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批片”六问

时间:2024-06-19

赵卓飞:完美世界影视文化公司电影营销中心营销总监

何为批片?

于波:首先引进大片分两种,一种是分账大片,另外一部分就是批片。如果说引进片,批片的份额肯定是算在这里面。好莱坞大片现在允许引进34部,这点大家都清楚。批片则比较混乱,市场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20部,一种是30部,比较好界定的分水岭是,大致来说,不是好莱坞六大公司出品、被国内发行方全权买断的院线放映的海外电影,都叫批片。而如果真正去看这种形式每年实际上映的片子的话,数目都不一样,因为有些可能是2011年拿了批片名额、指标,但是2012年才上映。所以具体的数字不确定,一般来讲是20部到30部之间。其实有时候好莱坞的一些电影,在用完了34个名额之后,也会被当作批片来进口,所以市场上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但基本上,我们是说好莱坞“六大”出的片子,叫分账片,剩下独立片商出品的海外电影是批片。

于波:乐视网版权及资源合作部/海外版权经理

赵卓飞:于波是从版权角度,划分了六大制片公司的这样一个标准,在同意他这个观点基础上,我觉得在谈论批片之前,其实更应该把批片和分账片的概念定义,重新明确一下,再来讨论。批片指什么?指的是一次性买断,也就是所有形式的放映,包括版权等等全部归购买人所有。分账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代理的形式来运作,就是它后期所有的盈利还是要跟这些片商去分账的,这是它们两个的差别。知道了这样的一个差异后,就更好划分,就像于波说的那样,每年可能有一些“六大”的片子,因为用完了自己的进口片指标之后,会有一、两部去涉足批片指标,来确保能够引进、上映。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片子,《钢铁侠3》,这就是挺成熟的一个批片,走的是批片指标。

于波:《钢铁侠3》背后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想做成中美合拍,想享受合拍的比例,合拍不行了才做的批片。这是DMG跟迪斯尼的一次尝试。所以行业内的人,要想知道这个电影是不是批片,其实也得知道很多背景,我们很难光看它的出品公司去判断它是否是分账片还是批片,分账比列是看不出来的。

MOIVE:是不是除了34部之外的引进片都算是批片?

赵卓飞:不能这么理解,要看购买形式,包括可能很多国产片也是有分账的,但是批片是买断的形式。

于波:我个人认为,院线上的外片跟分账大片按照现在的市场规则及实际操作情况加在一起,一年也差不多就80部左右吧(2012年全年77部)。

赵卓飞:差不多。有一些会存在推迟,看是哪年拿的片子,批片有时候可能未必拿了立刻就能上。

MOIVE:批片这种形式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赵卓飞:准确说90年代就已经有批片在市场上流通了。其实是在1994年的时候,进口片迎来一个春天,才有大举进口片的开放(编者注:1994年,广电部出台的348号文件决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分账发行的方式进口十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好电影”,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为“大片”的十部进口影片。)在这之前,是批片形式的进口片在充斥市场。

MOIVE: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以前说进口片就等于批片,在没有确立分账大片形式之前?

对话时间:2013年8月29日

对话地点:中国电影资料馆

统筹整理:康妮

摄影/摄像:李海峰

录音整理:李九如

赵卓飞:准确地说,以前是划分形式没有这么清晰明确。因为真正说批片到底什么时候有的,是在1981年、82年,这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来界定,只能说在1994年之前它们就已经出现了,因为没有这么明显的界定,当时并没有说是进口分账还是批片,全称为外片,两种形式混在一起。

上哪儿批片?

MOIVE:一般上哪儿批这些片子?

