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又到了夏天趁着最后的暑热看看小说的时候了,在这个虚构文学看似无用的时代,不妨挑几本由真实事件作为背景的小说,看看小说家们怎样解释那些听上去让人拍案惊奇的事和人。在杜鲁门·卡波特写出《冷血》这样的小说之后,英文世界“被出现了“NonFiction”这个类别——非虚构小说。通常小说家们对一段新闻或者一个社会事件有了强烈的兴趣,多会进行缜密细致的调查,把这段事写成小说,所有事件原本的奇情怪趣似乎经过梳理变得顺理成章,让人得以产生设身处地的移情,对人性和对世界的认识又拓展了一点点。
最近有人上传了一段视频,一个小青年在家中安装摄像机拍摄到隐居在自家柜橱里的老妇出来觅食、看电视,看上去像一个低成本的小电影。早在2008年,日本一位独居的57岁男性就遇到了这样的事,他常常发现家里有一些说不清的改变。疑虑重重的时候,他在屋里安了一台隐蔽得很好的摄像机,一个58岁的流浪妇人会趁他不在或睡熟时从柜子里出来。直到开庭审判,他们才第一次互相对视。这段长达几个月未被老伯察觉的共居生活引起了法国作家埃里克·法伊的注意,他把这个奇闻写成了小说《长崎》。他并不满足描写两个晚期中年人的孤独和破落,不仅描写一个找一个躲的过程,还把这件事上升到了日本当代历史的高度去解析人物的命运,或者说,在真实事件之外虚构了这样一层意义。
正因为事件和人物有真实性,这样的小说特别带有一种历史般的“真”。小说《纽约兄弟》里,哥哥与眼瞎的弟弟互相扶持,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一次次战争、财富来了又走,女人来了又走,他们时而挥金如土,时而忍饥挨饿。最后,在父母留下的堂皇大屋里开始囤积一切可以收纳进来的东西。在真实世界里,当警察最终打开这个被无数物品塞满的房子的时候,看到哥哥被囤积的物品砸死,弟弟饿死屋中。小说最后在弟弟悲哀又温柔的呼唤中结束。如果只是看到关于囤积狂丧生的新闻,大家只会涌起怪人太多的感想,可当多克托罗用行云流水的语句诉说在这动荡的几十年中兄弟之间的羁绊时,小说像在播放—部关于美国的个人纪录片,那么真,又那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充满了波折。读这小说,最终将会理解兄弟俩的退守。不可控的东西太多了,他们只能躲进自己的小楼寻找最后的安全感。他们不再只是“怪人”。
相比之下,《马拉松大盗>的叙述笔调是这三本书里最冷峻的。主人公是一个长跑健将,同时也是一个抢劫银行的惯犯。他果断、自我,在逃亡中一次次与警察周旋,似乎没有那么丰富的情感,只有求生的本能。小说家马丁·普林茨得体地控制着对罪犯的解读,让人看完小说并不会生出过分的同情,仍会感到他应当为自己杀人抢劫付出代价,可他不再是报纸上的一个名字,而变成了一个似乎非常近、可以切实感觉到的让人不安的普通人。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