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徐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
文化差异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
徐璐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近年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的文献相当数量还止步于单纯现象的对比与分析,从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来审视这一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尝试在对学生事务与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界定的前提下,分别从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中美文化心理观的差异(封闭求稳与开放思变)与中美文化思维观的差异(伦理行政思维与契约法治思维)的角度来分析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不同,最后得到的启示是:借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做法时需把文化差异作为考量因素;对中美两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带有共性的东西可以大胆吸收;引进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信息化技术要规避价值危机风险。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
近年来,有关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的学术成果大量涌现,可谓汗牛充栋。但相当部分的研究成果还仅仅停留在若干表面现象的简单对比与分析。诚如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所论述的那样,在不看背景的情况下去研究和审视中国是得不出正确解决办法的。从事任何一项比较研究,还必须深挖所比较现象背后的实质。就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而言,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学生事务管理若干表象的对比与分析,从而就十分仓促地得出我国需要参考借鉴美国高校的某种做法,甚至不惜直接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拷贝与复制。殊不知这种借鉴只有在适合中国国情和校情的情况下才能有疗效,而主要的国情与校情之一就在于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来审视并对比分析两国学生事务及其管理的差异,对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界定理应是前提条件。
文化就其含义而言,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泰勒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就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言,梁漱溟认为,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都不相远的。但西洋继此而有之文化发展,则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后此两方社会构造演化不同,悉决于此。[2]邓晓芒认为,人和人的关系要通过人和物来体现,不是直接体现。这是希腊文明产生的一个结果。中华文明的产生,我们可以归结到一个相反的结构。什么相反的结构呢?通过人和人的关系来实现人和物的关系。[3]
(一)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群体为本与个体为本
在社会与个人相互关系上,把重点放在个人者,是谓个人本位;同在此关系上而把重点放在社会者,是谓社会本位。[4]中国文化把人看作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分子,是群体中的一员,个人的利益和命运是依附在群体之上的,对群体的贡献是个人价值得以认同和体现的主要途径,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即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群体为本。美国的文化虽然也认为个人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但却是把人看作具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个体而存在其中,群体虽然由个体构成但并不对个体负责,每个人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任,个人的价值也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展示,群体不过是个体发展的依托,即美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个体为本。在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展现为不同的特点:
1.侧重统一标准与倾向分类指导
中国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得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突出统一性,抵制多样性,重群体、轻个体。在管理上,喜欢用统一化的、标准化的方式来指导和规范学生。高校用统一的内容、同样的方法、单一的评价来管理各种类型的学生,其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基本雷同。美国文化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得学生个体自由和多元发展的特点在美国高校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学生事务的管理方式上呈现多元化,高校对不同的办学主体、类型、层次、形式提供不同的服务,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特色鲜明的分类指导,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体发展。
2.凸显整体引导与注重个性发展
群体本位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使得统一性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管理者喜欢用社会整体价值观来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在当前的突出表现就是要求全体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美国文化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孕育了宽松多元的文化氛围,培育了美国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观念。美国高校鼓励学生个人至上,勇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在学生事务领域,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求管理者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培养,尊重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差别化的指导和服务。
3.体制高度统一与模式多元呈现
中国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必然强调“大一统”、“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排挤人们的“标新立异”。高校受教育行政部门的集中统一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接受中央、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的直接领导和指示命令。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具有高度统一性,基本上是两级运行、条块结合。美国是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美国社会就是在不断地适应多元需要的同时创造出社会的多样性”。[5]美国的高校都有自治办学的自由,没有统一的组织架构、办学标准和发展模式。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学生事务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而不是要求他必须选择什么,这充分体现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二)文化心理观的差异:封闭求稳与开放思变