于波:初期如果想买片的话,基本是去电影节,海外的电影节都会配一个电影交易市场,但是比较主要的是每年5月份戛纳电影节的交易市场,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得到新片消息的地方,很多电影会选择先在那里当作第一次发布消息的地方。除了这个市场之外,还有一个专业的市场就是AFM,每年11月份在美国举行,这两个是比较主力的挑片子的市场。但现在市场越来越多,比如柏林电影节配的是欧洲电影交易市场,还有多伦多电影节,它的份量也越来越重,以及釜山、东京电影节都有交易市场。但当你做熟了之后,慢慢就变成直接跟片方之间的沟通,有的时候不用去电影节交易市场,片方也会有第一手的消息告诉你。

赵卓飞:专门有这样一批精通外语、了解国外市场的片商,由他们来做中介,由他们来购买、囤积,包括推荐给国内的这些发行公司,再卖给他们,最后由国内发行公司进行国内发行,就是一个完整的渠道。

于波:抛开好莱坞六大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人买片,也无非就是那十几个公司,比如说法国,大家都知道有欧罗巴,有一个Wild Bunch。但现在欧罗巴已经跟基美影业合作了,Wild Bunch已经跟太合合作了。美国的批片市场,比如说狮门、顶峰、Nu image都是比较大的能够出好片的公司,韩国就是希杰,它在国内有自己的公司。

MOIVE:一般会批哪一类的电影?

于波:什么类型都有。但政治上比较敏感的,或者尺度上敏感的会稍微差一点,但是现在尺度方面会比以前好很多,因为随着我们电影市场越来越开放,会越来越好,但是政治上可能不会去选择,其它什么类型都会选,但是我相信,虽然文艺片的质量高,但还是商业片的价值更大。

MOIVE:除了好莱坞之外的,全球其它国家的电影都会买吗,有没有特殊喜好?

于波:其实都会买。主要还是集中于美国跟欧洲多一点,其次是韩国,你去看每年的批片,这三个地方出大多数。比如说咱们也提到了《一次别离》那种片子,它可能就属于其它的了,但是那种片子,要真的是获奖,美誉在身,才会有人去做。日本片现在少了。

赵卓飞:也会有菲律宾片,但韩国片的确会多一些,去年有《入侵铁线虫》,再往前有《汉江怪物》,都算是不错的。

于波:基本上还是争取找一些商业价值高的。北美的独立片商制作的电影在走指标的时候,可能就要走其他国家的指标,因为北美指标相对难拿一些,竞争比较激烈。

MOIVE:是说想要买北美的一些片子,会用其它出产地的指标吗?

于波:因为有时一部电影,会涉及到三个地方拍摄地,或者是几个国家的合拍片,像美国和加拿大的合拍,就可以做成加拿大指标,也就是“非美”指标。有时候这个电影不是“六大”出品,也可以从中分账,各种形式都有。我们说批片有指标,但它的指标也是跟着国籍走。

赵卓飞:如果是合拍国中有美国的,就比较敏感,是做成分账还是批片?这个可能比较难拿捏,它有美国的基因。但一般大家会做成“非美”,报的时候以合拍国,比如英国或者是意大利去报批,以此获得“非美”指标。

批片流程是什么?

MOIVE:批片一般的流程是什么?

赵卓飞:批片的流程,如果要说它有什么与众不同,其实也没有,和正常采购任何一部影片的流程是一样的。先去买片,审片,最后定档期。和其它国产片唯一一个不同,它需要一个指标,因为有这个原因,就变成了四个环节,买片,搞定指标,然后审片,定档期,如果你不能很快拿到一个批片指标的话,会影响到后面的两个环节。

于波:对。因为批片属于中影进出口公司管,你要去向中影进出口报批,报批完会审核。过审了之后,还有广电总局的审核,审过之后会返给你,返给你的时候,你就可以跟中影进出口签合同,签完合同就要寄素材,国内的发行是中影进出口做还是华夏做,谁做就要寄给谁。你素材要过技审,技审通过了之后,要做译配等等,这些都完成了,就是等一个档期。整个流程下来是这样的,因为批片毕竟是牵扯到海外片商跟中国发行方,就会时间拖的很长,有可能这个片子2011年报的审,整个流程做完已经是2012年了。

MOIVE:这也说明为什么很多片子是国外都上映一、两年之后,才能在国内上映,原来不是引进片子慢,而是中间这个流程很慢。

于波:其实批片现在上映的时间也在逐渐的缩短,《敢死队1》是批片,但也只是滞后了北美院线一周而已,主要还是看公司的专业程度,操作很成熟的话,必然会节省时间。而且现在在海外买片的时候,有些片子都没拍,我们就买了。

MOIVE:批片的审查很严格吗?都审些什么方面呢?

