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石玉
[摘要]《少年时代》是美国的一部成长类主题电影。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该影片真实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梅森从6岁到18岁的成长经历。有学者将这部电影归为成长类题材电影,实际上它还蕴含了多种文化元素,剧中对美国的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让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美国文化的无限魅力。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少年时代》这部影片进行深入剖析,体会影片中所蕴含的情感。
[关键词]《少年时代》;符号学;电影赏析
成长类题材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题材,一开始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成长类题材电影日趋成熟,再加上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入,成长类题材电影的魅力被人们充分认识。《少年时代》的横空出世,更是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观影浪潮,让成长类题材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独特的拍摄手法更是让整部影片具备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在美国影视界乃至世界电影史上都具有较高的地位。
一、对成长题材电影《少年时代》的认识
首先对成长题材电影做一个简要的概述。事实上,在成长题材电影还未引起人们重视的一段时间里,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一度被命名为“青春电影”“成长主题电影”等,这看似正中成长题材电影的核心,但是“成长”本就是一个涵盖范围比较广的词汇,从某种程度上看,它的意义也是模糊的。因此,对于成长,我们不能单从时间这一角度来考量,它可以有多种阐释。通常,我们习惯把电影分为科幻、爱情、恐怖等,这种区分十分鲜明,容易理解,然而随着电影多元文化的渗透,电影类型的区分就显得不是那么明确,往往一部电影既可以归于此类标题下,又与其他类电影主题相符合,这种模糊的分类一直存在,因为每部电影尽管容纳了多种类别,但它总有自己的核心元素。例如一部历史片,它可以融入爱情、武打、喜剧等电影元素,但它最核心的主题还是对历史的纪念与再现,并不与它的其他元素构成矛盾,仍然具有自己鲜明的表现特征。因此,一部万人称颂的好电影必须在容纳多种元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
成长类题材电影的判定,首先影片表现的主体必须是青少年,其次主人公要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认识自我、升华自我。《少年时代》这部影片表现的是主人公梅森从6岁到18岁这段时期的成长经历,并透过他的视角记录了父母12年的生活变迁,在这个过程中,梅森也渐渐走向了成熟。这是成长类型电影必备的两个重要条件。
二、《少年时代》的多重艺术魅力
影片一上映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从影片的剧情来看,既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也没有跌宕的情感起伏,它通过时间的流逝将主人公梅森12年的历程记录下来,并表现出了他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形成的自我认知,真实、具体地表现了青少年的成长心路历程,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一)元语言在影片中的巧妙运用
所谓元语言,就是交际者在交际中选择语言、做出顺应时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反应。由于对于不同语言的选择,元语言意识作用的程度也不一样,它们在语用层面上留下的“语言痕迹”的明显程度也会不同,这在《少年时代》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在《少年时代》中,查理问父亲世界上有没有精灵,这时的查理怀揣对世界的幻想,有着自己内心的神话世界,而父亲却给他讲述了自然界中鲸鱼的神秘,这便是成人与青少年世界观上的差异。我们曾经都有着对这个世界的幻想,都同样沉浸在自己脑海虚构的神话中,这时的“元自我”是自己对曾经的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解读,现在自我思考的是过去的自我,面对的是未来的自我。青春期是青少年的一个特殊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个体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性,他们变得叛逆,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喜欢特立独行,因此,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当青少年能够实现对自我的反思,准确地解读自己,这便意味着他们渐渐趋于成熟。在《少年时代》中,当梅森与萨曼塔帮父亲贴奥巴马竞选总统的标语时,他们并不知道这背后的政治寓意,成年与青少年的不同就体现在成人可以对现实做出清晰的判断,而青少年只是停留在表象的感知层面,对现实的认识是模糊的、浅层次的。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与主人公都相似地从懵懂走向成熟的经历,再加上这种独特的拍摄技法,真实形象,这就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时间线索的双重构建
《时代少年》的拍摄长达12年之久,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在这12年里,每年都会进行几天的拍摄,最后组合成了一部电影剧情时间与自然时间几乎趋近的完整影片。在以往的电影拍摄中,也有一些表现从孩童到成年的成长电影,比如《美国往事》,其中还采用了倒叙、插叙等拍摄手法,而《少年时代》则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采用线性的方式叙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吸引眼球的效果,观众往往比较关注主人公的发展、未来、结局,从这方面来说,线性的叙述方式有它的好处。然而单靠这种呈现形式似乎是不能赢得观众的,于是电影又在拍摄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以往我们看到的传统模式的电影,在进行剧情角色变换时,往往是通过换演员或者化妆来进行拍摄,这样一方面能够减少电影的拍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缩短电影的拍摄时间,短期内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少年时代》为期12年的拍摄抛弃了传统电影的拍摄方式,目光更为长远,为了达到最优的拍摄效果,导演不惜花费12年的时光,从剧情到现实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对观众形成了新的兴奋点,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这部电影是按时间先后进行叙事的,但这并不是一部纪录片,电影从第一天的拍摄就安排了剧情的大体走向,注定了这部影片没有大起大落,影片的矛盾只是集中在梅森与父母的纠葛上,其余都是琐碎的日常生活,就像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一般,生活中并不时时刻刻充满惊险刺激,也没有那样的跌宕起伏,大多数普通人是平平凡凡地度过了一生,当然,生活中也不乏偶尔的惊喜与变数。就这样,在点点滴滴、无关紧要的日常琐事中,铺开叙事,使影片达到一个关键剧点。这12年的电影制作周期,给观众展现了一种虚构的真实,形成了观众的审美期待,这便是《少年时代》的一大亮点。
