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聚焦《纯真年代》被射中的爱情“箭靶”

时间:2024-06-19

张静

[摘要]好莱坞电影《纯真年代》再现了1870年的纽约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精神枷锁、礼仪习俗以及对待爱情的游戏规则,刻画了处于三角恋情中的三位主人公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纠葛,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虚伪、道貌岸然、原形毕露以及爱情“箭靶”(目标)的朦胧迷茫,嘲讽了不能冲破精神禁锢的爱情悲剧。电影以散文式的结构、象征手法、光彩以及与之呼应的多维镜头灵活运用,多方位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纯真年代》;爱情;箭靶;结构;艺术

《纯真年代》是美国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根据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曾经轰动欧美影坛。斯科塞斯一向以纽约移民社区为创作目标,以表现平民生活和血腥屠杀而著称。但是,《纯真年代》既带给他古典风格的新享受,又保留了他多年来一直钟爱的个人与社会对抗的主题。“犯罪、欲望和摆脱不开的烦恼”始终是影片的主题,曲折跌宕的情节和焦虑不安的人物始终是他影片鲜明的观点。在本片中,纽约上流社会豪华得令人瞠目:13道菜的正餐和各种菜点,让人垂涎欲滴的夜宵,频繁更换的华服,精致至极的家具,令人目眩的舞会,气派非凡的射箭会……然而这一切无不成为马丁·斯科塞斯剖析复杂的内心世界的陪衬,真正吸引他的是女主人公艾伦洒脱不羁的反叛精神。张力之下的激情才是他真正想表现的主题,这是导演拍摄《纯真年代》的指导思想。

1870年的纽约社会,生活考究,高不可攀,习俗礼仪冠冕堂皇,道德规范犹如枷锁套在每个人的头上。纽约规范权威劳伦斯可以不断偷情,只要遵循他那个圈子里的游戏规则,无人质疑,无人取笑,尊严依旧;一向高傲的尤里斯·波弗特由于毫不避讳他与安妮·林的感情,于是成为上流社会的把柄,人人都对他指指点点;但波弗特仍然我行我素,甚至大胆地在客厅里挂起宝戈路颇有争议的作品《春天回归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发生了一段 哀怨悲切的故事。

一、《纯真年代》里的情愫纠结

影片拉开帷幕:纽约。歌剧院正在上映《浮士德》。观看演出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韦兰太太的女儿梅,远嫁欧洲、婚姻失败回来离婚的梅的表姐艾伦,梅的未婚夫青年律师纽兰。他们关注的是舞会是否公开梅与纽兰订婚的新闻。

纽兰希望尽快宣布和梅的婚约,以转移人们对回来离婚的艾伦的种种流言蜚语,向梅和他的家人表示支持。纽兰在客厅里穿梭,希望见到艾伦。

明戈特太太要为艾伦接风洗尘,仿佛整个纽约都不能接受,人们认为为艾伦捧场是一种耻辱。纽兰不服,在莱登为来自俄罗斯的表弟举行宴会时让艾伦参加。宴会上,艾伦不顾习俗,和纽兰聊天。谈到梅,纽兰流露出欣慰的表情。分手时,她约好了下次会面的时间。艾伦被安排的新住处在一大群让她作假的圈子中,她很孤独,不免伤心哭泣。纽兰安慰她,还在每天给梅送花的同时,也给艾伦送一大束黄玫瑰。

律师事务所老板让纽兰代表明戈特家族劝艾伦不要离婚,以流言蜚语和丑闻对家族和对她不利为理由,艾伦心领神会。纽兰爱艾伦,又不好意思明讲,他心神不定,便催促梅结婚。纽兰控制不了对艾伦的爱,到了她的住处,倾吐爱慕之心。艾伦哭了,因为她刚刚接受他劝告她不要离婚的忠告,牺牲自己以不影响他和梅的结合,因为那是家族的荣耀和必需。艾伦说,他们相爱是残酷的,是会让纽兰身败名裂的,只有放弃对他的爱才是真正爱他。

纽兰和梅结婚了,艾伦没有参加婚礼,而是送了精美的纪念品。新婚夫妇度蜜月,纽兰试图改变梅的恪守传统的希望破灭了,他感到深深的压抑与失望。纽兰依恋艾伦。他凝视着夕阳中栈桥上的艾伦,暗暗发誓,如果她在船开过灯标时转过头来,他就找她,不离不弃,然而,她没有。梅攻击艾伦,纽兰感到悲哀。听说艾伦在波士顿,他借口出差,见了艾伦一面。

明戈特病重,纽兰奉命去接艾伦。他表明心迹,艾伦犹豫不决。她知道,他们缺乏挣脱纽约铺天盖地的道德伦理的绳索的勇气。纽兰决定开诚布公,和梅谈分手的事情,梅先发制人说自己已经和艾伦谈过了,她不会再婚的,不会伤风败俗、让人唾弃的。纽兰忍气吞声,却又无可奈何。

