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明华 李文皓
[摘要]李遇秋先生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发展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由于这位专业作曲家的介入,才使得手风琴的演奏开始走上了一条被国际所承认的专业化道路,因此他在中国当代手风琴乐坛上拥有着权威之席。本文主要是对其三首奏鸣曲的艺术特征进行了着重分析,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作背景;(2)音乐特点——其中包括标题音乐、民族曲调与西洋作曲技法的融会贯通及曲式特点;(3)演奏技巧的运用。
[关键词]李遇秋;奏鸣曲;音乐特点;演奏技巧
一、李遇秋简介
李遇秋,原战友歌舞团副团长,艺术指导,国家一级作曲家。作为一位成熟的作曲家,他除了创作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外,还创作了一定数量的钢琴曲、室内乐等作品.还为其他作曲家的大量作品配置各种类型的器乐伴奏。上个世纪80年代初,陆续创作了手风琴独奏曲、重奏、组曲、幻想曲、协奏曲、奏鸣曲等各类题材的作品。
他的作品有:幻想曲《促织幻想曲》;组曲《惠山泥人印象》,全曲包含四首独奏曲,即《六子戏弥陀》《天女散花》《阿福》和《京剧脸谱》;手风琴二重奏《军旗飘扬进行曲》《马背上的年冬不拉》;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创作的一首大型协奏曲《手风琴协奏曲——献给母亲们》;此外,李遇秋还创作了大量的独奏曲,例如《广陵传奇》《桑榆之梦》等;还有就是李遇秋古稀之年的呕心力作,谱写于本世纪末的三首奏鸣曲。《第一奏鸣曲——长征》《第二奏鸣曲——扎西德勒》《第三奏鸣曲——天山云霞》。
二、三首奏鸣曲的简要分析
1创作背景
《第一奏鸣曲——长征》创作于1996年lO月,正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60周年,创作《长征组歌》30周年。作者怀着对长征业绩和英雄们无比崇敬之情,再一次用音乐进行歌颂。该作品于1997年获全军器乐作品一等奖,并于1998年荣获音乐创作的最高奖——文华奖。
《第二奏鸣曲——扎西德勒》创作于1999年,扎西德勒是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这是一首西藏风格的奏鸣曲。
《第三奏鸣曲——天山云霞》创作于2000年,是一首具有新疆风格的多乐章奏鸣曲。该曲还在2002年北京举行的国际手风琴大赛中被指定为艺术家组指定演奏曲目。
2音乐特点
(1)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是这三首奏鸣曲共有的一个特点,形象鲜明的标题能使作品的音乐语言更具有生动性、充实性和丰富性。相异于文学作品,作曲家不可能把每一个想要表达的情感细节都精细入微地刻画到音乐中去,而选择标题这种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方式,不仅清晰了昕者欣赏作品的思绪,更加深了音乐内容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在《第一奏鸣曲——长征》中,作者用四个标题乐章便把长征这一中国现代史上最具辉煌的一页以手风琴音乐的形式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第一乐章“英雄史诗”有朝气的快板,刻画了英雄的主题形象,表现红军英勇豪迈的革命气概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第二乐章“草地风雨”,如泣如诉的行板。表现红军以无所晨惧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战胜艰苦的自然环境,阔步走向胜利的过程;第三乐章“喜迎红军”描绘长征途中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受到热烈欢迎的喜庆场景;第四乐章“铁流勇进”则展现了红军勇往直前,坚定信念,以锐不可挡之势奔向胜利的气魄。
《第二奏鸣曲——扎西德勒》第一乐章“山之歌”;第二乐章“水之歌”;第三乐章“大地之歌”。以自然界所特有的景物为标题,表现西藏的冰川、雪山和辽阔大地。