于波:我们只能说审核是很不确定性的东西。

MOIVE:不确定性包括什么?

于波:我相信是在内容审核上。因为在后面技审方面,无论有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内容上,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化,包括不同国家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很大出入。所以为什么说商业片比较好做,因为商业片简单,直接。如果你涉及到一些所谓的艺术片,它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包括不同国家的文化,甚至宗教信仰等等都会有,那个审核下来就会很敏感,时间会很长。

赵卓飞:再有一个就是国内的分级制,就是中国的分级制度没有国外那么明确。无论是批片还是分账片,在进入国内的时候,进出口公司也会有一个严格的甄选,因为其中很多于波说的宗教、政治的内容,还有一些是因为分级的缘故,有一些不能给未成年人看的镜头,都会是我们审核的对象。

MOIVE:会被剪掉。

赵卓飞:有些不影响情节的是会剪掉的,但是有一些影片的类型,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类型,如果拿来剪的话,整个影片的节奏、故事情节都会被剪散了,也就没法再让它上映了。所以这些就可能过不了审,上不了映。

于波:合同里必须要有再剪辑权,只不过不能更改内容,不能改整个故事。

赵卓飞:你跟卖方协商要求他帮你剪,也会有同意的。

于波:只不过有一些合同,比如大公司、大导演的片子,会严苛一点,会说每次剪要先得到我的书面证明,允许剪才能剪。这要看跟卖方沟通的技巧,还有努力的程度。

MOIVE:没过审可以退回去吗?

赵卓飞:不行,这就要追溯到批片这种形式的本身。之所以称之为批片,就像我们买产品一样,假设我们去跟一个做批片的影片商人去交易市场上买,我们买断的是它之后所有相关的版权、相关的内容,自负盈亏。特别像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我批发10块的东西,卖到10000,赚了。如果批发10块的东西卖不出去,砸手里了,那也是自己承担,所以没办法再跟人家讲没过审,我要退回给你,人家卖方也不会接纳这个要求的。

于波:在我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早期在英文合同里面还会有一个条款叫censorship term,就是说如果片子在国内没有过审,还能退片。但因为《敢死队》出来之后,现在已经没有了,就要靠眼光。

MOVIE:所以购买批片还是有风险的。

于波:这要从两方面看,第一,一定要读剧本,早期会有很多人光看卡司阵容就决定,但是现在还要看剧本。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合同上自己注意风险,因为毕竟看的是剧本,但电影很可能会改,卡司也还会改,要提前注意到这些风险,剩下的就看你自己的挑片眼光了,不一定是大尺度的片子就没有机会上院线,也会有。所以批片一般都是打包买,因为审查是有风险的。一年只买一个片子,没过审,就结束了。一年买8个片子,5个没过审,3个过审了,最起码可以靠那两个把我的成本均摊掉。

MOVIE:但是批片也要翻译,翻译归谁?

于波:一般来讲,都是发行公司中影或者华夏去翻译,你自己想怎么翻可不行。

批片如何选择档期?

MOIVE:批片是不是在上映档期上也有讲究呢?

于波:当然了。我觉得大家对批片的理解有误,批片对档期的挑选更专业。某种意义上批片靠的就是档期,靠的就是选中的这个档期的第一个周末,好就好了,不好,可能未来就很难。很难看到像《疯狂原始人》这样的,就是口碑效应极好的批片,因为它的寿命很短。《疯狂原始人》、《钢铁侠3》,都是一种衍生的新的合作模式,跟批片已经不一样了。《疯狂原始人》本身是东方梦工厂,是咱们这边跟梦工厂合办的公司做的电影,所以它是另外一回事,一般的批片不能跟它比。

