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国的王子要拍电影

时间:2024-06-19

采访/王妍如

特 稿

德国的王子要拍电影

采访/王妍如

电影《情追不舍》作为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合拍项目,在北京电影节期间隆重揭幕。影片由中国女导演唐丹青执导,以德国阿尔伯特王子为人物原型塑造,即将开拍。

原型阿尔伯特王子在电影节期间来到北京,宣传这部自己参与制作的电影。他不仅为电影提供了全世界所有GT赛事的转播和赛场使用的权利,还亲自出演该影片。

对话|德国王子阿尔伯特

《电影》:您如何看待这部即将开拍的以您为原型的电影?

王子:一开始得知这件事的时候觉得特别尴尬,后来我开始理解,这需要彼此信任。和导演刚见面的时候,特别能聊到一起,她像家人一样给我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立刻就让我觉得很好,不再尴尬。所以我特别荣幸,我相信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并且这只是开始。

《电影》 :如何保证您的角色与现实中差距?

王子:我觉得电影主要是一个创作,是一个想像,并不需要完全一样,所以说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剧本发挥它最好的作用。通常在电影里,王子要有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身材清瘦,一举一动都要非常的优雅……但是我又高又壮,还有点秃头的人,大家都说这有点不太像王子。其实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跟大家没有什么区别。

《电影》:这是一部讲述赛车和爱情的故事,生活中您也是赛车手,为什么会喜欢赛车这项活动呢?

王子:这是一个挺难解释的事情,车对于激发人们的潜力,以及推动科技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两者的融合是比较吸引我的地方。再就是赛车的速度,以及对车本身的喜爱。

对话|导演唐丹青

《电影》:怎么想要在德国拍一部“有关中国”的电影?

唐丹青:我在德国生活了20年,一直觉得德国的高速公路特别好,他们有非常好的车、非常好的路,非常美的山景、还有很多城堡……我们经常开着车,到各个地方去旅行,所以我希望我们的电影中有中国和德国,有王子还有城堡,这样会有很多吸引人的元素,再做出好看的故事。

《电影》:这部中德合拍片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唐丹青: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融进中西双方的明星和优秀的团队,纯粹为中国市场打造一部商业电影。是我们中国人的视角,讲中国人的故事。故事是两个年轻人到欧洲后的奇遇,还跟一个德国王子发生纠葛,最后大家成为朋友的励志故事。

《电影》:出品人牛莉说你是“以柔克刚”,因为这样的性格才能让你孤身一人在海外完成自己的理想吧?

唐丹青:我比较幸运,爸爸支持我去国外受教育。其实“辛苦”不是说一个人在异乡生活,而是你要真正融入一个国家,把它的语言理解到位,在陌生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非常难。我发现很多海外华人,几十年甚至半辈子生活在海外,都找不准位置,所以他们还是觉得很陌生。只要用心去观察周围,用心交朋友,语言不是问题。在欧洲的经历,我非常快乐,我希望能把自己的快乐,汲取到的能量,都放到电影里释放出来。

《电影》:大家给你的标签是“德系导演”,您喜欢吗?

唐丹青:去德国的时候我才16岁,从一句德语也不会讲,到慢慢融入德国文化,觉得挺难的,现在我在德国20年,我的德语甚至比中文还好。所以,我想我很大程度上是被德国文化培养出来的导演,因为我的母校也是柏林电影学院导演系,但我更希望是一个德系的中国导演。

《电影》:说起德国电影,很容易就想起德国的女性主义,您恰巧又是一位女导演。

导演:我原来拍了一个电影,叫《爱封了》,讲一个“小三”的故事,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成了“小三”。当时在中国的路演,有很多家庭妇女很不开心,过来对我说你怎么可以拍一个支持“小三”的电影?我就说,其实这就是个关于女人、关于爱情的电影,我们没有说一定要支持谁,才写了这个故事。当然我是女的,大家都能看出来,但我觉得我不是女性主义的艺术家。我觉得没有太多的性别上的区分,作为导演来讲,我在现场不穿高跟鞋,穿运动鞋,我个子也不高,所以跑的也比较快,当我进入工作状态,我就是团队的领导,我需要把工作做好,完成当天的拍摄任务,这是基本要做的。所以我没去考虑男人女人的问题,也就不要再说我是女性主义的导演了,我不是。

左起:制片人-赫尔默特·哈特尔;出品人-牛莉;原型人物-阿尔伯特王子;导演唐丹青

德国王子阿尔伯特与导演唐丹青

身穿赛车服的导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