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冲突视角下对《喜福会》的主题解读

时间:2024-06-19

刘锋

[摘要]根据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喜福会》自从1993年上映就获得了一片赞誉。电影通过四对母女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将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的交战和冲突展示给现代观众,让观众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在影片中获取了更多的文化食粮。本文以影片中母女冲突主题为切入点,从文化冲突的视角来分析母女冲突背后的文化根源及美国华裔对文化身份的渴望和诉求。

[关键词]《喜福会》;冲突;文化根源;文化身份

电影是集中了各种矛盾和冲突的艺术形式,也通过各种冲突引导着受众对于冲突背后文化的探寻。1993年,由好莱坞华裔导演王颖执导的电影《喜福会》正是关注了美国华裔家庭母女之间的冲突,并以冲突为主题来隐喻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艺术的形式对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观众在领略艺术的同时,对文化冲突、融合及文化身份有了几分思考。

一、电影《喜福会》冲突主题的内容

电影《喜福会》向美国展示了特殊的中国文化,但同时淋漓尽致地演绎了美国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矛盾冲突,尤其是以母女矛盾为主题,为影片增添了几分文化色彩。

电影中母女冲突主要以教育问题为核心,四位母亲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女儿们身上,导致女儿们极大的抗拒和反感,进而爆发了各种冲突。如电影中母亲苏媛由于当年的无奈选择,而心怀内疚,尽管已经成为美国合法公民,血液中的中国情结还是难以磨灭,促使她将全部的希望和爱放到女儿金美身上,甚至达到了忘我和极端的程度。苏媛依旧用传统的中国母爱对女儿的未来寄予厚望,希望女儿衣食无忧的同时可以成为真正受人尊重的美国人。她让女儿接受最好的钢琴教育,却没有得到这个真正拥有美国身份的女儿金美的认同。金美讨厌母亲在外人面前吹嘘自己,并认为那是“愚蠢的行为”,同时决心让苏媛知道她不是天才,她只是普通人。因此在学钢琴过程中,金美故意搞砸,想尽办法让母亲放弃“望女成凤”的疯狂想法,然而事与愿违,苏媛却更加极端地逼迫她学习,导致母女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直至爆发。影片中,金美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金美甚至告诉苏媛“这是美国,我不是你的奴隶”,而苏媛仍以中国家庭的观念认为不听话的孩子就是无法无天,最后母女的矛盾达到白热化。而电影中关于教育的矛盾冲突还表现在另一对母女身上,母亲林达对女儿韦莉的国际象棋荣誉非常自豪,经常对别人夸奖自己的女儿,而女儿对母亲的行为极为反感和不解,甚至告诉母亲这种行为“有点恶心”,女儿的讽刺和争吵让林达愤慨而又疑惑。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把母女之间婚姻观的冲突展示给观众。在影片中,母女在爱情婚姻的认识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母亲认为按照中国文化,儿女的婚事必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儿们却认为婚姻爱情是个人的隐私。例如,影片中韦莉带男友回家时,林达却主观地认为女儿及其男友自私,没有家庭观念,并且以非常过激的举动伤害韦莉和其男友。影片中,四位母亲虽然生活在美国,但是一直遵循着中国家庭的伦理观念,长幼有序,但是女儿天生就具有美国人自由平等的家庭观念,导致母女在家庭利益方面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在韦莉父亲的生日聚会上,韦莉和里奇自顾自地饮酒,甚至还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在母亲眼中十分失礼,也导致了一场争吵。电影情节中充斥着各种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根源,与中美之间传统文化差异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值得我们挖掘电影冲突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电影给观众的启示。

二、电影《喜福会》冲突主题背后的文化根源

影片中的母亲尽管克服重重艰难成为美国公民,但是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东方价值观念及生活准则,这与成长在纯正美国文化语境下的子女,在文化方面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母女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这种异质的文化必然导致矛盾的产生。

电影《喜福会》中,作为第一代由中国内地移民至美国的四位母亲,其实她们不仅是早期移民的化身,更是代表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而这种文化与美国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影片设定的时代背景虽然正值我国的动荡时期,但是中国人的身上依然保持着非常明显的东方传统特点;尽管四位母亲抛弃了对家园、家庭的深厚感情来到了陌生的国度,但是每个人的内心依然对祖国和传统文化有着无限的不舍。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习惯了中国生活的固定思维及文化习惯,定居美国并开始新的生活,开始了与一种迥异文化的纠葛。她们的后代是在完全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异质文化的熏陶,她们的价值取向及文化取向由不得自己选择,必然会与自己的母亲产生莫大的分歧。同时母亲们秉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忽视,甚至被嘲讽,不仅自我处于美国文化的边缘地带,连自己的文化传统也被边缘化,得不到社会及家庭的接受和认可,导致她们在影片中出现某些极端的反应。影片中,母亲和女儿们之间的种种纠葛,其实就是中美两种特殊文化的交际和碰撞。母亲和女儿之间的交流,恰好就是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四位母亲言行举止的影响,还是主流西方价值观对女儿们的影响,实质上都是各自传统文化在个体上的反映,而母女之间的冲突呈现出的就是民族文化传统对语言和行为习惯的支配,同时也影响着各自所坚守的认知和观念。

尽管母亲和女儿都是女性,但是各自的行为准则及情感准则在不同文化影响下也会有不同的呈现或冲突,而影片中这种冲突让女儿所代表的新移民感到极不适应。美国主流文化给予女儿们的是更加自由、膨胀及优越的心态,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异质文化面前,却经常遭遇挫败和阻挠,导致影片中的女儿将异质文化当作低级的、落后的观念看待,与母亲发生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文化与生俱来的高贵感让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更加难以理解,导致内敛的传统中国文化在对待多元化、外向的美国文化时必然产生误会,因而在影片中母女会互相伤害。电影《喜福会》中诸如此类的文化冲突比比皆是,充分地将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的交战和冲突展示给现代观众,让人去思考、去分析两种文化差异的根源。