赵卓飞:其实任何片子的档期,换句话说,就是每一个片子作为一个产品,都像片商的一个孩子,是要靠它去盈利的,所以大家都会对这个档期有一个非常认真的挑选和甄选。《三傻大闹宝莱坞》其实是挺典型的,因为这个片子国外上完已经都快一年了,国内才上,就是赶了一个好档期,如果档期不好的话,像这种片子进入到市场分分钟就被淹了。大片云集的时候,没有人会来看这样的片子,这是“非美”指标,成本又低,片子也很老了,还能够在国内有一些收益,不论多少,它是盈利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档期的例子。定档期还要看这个时间段,打听其他家有没有要上的片子,看看消息、口风等,而且最好去跟院线沟通。

于波:对市场的把握也很重要。今年有一部电影叫《逆世界》(Upside Down),7000多万票房,很高啊,一个批片,专门为国内做了3D,全世界哪儿都不放。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举动,其实这些片子在海外都放了很久了,但是他们国内票房依然很不错,我个人不知道成本,但这个片子的成本应该不会很高,包括去年发《饥饿游戏》,票房也很好,也是批片。

MOVIE:批片不怎么营销,不做宣传,是吗?现在批片都是这样吗?

赵卓飞:以前是,现在越来越不是了。

于波:现在会多一点,但是整个宣传的量级,还是比不了国内的电影跟进口分账大片。

赵卓飞:也真是不怪不营销或者声音少,批片本身就是一个买断形式,在你买断之后,就属于自负盈亏的阶段,片商也没有义务帮助你拿片花、剪素材,这些东西都要靠买或者去争取,或是跟人家对接等等这些细节的环节。

于波:对。而且发行是华夏或者是中影进出口,不给你投的钱,你自己能掏出多少钱宣传?比如现在马上要上的批片有《穿越火线》。如果不是圈里人的话,你在马路上看到过《穿越火线》的宣传吗?很少,其实片方也很努力,但是总体还是和国内的电影宣传有一定的差距。当年发《太极》的时候,全中国人民都知道有一个电影叫《太极》,这就是不一样的宣传。

赵卓飞:作为发行方来讲,不是不想宣传,这个我必须要证明一下,是你真的没法宣传,什么时候能上,你自己说了不算,不像国产片。就算假设10月中旬要上,但是在运作过程中,出现指标的问题、审查问题,包括这个档期片子密的问题,都是决定我不敢宣传的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还会有国外的素材不好拿到,所以不是不想宣传,很多是你没有条件或能力像国产片那样做。

批片如何盈利?

MOIVE:这两年批片的兴起,肯定是因为能盈利,到底它的收益有多少?

赵卓飞:版权的盈利可以让于波来谈谈,院线的盈利,举一个例子《敢死队》,《敢死队1》的时候,买片成本50万美金,人民币300多万,最终是2亿的票房,总的来说,盈利的金额肯定是翻倍的,所以说这就是一个以小搏大,以50万美金赢了2亿票房的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敢死队2》的时候,买片的成本50万美金变成了300万美金,但后面也是挣了钱的,这就是挣钱的好片子。也有不挣钱的,我记得2009年有一个阿牛参演的片子,叫《初恋红豆冰》,挺文艺的一个片子,我看了,质量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实际上票房也就一二百万,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赔了个底掉。因为一般情况下批片的成本,包括买片的成本、发行的成本都算上,怎么也得有个300多万,票房要到1000万才能挣钱。

MOIVE:一个批片拿下来,比如刚才说的《敢死队》,它拿到两个亿,谁在分这两个亿呢?

赵卓飞:这就要看买片的渠道是什么,谈的时候是怎么谈的。一次性买断,只收成本费。如果是从国外卖片交易市场买的再卖给我,他买的时候是50万美金,中间的差价500万卖给我都是他自己赚的。分账是谁来分呢?就是片方和院线在分的。

MOIVE:这个比例是怎样的?

