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杯浓郁的文化佳酿

时间:2024-06-19

姜玉梅

电影《梅兰芳》,无论剧情还是人物,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本文试从故事情节和梅兰芳等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谈谈我的观感。

《梅兰芳》的片头字幕显现的那一刻,落寞的锣鼓声在字后鸣响,一代京剧艺术大师的艺术人生就以艺术的方式徐徐展开,霎时间令人感觉昨日重现。

剧情截取了梅兰芳生活中三个主要的横截面,比较典型而丰富,这是电影《梅兰芳》选材的优胜之处。三个情节核心分别是:京剧艺术上的改革和创新、个人感情生活、蓄须明志对日拒演。三个情节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从不同侧面塑造了一位立体的丰满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梅兰芳。

梅兰芳之所以为梅兰芳,首先是他艺术上的不俗追求和成就。他的成就不在于它能将京剧承继,而是他的大胆创新和变革,从而使得他自成一格,出神入化,美轮美奂,创立梅派,从而成为四大名旦之一。剧情伊始,就再现了他和京剧大腕十三燕——他的“爷爷”(一个文戏武戏都能演,造诣颇深的梅兰芳的长辈)之间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与较量。首先在邱如白的点化下,梅兰芳决意在舞台动作表演上改动一些细节。因为传统的京剧有些拘谨、僵化、不自然,有很多表演细节已成定势,不足以表现人物的真性情。但艺术上尚不成熟的青年梅兰芳要改革,首先最大的阻力就是当红名角十三燕,梅虽开诚布公,与之切磋沟通,终遭拒绝。最后迫不得已,毅然决定与十三燕唱对台戏,打擂台以定输赢。最具创新眼光的邱如白向梅兰芳预言“你的时代到来了”。就这样,青年梅兰芳战胜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顶住可能惨遭失败的巨大压力,一老一少,一旧一新,展开残酷的竞争。这一过程,再现了梅兰芳对待艺术的真诚果敢和创新追求,柔中带刚,虽无咄咄逼人之气却也锐不可当。当然,以前是合作者,现在要登台打擂,事关个人名气毁誉事业成败,两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演得淋漓尽致。最终,代表传统的十三燕在新锐前败北,剧场空无一人,但这位久经世事沧桑,对京剧对艺术爱恨交加的老艺术家,依然固执而忘我地带队表演,直至曲终。此场戏尤为显得苍凉悲壮,其虽败犹荣,震撼人心,让观众既为之惋惜又不得不叹服钦佩。此时的梅兰芳虽取得大满贯,但未卸装就跑过去探望十三燕,一老一少,终于前嫌尽释,进行了感人至深推心置腹的交流,凸现了青年梅兰芳柔美善良的人性光辉。

黎明扮演的梅兰芳,气质儒雅风流倜傥柔中带刚,其扮相举止,所演绎的京戏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显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既不呆板僵化沉闷,又不扭捏过火装腔作势,自然舒服,颇具梅兰芳的神韵,应该说是比较神似的。

在艺术上的追求造诣和贡献,虽是梅先生一生的主要亮点,但剧情仅止于此,便不足以表现丰满的有血性真性情的梅兰芳。剧情的第二节,表现的是梅先生的感情生活。

首先,是他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妻子福芝芳。但福与众不同,结婚时就声明“我是管你来了”,果不其然,他成了梅先生的贤内助,操持家务,打理演艺事业上的琐事,处理人情往来,通情达理,贤惠能干,又深明大义。在梅兰芳是否去美国演出这件事上,虽也有犹豫,但能以梅事业发展为重,不惜拿房子作抵押,很有长远眼光和非凡气度。对待梅的红颜知己,虽也有普通女人的无奈伤怀,但却能以理性战胜情感和妒忌,到孟小冬寓所开诚布公,坦陈利害,她恳求孟离开梅兰芳时,一番说辞尤为感人:“梅兰芳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他是座儿的。”见解独到非凡,超越了个人感情的恩怨得失,在她心目中,梅兰芳甚至不仅仅属于她,而是属于京剧艺术,属于热爱他的大众,为了梅兰芳,为了他的清誉,为了他的清静和孤单(邱如白在这一点上,见解更为深邃深刻),她恳请情敌离开梅兰芳,凸现她的无私和博大。夫妻感情有过波折,但最终复归于平静,尤其日寇入侵,生活动荡不安时,夫妻二人的感情更显笃定。点点滴滴的温馨幸福,融会在生活的细水长流中。

