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 静 王彦琳 王文欣
[摘要]《摇滚校园》是一部反映美国教育的喜剧影片,它展示了美国教育中追求个性,追求自由的发展特征。在影片里让观众不能忽视的是那群无所不能的孩子们,在杜威老师的影响下,他们的思维与潜能得到了最大的激发。笔者结合中国校园里当代大学生的一些语言西化现象对英语教学者如何在校园环境里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潜能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思维;潜能,激发
美国的教育一向以自由开发为基本特征,强调个性的发展。很多校园题材的影片中几乎都有一个变态式的传统教育学校,一个勇于改革的老师和一群才华横溢但被学校和家庭压制的学生。但与《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校园题材影片不同,《摇滚校园》在反映美国教育的同时,影片里充满了喜剧色彩,让观众在欢乐中去深思,这使得整部电影更具魅力。
片中的男主角是一名年过三十的摇滚歌手——杜威·凡尼。他最近遇到了许多倒霉的事情,不但被自己的乐队踢了出来,而且还欠了很多的债务,心情沮丧不已。沉重的债务压得杜威抬不起头来,他甚至羡慕自己的室友奈德,他虽然在经济拮据的私立中学教五年级,但至少可以影响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
厄运归厄运,羡慕归羡慕,杜威不甘心这样消沉下去,为了养活自己,也为了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决定放手一博。为了赢得当地摇滚乐队大赛“乐队之战”的奖金,杜威偶然地找到了一份在私立小学当代课老师的工作,意想不到的是,杜威在他代课的班级里找到了许多天才摇滚儿童,扎克是个弹吉他的高手,弗莱迪是个不错的鼓手,卡蒂则非常擅长演唱男低音,还有劳伦斯,一个弹钢琴像抚摩象牙般优雅的孩子。还有托米卡、艾丽莎和玛塔,他们演唱的歌曲和杜威不相上下,至于班长萨姆·海沙威。则自然成为乐队的代理人。
儿童摇滚乐队的训练计划必须秘密进行,既不能让校长发觉,也不能让学校里的其他老师和家长知道。于是。一群由五年级小学生组成的摇滚乐队正式成立了,杜威也开始了,紧张的训练,他们的计划到底有没有被学校发现?最后能否夺得地方摇滚大赛的大奖呢?影片在最后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一、影片里那些无所不能的孩子们
《摇滚校园》除了充满喜剧色彩之外,另外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影片里的那群孩子们。他们真的只是孩子,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只是听从老师家长的训教。他们整天考虑的是将来要上常青藤的哪所盟校,是当医生还是律师。不像以往那些影片中的孩子们那样叛逆,有个性,大多数都很安静,不爱说话。例如:劳伦斯尽管钢琴弹得很好却认为自己不够酷;托米卡觉得自己太胖所以非常自卑,险些失去了唱歌的机会而去做准备器材的工作。扎克尽管是乐队的第一吉他手,但在展示自己的歌声时仍然表现得不够自信。杜威老师因此就有了机会来实现他长期未能实现的梦想。尽管这些孩子是被利用的,但最后他们终于有机会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并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在最后的家长会上,杜威也忍不住表达出自己的心声:他为这些孩子的才华个性感到骄傲。
孩子们所在的学校本来是一所传统的私立学校,他们并没有对学校的教学表现出反感,顺从地接受着一切。然而,为什么最后个个都成了无所不能的小艺术家呢?这和杜威老师偶然地发现了他们在音乐课上表现出来的才华与天赋是分不开的。最后在他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们的思维和潜能都得到了最大的激发。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及潜能的发现、认识及引导对他们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片给中国高校英语教学者带来的思考
《摇滚校园》这部影片给中国的英语教学者带来了很多启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英语进一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应用。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掀起的学习英语热潮一直方兴未艾。然而,在这一学习热潮中高校英语教学者是否发现了学生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呢?是否意识到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呢?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和片中的孩子们有相似之处。对于一门外语的教学,教师的理念与导向是至关重要的。外语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一些个性特征才能实现课堂上的合作,使师生共收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喜欢追求新奇,彰显自我,学习英语更是渴望学以致用。其中一种明显的变化就是当代大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表现出了语言西化现象,即在日常交际中,汉语表达中带有不少英语话语行为的影子或变种。例如:见到某位老师,他们可能会说:“Hello,Miss Li”,想要知道对方姓名时会用到:“Your name,please!”而不是传统的“您贵姓啊?”同学之间可能会说,“Hi,你去哪啊?” “God!今天太冷了,多穿点。”再有,虽然他们完全用汉语进行交流,但体现的却是西方思维。例如:西方国家的人在问候语方面有七不问,如吃饭了吗,去哪啊,年龄,体重,宗教信仰,婚姻状况,收入等话题。这和中国文化正好相反。当代大学生在问候过程中也比较注意这些差异。他们很少询问对方的体重,年龄等,尤其是对于女性。这种语言西化现象并不是表现在某个学生身上,而是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这充分表明学习英语语言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在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处课题当代大学生交际语言和交际行为方式的西化及其原因中做的研究与分析:80%的学生接受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简单的英语表达,其中60%多的学生表示自己在交际过程中会使用一些英语,他们在使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认为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且增进了和对方的亲切感,从而达到了更好的交际效果,因此,他们大都有一种成就感。
