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刘倩
着眼于那些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
效果:感慨青春的懵懂美,顺便意淫兴许能再次偶遇纯情
太容易得到以及太容易被发现、确立的情感,总有那么点快餐消费的意思,即使是timing足够,这样的表达是不适合银幕化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爱情总是得有错过、失去、不知道珍惜等等折磨人的过程才能够迎来成熟和刻骨铭心,作为一个小说家,九把刀的杀手锏之一就是在确定情感的基调上,永远有一个共性:选择那些看似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情感。《等一个人咖啡》里的两组爱情其实没有过人之处 ,这两组情感的共性是:爱而不得,或者是我就在这里,你却没有发现。
听起来有点俗,这却是人类没有办法免俗的动心。九把刀在心理学上爱的基调扎得很稳,不论是表述哪个年龄段的爱情,都设置了这一种由于懵懂带来的爱的障碍。这种懵懂的情感滋生,巧妙地把恋人们的相处过程用爱的细节代替无聊的爱的誓言,用先以好朋友相处的自我安慰来代替迅速表白容易引起的苍白。
相互确定总是从欢喜冤家开始
效果:弥补多数成年人相亲配对的现实带来的缺失
在电影剧作法则里,爱情喜剧的人物关系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欢喜冤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九把刀把这种通过“你撮我一下,我反撮你一下”的微小肢体接触所获得性快感细节化,让受众回忆起那种每个人学生时代男女同桌都有的珍贵经验。
窗户纸还没有捅破的这种故意挑事儿、拌嘴的暧昧多半都是通过细节来发挥和发酵的,不论是爱情还是电影,在细节上做到位了,才能走心。《等一个人咖啡》里两对恋人的关系确认亦是如此,一对恋人关系中男主角的表白是通过一次银行抢劫事件中为女主角挡枪完成的。另一对男主角跟随女主角的契机是出于把她从一次差点酿成的车祸种解救出来,本身这些纯情有滥俗的桥段在,但由于叙事上注重细节和严格在心理学上把控叙事节奏,能够成功激起男性观众的英雄主义情结,引出女性观众的公主玻璃心。现实生活中的快餐配对爱情文化让很多饮食男女都缺失了相处见真知的过程,哪怕是刻意的桥段,在被带入爱情旋涡的人中都不会觉得做作。
分离,自处,感受孤单
效果:会痛和遗憾证明自己还有爱的能力,满足被感动的诉求
挫折是心理建设的重要一环,表达爱情中成长的主题最容易讨巧,感受爱但不局限于爱的本身,对自己和爱的认知往往更能撮中观众的心理需求。不论是在《那些年》还是《等一个人咖啡》中,都有分离、自处、感受孤单的过程。在心理学中有“抽离法”一说,最初是用来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之一,逐渐也演变成为间离认知的一种。《等一个人咖啡》在分离情绪的营造上很健康化,没有将重心放在你侬我侬或者爱而不得的悲情上,在小小将男女主角暧昧关系进一步做出明朗化趋势的进展后,九把刀迅速将二人在“健康情绪”下分离,所谓健康情绪,就是这种分离并非建立在二人的爱情发展上,而是基于针对在没有认清楚是否相爱的前提下从个人自身发展与内心所需的基础上出发,一旦这种分离产生发现了对彼此的所需,当事人就会选择为了爱回归和相聚,或者是等待相聚。这种对爱认知的过程合理、成熟、有可看性,也极易拨动人的心弦。
连一垒(接吻)都没有,相视而笑就是经典
效果:给已经经历过多次失恋再恋的人们带来柏拉图的逼格
在许多韩剧、日剧里,情侣之间可以在好几十集的容量里都没有接吻镜头,九把刀在《那些年》里也没有让柯景腾和沈佳宜接吻,这似乎是他的一种纯情策略,柏拉图是青春的专利。爱情小清新影片的愉悦感通常都建立在简单、纯粹、不受物质等外力因素牵绊的情感观之上,九把刀在表达这种愉悦感上基本屏蔽掉了肉体,从一些天真的以及天马行空想象力的角度出发为这种愉悦感增色。《等一个人咖啡》九把刀让男主人公机缘巧合地具备了一种辨别真爱的能力:如果他爱一个女孩,就能从她的后脑勺摸出香肠,如果这个女孩也爱他,他就能从女孩后脑勺摸出一碗豆花。看似无厘头的二次元思维放在爱情的表达中也成为了纯情的一种,当定情变成相视一笑的画面,想象空间太够了,柏拉图的逼格就是用来给大家脑补的。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