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爱因斯坦的中学时代

时间:2024-06-19

1880年,爱因斯坦全家来到德国慕尼黑,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

爱因斯坦在10岁时,进入了慕尼黑的路提波德中学。他喜欢上了数学,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没过多久,数学老师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常常被他问得张口结舌。有一次,数学老师公开对他说:“如果班上没有你这个学生,我会非常愉快。”小爱因斯坦困惑地说:“我并没有做对不起老师的事呀!”“但是,你提的问题经常使我心神不定。”

除了对数学的爱好,爱因斯坦对路提波德中学并没有留下好印象。那些死记硬背的功课,全都引不起他的兴趣,成绩也都很不好。老师们嫌他“生性孤辟,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想入非非”。有一次父亲赫尔曼问学校的训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应从事什么职业,这位主任直截了当地回答:“做什么都没关系,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后來对这种死板、专横的教育方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中学时代爱因斯坦最为与众不同之处,是他在学习上热衷于自学,并在这方面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几何小书”,是一位到他家作客的叫塔尔梅的大学生介绍给他的,他只用几个月就自学完了这本书。后采他又自学了塔尔梅介绍给他的高等数学著作,而且学得津津有味。

晚年他回忆说:“在12—16岁的时候,我熟悉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这时,我幸运地接触到一些书,它们在逻辑严密性方面并不太严格,但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基本思想。总的来说,这个学习确实是令人神往的;它给我的印象之深并不亚于初等几何,好几次达到了顶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无穷级数,微分和积分概念。”与此同时,他还自学了一部介绍当时物理科学发展情况的通俗著作,这部书使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问题产生了兴趣。特别令人惊异的是,当他13岁的时候,还自学了康德的名著《纯粹理性批判》,塔尔梅后来回忆说:“康德的著作,一般人都难以理解,而对于他似乎却是十分明白的。在他读完《纯粹理性批判》和其他哲学家著作之后,康德成了阿尔伯特最喜爱的哲学家。”

几年后,爱因斯坦再也无法忍受在路提波德的生活,他决定离开这里。但半途退学会使他拿不到中学文凭。小爱耍了一次“阴谋”: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证明他的数学已经达到大学水平,数学老师巴不得他早些离开学校,就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他又从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单,证明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休息。但还没等到他提出提前毕业申请,训导主任就通知他“离开学校”。爱因斯坦问:“先生,我犯了什么过失?”“班上的风气都被你弄坏了。你走吧!”

就这样,1895年,爱因斯坦被那位断定他“一事无成”的训导主任勒令退学了。16岁的爱因斯坦随父亲来到意大利的米兰,由于超龄和没有拿到中学文凭,他无法在米兰找到合适的德语学校。在米兰度过的一年,是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再也没有哪所学校来束缚他。他出入博物馆、教堂、音乐会,并继续他喜爱的数理科目的自学。

然而这种惬意的生活他没有享受多久,由于父亲经营再度失败,他必须独立谋生。1895年爱因斯坦只身到瑞士苏黎世投考联邦工业大学。由于他所受的教育残缺不全,又不善背诵,考试科目中有政治史、文学史等,对不善记忆的爱因斯坦来说,显然达不到要求。入学成绩不佳,结果未被录取。但校长很欣赏他的超凡的数学能力,建议他到阿劳小镇上的州立中学复读一年。这个建议对爱因斯坦的人生有重大意义,因为阿劳州立中学推行的是瑞士教育家佩斯特洛齐的民主和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学生自我负责,老师的责任是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心的火花,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的智力自由发展。在这座学校里,爱因斯坦逐渐变得乐观、自信,他对知识的渴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里,爱因斯坦对自己的人生作了第一次果断的规划,在他的标题为《我的未来计划》的短文中,他表现出了独特的自信:

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联邦工大师范系学习。与德国的学校不同,这里的教学风格宽松自由,4个学年中总共只考两次试,除此而外,“人们差不多可以做他们愿意做的任何事情”。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向自由惯了的爱因斯坦,仍然感到难以适应正规的学习生活。不久他就找到了一种奇特的学习方式:只去听那些他感兴趣的科目,“刷掉”他所不喜欢的课程;而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自学当时一些理论物理大师们的著作。然而这种学习方式无法应付考试,幸亏他的同班好友格罗斯曼借给他听课笔记,帮助他渡过了难关。老师们自然都不喜欢这么一个自由散漫的学生,他的老师、著名的数学家闵可夫斯基后来得知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时对别人说:“这使我大吃一惊,因为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是条懒狗,他一点也不为数学操心。”其实爱因斯坦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只是表现方式与其他学生不同。

1900年爱因斯坦从联邦工大毕业,同班4人,3人留下当助教,只有他由于教授们的反对未能留校,毕业即告失业。接下来是一段辛酸的岁月,为了谋生,他当过家庭教师、临时计算工、中学代课老师等,辗转于苏黎世、夏夫豪森和伯尔尼等地。1902年,他通过挚友格罗斯曼的关系,进入设在伯尔尼的瑞士专利局,任试用三级技术员。工薪虽然微薄,却使爱因斯坦得以结束流浪生活。在逆境中。爱因斯坦保持着对科学的热烈追求。就在这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还与两个志同道合的穷学生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阅读历代伟大哲学家、数学家的名著,并进行热烈的讨论。他们戏称自己的小组为“奥林比亚科学院”。后来爱因斯坦多次谈到,在他创立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曾经从他们读过的休漠和马赫的哲学著作中得到了重要启示。

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在这一年德国的《物理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三篇后来公认都应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内容分别为布朗运动理论、光量子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一年,他还以一篇关于测定分子大小的论文,获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

后来爱因斯坦在给一位同事的信中写道:“当我自问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发现了相对论,我想可能是由于我在童年时是一个智力迟钝的小孩,一般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在童年时代已经完成。到了成年时,也就不再考虑时间和空间问题了。而我在成年时才认真考虑时间和空间问题,成年人思考孩童时的问题当然要更深一些,更成熟一些。”

有些人认为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个,事实上,幼年的爱因斯坦比起一般的小孩来发育比较迟缓,从爱因斯坦的中学时代来看,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方法,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时代是最率真的岁月,没有先入为见的阵旧知识观念的约束。那是一个勇于对知识追问的时代,富有想象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瑞士阿劳镇的州立中学造就了爱因斯坦。这使他即使在家境贫困不得不在伯尼尔专利局任小职员时,也能孜孜不倦地思考和研究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终于在1905年,发表了后来震惊世界的五篇论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