《第三奏呜曲——天山云霞》这首具有浓厚新疆气息的作品中.作者也分别运用了富有内涵的标题,第一乐章“山鹰和雪莲”。第二乐章“死城的诉说”,这一乐章中有其特定的背景:在新疆地区,由于干旱缺水或其他天灾人祸。出现过空无一人的“死城”,那曾经繁华过、欢乐过,甚至疯狂过的城市,如今却黄沙漫地,断垣残壁,一片凄惨景象。此乐章与第三乐章“绿洲小夜曲”形成鲜明对比,才达到戏剧性的效果。第四乐章为“节日”。
(2)民族性曲调的运用。旋律是音乐中表现形象最集中、最贴切的手段,也是一个民族音乐风格最鲜明的写照。作为独具特色的引用人们所熟知的民间音调作为主题旋律,不仅易于大家接受,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乐曲寓意的理解。
《第一奏鸣曲》第三乐章中运用了彝族音乐的音调,描写少数民族的人民用他们本民族特有的方式来迎接红军的喜庆场面。音乐曲调留给大家很深的印象,一听便知是少数民族音乐的曲调。第四乐章“铁流勇进”的引子部分,是一首崇高的歌颂性的井冈山民歌。熟知的旋律唤起了人们对过去艰难岁月的回忆,深远悠长的乐思象征着红军甘愿为人类解放事业献身的伟大革命气节。
《第二奏鸣曲》采用西藏山南的素材。轻快活泼的节奏.豪放明朗的风格,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藏族同胞们载歌载舞、欢腾热烈的气氛中。而第二乐章“水之歌”则借鉴了流行于藏族地区的藏戏唱腔形式.不协和大二度音程的叠置是其最明显的音调特征。作者准确把握这一音响模式,运用高低声部的连绵交替和音色的明暗对比,、恰到好处地塑造出具有藏戏基本性格的旋律形态,从而进一步升华了藏族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内涵。
这些都是作者运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思维对特定题材内容的精细概括,也是中国传统精神、民族气节的审美情趣与手风琴音乐这一外来艺术形式高度的结合。
(3)曲式特点。以奏鸣曲式为主要乐章(通常是第一乐章)所构成的套曲,通常称为“奏鸣(交响)套曲”。奏鸣(交响)套曲形成于18世纪中叶,是继古组曲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套曲。奏鸣套曲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室内乐采用的形式。一般包括四个或三个乐章,并且每个乐章在内容、曲式、速度、调性上都有其固定的特点,是一种大型的乐曲体裁。如三个乐章的关系,主要在速度上与调性上,首尾两章基本一致,而与中间乐章形成对比。第一乐章通常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通常是慢板,运用三部曲式或“不带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常用奏鸣回旋曲式、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四个乐章的奏鸣套曲是在上述三个乐章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乐章构成的,新加的乐章最早在原第二与第三乐章之间,形成新的第三乐章。新增乐章的体裁。主要是小步舞曲。
作曲家大胆地借助于此种结构形式.将其运用到手风琴作品的创作中.这种结合也同时为手风琴音乐表现十分复杂的题材,表现具有戏剧性、英雄性、史诗性的内容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这三首奏鸣曲中《第一奏鸣曲》与《第三奏鸣曲》分别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二奏鸣曲》由三个乐章组成。作曲家遵循奏鸣曲的创作原则。其中,《第一奏鸣曲》与《第二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均为快板奏鸣曲式,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部分组成。
三首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均为慢板,并且均运用三部曲式。《第一奏鸣曲》第二乐章“草地风雨”其速度标记为
“Andante”(行板),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ABA的形式;《第二奏鸣曲》第二乐章“水之歌”速度标记为“Ada西o”(从容的、慢的),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第三奏鸣曲》第二乐章“死城的诉说”速度标记“Lento”(缓慢),单三部曲式,‘ABA的形式。