赵卓飞:这个具体要看签订了,进口分账大片的分账比例应该是43:57的比例,片方是43,放映方是57。发行算是分43的那部分,具体的代理费用由发行公司自己来商定。

于波:进口分账大片和批片,就是跟中影分账,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发行方,进口分账大片现在已经调到23%,就是片子票房的23%,这是一个标准,只能拿到23%。批片以前会高一点,但是批片现在基本很难拿到20%。《敢死队》是对这个行业很重要的一个片子,2亿的票房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就以30%算,也是可以拿到7000万的分成,买片的成本不高,而且批片很少宣传,利润非常高。其实我们在海外跟片商买片的时候分为两种商业模式,一种叫做一次性买断,买断之后跟你没有关系,一种叫做Revenue share,就是给你保底价格,超出一定票房再分账。现在在海外,稍微有点卖相的片子,都会跟你签保底分成。但是现在这些年过来之后,很多片子批片的成本,已经不知道是多少钱了,《敢死队》应该是在2010年的时候跟一家叫千禧年的公司买的,从这个片子的国内票房反馈到海外市场的两年期间,批片的价格可以说翻了至少三四倍,甚至现在会有1000万美金的批片出来,但是现在批片的整个分账比例是下调了,不会再像以前有30%的可能性了,现在超过20%都很难,除非是非常好的片子。

MOIVE:下调是市场行为还是其他原因?

于波:政策调控,有很多明文规定,比如以前做20部进口分账大片的分账比例,好莱坞那边是17%,现在因为大家都知道的政策,增加了特种片,增加了3D、IMAX,到了34部,分账比例也上调到23%。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会觉得《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北美上了很久,但还是愿意来国内上分账片,就是因为比以前拿的钱更多了,就算随便上个院线,也能分到不少钱。

MOIVE:什么样的片子会批到上千万呢?

于波:比如一些狮门等大公司出的年度大片,虽然不能透露明确的数字,但是这些片子的叫价就超过一千万美金了。最主要的,批片还有一个方面为我们忽略掉的,因为批片买的是All Rights,不只是院线的权利,还有新媒体的权利,还有电视的权利,这些都能够产生价值。当然电视的权利产生价值会比较小,因为我们国内的电视买家到现在为止只有CCTV6,最多再卖给上海东方电影频道,当然前一阵江苏卫视买了《西游降魔篇》,这是个非常利好的消息。但是前两年开始新媒体市场就很火,有的片商会算账,就是说如果拿几百万出来拍一部电影,跟直接买一个现成的电影回来卖相比的话,就算在上映时跟院线打个平手,但是批片后面的钱,包括电视的、新媒体的都是自己干挣的。这就是批片这两年还是很吸引人的原因,但是现在批片很贵了。MOVIE:批片买回来能不能发DVD呢?

赵卓飞:这还要看你买什么权限。

于波:如果你买的全权,又有人买单,那就做吧,但是那个数字太小了,可以忽略,因为DVD市场本身在国内也不是很好,现在大家都看蓝光了。

赵卓飞: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买进来和能上映,是有很长一个时间段,就会有盗版。所以也不会有人说大规模做DVD,这一块利润特别少,已经不值得去做这件事了。

于波:再加上视频网站现在也有点播服务,大家可能花钱就会上网看了,谁还去买DVD。只能说中国的电影市场,在短期内发展得太迅速了,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国外DVD市场还是有的,已经有这种消费习惯的用户了,就可以还有,但是中国就很少,DVD,蓝光,包括网上高清,发展速度很快,那么很多不具备优势的产品,就没有办法生存了。

MOVIE:批片肯定要比原来上映的时间要晚,并且看电影的渠道这么多,盗版对批片的影响有多大?

于波:说实话,这两年我们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好之后,其实盗版对院线的影响比以前小了,很多人有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消费习惯。另外一方面,有一些批片是3D的,就算是网上能够下载到,其实成本还是挺高的。要下一个左眼文件、右眼文件合成,可以在视觉方面满足你,但听觉呢?我相信这个人家里又能看3D,又能买得起高端音像设备,应该不会买盗版。

赵卓飞:我觉得对这种有要求的人,肯定第一时间会在电影院看这个片子。不仅仅是视觉效果,包括气氛都会特别好。《速度与激情6》,北美上映都已经都快半年了,但我去看的时候,那天晚上也挺晚了,上座率80%,大家都会等着,甚至说要去看一个影院版的,要感受一下刺激。

于波:市场在越来越好,如果真是盗版的危害无限扩大,《泰囧》怎么可能会有12亿票房,上映两三天,网上就已经有盗版了,大家还是愿意去电影院看,我觉得这个没问题。

批片会消失吗?

