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陶瓷中的明珠

时间:2024-06-19

欧阳军

“唐三彩”以斑斓的釉彩、鲜艳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艺术造型而著称于世,是我国古代陶瓷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陶器制作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个传统手工业,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陶彩。商代已经出现了表面施有灰色透明青釉的陶器。到汉代,制陶工匠们又进一步烧造出了施有深绿、浅绿、栗黄等多色釉的陶器。这种在陶器表面施有多色釉的工艺,到南北朝代时期又有了发展。考古工作者在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的墓中发现了大批施有绿釉和黄釉的陶俑,在安阳北齐范粹墓和濮阳北齐李云墓中也发现了在白釉或淡黄绿釉层里面挂有绿色彩带的陶器。

到唐代,特别是唐代前期,制陶手工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并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出现了釉色复杂,变幻无穷的陶器,釉色除了黄、绿、白或黄、绿、蓝、赭之外,还有茄紫,另外,黄、绿颜色也有了深浅变化。由于这种多色釉陶盛行于唐代,并在唐代达到高峰,因此,人们习惯上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种类十分繁多,根据考古发现来看,主要有人物、动物形象,日常生活用具等,还有多种住房、仓库、厕所、假山、马车、牛车、井栏、兵器等模型。这些品种几乎包含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这些器具大多是作为统治阶级随葬品,无实用价值。

唐代盛行厚葬之风,按规定,达官显贵们死后,可依据官品的高低,领取不同规格的这类随葬品。当然,唐三彩中也有一部分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日常生活用品,不过,由于当时的日用青瓷和白瓷已经发展起来,三彩陶器胎质松脆,而且防水性能差,人们很少使用。因此,现在所见到的完整的唐三彩,基本上都是从当时的墓葬中出土的。从目前的资料看,唐三彩主要出于中原地区,尤其是洛阳、西安附近的唐代墓葬之中,其他如山西、甘肃、江苏等地区虽然也有发现,不过数量有限。

唐三彩尽管出土的数量很多,但仔细研究,发现没有两件作品是完全一样的。这一方面由于在制作胚体过程中,要经过一道手工修整的工序,虽然有的是出于同一模型的胚体,但经过手工修整之后,总会产生一些差异。另外,由于釉质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在施釉烧制的过程中,自然流动形成的绚丽斑斓,又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很难出现完全一样的器物。

在造型艺术上,三彩器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尤其是人和动物造型,都保持着准确的比例关系,看上去形态自然,线条流畅优美,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在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曾出土了一批三彩俑,据研究,身高在26厘米至28厘米之间的女俑,头部长度大多在4.5厘米至5.5厘米之间,头部与全身的比例约为1:6,要是略去高螺髻的高髻部分,实际体高为头部长度的6.15倍。一般腰部以上为全身的三分之一,整个身形显得修长而绰约。男俑体型比例大多数为其头部的七倍,除去幞头的高出的部分,基本上符合人体解剖学上一般人体的比例关系。

三彩器中的动物造型以马为多,出土的三彩马,或作疾驰飞奔状,或作俯首理身状,或作静立憩息状,或作昂首嘶鸣状,可谓千姿百态,但都能表现出颈长头小、膘肥体壮、线形优美、骨肉停均的特征。

1972年,在陕西乾县懿德太子李重润的墓葬里出土了一大批的三彩器,其中有一件骑马狩猎俑就是表现力极强的写实性杰作。据介绍,俑高36.2厘米,长30厘米,马立于长方形平板之上,鬃毛分梳于马的前额两侧,眉骨突出,圆睁双眼,两耳上竖,张嘴喘气,似作奔驰暂停之状,胸肌突出,神态矫健,马背及腹铺毡垫,垫上置鞍,鞍上骑一武士,武士头扎幞头,身穿圆领长衫,腰系丝带,衣摆飘扬,下着长裤,脚穿尖头毡靴,紧踩马镫,腰间右侧配长剑,左侧挂箭囊,侧身仰望,注视天空,双手作张弓搭箭的射放姿势。这里工匠抓住了奔马在驰骋中出现的间歇喘息的一瞬间,把马的静动姿态塑造得自然逼真。而马背上的武士则在这一刹那的停顿之际,翻身仰视,张弓射箭。整个作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唐三彩的人物造型一般都强壮有力,神态潇洒。武士俑肌肉发达,怒目圆睁,作剑拔弩张之势;天王俑往往作脚踩魔鬼之势,被踩的魔鬼则作鼓目咧嘴,挣扎欲起,而又无法逃脱之状。那些高髻广袖的女俑,则往往是亭亭玉立,悠然娴雅,而又十分丰满,尤其是脸部给人以较胖的感觉,这多少反映了当时人们以胖为美的审美倾向。女子骑马造型,则很可能是武则天当皇帝后,妇女地位变化的表现。另外,胡人牵马、牵骆驼俑,以及骆驼背上有载有丝绸之类的艺术造型等,不免使人联想起当年以长安为起点,横跨亚洲的丝绸之路。

唐三彩是蜚声中外的艺术品,根据国外考古资料,三彩器早在唐初就已输出国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在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等许多国家都发现了我国独特的唐三彩遗物。当然这也是我国人民与各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友好往来的有力见证。

安史之乱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同时由于南北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的制作也逐步衰退。唐王朝灭亡之后,经五代、宋、辽、金、元,三彩陶器虽然仍在生产,有所谓的“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釉色、艺术造型等方面都无法与唐三彩相提并论。到明、清两朝,黄、绿彩釉基本上用于琉璃瓦的制作上去了,至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几乎失传。

今天,经陶瓷专家的潜心研究,我国这一千多年前的古老艺术又恢复了当年的容貌,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目前,我国的唐三彩制品已达四百多种,远销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唐三彩这富有民族特色的神奇艺术又焕发了新的光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