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于红冈
[摘要]根据温迪·奥尔(wendy orr)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2008年美国奇幻冒险影片《尼姆岛》通过对影片人物历险小说家亚历山德拉的人物刻画,再现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下“异化”的都市人,其双重人格的不断抗争以及对自我存在的不懈寻求和完整人格的热切渴望。
[关键词]双重人格;异化;自我探索
根据温迪·奥尔(Wendy Orr)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2008年美国奇幻冒险影片《尼姆岛》开头讲述的是在一个小岛“尼姆岛”上住着一个爱幻想的小女孩,惟一陪伴她的是科学家父亲和她最爱的小说。一天,身为海洋科学家的父亲出海遭遇风暴,正当独自留在孤岛的尼姆焦急等待父亲归来的时候,她又偶然发现了一群荒岛“入侵者”。为了保卫家园,女孩尼姆给她心目中的英雄艾利克斯·罗弗发送了求助邮件。不过尼姆不知道的是,历险小说中那个勇敢机智的冒险家艾利克斯·罗弗只是小说家亚历山德拉笔下虚构出来的英雄人物,而小说家本人则是一个患上了陌生环境恐惧症的女人,她几乎不出房门,在自己的公寓中过着隐居生活。这封求助的邮件让小说家亚历山德拉经历了一番痛苦地挣扎,最终踏上了小说家自我探索救赎之旅。
随着影片地展开,观众发现进入的不仅仅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走入电影人物—历险小说家亚历山德拉的内心世界,伴着她的思维脉络,感悟影片人物在自我与非我的意识抗争,并见证她寻求自我存在、完成自我构建的心路历程。
一、电影人物的双重人格
单纯从心理特征上看,影片人物历险小说家亚历山德拉就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中指出,人格中的本我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压抑与限制,当这种压抑超出一定的限度时,人的精神就会出现分裂,就会形成双重人格现象。双重人格乃是精神病患者精神冲突的典型症候。影片人物历险小说家亚历山德拉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独特人格特征,一个是现实中过着与世隔绝隐居生活的独居女人;另一个则是她所创作的历险奇遇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艾利克斯·罗弗,这个虚构的人物机智勇敢,富有冒险精神,喜欢游历,过着小说家本人永远都无法过上的历险生活。
小说家亚历山德拉的病态人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小说家对人和外界事物所表现出的冷淡和退却,对某一事物长期持续地抱有不理性的、莫名的恐惧感,以及对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谨小慎微。患有陌生环境恐惧症的亚历山德拉即使是想打开公寓大门,走出公寓取些邮件都需要做番思想斗争,最后还是选择放弃,缩回瑟瑟发抖的手。在真正踏上救助尼姆的路途时,海关人员检查出她所携带的大量的杀菌消毒液和她乘坐飞机时,因对花生过敏,在服用过敏药物时,却误将安眠药服下等一系列幽默得近乎荒诞的电影表现手法,将影片人物小说家的神经质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每个完整的个体人格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潜意识的最深层,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本我一旦产生,由享乐原则支配的个体就会立即满足。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从本我分化后发展产生的,自我的行为是由现实原则所支配。而占据人格结构中最高位置的超我则控制并约束着个体行为,使之免于犯错,从而更加符合道德规范。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彼此和谐时,人格就是完整和健康的。但是当三者不能正常互动时,就会出现影片人物亚历山德拉那样的人格解体现象。影片中,小说作家亚历山德拉就有着强烈的幻觉,她所虚构的小说人物艾利克斯·罗弗总是会在她经意和不经意之间冒出来陪她聊天,与之争论,给她建议,他们甚至于探讨书本创作,商量着如何为小说英雄主人公找到一种体面的牺牲方式。
第三,小说家亚历山德拉的病态人格主要还表现在,小说家与她笔下的英雄人物,恰好就是她本人情绪和理性的分离,这也正是“精神分裂”病名的缘由。当小说作家亚历山德拉正在苦思冥想构思小说情节,以应付出版商的催稿和读者贪婪的口味时,她不停地喃喃细语“别紧张,别紧张,别紧张……”她所虚构的小说人物艾利克斯·罗弗适时地出现,让她停止思考,放松自己,随后亚历山德拉疯狂地跳起了Kinka舞。可见,此时的幻想人物艾利克斯·罗弗就是隐藏在承受巨大精神压力之下的小说作家自我的理性呼唤。
二、荒诞的“异化”都市人
当观众还在对影片人物小说家亚历山德拉的怪异行为忍俊不禁时,我们可以直觉地体察到这个电影角色恰好表现了现代人在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中的“孤绝”心态,隐含现代都市人性格中心理病态的“异化”倾向。其实,有关这种变态心理的产生,萨特早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中就已提到:“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生来就是自由的,应对自由负责,同时可以自由地选择人生。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不选择。”这种自由选择观点本身赋予了人绝对的自主权利,但同时对个体来说它又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人,人是绝对自由的,拥有最大的自由。在这样的境况下,个体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自欺的病态人格—逃避现实,回避责任,拒绝正视不合意的事实。
