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聂 力
摘要“一切演员——形象的创造者,毫无例外的都应该再体现和性格化。”演员通过自身的形体、动作、姿态、表情、风度、语言、声调等等把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逼真、无雕琢痕迹地展现给观众,这种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演出过程中演员对性格化表演技能的运用。本文就性格化表演的内容及性格化表演的处理方式做一个深入的探讨,力求找出性格化表演的艺术魅力所在。
关键词演员;性格化;人物形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用几句话阐明了表演艺术的基本法则:“一切演员——形象的创造者,毫无例外的都应该再体现和性格化。”这里明确提到了演员应该具备性格化的表演技能。那么什么是“性格化”呢?“指演员创造人物形象时的一种技巧和方法,为了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演员运用技巧把自己的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感情、动作、习惯和外貌等加以控制、克服和改造,或者隐藏起来去掉,努力使自己具有符合人物性格的感情、动作、习惯和外貌,对角色进行设计,并用鲜明熟练的技巧把设计体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不同于演员本人,不同于上一个人物形象的人物形象”,用这种创造方法的演员,就是性格化演员。例如著名演员张国立,他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饰演铁齿铜牙、幽默风趣、儒雅潇洒的大学士,而在《金婚》中则演绎了一个不修边幅、拥有一技之长、为人本分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因此,性格演员的特点往往在于他们在造型上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突然出现在某部影片里,令人吃惊,因为完全不像他在另一部影片中扮演的“另一个”。
同一个演员,饰演几个甚至十几个全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但每个人物形象都逼真到位,在观众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形象记忆。这要归功于演员在表演中运用了性格化技巧。美国著名电影导演,演员奥逊·威尔斯说过:“一个演员永远只能从扮演他自身的东西开始,但也从不加进他自身并不存在的东西。”这里指绝不是只扮演自己,也不是所有创造的角色都是一样的。而是说任何角色的创造都是建立在自我这个基点上,从自我出发去塑造多样性的人物。所谓的本色演员,就是按照自己的性格、心理和逻辑去理解和阐释角色,在自身与角色中求同存异,而性格化的创作恰恰打破了表演艺术的这种僵硬格局。将自身和角色融为一体,并以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全方位地精确地去复活人物,通过演员自身的形体造型、步态、手势、节奏把人物的一切内外部特征掌握和运用得如同演员与生俱来的那样熟练和自如。抛弃演员自己饰演的“前一个”人物的印象,积极地性格化地去理解和演绎“这一个”的人物形象,使角色富于生命力和感染力,这样,才能以不变之身演绎万变角色。这就是性格化在表演中的魅力所在。性格化的表演技巧在成功塑造演员形象的同时,也拓宽了演员自身发展的戏路子。
理解是演员对角色进行性格化创作的基础。演员塑造人物是把剧作者用文学手段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二度创作,变成直接可见的,具体的舞台、银幕形象,“使剧中人物从剧本中走出来,使我们更亲近、更理解他”。所以,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据是剧本。演员是在分析、研究了整个剧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自己扮演的人物。借用英国19世纪演员麦克雷蒂的说法就是“去测定性格的深度,去探寻他的潜在动机,去感受他的最细致的情绪变化,去了解隐藏在字面下的思想,从而把握住一个具有个性的人的内心的真髓”。理解人物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基调。性格基调即人物最本质、最核心的方面和人物思想、个性的主要特色。只有把握对了人物的性格基调,才能正确和深层次地理解人物。并且,理解和感受的正误以及深浅决定着角色创作的成功与否。20世纪40年代曾被誉为重庆市话剧界“四大名旦”之一的张瑞芳在饰演李双双这一人物形象时,并不急于想去如何表演,而是试图在各方面去“包围”、去摸索李双双这个人物,首先要找到李双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其他性格色彩,怎样形成自己的思想逻辑和行为逻辑,她给人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方面进行对人物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于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新时期心直口快、泼辣大胆、爽朗风趣的立体化女性形象。演员把握住人物的基调,再进行“光彩浓淡的描绘”,“感受他的最细致的情绪变化”,才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既体现出人物多方面的色彩变化,使人物形象丰满动人,又不至于把人物演偏了,离开他的基本性格。先锋话剧《恋爱的犀牛》当中马路的饰演者正是由于正确地理解了角色的形象,才成功塑造出一个对爱近乎疯狂(这种炙热的疯狂在别人眼里或许是种变态)的饲养员的形象。实质上,掌握人物性格基调主要从剧本情节和人物的行为、语言中去挖掘。高尔基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人物性格是在构成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和发展的。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情节的发展中,从人物在情节展开的每个事件里他做些什么和怎样做的行动中去探求。《红楼梦》里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异常鲜明,作者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又着重描绘出他们各自独具的性格特点。我们看到了人物突出的个性特点是多次地反复地显现在许多不同的事件和行动中,离开了这些事件和行动,人物性格也就无从体现了。对人物的理解是深是浅,是对是错,还取决于演员文化知识、艺术素养和思想水平的高低,这需要日积月累,不断提高,是没有止境的。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有段论述很有说服力,他说:“角色没有变,但演员会变。”他的思想认识不可能长期停留在一点上,他提高了、发展了,对角色会有新的认识。那么他所掌握的扮演同一角色的技术和分寸也必然会随之有新的发展与新的变化。
