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寄生兽》中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时间:2024-06-19

张 凝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日本科幻电影《寄生兽》改编自岩明均的同名漫画,导演山崎贵最大限度地遵从了原著的意旨,并未削减其丰富的内涵。影片分为前后两篇,于2014年和次年先后在日本上映。因影片中涉及过多恐怖暴力镜头,迟迟未与中国观众见面,经过剪辑与删减的《寄生兽》终于在2016年9月2日于中国上映。影片讲述了一群寄生于人体的不明生物屠戮吞食人类、经历了与人类的对峙、最后与人类相依共存的故事,剧情主要围绕高中生泉新一和寄生在他右手的寄生兽小右这一线索而展开。这部影片因其丰富的蕴含而获得了第九届亚洲电影大奖。笔者试图从生态危机与生态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相依共存与人兽同体三个方面对影片中所传达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深入思考与解读。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伦理

影片开场便触及了当代非常重要的话题——生态建设,并借由大量转换的画面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处于危机中的生态环境:人口激增、垃圾过剩、森林砍伐、河流污染。天上降下大量孢子,它们钻入人体,侵吞人类大脑,占有人类身体,并以人类为食。这些内容都暗示着人类若不加收敛地继续大肆破坏环境,屠戮的危机便会来临。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人口过剩、科技滥用、消费过渡、价值利己、文化危机以及人性危机等,不一而足,这部电影凸显了致使危机产生的根源,即人口过剩。人类的数量以及对大自然的消耗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本身的承受能力,所以开场旁白才会说:“人类的数量如果减少一半,被燃烧的森林的数量是否也会减少一半?肆意排放的毒物是否也会减少一半?”正是这样的生态危机致使寄生兽降世。寄生兽吞食人类的生存方式恰好应和着某些人提出的减少人类数量以应对生态危机的方案,寄生于人体的未知生物获得的本能使命是侵占人类大脑并吃掉他们,这是否也在暗示着解开生态危机的困局,首先在于转变人类传统观念,继而控制人口数量?

当这种未知生物出现于人类世界之后,人类原有的价值体系便受到巨大冲击。主角泉新一也遭遇了寄生兽的侵袭,幸运的是寄生兽侵占的是他的右手,于是观众便可发现人类并非这个世界上唯一拥有理性的生物。寄生兽小右有着属于自己的思维逻辑,它不认为同类们吃人有什么错,就像人类吃牛羊鸡鱼一样,顺应本能需要而已。影片在这里也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可否受到伦理关怀?

从词源上讲,伦理指“人类关系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规范”①。可见,伦理指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一种关于人价值判断或意义的规定,是一种人际伦理。若人类将伦理关系引申到人与自然之间,把伦理边界扩展到人类之外的动植物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那么人类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环还是处于自然生态之外?假如人类作为生物链中的一环,那么处于自然中的所有物种能够遵循的共同规律便只能是自然进化了,物种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顺应本能需要只为活下来而已,整个世界也便沦为大型斗兽场。还何谈关怀?何谈善?若将人类抽离于生态系统,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二分,人对自然的伦理关怀,便可使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道德关系,即生态伦理关系。以往人际伦理认为“合德即为善,反之则为恶”,而生态伦理则认为“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②。伦理行为施予者是人,人是超越于万物之上的高等生物,于是人便拥有了奖惩他者的权力,寄生兽吞食人类生命,便遭遇了反击以及绞杀。但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似乎在质疑着人类的这种“天赋人权”,寄生兽组合体后藤刀枪不入,可以屠戮整支特种部队,最后却死于一个微小的伤口,刺入伤口的棍子上沾满了放射性物质,致使身上细胞为规避危险本能地自我分裂,最终毁灭。杀死后藤的到底是谁?是人类还是大自然?此处对人类绝对中心地位的消解意义不言而喻。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伦理学中一直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拥有道德关怀资格,非人存在物只具有工具属性;而非人类中心主义试图扩大道德关怀范围,将道德关怀对象从人类社会扩展到动植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非人存在物同样享有道德关怀的权利。

影片中寄生兽一直希望能与人类共存,为了能够融入人类社会,高阶寄生兽田宫良子吃人类的食物,在人类世界教书,甚至与同类孕育人类后代,最后仍丧生于人类的枪林弹雨之中,死之前它呼喊着自己的心声“不要欺负我们,我们其实很脆弱”。寄生兽后藤细胞分裂之后,只剩下残破的细胞和一颗跳动的心脏,小右断定其复活的希望可达到五成,泉新一尊重它对生命的渴求,原打算让它自生自灭,但为避免自己珍视之人受它伤害,又转身将其抛入火中彻底毁灭。泉新一的做法显然违背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保持生命、促进生命”的主张,但这是任何人都会做出的选择,因为人类伦理关怀的立足点是保护人类的利益。人自身的神性决定了人类生而即为这个世界的王者,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更是巩固了这一思想。《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式创造了人,并赐福给人,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地上的一切,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活物。而人也从基督教神学中获得这样一种信念:上帝为人创造了自然界,并赐予了人支配自然界的权力和使命。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便可发现,人是实践的主体,自然是实践的客体,所以伦理的出发和归宿只能是人。这一点从泉新一与小右的关系中即可反映出来,小右侵占的是新一的右手,手受大脑支配,是完成脑意识的重要工具。寄生兽为与人类共存,必须违背生理规律吃人类的食物,可人类会放弃对美食的需求与享受而变成素食主义者吗?

