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基于对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时间:2024-06-19

武立勋 胡象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基于对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武立勋胡象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10所不同类型高校971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充分肯定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同时紧紧围绕如何提高资助政策的实效这一核心问题,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比例低、受助学生感恩和诚信品质有待提升、资助政策对学生发展激励作用发挥得不够等问题,从依托大数据实现精准资助、在全覆盖基础上突出“奖优”导向、强化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引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来,我国高校建立并完善了包括各类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困难补助、新生“绿色通道”等在内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2014年7月,又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措施。客观地讲,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基本上实现了“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2014年,政府、高校和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校4064.25万人次,资助总金额716.86亿元。[1]如此规模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如何?如何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更大的效用?本研究旨在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成效,剖析问题,为进一步改进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资助政策实施情况调查概况

本科毕业生资助政策实施情况调查以问卷调查形式开展,按调查对象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类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学习发展情况和对资助政策的评价三个模块。其中,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民族、学校类别、专业门类、家庭所在地、政治面貌、是否为独生子女和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学习发展情况包括人际交往情况、社会活动参与态度、学习投入、价值判断和思想道德水平等;对资助工作的评价包括对资助政策的了解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开展情况、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和获得情况、勤工助学参与情况以及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辅导情况等。

在调查过程中,为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根据高校的层次差异确定分层准则,最终选取985高校2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非985类211高校3所(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非211类一本院校3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二本院校2所(北京农学院、北京联合大学);采用PPS(Probability-Proportional-to-Size)方法确定每层样本的规模,各高校内部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性别上加以控制选取样本。经统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问卷共发放548份,回收有效问卷457份;非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问卷共发放616份,回收有效问卷514份。样本的基本概况描述如表1所示。

二、资助政策的成效调研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中仅有1.75%对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74.39%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表示在学校获得的资助对自身成长成才起到了很大或较大的帮助作用。资助政策从宏观层面讲,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教育成本分担也减小了公共财政压力、推动了高等学校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从微观层面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表1问卷调查结果的基本概况描述

1.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随着近年来,资助工作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高校入学资格或中断学业。在调查中,75.49%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了解了资助政策。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资助政策关注度低一些,但入学前就已经了解资助政策的也达到59.91%。在对非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调查中,认为所在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的占93.19%。从总体上讲,现有的资助政策已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基本保障,使无数寒门学子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命运,甚至改变了无数家庭的生活状况。有人说,正是因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逐步消除了贫困的代际传递”。[2]

2.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资助政策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安全感和最基本的自信,“充足的经济来源还能激发学生在非经济方面的表现,例如出色的学业成绩、较高的学习投入和更好的伙伴关系。”[3]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本次调查中,学生的学习投入主要通过“学生课后自习时间”和“上网娱乐时间”来反映。调查结果显示,每天课后自学和自习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为51.42%,高出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42个百分点;每天在网络上娱乐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为34.57%,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8.15个百分点。同时,对比两类样本的均值(见表2)可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天课后自学的时间更多、上网娱乐的时间更少,而且根据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这种“学得多、玩得少”的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也是显著的,说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增进了其学习投入。而这一结论也直接反映在两类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四年学习总成绩以及获得的优秀学生奖学金的次数均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表2学习投入的统计结果

表3学习投入的方差分析结果

3.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既扶贫更扶志,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他人的关爱和帮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洗礼和升华。在调查中,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来衡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设计了15道题目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兴亡,我的责任”表示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的比例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出4.69个百分点;对于“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表示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的比例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低7.43个百分点;对于“有钱就有尊严,有钱就有一切”表示很不赞同的比例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7.68个百分点。在志愿服务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参加公益(义务)活动3-4次的比例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12.97个百分点,没参加过公益(义务)活动的比例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低4.38个百分点。

为了进一步分析资助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方法,提取能够有效代表量表中各指标的因子,进而分析各因子与受助情况之间的相关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为很好(Cronbach's α=0.859,KMO =0.923,Sig. = 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运用SPSS 20.0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将因素载荷量大于0.5的指标聚成一个因子,最终得到2个因子结构,解释的总方差达到62.48%,满足因子分析要求。因子分析的旋转空间成分如图1所示。

根据旋转空间成分图,结合题目内容,将两个因子分别命名:成分1——国家意识和理想信念;成分2——价值观。分析学生是否受助情况与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见表4),接受资助情况与价值观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经济利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

