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谢登优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民众上大学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而对于上好大学的需求则显得更迫切,考试竞争日趋激烈,新高考改革稳步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媒体工具层出不穷,全社会对高考等升学类考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各类教育考试的组织机构,教育考试机构的有序运转离不开良好的财务支撑和保障。教育考试机构作为教育部门的一部分,其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特点。一是由于人员编制普遍精简,在所有的支出中,人员日常公用支出占比相对较小,而考试相关项目支出是大头。二是在考试项目支出中,直接支付给人员的支出较多,如主要由省级承担的命题审题劳务费、评卷阅卷劳务费和主要由市县级承担的监考劳务费。三是考试报名费的结算往往涉及中央、省级、市级和县级,层级多、结算节点多、敏感性高。四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导致对教育考试机构经费投入和保障的力度不均。
因各市县政府财力差异,各市县教育考试机构财政保障程度不一,对教育考试的经费保障力度相差较大,最明显的体现是各地监考劳务费标准差距很大,财力充足的地区监考劳务费较宽裕,而财力较弱的地区监考劳务费标准较低,财力保障不足的同时发放流程还长,甚至有些县出现1 月份考试的监考劳务费到下半年才发放到位的情况;向财政申请项目经费的流程烦琐,在目前高考监考要求高、压力大的背景下,过低的监考劳务费标准无法调动监考老师的积极性,容易导致监考质量降低,影响考试的顺利实施。近年来高考智能安检门配置要求及防范手机舞弊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投入的考试设备支出也越来越多,在考试收费标准多年未提高的情况下,各级教育考试机构的财务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省级教育考试机构财务人员编制为3 人,各设区市一般是1 位会计和1 位出纳的2 人配置,部分设区市会计核算统一在教育局会计核算中心,市级只配备一名报账员,甚至报账员还是兼任,同时还承担考试考务工作。县级教育考试机构大多连专职报账员也不具备,财务核算在县教育局财务核算中心,财务核算中心的会计往往需要处理好几个学校或教育局直属单位的账务,对考试业务的不熟悉导致较难给考试中心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支撑。各级考试机构的财务人员同时也参加大量的巡考等业务工作,财务人员配置不到位很难适应目前业财融合的趋势[1]。
一是预算编制申报环节,部分业务人员不够重视,项目经费测算依据与数量填报不够精细。二是单位财务制度更新不及时,不利于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部分项目经费在预算申报时经过讨论审核,在使用时又重新审核审批,流程烦琐漫长。部分项目申报金额过大,启动招投标程序较晚,实际执行率不高。四是各级政府对财政预算绩效考核越来越重视,但在申报预算时,部分业务人员存在重申报项目金额、轻预算绩效的情况。五是部分人员对预算项目申报的理解上存在误区。根据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要求,预算编制坚持“先有项目再安排预算”,“资金跟着项目走”,对于较大金额的专项支出必须先立项目再安排预算,而部分业务人员在编制预算时存在只申报一个预算金额而不提供相关项目的情况。
一是劳务费开票问题。考试机构经费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发放给考试命题审题教师的,由于命题入闱的保密性要求,手机不可以带入闱点,出闱后再分别收齐发票耗时耗力。试卷扫描学生劳务费发票和监考老师监考劳务费收齐同样存在量大而导致的困难。二是项目核算颗粒度不够精细。由于部分考试项目时间上的相近,在试卷印刷费等费用结算上存在统一打包开票付款的情况,核算时无法更精确地按具体的考试项目去核算,也不利于便捷地提取相关数据为决策分析做支撑。三是核算软件的配置无法适应智能财务核算的趋势。随着预算一体化系统的使用,目前所使用的用友核算软件只具备最基础的核算功能,许多更高级的功能如预算管理、工资管理和税务管理模块都不具备,核算软件的配置不升级将无法适应业财融合的要求,也无法适应智能财务核算的要求[2]。
一是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目前是由办公室人员兼管资产,由于资产体量大,尤其是涉及的信息系统多,资产管理比较粗放。二是历史入账的固定资产如网上巡考系统等存在批量打包入账,而在报废时要求分具体细项报废,导致一批已经到了报废年限的固定资产报废遇到困难。三是部分固定资产未贴标签,导致审计或日常盘点存在困难,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一是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应定期联合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物价局,针对多年未调整的考试项目,争取按照成本补偿原则,参照通货膨胀的速度定期调整考试收费。目前,浙江省多项考试的收费标准仍然是十几年前制定的,收费无法覆盖支出成本。二是完善考试收费分成比例。根据《浙江省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优化财权和事权的匹配度,根据考试人数变化、承担的考试环节成本适时调整完善各项考试收费的分成比例,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保障考试顺利组织的长效机制,推动全省教育考试事业高水平均衡发展。三是省市县各级考试机构积极向财政争取经费支持。经费充足是完成各项考试的重要保障,各级考试机构应积极向财政部门争取财政补助经费和考试专项经费。同时,适当提高监考劳务费评卷费,以及命题费标准,以此更好地保障考试的顺利完成。
