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上影节论坛大咖开讲,面对国产电影困局有何良方?

时间:2024-06-19

圆圆

导语

今年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围绕“一带一路”“中国电影产业”“工匠精神”“供给侧改革”等主题举办14场金爵电影论坛。来自国内外的电影人在论坛上分享观点的同时也金句频出,他们尖锐且独到的看法值得业内注意和反思。

为期一周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目前已经快过完第三天的日程,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风云变幻,上海国际电影节相关论坛的内容也进行着调整升级。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国内外的电影人,在分享观点的同时也金句频出,他们尖锐且独到的看法值得业内注意和反思。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将围绕“一带一路”“中国电影产业”“工匠精神”“供给侧改革”等主题举办14场金爵电影论坛。这些主题内容包含了目前国内电影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以及国内电影的发展现状和将来趋势。

1.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

(出席嘉宾:阿里巴巴影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华谊兄弟电影CEO叶宁、美国著名制片人麦克·山伯格(Michael Shamberg))

对于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不少专人人士表示,在外部红利被削弱的情况下,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找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口。

· 俞永福

“我经常和同事说,其实我们不应该叫阿里影业公司,而是应该叫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

论坛伊始,俞永福就表示阿里影业不是要成为一家传统意义的影视公司,而是要做电影行业的服务者,并非竞争者。同时,他还表示阿里影业将通过构建用户触达、商业化和内容产业化三大“新基础设施”,赋能电影产业。

对于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表现,俞永福呼吁大家要冷静:今天很多电影项目在中国已经过度资本化了,因为从产业规模的角度来讲没有大家想象的大。中国电影产业是一个典型的三高产业:资金和人才都高度密集,同时风险也极高。

·王长田

“现在阿里影业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我们是基础设施的使用者。但我觉得有一天也许我们还是会竞争的,因为这个行业其实很小,大家做着做着就做成一样的公司了。”

(俞永福表示,在他从业期间,从上游内容的角度来说绝对不会是竞争关系。)

“以前马云在准备投资光线传媒的时候,问我电影市场能不能做到3000亿元,我告诉他一定会做到,因为电影公司的收入不止来自票房。”

王长田表示,希望大家的目光不要只聚焦在票房上,因为一部电影健康的收入30%来自票房,70%来自版权销售、衍生品等,而中国电影产业近年在后者有很大提高,预计未来两者收入持平。

·叶宁

“一个好的内容会打出来一切,在商业上形成闭环,整个电影产业规模‘一定没有天花板。”

“前段时间去参观吕克·贝松的电影厂,有10个非常现代的摄影棚,边上是他的公司,还有5个学校,学生可以去片场实践,学习现代最具有工业感的技术,这样出来的学生至少体系和逻辑是对的,这非常的重要,我们太缺这个了。”对于行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叶宁如实说。

·麦克·山伯格

“要思考怎么去利用新的技术开创一些新的模式、降低电影制片成本以及发行成本。中国这方面技术有很多创新,比如说像《一条狗的使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悉,制作成本只有2200万美元的《一条狗的使命》,引进方阿里影业从数据角度分析了该片的潜在观众分析,对影片营销推广做了精准划分,最终该片的国内票房比其在北美的票房要高出将近一倍。

2.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之路

(出席嘉宾:上影股份董事长任仲伦、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曾茂军、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执行总裁王中磊、大地院线集团总经理于欣、引力影视总裁姜伟、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弘毅资本董事总经理崔志芳等。)

从2015年440亿元的全国电影票房到2016年的450亿元,尽管去年没有实现600亿全国电影票房的预期,但这个数字依旧是创历史的好成绩,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国产电影票房总是在不停的刷新纪录,但与之增长的还有电影人对中国电影行业的担忧。

当资本大量的涌入电影行业,影视公司如何做大做强?如何激发内容的活力来满足鉴赏能力日益提升的观众?一系列问题成为了行业大佬们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 任仲伦

“我们缺少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大家共鸣的影视作品。大数据分析只是一个工具,作品跟大数据走,注重一时的消费热点,忽略了影片可能产生的其他东西。”

“放缓的速度我觉得不是特别感觉可怕的,因为毕竟在去年还是增长了3.7%,但是引发的出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的。”

“任何一个产业和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或供给的平衡始终是一个永恒的道理,而讨论供给侧的改革,聚焦供给端,实际上是思考中国电影的供给的质量,供给的有效性,供给结构的合理性,恰恰是中国所要讨论的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

·曾茂军

“整合和创新才有未来。”

