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潘婧
“独家记忆,百变人生,我是孙字”!每周一到五,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晚上8点,总会看到孙字的节目。自1997年至今,孙字已经在北京电视台工作了近20年。其亲切、儒雅的主持形象一直以来受到不同观众群体的喜爱。除了主持人以外,他还曾做过演员、导演、编导等不同职业。他认为专业素质的养或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丰富的职业经历也让他的人生收获颇多,这也奠定了他沉稳大气、真诚质朴的主持风格。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孙字,为读者揭开了这个《记忆》主持人自己的记忆。
“无心插柳,柳成行”的主持因缘
记者:我了解到您并不是学播音主持的,你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是什么因缘让您成为了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呢?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孙宇:是的,我学的是戏剧导演,做主持人确实是无心插柳。记得当年家里定了份《参考消息》,有一次,我看到了报纸中缝折页处刊登的有关中央戏剧学院的招生告示,于是便萌发了报考中戏的念头。戏剧的舞台充满着它特有的魅力。我记得第一次在剧场观看话剧《桑树坪纪事》时,我就感觉自己坐在一艘大船里,跟着剧情来回摇摆,这种感觉特别奇妙。四年的学习结束后,按分配安排我先是进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后来又来了北京电视台,刚开始主要是在做编导、策划这类幕后的工作。后来几次偶然的机会做了节目主持人,大家觉得也还不错,领导和同事们都觉得我做节目主持挺适合,所以就惯性的做下去了。
记者:您喜欢主持人这个工作吗?
孙宇:刚开始没什么感觉,只是为了完成工作、完或任务。但现在我很喜欢。
记者:从没什么感觉到喜欢,这个过程是怎样转变的呢?
孙宇:正如你了解的那样,我是学导演的,我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以及后来的事业理想是希望自己能够从事导演的工作,去给大家讲故事、编织梦境,创造和体验各种各样的人生,这是我毕业时候的理想。所以刚工作那段时间我还仍在进行做导演的尝试,包括为歌唱家李双江、阎维文等人拍摄了MTV等。但后来因为栏目的一些安排,我参与北京电视台元旦晚会的节目主持、世纪坛申奥晚会的节目主持以及其他各类文艺晚会的节目主持工作。也开始做一些电视台的节目主持,这主要是一些生活资讯类的节目,诸如美食、旅游这一类,这类节目不能唤起我的参与热情,我喜欢有对象的、有交流的、有故事的、有人文关怀的……总之,我喜欢有内容有参与感的节目,这也许与我所学的专业有关系,但其实更与我个人的喜好有关,所以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能很投入地进入到主持人这个角色里去,直到我遇到了《记忆》。
《记忆》带给“我”的点滴感动
孙宇:《记忆》这档栏目是一个访谈节目,是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常规日播类节目,从周一到周五都要进行录制,每一期接触的嘉宾都是不同的,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你听着他们的讲述,跟着他们回望的眼神,你可以间接地体验到各种各样的人生,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那些花样年华的青春、各种爱恨情仇、各种风花雪月、各种喜怒哀乐,那些嘉宾脸上绽放的笑容和滴落的泪水都深深地打动着我,在他们记忆深处的那些岁月,所有的过往都变或了暖色调的,很柔和,很温暖,而我也参与其中,这让我既感动又快乐。作为《记忆》节目的主持人,我通过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发现每一个人的独家记忆,其实所有的故事都与爱有关,因为那都是用心来记录的。”
主持人这行跟经验、阅历有很大关系,就像我们现在拿出以前看过的电影再来看,里面好多以前看不见的内容开始慢慢浮现,这跟自己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知识结构的改变有很大关系,主持人这个职业,需要厚积薄发、需要朴实热忱、既需要世事练达、也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需要各方面汲取营养和知识的累积,其实某种程度上和导演这个岗应有相似之处,要争取做一名杂家,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
记得有一次我采访著名的体育评论员宋世雄,我问宋老师是否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解说的体育比赛,令我惊讶的是宋老师不但记得五十多年前的场景,还当场就一字不落地复述了出来。这让我感受很深。还有一次我采访一个香山公园的文化管理负责人,当时同行的还有香山公园的园长。而之前编导告诉过我,因为负责人贾先生不太善于言辞,性格较内向,让我多与院长交流。但没想到在介绍香山公园时,不善言辞的贾先生一改面对镜头时的内向、羞涩,对香山28景如数家珍,说得头头是道。我想这都是源于对自己行业的热爱,所以凡是对自己的工作有情感、有思考的人,就会做得很出色,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让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不仅有态度,更有温度!
记者:听说《记忆》这个栏目的收视率一直都很不错,这与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孙宇:不敢当不敢当,我个人的作用是很微小的,我在节目里主要是个倾听者的角色。这个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不仅得到了台领导的支持,最主要是我们有一个非常敬业的团队,团队里每一个人都很努力,难得的是这些年轻的80后、90后编导们,能够保有一种情怀,他们珍惜自己的平台,不浮躁不畏难,积极创新勇于探索,他们满怀热枕地从浩如云烟的往事当中寻找有价值的记忆,并且不遗余力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无论是职业态度、敬业精神、还是互相之间的拾遗补缺、默契配合,在当下都实属难得,现在的收视率和关注度,也是对这个团队最好的褒奖与证明。
“我们既着急,但也别太着急”
记者:近年来,网络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孙宇: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压迫感,这种焦虑感也会不自主地带给我们每一个从业人员。但我认为,我们既着急,但也别太着急。应该去静下心来,不慌不忙地坚持把这件事做好。一个行业的兴衰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得承认我们的固定观众、听众群体正在悄悄的、迅速的发生改变,新事物和时代的改变是不可阻挡的,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载体再怎么变化,节目的核心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过硬的节目质量,放在哪儿都会被淘汰。播出平台的变化不光是人们观赏习惯的变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但不变的是,我们要拿出更精彩更好的节目服务于观众,而作为这个时代的媒体人,什么样的节目内容观众会喜欢,什么样的节目形式观众会乐于接受,这永远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