一是从人员编制上保证各级考试机构的财务人员配置。从内控角度看,各单位至少需要配置一个专职会计和一个专职出纳,业务量大的机构应该至少保障3 个财务编制,方能保障正常运转。只有人员力量配置到位,财务人员才能跳出传统的核算会计职能,更好地深入业务,参与业务,为业务决策提供支撑。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素养。只有理解业务方能做好财务,更好地服务和赋能业务。财务人员应该多参与业务,积极参加巡考及招生录取,深入考试项目管理,了解考试招生政策,为考试招生提供财务支持。三是省级考试机构也应定期组织全省各市财务人员交流培训,共同提升专业素养,努力培养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预算涉及来年各项考试的资源投入,需要业务和财务共同配合完成编制。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一是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在编制预算时需要召开预算编制布置会,把相关精神传达到每个员工,在预算编制时提供考生人数预测和各项考试各个环节的成本测算,按照实际需求申报预算金额,不少报也不过分夸大预算金额,保证财政执行率能按要求完成。二是及时更新和制定相应的财经制度,使单位的经费支出有法有据可依,不断提升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助力单位治理能力提升。三是简化经费使用流程。在完善相关财经制度的前提下,根据金额大小设置审批权限,简化经费使用流程。
核算是财务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数据的生产中心,只有核算准确才能为业务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是针对核算项目颗粒度不精细的情况,可以按不同的考试项目进行核算,在编制政府采购确认书以及与供应商结算时按照不同的考试项目进行开票结算,可以及时获得各个考试项目的收入成本表,为业务决策提供更为及时和精准的数据支撑。二是为适应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应积极完善核算软件,采用更加先进的核算软件或采购新的财务软件功能模块,以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趋势[3]。三是针对劳务费开票问题,各级考试机构应及时与属地税务局联系,申请劳务费发票汇总代开,一来可以保证税源不流失和合法合规,二来可以减轻监考老师、命题老师的工作负担,三是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提高人员配置,由专人负责资产管理。二是集中梳理存量资产,与账目核对,对于实际已经报废或报损的资产需按照相应流程核销,以保证账实一致。三是定期盘点资产,夯实资产出入库登记台账,加强资产配置绩效管理,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未来浙江教育考试机构财务管理应该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服务效能,加强财会监督,推动本省教育考试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目前,各大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运转已经非常成熟,在费用报销环节已基本实现了智能化、流程化和高度的信息化。浙江省教育考试机构的财务报销效率也不低,但这是基于人员规模不大的前提下。未来若人员规模扩大,费用不断增大,手工报销模式将无法适应业务的发展。对此,可以充分利用预算管理一体化中的"浙里报”模块,实现报销的线上化,员工在网上填写报销信息,提交电子发票或纸质发票扫描上传,生成业务单据,领导线上审批后报销单据流转至财务,财务线上审核完成后付款,整个过程无须频繁走线下审批,节约时间,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克服地域限制[4]。
传统财务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涉及纸质档案的整理,从接收纸质报销单据到财务审核入账、结账、整理装订凭证再到归档。传统的财务档案流转流程不仅烦琐而且对财务档案的利用也非常低,仅限于查找而无法更多地加以运用。通过网络实现智能报销后,生成电子凭证和电子档案数据,实现电子归档,不仅可以释放财务人力,方便档案的查阅,还能对电子档案数据加以利用,也方便在审计和巡视时提供相关财务数据。
单位可以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5]。对绩效评价好的部门和项目,在次年编制预算时要给予资源倾斜;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不够理想的部门和项目,应该适当削减预算;对于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项目,应予取消不再安排资金支出。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规范预算管理过程,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使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能出绩效的地方。
从中央到省都出台了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单位财务应按照省财政厅科学生财、创新聚财、精明理财、高效用财、勤廉管财的要求加强预算管理监督,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应结合单位的内控管理加强内部监督,落实内部财会监督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财务管理相关制度规定,为本省教育考试业务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