但不可回避的是,梅兰芳曾与孟小冬的精神恋爱。梅孟一见如故,正如邱如白对孟所言:“梅兰芳在这之前,一直是孤单的,直到遇见你。”一个是旦角之王,一个是坤角之后,台上游龙戏凤,台下你情我意,志趣相投,是典型的知己之交。一个热情奔放,敢爱敢恨,一个文雅含蓄,一往情深。虽相爱已深,但也仅限于一些不能公开的交往:雨中孟为梅撑伞,梅借还伞想多接触对方,梅送纸飞机给孟为礼物,两人各自许愿,梅的愿望也只是想和孟小冬看一场电影。剧本截取这些温婉多情而不做作的生活细节,温婉地再现了两人的激情难抑却含蓄节制的爱情,让人又怜又惜,也只能生发无限感慨和无奈了。最终,孟小冬在福芝芳和邱如白一再的劝说下,忍痛离开了梅兰芳。这一节快结束时,梅在自己家中,惆怅无语地喝着福芝芳每天为他熬制的保护嗓子的润喉汤,一勺一勺地喝着,眼泪就大颗大颗地落下来。福芝芳在一旁不忍看下去,过来温语相劝,“你别哭呀”,结果,劝人的人自己就不能自己地哗哗眼泪冲泻而出,这一幕情景,演员演得真切到位,观众也看得眼泪滂沱。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婚外情,愈发彰显了一个有血有肉至情真性的梅兰芳。因为,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而艺术家尤其是感情的动物,自古以来,概莫能外。这一笔,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也丰富了梅的艺术形象,尤为真实感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余味。

最后一节,表现的是梅兰芳的民族气节。1937年,日军侵入中国。在北平的梅避住上海租界,并立志不再登台演出。但日军想借梅兰芳的声望造势,“欲征服支那人,首先得征服梅兰芳”,逼迫他登台演出,结果遭到严词拒绝。后来又误导民众,在报上假说梅兰芳的复出和日军侵华战争的日期有某种联系,伪造事实,结果舆论一片哗然,梅兰芳一时百口莫辩。日方逼迫梅参加日方主办的记者招待会。为了消极抵抗,梅请医生为他注射了伤寒针,宁愿让自己发烧甚至可能冒着生命危险,也不能让日本人的阴谋得逞。他满面憔悴出席招待会,并现场含蓄表明自己的立场。蓄须明志成为梅先生爱国的标志,这一幕,再现了梅性格中深明民族大义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一代京剧名旦,终因战乱谢幕多年,告别心爱的舞台,是何等的无奈、何等的压抑,但为了民族气节,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又是何等的仁义刚烈,何等的铮铮铁骨。戏台上的文弱和性格中的刚烈形成鲜明对比,将一个爱国的梅兰芳呈现出来。剧情至此,才完成了对梅兰芳这位艺术大师的完整形象和性格的塑造。

与对日不合作拒演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电影的结尾,1945年,日本战败,沉寂多年的梅兰芳复出,剧场人山人海,梅被观众拥戴追捧。但此时的梅兰芳并不过度兴奋,有一种历经艺海沉浮沧桑巨变的淡定平和,好像他早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好像他为观众演出是天经地义再自然不过的事,他神态庄严态度优雅和婉、气定神闲地对围堵的记者和观众说:“你们别跟着我了,我这就要扮戏了。”淡淡的一句话一出,又回荡起悠扬高亢的京剧唱腔,整部剧情戛然而止,留给观众无限的回味无尽的感慨——梅兰芳。是为艺术而生的,是属于祖国和观众的,而惟有艺术才能使梅兰芳焕发生命的真正活力。

除了主要人物梅兰芳之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演员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陈红扮演的福芝芳。这三位人物被塑造得个性鲜明、跳脱生动、血肉丰满。

《梅兰芳》拍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大半生,也再现了那个风云乱世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无论从剧情的编排,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可称得上是一部充满了艺术灵感的创作,整部电影端庄典雅、厚重感人,意蕴绵长。

略显不足的地方是,三个故事片段所占时间比较均匀。精彩之处大多集中在前半段,后半段则略显乏力。它只讲述了一代大师前半生的故事,结局在1945年戛然而止,亦让人意犹未尽。笔者认为,主角梅兰芳艺术追求之路的艰辛坎坷,其坚持民族大义、罢歌罢演后的苦闷和遭遇,这两处也许可以做更多开掘。

电影反映的时代的跨度和深度,远远不及《霸王别姬》,这一点是陈凯歌自己也承认的。但作为传记片,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艺术真实”,即便大动笔墨,也注定不会有超越事实本原的过于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天马行空的悲情,否则,会给观众虚构虚幻感,反而会削减它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