《第一奏鸣曲》与《第三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均为6/8拍子的曲子,符合新增乐章的体裁主要是小步舞曲的原则。
《第一奏鸣曲》与《第三奏鸣曲》的第四乐章,采用了回旋曲式的结构。
在作品中作者既没有墨守成规,为奏鸣曲的形式所束缚,又没有忽略其体系格式上的特殊规律,“带插部的奏鸣曲式”和“奏鸣回旋曲式”的大胆运用便是对此最有力的证明。
《第三奏鸣曲》第一乐章“山鹰和雪莲”的展开部引用了新材料,由此形成插部性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结构。乐曲的呈示部采用典型新疆舞曲风格的七拍子节奏。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歌颂了青年人的生活和爱情。展开部的新材料则选择了丰富变化的节拍,快速半音连续级进的旋律,从而营造出一种躁动不安、摇摆不定的氛围.刻画出经受了风雨洗礼之后的坚强人物性格。
《第二奏鸣曲》第三乐章“大地之歌”,采用了循环和奏鸣曲结合的奏鸣回旋形式,将不同的曲式结构原则合在一起使用。
主部主题是一段藏族舞曲风格的旋律。纯朴而热情。流畅而严谨,前后共出现四次。第一、三部沿用了主题材料并分别建立在主部的关系大调和平行大调上.体现了奏鸣曲式中副部与主部调性符合的原则。第二插部则具有展开部的性质,引入了新的素材并运用赋格的写作手法,将其在一系列的调上加以展开。
3演奏技巧每一件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魅力。手风琴也自然拥有着自身鲜明的演奏风韵。丰富多彩的变音器,变化万千的风箱运用,以及各种技巧的触键方法等,构成了手风琴展现个性魅力、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一些特殊的高难度技法的应用也在增强音乐表现力上发挥了极为突出的作用。
《第一奏鸣曲》第二乐章“草地风雨”的引子部分,大篇幅地使用了颤音这一技巧渲染主题。高音旋律以小三度快速颤动,起伏的力度变化以及旋律线下行的趋势使得音乐犹如阵阵刺骨寒风,令人瑟瑟发抖,从而营造出沼泽草地那凄凄茫茫、幽暗阴森的气氛;同时也在另一侧面反映出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不易。如果平时只演奏几行或一小段颤音,对大多数演奏者来说没有太大的技术问题,但是整个乐章的2/3部分全部是用颤音来完成,并且每组颤音都要弹得很平均,衔接连贯,颤音的同时还要求旋律不断地起伏变化.这又涉及触键的技巧.这些问题大大提高了此曲的难度。要求演奏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练习时要由慢练起,技术逐渐娴熟了,技巧掌握了,再加快速度,直到达到乐曲的要求速度。
如《第二奏鸣曲》第二乐章“水之歌”运用了大量的3连音、6连音、10连音来演奏。如同《第一奏鸣曲》的第二乐章用颤音来描写风声,此乐章则用连音演奏来描写潺潺流水。左手低音演奏主旋律,右手运用3、6、10连音来演奏流水,作为背景来衬托左手主旋律。要求右手既要弹奏得清晰流畅,又不要强奏,只作为背景音乐起衬托作用。
再如《第三奏鸣曲》第二乐章“死城的诉说”中,以使用排气孔开合风箱而形成的风声作为低音背景,高音部由几籁迅速跳动的音符和拍击琴体不同部位所发出的高低音响所填充,由此描绘出“死城”一派荒凉、恐怖的景象。平时我们演奏的曲目,利用风箱来演奏多数为抖风箱技术.利用排气孔开合风箱来演奏很少见。此乐章则用到了这一技术。
这三首奏鸣曲内容丰富、技术全面、艺术特点突出,经常会在手风琴比赛或音乐会中被演奏,深受人们喜爱。这三首奏鸣曲的产生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大大缩短了我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创作与世界接轨的进程.成为手风琴艺术在我国蓬勃发展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高洁.李遏秋与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99(06).
[2]李遥秋.李遇秋手风琴独奏精品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李遏秋和他的三首奏鸣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