图1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旋转空间成分图

表4受助情况与思想政治素质相关分析结果

三、资助政策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后,人们更关心的是经费(特别是公共财政经费)投入的效果和绩效。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形势,面对全社会和无数贫困家庭日益增长的新期望,无论是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的表现,从资助政策的导向作用,还是对周围其他同学的影响来讲,现有资助政策都有许多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之处,突出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有待突破

“在政策实施中,突出的问题是对受助资格的评价不严谨,存在不当获利的现象”。[4]客观上讲,在我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的大背景下,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实存在诸多现实困难。第一,《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参照本行政区域内各地(市、州)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各地(市、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而我国各地区之间生活指数差异较大,在某省“温饱”甚至符合更高标准的家庭在另外一个省可能就是“贫困”家庭;第二,认定重要依据之一是由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而基层工作随意性较强,又不涉及相关部门利益,证明的准确性和质量难以保证;第三,学校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组织评议,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保证不流于形式。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觉得周围获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其真实经济情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选的比例为4.82%,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选的比例为12.26%。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23.34%认为身边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抱怨奖助学金评选不公平;有31.9%认为身边有获得资助的同学,从日常消费行为上看不出贫困,甚至存在高消费;有24.13%认为身边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奖助学金后有请客吃饭的现象。虚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出现,不仅是对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益的损害,而且使部分学生对资助政策的公平性产生了质疑,有的学生认为获得资助要靠人情、拉关系,形成了申请资助盲目攀比、不要白不要的心态,极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会对学校、对社会产生不满,对未来失去信心。

2.国家助学贷款在资助体系中所占比例有待提升

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支未来收入和财富完成大学学业的一种方式,也是世界各国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的通行做法。相比助学金等无偿形式的资助,国家助学贷款更有利于发挥公共财政经费的最大效用,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我国的助学贷款开始于1987年,自1999年全面开始试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来,这一惠及千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措施就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2002年的“四定、三考核”到2004年的政策大调整,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覆盖面不断扩大。但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消费特点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贷款意识比较差,再加上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身在操作上的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积极性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回答“最想通过什么方式减轻求学的经济负担?”的问题时,国家助学贷款排在第四位,在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之后,比例仅为14.88%。有45.9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本就没有申请过国家助学贷款(含生源地和校园地),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成功的比例,仅占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34.79%。申请而未成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家庭经济学生中,有31.18%表示是因程序太烦、中途放弃,30.65%认为是成绩不合格、放弃申请,21.51%是家里人不同意贷款,12.37%感觉还款压力太大,4.3%认为是因成绩原因被银行刷掉。实际上,在国家政策上,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对学习成绩并没有硬性要求。为此,在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宣传和申请动员上还要做扎实细致的工作。

3.资助政策所发挥的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应承担普通社会成员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之外,由于其在学习期间得到了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也承载着更多的期待。虽然如前文所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和发展积极性,但从毕业生的综合表现上看,激励效果还不突出。调查结果显示,24.51%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四年期间未获得过优秀学生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5.25%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32.82%仅有短期规划;对于学校组织的学术报告(讲座)几乎全部参加或经常参加的比例仅为44.21%;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26.46%认为身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自卑心理;认为与宿舍同学相处关系非常融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低4.71个百分点,而认为很不融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0.71个百分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认为学校在精神激励方面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没有效果或不了解的占33.92%。

4.资助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待深入开发

在资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忽视思想上的引导或存在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倾向,不仅不利于资助项目公平、有序地开展,而且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脱贫”。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不认为“家庭经济困难、接受资助是件不体面的事”的仅有56.67%。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你给人家帮助之后,人家不但不感谢你,甚至反过来骂你,会让你既感到气愤更感到悲哀。如果资助政策也如此,那肯定是失败的,这也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资助过程之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还款违约率偏高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有极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资助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出国移民,享受舒适的生活,为西方发达国家服务,而上大学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却一直不还。在调查中,根据表4的数据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意识和理想信念上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有29.1%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到资助后并不是十分感激国家、社会和学校,有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国家、社会和学校理所当然应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6%的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在就不承诺毕业后一定会按时还款;认为目前大学生诚信状况很好或比较好的比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仅为56.02%,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是只有32.88%。