(三)影片与现实变化的未知性
一方面,对影片的剧情来说,主人公梅森的成长历程对观众构成了一种直接的期待;另一方面,以梅森为主的演员们自身的现实成长历程也构成了一种隐性的期待。尤其是梅森,从一个天真少年到一个成熟的独立个体,这其中的变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这种未知性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影热情。除此之外,梅森的父母也在经历着苍老的变化,12年的漫长岁月,必定会在他们身上留下最真实的痕迹。以往我们看到的电影,无论年龄跨越程度如何,都是借用化妆来展示人物的变化,尽管演员进行深情的演绎,还是会让人以观影心态而非生活心态来看待电影。观众只有真正地融入剧情,才能更好地体会角色变换的不同情感。《少年时代》则是将一个真实的生活轨迹搬上了银幕,没有化妆技术,没有拍摄特效,所有人的变化都是真实而自然的时间流过的痕迹,影片中所呈现的这种真实,实际上已经转化为一种强大的自然力量,使观众感受到人生的奇妙与变化。影片长达166分钟,在这期间,大约每隔10分钟就会有跳跃式的年龄变化。梅森从一个天真无知的小男孩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沧桑感的成熟男人,这不仅仅是剧中梅森的成长,更是扮演梅森的演员的真实成长,外形上的真实变化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这正是该电影的魅力所在。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观众实际上是在纪实与剧情之间穿梭,从影片中引发思考,并通过影片形成自己的认知。
(四)电影叙事的双轴操作
符号学理论中,任何符号都可从两种角度进行解释,分别是组合轴和聚合轴。人的一生都遵循了童年—少年—青年—成年—老年的发展历程,这是不可逆转的。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借助元语言回忆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反思。在《少年时代》中,导演还根据时代的变化,场景上也有了相应的处理,通讯设备由翻盖手机变为iPhone 4,将这一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做了简要的展示,不管是发型、服饰,还是用词、行为习惯,都有着聚合轴的印记。可见导演在拍摄时的细腻与真切,人物在不断地成长,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在向前发展,这12年的时光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成长,也向我们展示了时代的变迁。不管是哪一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从影片的聚合轴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透过影片中梅森的兴趣爱好,爱打棒球、组乐队、打猎枪、偷喝啤酒等,观众也会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心中呈现出自己与之相似的场景,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中的人也总是适应着这种变化。尽管电影构建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然而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是真实存在的,是一种可能发生的寄生,暗含着人类整体的成长历程。
三、《少年时代》中的美国文化体现
艺术来源于生活。《少年时代》这部影片通过对梅森成长历程的展示,也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文化方方面面的特征。影片中梅森的少年时代几乎集合了所有美国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爱看小说、爱玩棒球、组乐队等。这其中还呈现了美国文化的多面性。首先就是父母离异问题。美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他们崇尚个性自由、婚姻自由,一旦觉得双方在这段关系中不适合继续走下去,就会追求自己的新生活,他们更不会介意对方是否离过婚或带有孩子。影片中的梅森就是一个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的孩子,这在美国是十分常见的。梅森的母亲又经历了三段婚姻,每次都由于各种原因以破碎告终,婚姻的不稳定继而造成了频繁的搬家,这也是美国文化的一种现象,美国的搬迁不受户籍的管理限制,因此他们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自动成为那里的居民,并能享受到当地的福利待遇,这就造成了美国家庭搬家的普遍性。另外,美国是一个体育国度,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体育意识,不仅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更能磨炼意志,振奋人心。在影片中,梅森的亲生父亲就是一个体育运动爱好者,他常常带着两个孩子参与体育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梅森的第一任继父手把手教梅森打高尔夫球,这证明了体育运动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同时也是美国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而且,美国的父母从小就注重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美国小孩往往很小就开始去做兼职,在父母看来,这一方面是让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另一方面打工赚来的钱完全由孩子自己支配,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在影片中,梅森当然也有参与家务劳动的场景,无论是之前的家庭,还是母亲离异后的组合家庭,都体现出了美国家长对孩子动手能力以及独立能力的培养。与中国文化更为不同的是对孩子早恋问题的态度。美国的父母相对来说不像我们中国那样保守,他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会过多地干涉。影片中的梅森与他的姐姐在初中、高中也经历了早恋,他们的父亲告诉他们,结交异性朋友是正常的事,母亲甚至同意梅森开车带着女朋友去萨曼萨学校游玩。他们像成年人一样去餐厅吃饭,去酒吧喝酒,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但又不乏适时的正确引导,这些都体现了美国文化的丰富性。
四、结语
《少年时代》是一部平凡人的动人史诗,它的情节在平淡无奇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男孩及他的家庭12年的成长变化,它的拍摄成本并不高,却赢得了全社会的关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源于影片蕴含的无限魅力,可谓是当代现实主义电影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武显云.电影《少年时代》中的美国文化[J].电影文学,2015(02).
[2]屈定琴.游走于纪实与剧情之间——电影《少年时代》时间维度分析[J].电影评介,2015(02).
[3]李洁.电影《少年时代》的时空叙事艺术[J].电影文学,2015(07).
[4]陈文斌.符号学视域下的成长电影研究——以《少年时代》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