当代大学生的这种表达上的变化就好像影片中那些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中的表现。幸运的是孩子们的才华被杜威发现并得以发展,最终得到了自己、家长、老师和学校的认可。然而,中国的高校英语教师是否都关注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这种思维上的变化呢?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英语教学者们是否能像杜威那样把当代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激发出来最终也成为优秀的语言家呢?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思考。
当代大学生语言西化现象反映了他们思维方式的改变,同时也说明了他们有了解目标语所反映的文化的愿望与潜能。这种变化对英语教学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形式上,应该把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外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情感、态度、人本化等因素,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学生的这种潜能。最终如何实现语言形式与文化教学双赢的目的呢?这还需要外语教学者及学习者的共同努力。
首先,教师和学生要转变观念,把外语教学从狭隘的外国语言知识学习的观念和单纯追求“通过率”等功利观念中解脱出来。在影片中,摇滚音乐刚开始被认为是像吸毒一样的毒瘤,不被学校和家长们认可,孩子们对杜威开
始的做法也稍有疑问。但最终他们都体会到了摇滚音乐的魅力,并从中找到了自信和乐趣。所以高校英语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认识到当今世界经济垒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看到文化交往的必要性,消除学外语仅仅是为了应试的偏执心态。外语教师应该站在讲授外语、传播外国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前沿。
同时,学生们也应该像影片中的孩子们那样转变观念,改变外语学习是知识学习的认识,要意识到掌握外语只是掌握交流的一门工具,把外语学习过程看做是自己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和自身文化素质的过程,而不是为了通关考试而学,也不是为了找到工作增加砝码。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变掌握词句语法为掌握交际技能、变单纯追求语言知识学习为中外文化吸收,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
其次,外语教师应通过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和人格素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实现语言与文化双赢目标。影片中的杜威老师对摇滚音乐表现出了无比的热情,这是他发现孩子们音乐潜能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他正确引导孩子最终体现自己价值的必要条件。他也把摇滚的真谛传达给大家: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恨,抒发自己的希望与渴求。英语教师本身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还应该有较高的外国文化及中国文化功底,了解和熟知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以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这是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而且,英语教师应该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对国家以至全人类怀有崇高的责任心,摆脱外语教育是单纯的语言教育的错误观念,以一种更高的视野和更开放的心态,指导学生通过外语学习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参与到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去,并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为国家、为全人类作贡献。这是外语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素质。只有达到了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人格素质的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和知识水平影响和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取得成就感。
三、结语
《摇滚校园》这部影片给观众带来了笑声、欢乐与思考,尤其是对于中国高校的外语教师们。外语教师应该对自己、学生和课堂有新的定位。学生的思维与潜能是需要激发的,课堂就是校园环境里的最佳媒介,而教师的有利中介会让这三者完美结合。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语言西化现象的分析,结合这部电影的启发,中国高校的外语教师们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善干观察学生,和学生交流,注重对学生思维和潜能的激发是非常必要的。外语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旧的外语教学观念和方法上,把英语当作一门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把它作为一个工具,教导学生使用这个工具,打破语言文化障碍和隔阂,实现跨文化交际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只有建立这样一个以语言和文化双赢为目的的英语教学目标和体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们才能像影片中的孩子们那样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才能经得起社会的考验。我国的英语教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