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天祥 陈茂涛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因受到其自身制作模式的制约及国外市场的冲击.开始出现衰弱趋向。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国内一些专业机构或小的制作团队便开始了数字水墨动画艺术的试验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种只重艺术性而忽视商业性、制作团队小而分散及题材的开发与运用缺乏创新等问题势必对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与商业化转型产生影响,就当前问题阐述一些个人观点。
关键词水墨动画;设计;数字技术
一、中国水墨动画的新发展
中国水墨动画自1961年第一部作品《小蝌蚪找妈妈》产生后,《牧笛》(1964年)《鹿铃》(1982年)《山水情》(1988年)等优秀作品问世。因其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大奖,使中国水墨动画在这期间步入她的辉煌时期。但此后渐渐失去繁荣,主要是受到国外动画市场的冲击,加之其耗费高、效率低、产量低、操作技术要求高等自身因素的限定,急需新的制作模式出现。
几乎与此同时,20世纪中期中国CG技术刚刚起步,这个时期我国便开始了对计算机动画的探索,“1990年年中,齐东旭与当时中科院软件所的王裕国等人共同使用c语言编写完成了中国第一步三维动画片头《熊猫盼盼》。”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在我国迅速发展与普及,同时各种设计软件也得到了普及,国内陆续出现了一些小型的设计工作室。“20世纪90年代末期数字媒体艺术开始全面介入设计、绘图、展览展示、广告、包装印刷等服务行业。”“2001年中国内地推出了第—部数字电影短片《青娜》,2002年推出《极地营救》,同年,香港徐克导演推出数字化特技功夫片《蜀山》;2003年,结合了大量数字特技的古装历史动作大片《天地英雄》独领风骚,标志着中国数字化电影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的一些专业机构与小的设计团队开始了制作中国三维水墨动画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塘韵》入选韩国2003年第三届韩国富川大学生动画电影特别评审团特别奖。2003年制作的《夏》入选计算机图像技术盛会“SIGGRAPH2003”,这也是中国内地首次入选SIGGRAPE[这样顶级的CG盛会,《八至》获得2006~日本东京TBS“Digicon6+2大奖赛”中国赛区提名奖。《桃花源记》获得2006年日本TBS Digioon6+2大奖赛”的大奖等。
二、中国数字水墨动画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因其独具民族特色及艺术风格得到国际的认可。水墨动画在借鉴水墨画的同时,将水墨画所具有的中国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意境表现也借鉴到动画的创作中,此外,现代三维水墨动画在国外获奖也说明这种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地位。
这种艺术形式要继续传承与发展下去,必须寻找一些新的艺术表现方式,三维技术的引进给中国水墨动画制作带来新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水墨动画中动作、空间表现方面的局限性,使得角色动作、空间表现更加丰富,一种新的水墨动画制作模式逐渐形成。
此外。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受到国际动画界的关注,所以中国水墨动画存在很大的市场,发展水墨动画必定会带来很大的商业价值。
三、中国数字水墨动画设计的总体思路与方法
水墨动画主要有二维与三维两种。其中三维水墨动画就是与三维动画设计的流程相结合,主要通过三维动画流程中的材质的制作来达到水墨动画的视觉艺术效果。从故事中设计出角色与场景,然后在三维软件3D或MAYA中建模,根据素材中水墨画的艺术风格制作模型的材质,通过节点或材质球各属性的调节来达到水墨画效果;设定骨骼后便开始动画的设计,最后就是渲染输出,在后期合成软件AE或Premiere中剪辑,合成输出成片,随着现在三维技术的发展,动作捕捉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动画大片的制作当中,这也为三维水墨动画突破短片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二维水墨动画的制作模式与传统水墨动画不同于传统之处就在于前期制作在电脑中完成或结合手绘扫描到电脑中进行动作的调整,在PhotoShop、Flash等软件中处理达到水墨效果后在后期合成软件中进行合成输出。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制作团队小而分散
国内进行数字水墨动画实验与创作的群体多是一些小的制作团队,这种制作模式不利于水墨动画长片的创作,且团队之间的制作水平不等,也不利于技术的互补与提高,这种制作模式亟待改现,促进团队间的合作,优化制作模式,为水墨动画长片创造环境与条件成为一种必然。
2表现题材具局限性,缺乏创新,且重艺术而商业化趋势弱
中国数字水墨动画正处于由实验向产业化过渡时期,受早期传统水墨动画作品的影响,作品多表现意境,这种重艺术而弱化商业化探索的创作模式及表现题材的局限性将制约数字水墨动画的商业化转型。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影响力。中国不乏优秀题材,只是我们没有发掘或没有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开发与创新对动画创作的重要意义,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开发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机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本身就是对受众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对市场的开发,从而为中国传统题材动画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