球性发展所融合,这样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产生碰撞的火花,推进着多元文化的发展。

在以环游为主题的影片中,呈现出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在观众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主演一般有多人,法国舞台剧演员西西莉·狄法兰斯、英国喜剧演员史提夫·库根以及中国著名影星成龙。从角色选定来看,有法国的,有英国的,也有中国的,演员组成非常丰富。这与影片的基调非常吻合,把世界各地的演员进行有机结合。在这种主题影片中,环游世界的起点定在英文伦敦,终点是美国,在旅途中经历的国家有法国、土耳其、东方国家印度和中国。影片中出现了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的代表场景,例如地标建筑、美食等元素,西方电影利用先进的技术把这些元素进行合理拼接,给观众带来了超高的视觉享受,让人们通过影片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然而,由于受到拍摄经费的限制,影片中还是存在着些许遗憾,例如拍摄地选取过少,只有泰国和德国;中国的万里长城不是实景,而是通过后期加工处理;中国兰州也不是实景,而是在泰国海滩上通过搭建道具建立起来的,本应是辽阔美,但影片中呈现的是秀丽风景,这就误导了许多观众对中国风貌地势的理解,带来非真实性的认识。这种多元文化的拼接,尤其是其中一些缺乏真实性的镜头,会让观众产生误读,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和文化不能起到积极的宣传,甚至破坏一种文化形象。

以埃及金字塔和木乃伊为主题的电影《木乃伊3:龙帝之墓》,将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了拼接。这一主题电影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东方神秘国家印度和中国,与悠久的文明历史有关。虽然影片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功夫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但是中国观众并不接受这次拼接,主要是没能如实反映出中国的历史文化。在这种主题影片中,无处不呈现着中国元素,例如道具设计、角色选取、情节推进、故事发生地等,并且也对中国经典的历史文明进行了展示,例如秦始皇兵马俑等元素,西方观众可以足不出户,在电影院中就能够了解东方文明。这一主题电影中,有中国演员参加。中国著名影星李连杰饰演秋王,被唤醒之后化身为一条巨龙,这条龙是一个中西方融合的形象,龙头具有传统中国龙的特点,但是身子以下部分明显是西方龙的形象。影片对中国元素的随意拼接,使得“这道菜”不对中国观众的胃口。

西方商业电影中出现异国的文化元素,这不仅是出品方、制片方的选择,也是大众文化随波逐流的结果,更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基于上述事实分析,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中的拼接应用,已无法完全反映中国的本身形象,只是纯粹的剧情混杂需要。在这种混杂剧情基础之上,从表面上看,是不同文化的有机结合,但从本质上看,是西方在他者形象的基础上来认同自我形象。

近些年来,西方商业电影运用中国元素的形式就是,针对中国元素进行解构和再重组,实现有机的混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元素取舍的过程。西方在故事和文化层面上都借用了中国元素,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国家,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底蕴,把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与影片的故事结构进行结合,在原有故事情节和场景的基础之上,将中国元素贴上西方通用标签,这样就能够使得全球各地的观众跨过文化障碍,进一步深入到剧情的推进当中。

以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为主题的动画电影,如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故事等,其中有许多与历史故事不相符的场景,像花木兰相亲和解救皇帝的情景。从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主题电影的改编,与原故事严重不符,是对原作的不敬和冒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花木兰通过解救皇帝,让其获取更多的肯定,更加让人坚信她是个男儿身份;花木兰通过相亲的场景,让其回归到女儿身份。通过这两个故事,让观众更加迷惑,花木兰究竟是男儿身份还是女儿身份,这种迷惑安排也顺应了文化市场的需求。花木兰解救皇帝,体现出她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是严重不符的。花木兰通过相亲实现了自身的认同,体现出了人权自由。基于以上故事情节,花木兰的孝道、爱国、忠君等优良传统表现已逐渐退去,慢慢被个人英雄主义和人权自由等美式价值观所替代,这种主题影片最终是通过解构中式传统文化而重建出美式价值观。

三、结 语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元文化交融的西方电影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这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中国文化在西方电影中的融合,一方面在表面上反映了价值传导的单向性以及文化形象融合的表象性。西方电影产业具有文化的单向性,在价值传导当中,极力宣传的是美国自身文化价值。它重视多元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只是表面形象的融合,借用另一种文化的形式去实现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这种融合实质上表现了对中国元素的解构与美式文化的重构。其中掺杂着对中国文化的解构,重构的是美式的文化,与真正的中国文化没有本质的关系。文化多元化发展是大势,文化的深入交流是当今世界全球化不可避免的趋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