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惠瑜
[摘要]本文试图从法律审判的角度解读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杰出作品《俄狄浦斯王》。按照古希腊当时司法制度,对俄狄浦斯王进行公开审判。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和证人的言辞,陪审法官判定其是否有罪,并决定如何处罚。俄狄浦斯虽然惩罚不重,但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悲剧,他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他的悲剧既是命运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笔者对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悲剧进行深层原因的探究。
[关键词]俄狄浦斯,审判。命运;性格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杰出作品。索福克勒斯也以俄狄浦斯题材创作的悲剧一直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吉尔伯特·默雷对《俄狄浦斯王》的评价是“理应获得亚里士多德给予它的地位,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最高超的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剧本具有深邃的感情力量和崇高的思想内容,富有强烈联想的文字,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按照古希腊当时的司法制度,俄狄浦斯要被带到法院接受审判。古希腊采用自由民集体裁决的模式。在古希腊的众多城邦国家中,在其司法活动中都适用“集体负责制”。雅典当时的司法审判权属于由全体自由民组成的民众大会。当地居民发生诉讼纠纷的时候就要召开民众大会来进行裁决。这等于说全体自由民都是法官。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然后按照一定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当城邦中发生重大案件的时候。法院陪审法官和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就要进行审判,听取当事人和有关证人的陈述,并做出裁决。每次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人数大概是法院陪审法官总数的十分之一。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
那么俄狄浦斯是否有罪,是否应该得到严惩,他被带到了法庭上,接受审判。
法院陪审法官首先让当事人俄狄浦斯进行陈述,当事人进行了如实的陈述:俄狄浦斯,科任托斯国王的儿子。为了逃避杀父娶母的神示,离开父母,外出流浪。为了自我防卫,他在流浪途中杀了一老头,但没有想到此人正是他的生父——忒拜国王。俄狄浦斯来到忒拜国,破解了人面狮妖的谜语,解救了苦难中的忒拜人民,被拥为新王,并且娶了先王的遗孀——伊俄卡斯为妻,却万万没料到她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在俄狄浦斯的开明统治下,忒拜一度国泰民安。直到出现了瘟疫,他才得到神谕:必须找出隐藏在这个国家里的杀死前任国王的凶手,才能使人民得到解救。俄狄浦斯就展开了追查,当一切迹象都将矛头指向了自己时,他仍勇敢地不放弃,直至真相大白——凶手正是自己。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他也陷入无法摆脱的自责当中,最终他决定承担起一切灾难,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以示惩罚。他又陈述到尽管他的智慧足以破解女妖司芬克斯之谜,但他对自己的身份之谜却无能为力;他公开身份是科任托斯王子,他没有想到他的生身地却是忒拜;他表面上是波吕玻斯和墨洛珀的爱子,他更想不到他却是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不得不加以抛弃的弃儿,他对自己的过错毫无察觉,他自认为是城邦的拯救者,但却想不到是它的祸根,他的凶杀行为给城邦带来了灭顶之灾。命运,一切都是命运冥冥之中的安排,他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显得多么渺小无力,他既无杀父的蓄谋,又无娶母的故意。
接下来证人一一出场:
仆人证明忒拜国王据神谕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要杀父娶母就把亲生儿子用铁丝穿其脚踵,交予仆人,让把婴儿抛于荒野,仆人可怜他,遂把这新生儿送与邻国的牧羊人收养。
牧羊人证明把该婴儿送予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作养子。
信使证明忒拜国王在通往忒拜国的三岔路口被杀害。
克瑞翁证明俄狄浦斯让他去领神示,先知指出俄狄浦斯就是凶手。
法院陪审法官和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听取了当事人和有关证人的陈述后,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开始讨论和表决。很快参审的陪审法官有了两种意见:有罪和无罪。
持有俄狄浦斯有罪观点的参审的陪审法官认为,罪证显而易见。
第一,俄狄浦斯确实杀了人,而其中的一位老人就是忒拜国王,也就是他的父亲。第二,俄狄浦斯娶了前王后,而此人正是他的亲生母亲,并且生下四个孩子。第三,俄狄浦斯给忒拜城人们带来了灾难,整个城市笼罩在瘟疫的肆虐中,暴力横行,人们饥寒交迫,牲畜不活,妇女不育,百姓怨声载道。究其原因,刺杀前王凶手未捕,故降罪于民,而这一切皆因俄狄浦斯,因为他就是凶手。
因此俄狄浦斯是有罪的,是肇事者,因为他杀死父亲,娶了母亲,弑父和乱伦打破伦理的秩序和僭越辈分的差异,是应受到惩罚的。
而大多数参审的陪审法官认为俄狄浦斯是无罪的,他被命运无情的捉弄了。他根本不知道他杀的正是父亲,娶的正是母亲,不知者不为过,他是一个难以逃避命运,难以驾驭周围环境的人,而他本人也是无辜的受害者。理由如下:第一,当俄狄浦斯从神谕中得知,他要杀父娶母时,就毅然决然的放弃自己的王国。自己的王子身份,舒服悠闲的生活环境,悄悄离开这片国土,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四处流浪,正是为了逃避这可怕的命运。可想而知,他离家的悲凉,毫无目的,独自一人,远走他乡。他之所以放弃他应有的一切,就是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由此可知,他没有杀父娶母的犯罪动机。
第二,当他行至人烟罕至的三岔路口,迎面走了五人,横冲直撞。最前面的开路者一把推开俄狄浦斯,从小在皇宫生长,事事有人宠着,处处有人侍着的他哪里受过此种侮辱。更有甚者,那个驾车的老人用羊鞭抽他,他没说什么,但已经忍无可忍,用手中的棍杖横扫一下,车上老人头朝下应声落地,那四个人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俄狄浦斯为了不被杀掉而进行了自我保护。这构不成故意杀人罪,而是正当防卫,至多算是防卫过当。
第三,当俄狄浦斯快行至特拜城时,碰到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此人作恶多端,谁猜不中其谜语就要被吞掉,曾吃人无数,严重威胁忒拜城人民的安全和忒拜城经济文化的发展,俄狄浦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猜中了女妖的谜语,铲除了斯芬克斯,可谓为忒拜城立下大功,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被人民拥戴为王。他虽然后来给忒拜城带来灾难,但也曾为人民立功。
第四,杀死女妖,被人民推崇为英雄,并按告示娶前王后伊俄卡斯为妻。他出生不到三天就被扔掉,哪里对父母有记忆,而且他一直认为他的母亲远在科任托斯城,怎么会料到伊俄卡斯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呢?他不是故意和母亲结婚,他根本就不了解其中的真相,怎么算是犯罪呢?