演员要进行性格化的创造,在艺术表演的过程中就必须使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使自身和角色进行双向融合,即在角色中感觉自己和在自己心中感觉角色。找到角色性格的独特逻辑,在体现上则更重视突出角色不同的地方。曾在影片《苏萨斯卡夫人》和《钢木兰花》中饰演女主角的雪莉·麦克琳也曾谈过自我与角色的融合。她说:我正在改变自己的演技。我以前是进入角色,现在我先把角色创造出来,然后把她抛到宇宙,自己躲开,再让她通过我来表演。过去我是进入角色,如今我是让角色进入我,这样来表达她自己。……但是对于我来讲,要模拟别人首先必须更了解自己,在内心深处探索,自问我对遗弃、孤独、愤怒、爱、欢乐、柔情、敌意、残酷等等有什么感受。我越了解自己内心感情,就越能提高自己的演技。无论采取“我”进入角色,或者是角色进入“我”,总而言之,自我与角色的相融,关键在于自我内心是否有深切的感受。演员把角色的每一行为和每一思想情感的变化理解和感受到如同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样,只有这种心灵的交融,加上对表演技能的掌握,才可能使角色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为了进行性格化创造,演员要反复钻研剧本,分析每个情节,琢磨人物的每一句话,透过字里行间探索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心目中形成角色的雏形,这才有在舞台、银幕上塑造鲜明形象先决条件。演员主要是通过研究剧本理解人物,但仅止于此就不够了,还有一个
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是深入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惟一源泉,要对人物形象进行性格化的创造,就需要演员对生活中各色人物形象的细致观察和不断积累。正如尤·斯特罗莫夫所说:“艺术家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即善于观察生活。”生活是银幕人物形象的源泉,演员对人物只有理性的分析理解和一般的感受是理解不深也演不好的。他需要从生活中获取对人物直接的感性体验,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可以说演员生活经验的多少、生活阅历的深浅是创作人物时理解人物、体现人物如何的决定性因素。卓别林说过:“我并没有什么使观众发笑的秘诀,我只是了解到人情的某些真理,并把这些真理应用到我们的职业上来。我们的一切成功归根结底都不过是一种对人的认识,不论这人是商人、店主、编辑或者演员。”扮演华程的演员李仁堂成功地塑造了党的领导干部的形象,这与他长期的生活积累以及在大庆深入生活,与大庆领导干部和大庆工人密切接触,同生活,同劳动,切身感受到他们的思想情节和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一个演员想使人物“复活”,就必须要培养自己的形象感,即细致地观察生活中不同人物的形体、动作、姿态、表情、风度、语言、声调等等,并把这些形象的特征储存在自己的“形象仓库”当中,在需要的时候,对这些生活中的原生态形象加以提炼,例如。张瑞芳要演好李双双,起码对河南农村妇女的生活要熟悉了解。剧中李双双有一场戏要打面、切面,一场戏里她在烙饼,这些虽然只是一般的生活动作,可做好了能把李双双农村妇女的气质和她麻利、能干的一面演出来,做得不像就会破坏观众对人物的信念。看张瑞芳的表演,她走近灶边,揭开锅盖,倒水、取面团、揉面、扦面、切面,动作熟练自然,非常利落,观众相信这是李双双在做饭。这些地方要靠演员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和锻炼才能达到。演员要先熟悉了解所要饰演的角色的生活形象,占有大量的创作素材,才能根据剧本及人物性格的需要,经过选择、加工把角色鲜明地创造出来。这样所饰演的角色就会既有典型性又有独特的个性,并且消除了人为雕琢的痕迹,这种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是一种美学境界。
演员对形象的再体现与“化身”,必须形成内部和外部的性格化。外部性格化是人物的动作、形态、造型、语言等等一切可以被观众直接观看到的人物表现,也是演员创作的最终部分,初学者容易直接着手于外部性格化的体现,也就是对人物表象的模仿,这样容易导致他们坠入“过火”演技的泥坑。刻意的模仿会妨碍演员掌握生动的、有机的行为线索。也给观众带来做作的印象。其实,外部性格化大多数情况下是内部性格化的结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得意弟子托波科夫斯基说过:“寻找外部性格化的要素,应当首先从深入形象内心世界出发。如果演员有机地掌握了形象行为的逻辑线索,那他就比较容易找到特殊的外部性格特征……”内部性格化,就是指演员设身处地地投入到角色当中,深入和揣摩角色内心,准确地找到角色的自我感受,并把这种无形的形象用外部有形的形体、动作、姿态、表情、语言等表现出来。这种由内部性格化所致使的外部性格化的展现,消除了模仿做作的嫌疑。要使人物形象活现,就要把演员自身通过性格化的创造隐藏于角色之中,这种由内部的性格化所致使的外部性格化的自然表现,使角色在演员身上真正地活现出来。
在电影中,形象、气质的不可改变性是性格化创造的一个障碍。还有一种较难改变形象和气质者,是由于长相上的某种特点过强,或者是扮演某个历史人物或名人的类型演员。演员必须从造型上、神态上努力做到符合或贴近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名人。这样的表演任务对于演员来说应当更困难,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演员的文化修养、表演功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电影表演的这种种局限性给演员的性格化创造带来一定困难。即使这样,演员也不该坐以待毙,而要努力突破障碍,尽最大可能地开拓自己。这就是我们要谈的演员需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更好地驾驭自己,更好地塑造自己。性格塑造能力强的演员在表演中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表现出创造者的特有魅力,而明星则以自身优越于别人的形象、气质、风度、情感和感觉等等魅力博得观众的喜爱。他们共同之处在于全身心地投入、掌握正确的电影表演方法和以真诚的态度体现人物,只是演员要根据自己所具有的条件、特点来进行发展。前者区别于虚假、过火的表演,后者区别于只展览自己、欣赏自己的表演。
性格化在表演中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演员应该时时积累生活素材,储存并提炼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正确理解和感受人物,在进行对人物的二度创作时运用性格化的表演技巧,塑造更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