MOVIE:现在专门做批片的公司多吗?

于波:以前多,现在做批片的公司只不过格局变了,现在华谊也在做了,DMG也会去做,包括博纳。以前一些专业的批片公司,在巨大的资本面前,不足以跟他们去抗衡,这种情况下,以前很多批片公司,现在也逐渐向一些有资本背景的公司靠拢。现在很多大公司,不断去改变自己的经营思路,不是做批片,而是尝试做合拍。比如华谊,我们都知道华谊又投了布拉德·皮特的新片,不是引进片子,而是投钱成为制作方,也包括DMG投《钢铁侠3》。所以,我相信以后合拍模式会越来越多,因为大家都是专业人,会想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下,怎么去生存,还希望能够得到合拍片的待遇,那才是大家的重要目的。未来的批片,可能大的项目,都会希望做这种合拍的模式。

MOVIE:现在有一种声音,也是市场的隐忧,就是批片不太好做了。

于波:我觉得批片市场未来的话,当然政府行为很重要了,但是比如说大资本的注入,包括资本运作方面都会把批片这个模式慢慢改变掉,把它从一个稍微窘迫的环境拉升出来。可能我做这个行业久了,批片在我眼里的意义就无限宽泛,有很多片子,可以只买一个新媒体版权,拿回来就卖新媒体版权,这是不是也批片?我觉得也算批片。

MOVIE:这样买要花多少钱?

赵卓飞:这个成本就跟买全权的成本无法比了,而且可能现在我们新媒体的市场上对于电影还没有一个太明确的审核标准,大家都知道新媒体的容量是无限大的,所以说这是一个发展契机。

于波:新媒体的电影市场是活跃的,但是它的盈利性没有国产电视剧那么高,因为毕竟国内新媒体市场的大部分还是靠广告收入,作为一个半小时的内容,是不太够养广告的,更多的未来还是要靠付费,但是这种习惯,我们需要一段时间养成。目前的电影市场是不完善的,电影只是通过院线表现来为整个资金回流,我们的电视市场现在是零,音像市场也没有了,新媒体市场在电影方面也在回落。不像好莱坞,好莱坞拍一部电影,票房收入只是整个回报的20%,会有真正的电视的收入、有付费电视的收入,包括它的音像还是能存活的,还有新媒体市场,不一样。

赵卓飞:其实这个话题本身是个开放性话题,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之所以存在,肯定是有存在的道理,包括那么长时间经久不衰,包括经历了国产片的保护月、分账片的冲击,还没有消亡,说明它肯定是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的确有很多小片商从中盈利,就像于波讲的,可能拍不起上千万的片子,也没有能力进行拍、发,那怎么办?花几百万做批片,比如说在影院开天窗或者在档期大片少,撑不起来的情况下,上一下,那也是以小博大盈利很多的。这也是为什么批片还存在的一个实际性的原因,当然更多的就是购买的这些片商,他也发现了其中这些奥秘,甚至他可能会觉得有些批片质量是非常好的,比如说之前可能要上的一部片子叫《极速风流》(“RUSH”),本身质量非常好,只是拿的是一个批片的指标,这种情况下,精耕细作、进行加工,按照正常的进口片去推销、宣传、包装,让大家广泛的喜欢它,接受它,不管是不是批片,都会有一个好的收成,我相信是这样的。

于波:而且小公司做批片还能生存,是因为有生存的路。比如有一些片子专门送央视,央视放的外国片不是每部都上过院线的,可以专门做电视权利的买卖,或者专门做新媒体的权利,每年也会挣一些钱,他们有他们生存的方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