当然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实践的主体,不仅仅是因为人具有理性,更因为人拥有巨大的情感力量——追求善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人超越对个人利益的胶着,而关注他者乃至整体人类的命运走向。我们经常颂扬母爱的无私,母爱的确是人类众多情感中最伟大的力量,泉新一的母亲为了保护儿子不惜徒手去接掉下来的滚烫油锅,母子之爱对于没有繁殖能力、只观照自身个体的小右来说是全然陌生并且无法理解的。泉新一甚至为了奄奄一息的陌生小狗也能不顾马路中车轮滚滚坚持将其安葬。人类生而怀有悲悯之情,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体,人类在文明发展进程中不仅在追求真,更在追求善与美,这便是人性。占据人类大脑、支配人类身体的寄生兽无法变成人,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缺少人性。当同类被杀,它们不会悲伤,自相残杀只是为了获得活下去的机会,一切以保护自身性命为首位,所以即使寄生兽们表面与人类无异,却永远也无法成为人。田宫良子一直极力想融入人类社会,开始它不懂得人类为何会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最后它终于获得了答案。它有了自己想要守护的人,在诞下人类婴孩并与其相处中衍生出了爱,最终它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宁愿牺牲自己,获得了人性。小右与泉新一从开始的相互利用到相互依存,情感在生活的平淡与惊险中逐渐加深,最后一向珍视自己性命的小右为了保全泉新一甘愿牺牲自己,这便是情感的力量。人类不仅是一个生命存在体,更是一个精神追求者。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能否将自然客体纳入到伦理关怀范围之内呢?当人类拥有了社会属性之后,便与自然界形成了二分,人类相对性地成为世界的中心,人类观照的只能是自身的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所呼吁的尊重全体生命的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人类提倡的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其落脚点仍是希望人类的后代可以继续享受这份资源,可持续发展指的是资源在未来可持续被人类使用以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可持续发展。但人类天性中怀有悲悯之情,我们会为其他的生命而动容,在不侵害人类利益的前提下,人类关怀其他物种的愿景仍然可以实现。当泉新一误以为小右为保护自己而死的时候,他痛不欲生,小右对泉新一而言不仅仅是他的右手,更是他的朋友。人类是最接近神的物种,上帝的大爱能推动宇宙的运行,人内心的善也定能关怀整个世界。人类的伦理关怀范围是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由血亲族人到上帝信徒,到全体人类,再延展至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未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呼吁能够变为现实也未可知。

三、相依共存与人兽同体

电影结局一切都恢复平静,小右消失在新一的生活中,变成了一只再正常不过的右手,寄生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也许它们已经改变了生存方式和饮食结构,总之,寄生兽及其相关报道已经销声匿迹了。这样的结局似乎在暗示,寄生兽若想与人类共存,必须不侵害人类利益,或像小右那样能救人类之危、解人类之围。寄生兽的存在是对人类的警示,因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地球的承受能力,所以才会有寄生兽降世吞食人类。虽然影片开场将生态危机的矛头指向人口数量过剩,但两个细节又将这一焦点做了深化与转移。其中一个细节是泉新一被寄生兽A破坏心脏后渐失情感能力,重获人性是缘于对田宫良子拼死守护婴儿行为的动容;另一个细节是当泉新一认为小右已为保护自己命丧后藤之手而痛苦绝望时,是里美抚平了他的伤痛,可见让泉新一获得救赎、恢复平静、赢得新生的是母爱和男女之爱这两种情感力量。而这两种情感都与人类繁衍行为相连,母爱源于繁衍,男女之爱则指向繁衍,由此可见人类的繁衍生息并非恶事,也并无过错。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恶呢?影片通过杀人犯浦上这条线索告知了我们答案。浦上能够通过肉眼辨识隐藏在人群中的寄生兽,他之所以拥有这项能力是因为在本质上他已经沦为一只披着人皮的野兽。寄生兽吞食人体,浦上解剖人体,二者都可通过这一行为而获得快感,不同的是寄生兽获得的是饱腹的快感,而浦上是因兴趣满足而获得快感。影片接近尾声时,浦上质问泉新一这个人兽同体的异类,杀人犯罪有何过错,人类本身就是靠相互残杀来维持生命的,并且从几千年前一直持续至今。谁才是真正的异类?是被寄生兽侵袭而丧失右手但懂得珍惜他者生命的泉新一,还是被邪恶思想侵袭能毫无犹豫便肆意杀人的浦上?相信观众心中会有一致的答案。

身处文明社会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律来制裁恶,更需要道德来规劝恶,拥有人性才能成为人,否则与野兽有何分别?也许人类这个庞大的族群中夹杂着大量异化为兽的人,他们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现世的享乐,于是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邪恶思想观念的腐化中纵欲无度,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杀害他人,扰乱社会,破坏自然。人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过程,渗透着不同个体、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竞争关系,所以解决生态危机这一困局的关键还是在于转变传统价值观念。我们应以全体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为立足点,对自然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保护性地利用自然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有序地发展。地球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人类不应变成只知消耗地球生命力的“寄生兽”。

注释:

① 黄健中:《比较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② [法]阿尔贝特·施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