影片人物小说作家亚历山德拉身上就深深地印刻着现代工业社会的烙印,反射着现代工业文明、单调枯燥的都市化、机械化生活方式给生活于其间的人类心理造成的“异化”现象。这种可怕的孤独、苦闷、绝望等变态倾向直指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疏离;人与人之间缺乏的是联系和温情;人的内心世界充满忧郁、孤独和颓废,以及对人的生存环境的普遍焦虑。小说家亚历山德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内心充满矛盾、思想不断激烈碰撞的“异化”都市人形象。谁也不会相信,大受欢迎的历险小说,历史上最棒的探险家艾利克斯·罗弗的创造者,其本身只是一个患有陌生恐惧症的隐居人,她甚至在长达16周的时间里,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公寓。随着影片情节的展开,当亚历山德拉得知尼姆并非科学家杰克的研究伙伴,而是一个年仅11岁的小女孩。她独自生活在南太平洋某个小岛,且身受重伤,并向她发出求救时,起先急于给予帮助,四处打电话寻找救援的亚历山德拉,又轻松地说出,“可是我都不认识她。”来为自己无法走出家门,亲自去南太平洋小岛营救尼姆的想法进行开脱。
三、心灵的自我探索之路
该电影巧妙地将现代都市人光怪陆离的心灵图像呈现给了观众,透过影片人物内心的躁动、心灵深处的叹息与呼唤,完成了影片对复杂人性的剖析和对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灵探险。
1.双重人格的激烈碰撞
通过影片人物女作家与笔下英雄人物的不断冲突和碰撞,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小说作家亚历山德拉主体精神的起起落落。起初,当她得知小女孩尼姆独自生活在荒岛并向她发出求救的邮件后,作家亚历山德拉与艾利克斯·罗弗(她笔下的英雄主人公)就展开了激烈的争执,真切地反映了小说作家既想行动又感到迟疑,既想走出家门又感到与陌
生世界的疏离、害怕,甚至是拒斥。挣扎于逃避与行动之间,在虚构的英雄人物艾利克斯·罗弗的一再鼓动下,亚历山德拉最终还是走出了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虚幻人物艾利克斯·罗弗的胜利无疑就是小说作家自我性格中坚强一面的凸显。踏上援助小女孩尼姆的路途也正式拉开了小说作家自我反省、自我探索之旅。
事实上,在影片人物亚历山德拉的双重人格中,虚幻的小说人物艾利克斯·罗弗就是小说家的一种被迫脱离现实、并反现实的独特自我再现。当虚幻人物艾利克斯·罗弗鼓舞亚历山德拉时,“去吧!走出公寓!向南纬20度,西经162度进发!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英雄吧!”小说家本人也强烈地意识到,这不正是我自己曾经在书本中写过的话吗?那为何不将它付诸行动,走出公寓,去进行一次奇特的探险之旅呢?这种双重人格间的激烈碰撞也恰恰反映了影片人物“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2.自我认同—双重人格的融合
所谓自我认同,就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它蕴涵着反思性和构建性,是主体之间通过社会交往使自身的价值观念重新定位的过程。并且,这种自我认同的内容还会随着时间地推移而有所改变,这也就意味着,个体需要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我认同是以自我为核心,强调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自我认同实质上就是—个找寻自我的过程。
电影人物的双重身份游戏一直就这样在亚历山德拉与艾利克斯·罗弗间拉锯进行。随后,女作家将笔下的冒险英雄作为她把握世界、确认自我、获得身份感与安全感的最为可靠的力量。因为,幻想的人物往往与小说作家同步思考,它本身就是从作家的意念中移植过来的那些受到压抑的理念或情感的化身。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女作家搭乘出租车的一幕中,艾利克斯·罗弗曾对她说:“要学会信任别人。信任就是通往伟大冒险之旅的秘诀。”在开往目的地的小船上,虽然可怕的季风乍现,可驾驶船只的人却说,他只相信自己头顶上的一片天(我自己的上天)。可见有关信任和信念话题的反复出现,就是作家本人对“异化”人格中那种普遍的不信任和怀疑态度的反思,以及对完整人格的热切渴望。影片通过电影人物小说作家双重意识的不断交锋,来对传统道德、社会矛盾和个体存在價值等等问题进行反思,最终实现个人价值选择和自我认同。
3.自我意识的统一与完整人格的重塑
整部影片通过小说作家亚历山德拉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孤独与困惑,与其对自我地不懈构建,成功地揭示出现实社会的荒诞和人存在状态的不合理性,也颂扬了人类对失去的自我,以及对新的生存空间的积极探索。影片最后,虚构人物艾利克斯·罗弗对小说作家亚历山德拉说道“她(尼姆)需要你。而且说实话,你也需要她,你总不能这样一个人走完这辈子吧。你将不再拥有我,我很抱歉,但我不会再继续当你的支柱了。”随着虚构人物艾利克斯·罗弗的离去,成功实现了小说作家完整自我的重塑。
其实,虚构人物艾利克斯·罗弗的存在既是虚幻的,又是真实的。它是现实人物小说家的一面镜子,是影片人物自我意识的分裂。在这场人物的双重身份游戏中,影片人物从自身中发现了对立面,又从其对立面中发现了自我。影片人物小说作家亚历山德拉不时地以内心自我作为自我构建的参照,以实现自我的否定之否定。在不断拷问自我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同时,追求自我存在的理想状态。正如博尔赫斯断言,每个人都是两个人,一切人的行为都包含或投射着相反的行为。分裂的双方以独立的视角去审视对方,但作为互相对立的两者又是相互包容的,最终实现自我意识的统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