另外,如果从更深处来说,影片中四位母亲身上体现着我国历史进程中最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虽然在影片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这些母亲身上体现出了儒家思想中最为明显的自我贬仰的出世哲学,换句话说就是“中庸之道”。影片中四位母亲都或多或少地将中庸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实际的生活中要求女儿追求较高的理想,在出世中做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时要尽量谦虚谨慎,不要过分地表现自我价值。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同时影片中还在四个家庭中将中国儒家文化中群体性要求展示给观众,在影片中,母亲们考虑的是家庭利益,不允许女儿做伤风败俗、影响家庭的任何事情。但是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却又明显地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追求人性,崇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人之上的原则,尽力地让个体去展示自我,实现自我,所以美国文化将个体意义及利益摆在最重要的地位,置于集体利益之上,这与影片中母亲所代表的群体性文化及家庭文化有着极大的不同,必然会让影片中的母亲和女儿产生价值观的对立,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

虽然母女两代人在影片的情景中面临着不同文化属性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家庭、血缘的伦理关系很难让她们真正地决裂,她们只能共同生活存在,而影片中这种矛盾的共存虽然增加了文化碰撞冲突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让两种文化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平衡,甚至融合。影片中,母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虽然看似是不可调和的,但是长期的共存为文化的融合提供了转机和土壤。影片中母女们最终逐渐开始理解,误会得到消除。可以说影片故意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安置在同一语境中,一方面为了增加影片的戏剧效果;另一方面影片通过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来展示文化的渐变过程。两种迥异的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交流过程中总会达到某种多元文化并存的包容性状态,这可能也是电影在竭力展示冲突主题过程中最深层次的意蕴,值得观众认真思考。

三、电影《幸福会》冲突主题背后的

文化身份无奈和回归

电影《喜福会》虽然以美国华裔母女之间的冲突为主题,但是在冲突中揭示了华裔女性对于身份危机的迷茫和无奈。影片中女儿与母亲之间的冲突,也是在诉说着文化边缘的华人对于在异质文化背景下重新努力构建文化身份的诉求和渴望。

电影中,女儿们生于、长于美国,坚信自己就是地道的美国人,崇拜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排斥和否定母亲代表的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信仰和习俗卑微落后。如电影中金美认为母亲的中国式立领衫古怪难看,认为“喜福会”是低级习俗。女儿们在美国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认为自己是异类,对肤色和种族感到自卑,极力想“同化”到美国文化中,甚至在影片中,露丝就因为泰德是真正的美国人而想与之结婚。由此可见,女儿们在极力地摆脱华人的身份,掩盖与生俱来的文化特质。但是在主流的美国社会,她们仍是主流社会边缘所谓的“他者”,美国社会不接纳她们。例如,影片中露丝与乔丹夫人会面时就感受到了主流社会对她的歧视。所以双重身份的美国二代华裔仍处于美国主流文化的边缘,她们在两种文化中挣扎着,承受文化身份的分裂和痛苦。无论在中国文化还是美国文化中,她们都是异类,都是双重文化边缘的“他者”,进退维谷,充满了身份的疑惑。

电影中的女儿们在一次次的挫折中,体验了人生的沧桑和身份的尴尬,逐渐地认识和了解了母亲以及母亲代表的文化,并且逐渐认识到中国文化在自己心里的地位。血统、母亲、家庭的影响让她们的潜意识中早已扎下了中国文化之根,只不过不愿意承认而已。影片中女儿们只有接纳了中国文化后,才能重新构建自己统一完整的文化身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生活。例如,在电影中,女儿金美为了母亲的临终遗愿,回到祖国时,心潮澎湃得血管都突突跳动。当她与亲戚最终相认,她发现自己是个中国人,这是一种华裔对民族文化回归的渴望和激动,同时影片中其他女儿也逐渐在中国文化中重构文化身份,并让她们以勇气对抗美国的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压迫,在美国社会有了一席之地,达到了异质文化的兼容与调和。母女之间无数的冲突为中西方文化的兼容提供了可能性,唤醒了女儿身上的民族意识,也对抗了美国主流社会中的种族歧视,获得了社会的认可,真正地拥有了自己的身份。电影中露丝走出了失败婚姻的阴影,维护了自身权利。琳娜也摆正了自己在婚姻中的正确位置,获得了与丈夫的平等权利。第二代华裔通过与母亲之间文化的冲突,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身份及文化定位,并不是让自己单纯地投入某一文化的怀抱中,而是对两种文化进行了思考,对东西方文化有了全新的、不同的认识,才真正地构建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总之,电影《喜福会》在影视创作上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以家庭关系中的母女冲突为切入点,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美国社会中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碰撞。影片采用新颖的方式探讨了多元文化从排斥、冲突到逐渐融合的过程,让现代观众在欣赏影片戏剧冲突的同时,根据具体的情节安排对两种文化的碰撞产生深刻的思考,在理解电影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进行对比,进一步探讨中美文化之间如何构建新的身份。同时,《喜福会》也给我国的影视创作很多有益的启示,影视创作在保证戏剧矛盾冲突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挖掘背后的文化元素,让观众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在影片中获取更多的文化食粮,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艺术与文化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凤霞.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2).

[2]袁月,付明忠.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电影《喜福会》的主题解析[J].大众文艺,2012(05).

[3]李艳.《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从高低文化语境的理论解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05).

[4]陈红.跨文化下对《喜福会》冲突主题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4(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