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张海超,陈毅峰,刘 杰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阳 550002)
象鼻岭水电站枢纽建筑物由碾压混凝土拱坝、右岸引水系统和地下厂房等组成。BT2堆积体位于象鼻岭水电站坝址右岸上游,其下游侧距进水口开挖边坡约50 m,堆积体分布高程1 410.00~1 520.00 m,顺河向最大宽度约250 m,面积约3.8×104m2,厚18~48 m,体积约115×104m3,其后缘为玄武岩陡壁。堆积体天然状态整体稳定,213国道改线段通过堆积体前缘,挖除了堆积体部分坡脚。2011年10月上旬,BT2堆积体产生变形,后缘拉裂、前缘剪出现象,不及时治理将影响施工期安全及运行发电进水口建筑物的安全。后经多方案研究比选,及时采取“上部减载挖除、中部坡面削坡+底部坡脚支挡+构筑排水系统”综合治理措施,边坡未进一步破坏。至今,治理后边坡经历了多次暴雨、水库蓄水和1次6.5级地震,通过巡视检查和监测表明堆积体治理后,处于稳定状态。
BT2堆积体整体厚度为18~48 m,牛栏江四级阶地后缘山体在长期地质应力作用下产生风化、蚀变,在重力作用下逐步卸荷、松弛,最后产生崩塌而形成。其主要由底部的原始残坡积层、中部崩塌堆积层及顶部残坡积层组成。残坡积层主要分布于堆积体顶部,主要为黏土夹碎石,厚2.5~6.3 m,碎石含量约占20%;崩坡积层分布于堆积体表层,主要为黏土夹碎、块石,厚2.3~16.6 m,黏土含量约占60%,偶见块石随机分布,结构松散;崩塌堆积层分布于堆积体中、下部,主要为块、碎石,厚6.8~30.5 m,结构松散,未见架空现象,中间局部见一层或多层碎石夹黏土层。堆积体为单向斜坡地形,其上下游侧均有冲沟[1-2]。
根据堆积体物质组成情况,分3种类型布置现场直剪试验:① 黏土为主的;② 碎石为主的;③ 黏土和碎石比例相当的,每一种类型按天然状态、饱和状态各做一组,共6组。BT2堆积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见表1。
表1 BT2堆积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
堆积体破坏模式主要为2种:① 堆积体与基岩接触带参数较低,堆积体沿接触带滑动失稳;② 沿堆积体内部圆弧滑动。
从堆积体参数来看,经初步计算BT2崩塌堆积体内部圆弧滑动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且达到最小安全控制标准的剩余下滑力较小,不是控制模式。堆积体与基岩接触带存在泥化情况,参数较低,堆积体沿接触带滑动失稳的可能性较大,安全系数较低,达到最小安全控制标准的剩余下滑力较大,是BT2边坡稳定分析的重点。
(1) 边坡等级
由于复建213国道通过BT2堆积体前缘, BT2堆积体既属于公路边坡,又属于水库边坡。综合公路路堑边坡与水电水利工程边坡的情况,BT2崩塌堆积体边坡按水电水利工程边坡B类Ⅱ级边坡进行边坡稳定设计,稳定设计安全系数取持久工况为1.15,短暂工况为1.10,偶然工况为1.05。
(2) 计算方法及工况
采用陈祖煜[3]的土质边坡稳定分析程序STAB2005对BT2崩塌堆积体进行分析计算。由于风化岩体碎裂,采用土质边坡稳定计算,采用Spencer法。
DL/T 5353-2006《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中规定,B类水库边坡,边坡位于库水位上部,库水对其影响较小,地震设计烈度为Ⅶ度,考虑地震作用,根据运行期及施工期可能出现的情况,库岸边坡计算工况为蓄水后持久工况、短暂工况(暴雨或久雨)、偶然工况(地震)。
(3) 计算剖面
BT2崩塌堆积体从上游至下游的1-1′~5-5′共5个剖面进行计算。
(4) 213公路复建后BT2崩塌堆积体稳定计算成果详见表2。
据表2计算成果可知,2-2′~4-4′剖面各工况下安全系数均小于1, 1-1′和5-5′剖面安全系数大于1。BT2堆积体处于不稳定状态,计算与实际状态一致。
根据堆积体破坏模式及稳定分析成果,研究采取了2种治理方案。
方案1:上部减载挖除、中部坡面削坡(挖除局部陡区域,防止局部失稳)+下部坡脚抗滑桩锚索支挡+排水系统。
方案2:中、上部只进行少量削坡,防止局部失稳,而在中、下部坡脚采用大断面抗滑桩支挡+排水系统。
表2 213公路复建后BT2崩塌堆积体沿接触带稳定计算成果表