“中国公司并购海外公司是必由之路,中国想国际化,就只有走出去;要走出去,并购是最好的捷径。”

“并购仅仅是开始,未来能不能让IP持续的创造新的IP,能不能让IP从电影走向电视,走向游戏,走向主题公园,走向电影的衍生品,走向零售商品,这才是我们的未来……整合和创新才意味着未来。

· 王長田

相对于万达收购外资影业的大手笔,光线传媒相对谨慎很多。

“我投资的公司大部分是小公司,只有一个猫眼是大的投资。”

“我投资猫眼之后并不是把猫眼咽到肚子里消化,我希望它成为独立的公司,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猫眼,而不(仅仅)是光线的猫眼。如果它作为中国电影行业的猫眼,跟光线有一定的协同,同时有自身的市场价值,可以做得很好,这个才是我们的目标。”

·熊晓鸽

“中国电影市场缺乏能讲好故事的能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收益不匹配等问题。”

“作为投资者来说,永远在找颠覆性的技术和模式,而真正颠覆性的技术在电影领域用应该是不多的,最重要的一点什么是颠覆性的模式,这个不是光靠收购或者有钱就可以办到的,具体怎么做还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姜伟

“资本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对我们来说是好的,因为你有更充足的资金拍电影,但是资本也许比较着急了一点,或者被投资人比较着急了一点,过去一年总结下来,我们电影出品数量、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质量的提升,这是过去一年最大的问题。”

“好的内容是做出来的,不是抢出来的。”

· 王中磊

“一个国家的电影有两个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每年的好片的比例,或者是数量,这个才代表国家电影是不是电影强国而不是你的数字。第二个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的质量和数量,因为文化非常有自我,有自己的根源的市场。”

· 于欣

她更強调的是不断完善整个行业体系的重要性。

“至少要对整个投资人有一定的风险保障的情况下,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才有更多的投资人投入到这个行业当中。不能靠情怀,更多的要靠一些体系,工业化的体系。”

·崔志芳

“我们希望在中国电影行业领头企业进行国际化、全球化的过程中,除了投资之外,能够起到增值的作用。”对于中国电影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投资者该如何分享红利,崔志芳如实说。

3.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

(出席嘉宾:著名导演冯小刚、陈可辛、电影《一代宗师》总编剧顾问张大春、影评人戴锦华、论坛主持人为作家刘震云)

在6月18日举办的金爵电影论坛之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的活动上,冯小刚导演开启“炮轰”模式,不过这次他“炮轰”的不是国内电影市场的表现,而是国内电影观众。而在谈到观众和导演的关系时,冯小刚直言,“要像尊重对手一样尊重观众。”

·冯小刚

“中国怎么这么多垃圾电影,还不是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你不去捧场,就没这东西,往往垃圾票房还很好。”

“别把观众当成上帝,要当成一个很不好对付的对手。要像尊重对手一样尊重观众。尊重观众的内心,和尊重观众口袋里的钱,那是不一样的尊重。”

都说“顾客是上帝”,这话在电影市场上依然行得通,但是在公开场合“得罪上帝”的做法,恐怕这还是头一回。

尽管有网友表示冯小刚导演话糙理不糙,但是对于冯小刚的“炮轰”,北大教授戴锦华则开启“回怼”模式,她表示自己不完全同意冯小刚“烂片生长赖观众”的说法。

·戴锦华

“责任当然不在观众,而是影视资本的高度垄断”。

“中国影坛怪象越来越多,从头几年观众越看越骂、越骂越看,到后来不烂不卖,责任不在观众,而在于电影市场被高度垄断,排片率决定一切。”

相比之下陈可辛则表现的淡定且谦虚,自称羡慕冯小刚能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不像小刚导演那样,能够很任性地拍自己想要拍的东西,所以我到现在为止都是市场流行什么,我用心去做什么。结果做出来市场已经跑了,已经过了潮流了。”

个中的无奈也许只有陈可辛自己才能体会,不过他也有一套平衡艺术创作和市场的方法:“我不是技术型的导演,我只能把故事讲好人物说好,只要我爱上这个东西,喜欢上这个东西。所以我就不停地在整个市场上的大潮流里面使自己更年轻,能够跟现在的观众接轨,去找到在他们的价值观里面我喜欢的东西。”

当然,一场电影节,一次论坛还不足以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全部总结出来并一次性的给出解决方案,但论坛讨论交流的这一小步,或许在未来就成了国内电影行业改变的一大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