第五,作为一城的首领,俄狄浦斯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位聪明公正的王,他为人民鞠躬尽瘁,为解除忒拜人民的灾难,他不顾一切追缉凶手,他的动机崇高而又无私,他的行动坚决而又果断,他登王位十六载,想人民所想,难人民所难,深受人民的爱戴。
陪审法官经过讨论,投票表决了审判结果: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违于法律,背于伦理,犯罪时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犯罪的结果是不能原谅的,是有罪的。但鉴于他受到命运的捉弄,不是故意犯罪,认错态度良好,社会
负面影响较小,决定将他流放于野。
古希腊的法律制约机制来源于古希腊人的道德观。古希腊人要求社会成员的行为符合社会习惯,强调社会行为的整一性,将违反社会习惯的行为看做是不道德的,要让违反道德的人自我毁灭,而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具有进步意义。古希腊人在道德上的这种要求也贯彻到古希腊悲剧中,不能允许对破坏社会习惯的悲剧人物盲目怜悯。
俄狄浦斯虽然惩罚不重,他的个案也是令人深思的,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悲剧,他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他的悲剧既是命运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
俄狄浦斯的悲剧首先是神的诅咒所致,这可以折射出古代人类社会神灵崇拜的强劲势头和社会心态。这股神秘的、不可捉摸的力量始终在掌控着他,使他的努力、。奋斗、自我救赎都不起任何作用,等待他的只是失败、毁灭。而且,他的结局似乎早已是上苍安排好的,他走了一个人生的圆圈——从初始点出发,最终又回到原点,无论如何奋斗,终究还是归于失败,并且输得比以前更加惨痛。因为人在神面前是渺小的,无论如何拼搏,终究走向失败,不能逃脱命运的诅咒和掌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命运是一个仇恨人类的人,一个喜欢表现自己威力的很有权势的任性人物,常常预先对他打算杀害的人说:‘我就预备这样干,你倒试试来阻拦我。”俄狄浦斯悲剧的深层原因,皆因其父亲拉伊俄斯的罪孽而致。因为拉伊俄斯抢走了珀罗普斯的儿子,受到宙斯的诅咒:即拉伊俄斯的儿子将来要杀死父亲,并娶自己的亲生母亲。俄狄浦斯的最终命运是注定要杀父娶母的,决定他的命运的是神力。毋庸置疑,他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正如列宁所说:“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也如希利斯·米勒在《解读叙事》中所写“俄狄浦斯并未有意犯下任何过错,那么为什么要让他遭受杀父娶母这样的可怕噩运呢?”
至于俄狄浦斯本人,他“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遇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他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正是他的刚愎自用、暴躁、骄傲自大的性格使他一步步走向悲剧。他若在下列几方面做得更好,也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1当他在科任托斯听说他的身世来历不清时,他并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确实搞清楚自己的身世之谜,倘若如此,他就会知道究竟谁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也就不会发生如此的悲剧。如果他不盲目的离开科任托斯城邦,逃避现实,他也不会有杀父娶母的悲剧。2俄狄浦斯明明从神谕中获知他会杀父,为什么还要碰见陌生人而杀之为快,而且杀掉了一位老人,倘若他不杀人,又怎么会存在弑父的事实呢?如果他不弑父,又怎么会存在娶母的逆伦的现实呢?3他明明知道神谕告知他会娶母,为什么还要娶比自己年长的女人呢?倘若他娶的女子和自己同龄或是小于自己,那女人又怎么可能是他的母亲呢?4,他明明知道自己杀过人,还要明目张胆的当众查清谁是杀前王的凶手,还重重的诅咒杀人凶手。倘若他不坚决缉拿凶手,也就不会真相大白,他也就不会知晓他自己就是弑父的罪人,娶母的孽障,也就不会导致王后的自缢身亡,也就不会导致他刺瞎双眼放逐流浪的悲剧。
俄狄浦斯的悲剧是“多元决定的必然归宿”,也是时代的必然,任何文学思潮的演变其最隐蔽也是最基本的动力是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变化和随之而产生的社会心理意识和社会心理需求,人与命运的冲突正是当时社会的反映,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精神的肯定和在客观上对命运合理性的怀疑,正是雅典奴隶主兴盛时期民主派竞争的结果。他们一方面渴望民主,不服从命运的安排,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惶惑,难以抗拒命运的威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