方案1,上部削坡减载后,安全稳定提高效果明显,安全系数从0.815~1.130(1~4剖面)提高到了1.067~1.280,基本满足控制设计标准,仅3-3′剖面持久工况不满足要求。考虑继续全面减载开挖工程量太大,局部减载多个开挖面,显然既不经济亦不美观,所以下部3-3′控制范围内布设小断面抗滑桩。抗滑桩为直径2 m的圆截面桩,桩平均长为22 m,共10根,顶部设预应力锚索。综合措施实现了边坡安全系数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方案2,根据堆积体滑动特点,分别在中部偏下和下部坡脚各布设1排抗滑桩。上排抗滑桩断面为5 m×7 m,平均深度34 m,共需要12根;下排抗滑桩断面为3 m×5 m,平均深度22 m,共需要20根。方案2工程量大,投资大,且需要在边坡处于失稳过程中、尚未实现新的平衡情况下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较大。
经综合比较采用方案一作为BT2推荐治理方案,详见图1~2。
图1 BT2治理方案平面布置图
图2 BT2治理方案典型剖面布置图
(1)上部减载挖除、中部削坡治理设计
高程1 470.00 m以上全部挖除减载; 1 470.00~1 405.00 m按1∶2坡比削坡减载,在1 430.00 m和1 440.00 m分别设置马道,且1 440.00~1 470.00 m之间原布设1条施工道路,马道宽约2~3 m,施工道路宽5 m,减载后稳定计算成果详见表2。
(2)下部坡脚支挡
在堆积体3-3′剖面约50 m范围内213国道路肩内侧设置1排锚拉抗滑桩,平均桩长为22 m、直径2 m的圆截面桩,桩间距5 m,桩身嵌入基岩约为1/3桩长。在距桩顶1 m的位置设置1根2 000 kN级锚索,锚索伸入基岩,入射角20°,锚索平均长度40 m,锚索预加应力为1 000 kN。坡脚支挡处理后稳定计算成果详见表2。
(3) 坡面防护设计
削坡减载后出露基岩面采用锚喷、挂网、排水孔和随机锚杆措施。基岩面采用直径28 mm、L=9 m的锚杆与直径25 mm、L=4.5 m的锚杆间隔布置,间距4 m×4 m;设置排水孔,排水孔间距3 m×3 m,排水孔长度L=5 m,水平仰角10°,梅花形布置。喷C20混凝土厚度10 cm,挂网钢筋直径6.5 mm,间距0.2 m×0.2 m。削坡减载后覆盖层边坡坡面采用草皮护坡,并且设置排水孔,排水孔间距3 m×3 m,排水孔长度L=5 m,水平仰角10°,梅花形布置。
(4) 排水系统
堆积体边坡开口线周边布设截水沟、马道内侧布置截排水沟,与坡面的排水孔组成边坡综合排水系统。
在BT2堆积体设置2个主监测断面,代表性主监测断面详见图3。每个监测断面布置2套4点式多点位移计,3个表面观测墩和2个测斜孔;设置2个辅助监测断面,各布置3个表面观测墩。BT2主要监测成果详见表3,表3监测数据显示,BT2堆积体总体处于稳定状态。
BT2堆积体边坡治理后经历了2014—2017年共4 a多次暴雨;2014年8月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距离工程大约20 km,在工程区域范围影响烈度6度;2017年6月水库蓄水,2018年水位接近堆积体坡脚。经多次现场巡视检查未发现开裂、变形情况,多点位移计、测斜孔、钢筋计、锚索测力计监测数据均平稳,说明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图3 BT2主监测断面图
监测设备监测时段累计数据范围评价锚杆测力计蓄水前(2013.06~2017.03)-12.82~13.40 MPa蓄水后(2017.04~2017.11)-12.82~11.23 MPa累计应力整体不大,变化过程相对较平稳,暂无异常变化情况,蓄水前后累计应力变化不大,蓄水影响较小。多点位移计蓄水前(2014.07~2017.03)-0.43~2.03 mm蓄水后(2017.04~2017.11)-0.87~3.92 mm累计位移整体较小,变化过程较平稳,暂无异常变化情况,蓄水前后累计位移变化不大,蓄水影响较小。钢筋计蓄水前(2014.11~2017.03)-39.8~-9.46 MPa蓄水后(2017.04~2017.11)-46.26~-4.69 MPa累计应力整体不大,变化过程相对较为平稳,暂无异常变化情况,蓄水前后累计应力变化较小,蓄水影响较小。锚索测力计蓄水前(2015.08~2017.03)33.5~68.39 kN蓄水后(2017.04~2017.11)32.17~70.16 kN荷载累计损失量整体较小,变化过程较为平稳,体现该部较为稳定,暂无异常,蓄水前后累计应力变化不大,蓄水影响较小。测斜孔蓄水后(2017.05~2017.11)0.14~46.91mm累计位移整体不大,堆积体整体呈现稳定状态。
BT2堆积体形成机理是上部岩石逐步卸荷、松弛,最后产生崩塌,堆积于阶地斜坡上,处于临界稳定状态。由于“切脚”开挖,边坡稳定失稳,发生变形、开裂但未发生大范围滑动。经及时采取“上部减载挖除、中部坡面削坡+底部坡脚支挡+构筑排水系统”综合治理措施,安全系数得到明显提高,满足设计控制标准。堆积体边坡治理后经历了暴雨、地震及蓄水影响,通过巡视检查与监测表明,边坡处于稳定状态。采取的治理方案有较好的安全提升效益、费用效益和快速消除安全隐患效益,有一定借鉴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