四、对策与建议

提升资助政策实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兼顾公平与效率,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改进服务、加强引导,构建助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体系。

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数据库

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的问题,不能只是寄希望于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尽快完善,学生家庭所在基层政府部门工作的认真严肃性以及学生民主评议的真实准确性也不可控,要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逐步实现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精准资助。统一记录分析学校财务部门、后勤食堂、校内超市等学生收支信息,实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和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年度申报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定期分析,同时与学生民主评议相结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认定、奖助资金的统筹分配提供客观数据支撑,精准地实现及时资助和应助尽助。此外,网上公示的方法也有助于提升资助对象选取的精确性。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隐私与精准认定程序的关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和收支情况等,要严格保密;对于学生接受资助的类型、原因和金额等,应主动公开。另一方面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贫困,树立“家庭贫困不丢人,不好好学习才丢人”的观念。调查结果显示,有49.2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认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采取网上公示的做法有伤学生自尊,说明利用网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资助的情况进行公示是切实可行的,并且通过及时处理同学们的投诉和意见,能够逐步杜绝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或困难程度不严重的学生不当获利现象。

2.强化国家助学贷款在整个资助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根据“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应由多方负担,包括政府(纳税人)、学生及其家庭、高校和捐赠人等。他们可以用过去的收入(如存款等)、现在的收入(如家长工资和学生勤工助学津贴等)和未来的收入(如贷款等)来分担成本。学生贷款比助学金更能降低政府的开支、使成本与收益的分配更为公平、使高校对学生更负责任、使学生更珍惜学习机会。[5]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上限每年已提高至8000元,除特殊专业外基本可以满足缴纳学费和住宿费的要求(某些特殊专业毕业后预期收入较高,多分担教育成本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学生在读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贷款最长期限从14年延长至20年,还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学生贷款手续也逐步简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应从政策宣传、机制保障上入手,切实提高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要对未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一讲明助学贷款的政策优势,甚至要做学生家长的说明解释工作,并将是否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的参考因素,大幅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率和成功率,真正使国家助学贷款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

3.在“助困”全覆盖基础上突出“奖优”绩效导向

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到,目前北京高校大学生每月最低生活消费(除掉学费和住宿费)平均在600元左右。学费和住宿费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解决,每年3000元国家助学金再加上勤工助学等其它收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费是有保障的。在此基础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的增量,如社会捐赠资金、学校出资设立的基金等,要打破“大锅饭”,改变“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现象。在调查中,对在助学金的分配上应优先考虑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示不同意的比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别仅为14.44%和13.04%。奖助学金增量资金应优先向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使他们有更好的条件潜心学习,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例如,可设立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基金,改变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申请出国(境)交流、交换时面临的窘境。在“奖优”导向上,要转变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差异化发展、个性化成才。

4.加强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

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力戒空洞的灌输和说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各项工作之中,体现在规范和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每一项具体政策措施上。好的制度是能够使人向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具有生活化、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切实加强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激发学生通过奋斗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心,培养学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可贵品格;引导学生增强感恩情怀,珍惜国家、社会和学校给予的帮助,真心回报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引导学生加强诚信意识,把杜绝弄虚作假作为底线思维,实事求是地反映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坦诚对待他人,认真履行契约,毕业后按时还贷;引导学生强化责任和奉献意识,把国家、社会、学校和他人给予自己的爱在实际行动中传递给周围的人,为校园和社会贡献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北京:教育部,2015.

[2]郝志强.高校学生资助问题研究述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 (11):66-70.

[3]多纳德·E·海伦.大学的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研究[M].安雪慧,周玲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冯光娣.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模式的研究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6-80.

[ 5] Johnstone, D.B. Sharing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ance,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M]. New York: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1986.

(责任编辑田晓苗)

Research on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Aid Policies for Need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ome Graduates in Beijing

Wu Lixun Hu Xiangming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971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10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financial aid policy is worthy of recogni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identification of needy students, few applications for loans, poor gratitude and honesty of aid -receiving students, insufficient incentive function for the students and so on. Finally, we propos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which include realizing precision aid based on big data, establishing the award-excellent-oriented aid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humanistic solicitude and thought leading.

Key words:university; needy students; financial aid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6)02-0072-07

作者简介:武立勋,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胡象明,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收稿日期:2016-01-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