在梅别有用心地为艾伦举行的饯行晚宴上,纽兰感到整个家族都被控制了,不动声色又天衣无缝地进行种种表演,像一群阴谋家蓄意拆散了他和艾伦。艾伦走了,宾客离去。纽兰对梅说想出去旅游放松自己,梅胸有成竹地说自己两周前就已经怀孕并且告知了双方的母亲和艾伦。于是,纽兰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和梅生儿育女。

欧洲,艾伦公寓。夕阳映照在玻璃上。纽兰步履蹒跚,老态龙钟;栈桥上的艾伦也白发苍苍,皱纹遍布。蓦然回首,莞尔微笑着……纽兰拄着拐杖,朝着远离公寓的地方走去,渐渐消失了……

呜呼!一段缠绵不已的纯真情缘,在《纯真年代》烟消云散了。

二、情恋真谛与细腻的心理刻画

《纯真年代》中身为律师的男主角纽兰,出身名门,年轻有为,英俊潇洒,选择了和自己身份相称、美丽超群的梅为妻。但是,梅做事麻木不仁,循规蹈矩,冷漠、高傲、狡黠兼备。他不喜欢这样的性格,曾经挣扎、后悔,罪恶感时时缠绕着他,使他在无奈和痛苦中度日。他喜欢艾伦的反叛精神、桀骜不驯的脾气,和她走在一起,是他的梦。梅也知道他心的归属风向标,但是为了上层社会的面子和尊严,她固执地不承认现实,她有着为人称道的宁静和温柔、贤淑、高雅,把内心包装起来,没有破绽。为了避免像艾伦那样被人议论,为丑闻包围,她接受了心灵上的寂寞,把“安全”视为家庭幸福的真谛,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幸福。艾伦为了自由和追求真正的爱情而不顾一切地离婚,为了所爱之人的名誉和地位远居欧洲,在她身上体现了知识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反叛精神和高度的理智。

电影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得很逼真。梅,恪守礼仪规范,不敢越雷池一步,纯真得不知身边的美丑。然而,在她平静内心世界里,却也有不为人知的心湖。胆怯、空虚、冷酷、乏味、虚伪,纽兰始终没有揭开这一幕布。梅的心计建立在她貌似纯真的假象上。当她发现纽兰与艾伦的爱情时,就不动声色地出击了。她先是背着纽兰私下和艾伦谈话,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告诉她自己有了纽兰的孩子,水到渠成地把艾伦再次逼上重返欧洲的旅途。然后又操办了饯别宴会,取得了胜利。笑容下,她成功地把纽兰和艾伦玩弄于股掌之间,仿佛是她的猎物,在座的上流社会的精英们非常默契地帮助梅赶走了艾伦。纽兰三番五次地挣扎,最终在她含情脉脉的温言软语下化为乌有。梅以自己的顽固、心计和虚伪让他们年轻时那段美好而无辜的岁月支离破碎,令纽兰伤心欲绝地看着艾伦孤零零地离去。应该说,沉重的习俗赋予梅太多的麻木和自私,她本人也成了社会的牺牲品。然而,换个角度思考,她用心计捍卫自己的婚姻也没错,因为她虽然和纽兰的结合是痛苦的,但她若离开了他,或许是另一个牺牲品,一生也不一定会得到幸福。她和他毕竟有了爱情的结晶——孩子,毕竟维护了贵族的虚伪尊严,不能说一无所有。她不能因为艾伦喜欢自己的丈夫就主动退出婚姻,那样对她或许也是不公平的。

如果说梅代表传统,艾伦代表背叛,那么纽兰是个中间派形象。他既是道德规范的执行者,也喜欢刺激和挑战。但是,他还没有那么大胆,在场面上要维护家庭利益和传统,对同辈的伪善行为感到不满却羡慕不已。所以他和艾伦的爱情就不可能不是悲剧。他的意志和追求摇摆不定,三次追求都以失败而告终。影片开始,他对梅的爱毫不掩饰,认为梅就是美好的象征,是他生命的全部,所以,他很想完婚。然而,在与艾伦的接触中,他被对方的魅力所吸引。他一边盼望与艾伦接触,一边又想和梅结合。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他默认了命运的安排,是优柔寡断的俘虏。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更加迷恋艾伦,千方百计地创造与之在一起的机会,就在他决定离开梅和艾伦结合时,对方告诉他有了身孕的情况。这是善于察言观色的梅略施小计的收获。梅安排好一切后,用命运的绳子又拴住了纽兰。这次他仍然败给了他的懦弱,无力挣脱传统规范的约束。无奈,他就范于熟悉的家庭与环境,一直陪他的孩子长大成家。而此时的纽约已经接受了新事物和新思想,陈规陋习已经消失。梅死了,57岁的纽兰在儿子的安排下与艾伦相会,但是,他再也没有勇气了,伤感地离去了。第三次又失败了,留下了深深的自责和负罪感。这样的男人孰可怜孰不可怜?或许,对信念的不执著是悲剧的根源,无论古今中外。

影片再现了纽兰人生历程中的种种矛盾心理。其实,用今天的观点看,这样的男人根本就是不值得同情的,他活得累和痛苦也是应该的。他爱艾伦,却没有勇气同传统的观念决裂,没有什么追求的行动,这就不该冠以爱的称谓。努力了,也会有失败,但不努力,全是失败;或者微不足道的付出,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但是,再反过来看,他也有不错的一面,毕竟他为他曾经追求过的女人尽了做丈夫的义务,维护了她的面子,也与她共同生儿育女了。如果他不顾对方死活,没有一点顾忌地放弃家庭和孩子,梅和孩子不也是无辜的牺牲品吗?所以,背叛与恪守,优柔与果断,都是《纯真年代》的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都存在着伤害与被伤害的真谛。那爱情的“箭靶”,谁都可以射中,也不可能射中,射中与射不中,或许是幸福,或许是悲剧,都不是没有可能。

斯科塞斯尖刻详尽地叙述了上流社会令人窒息的种种礼仪习俗,集中描写了不能冲破上流社会束缚和禁锢的纽兰的爱情悲剧。在他看来,纽兰纯粹就是爱情的牺牲品,而被社会排斥的艾伦则是另一个悲剧人物。纽兰的软弱无能导致她成了另一个牺牲品。但是,换个角度思考,艾伦的悲剧既是时代赋予的,也是她自己反抗不彻底的必然结果。虽然纽兰爱她,但又没有勇气追求她,那么多年等一个这样的男人值得吗?为什么不可以做新的选择呢?放弃一个想爱自己又没有勇气的男人有什么错呢?与其几十年等夕阳西下的那条死胡同,不如重新选择。正如中国传统“贞操”观束缚下的不计其数的女同胞,为虚无缥缈的名声而置一生幸福于不顾。

但是,不可否认,美德的背后必定是牺牲。如果她不择手段,不顾表妹的婚姻与家庭,拼死与纽兰相爱,或许也能达到目的,或许也能改变她婚姻悲剧的音符。在她不再被同情的同时,是否也会遭到谴责呢?爱的真谛,美德与牺牲,孰重孰轻,谁能说得清?导演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展示着特殊年代的爱情悲剧,引领观众视听,这视听中怎能不是评论各异、千奇百怪呢?随着时代的变迁,谁能主宰舆论导向的如出一辙?

总之,爱情“箭靶”谁都知道在哪里,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射中而已,只不过是受到的力大小不同,改变了方向。梅、纽兰、艾伦……不都是这样吗?

三、电影的结构与镜头特色

影片以第三人称的手法叙述了发生在19世纪纽约的爱情悲剧,叙述者那超然物外、洞察世事的口吻在淡淡的哀伤之余也给影片平添一种超现实的达观,在缓缓地追忆和对人物的评价中,那松散的散文式结构与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激情的内在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与结构相呼应的是镜头的运用,为了突出第三人称叙述的主观性,影片大量运用了主观镜头和叠化技巧,摄影机在缓缓的运动中展现了纽约上流社会种种人情世故。如在波弗特家的舞会上,随着第三人称的叙述,镜头缓慢而长时间地在劳伦斯、波弗特、梅之间切换,真实而生动地交代了他们的家庭和品性,并且环环相扣,有连贯性。在描述明戈特太太的寓所时,一系列叠化镜头表现了老妇人的豪华家具,显赫的生活代表了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

镜头蕴意的处理。如纽兰劝艾伦不要离婚,以免丑闻接二连三地伤害她并让她离去之后,镜头切换到歌剧舞台上,那里正上演着一幕与他们爱情相似的爱情悲剧。剧终时,一个俯视镜头,大幕从顶端急促落下,像石头一样砸在纽兰的心上,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里暗示着他们爱情的悲哀。接下来的镜头中纽兰在包厢见到艾伦,两个人的画面被处理成从望远镜中被窥测的效果,暗示了两个人的一举一动全都在守旧保守的纽约人的监视之中。

影片的用光非常讲究,许多内景在室内有炉火的房间里拍摄,忽暗忽明的火光映照在人的脸上,反映了人物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橙红色的基调与缅怀过去岁月的伤感情愫吻合得严密无隙。

[参考文献]

[1] [美]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M].赵兴国,赵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 吕云霞.规训与自我重建——解读《纯真年代》的权力话语[J].名作欣赏,2013(03).

[3]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