中国和西方在地球的东西两端,他们的文化土壤是大不一样的,而且由此导致在很多方面这两个地区民族的文化心理呈现出一种互相颠倒的结构。[6]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西方文化心理自古以来都处于某种宗教意识的背景之中。[7]西方的一神论超越于道德之上,而董仲舒的神不是超越于道德之上,而是天的一种代表或者说天道的发言人,天不变道亦不变。[8]中国文化的历程是肯定之肯定的“积淀”过程;西方文化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不断地断裂,然后又否定自己,继而这样地发展。[9]中国自华夏文明诞生以来一直是内陆型国家,经济上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极易产生封闭的静止时空观念,文化心理上早已习惯了循规蹈矩。美国文化源自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但又不同于这种文化,在其两百多年的演变中,它像一座熔炉吸收世界诸文明之精华,形成一个独立、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开放性文化体系。加之来自欧洲的移民多数受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他们个性独立、思想解放、富于想象、敢于冒险,因而“变化的思想已经植入美国人的精神品质并与个人的个性成长紧密相关”。[10]在不同文化心理观的影响下,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亦呈现为不同的特征:
1.相对独立与协作配合
国人封闭求稳的文化心理状态使得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学术事务管理长期以来始终是两张皮,各自沿着自己的道路在发展,高校的领导层不太重视学生事务,而一味强调学术事务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事务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学术事务的发展,两者之间缺少良性互动。虽然高校是一个共同体,但学生的课外生活和课内生活彼此分离,学生事务管理者和学术事务的专业教师交流不多,共同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即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是相对独立的。美国文化中开放包容的特点,加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因其在生活服务、学习辅导、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优势而逐渐确立了其在高校中的独特地位,并与学术事务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职责明晰,另一方面又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使得两者在实践中兼容并蓄,相互促进,合理育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即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是协作配合的。
2.接触多少与程度高低
受中国封闭文化的影响,高校的建筑一般四周有围墙,学生的学习生活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与社会接触较少,学生事务管理一定意义上属于内部事务型模式,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多集中在校内。因此,其社会意识淡薄,社会适应能力较为有限。虽然近年来国家也在倡导、学校也在积极践行走向社会和企业的战略以及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但总体而言,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依然偏低。而“美国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11]受此影响,美国高校和周边没有清晰的界限,浑然一体。高校保持着和社会、企业广泛深入的沟通、联系与合作,学校既利用企业与社会取得对学生活动的经费支援,又让学生经常深入其中参加实践与锻炼,进而弥补高等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社会和企业的互动往来更加频繁。因此,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较高。
3.持久稳定与变革创新
中国文化“求久”、“拒变”的特性压制了国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许多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策略使得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保守有余而创新不足。如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很多管理者依然固步自封,改革热情不高,变革步伐缓慢。从文化背景看,是国人知足常乐、拒变求稳的心理在作怪。“‘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也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反映,如果说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还有不少创新的话,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所提出的一些口号和标语一直在创新,但实际有效的举措还不多见。美国文化看重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喜欢新奇且富于创新精神,美国的教育也是重视创新、力求变革的典型代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征一直在变化,历经多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这种追求变革的开放文化心理一直在支配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思维,使其呈现出不断创新的特点,但这种创新精神有时也会变成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放任自由。
(三)文化思维观的差异:伦理行政思维与契约法治思维
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基础的。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在生存发展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话,那么思维认识现象既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又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如果说文化比较分析是一切社会现象对比分析的基础的话,那么人类在一定的社会事实基础上产生的思维观在最深刻最普遍的意义上影响着文化的面貌。可以说,思维模式这一人类文化之构成部分,有着极大的稳定性及连续性,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深层的内核。西洋自始(希腊城邦)即重在团体与个人间的关系,而必然留意乎权力(团体的)与权益(个人的),其分际关系似为硬性的,愈明确愈好所以走向法律,只求事实确定,而理想生活自在其中。中国自始就不同,周孔而后则更清楚地重在家人父子间的关系,而映于心目者无非彼此之情与义,其分际关系似为软性的,愈敦厚愈好,所以走向礼俗,明示其理想所尚,而组织秩序即从以奠定。[12]理解了人们思维观念的差异就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解决了中美文化的认识基础,也是观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深邃的视角。
1.伦理思维方式与契约思维方式
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形成于礼俗之上,多由儒家之倡导而来,这是事实。[13]一个人生在伦理社会中,其各种伦理关系便由四面八方包围了他,要他负起无尽的义务,至死方休,摆脱不得。[14]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主张的是礼节、忠诚、等级。“礼节”就是人对人的尊重,其目的是使人际关系和谐;“忠诚”的本义是自我献身,全力忠于自己的责任;中国伦理文化的等级观念指的是在宗族内外、辈分、嫡庶、长幼、主从等方面有着比较严格和精细的区分。这种注重伦理纲常的思维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强调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在学问上多半是唯书、唯上、师云亦云,不敢违背师道。具体到学生事务管理,讲究教师的尊严和权威,当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学校的管理者一般以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权威为出发点。在伦理思维的支配下,若校规校纪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人情伦理关系的阻碍,往往讲究规则变通,以维护人格尊严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始终秉持伦理思维,重视“人格神圣”和“师道尊严”。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其传承下来的契约精神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交换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缔结契约,乙方为甲方提供其所要求的服务,甲方向乙方支付必要的报酬。若一方或双方觉得有失公允,则契约废除,任何行为都以平等为前提。具体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领域,高校为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学生缴费上学接受服务,彼此平等。以往那种教育管理者高高在上,恩赐式、训斥式的方式早已不见踪影,学生被看作拥有同样平等权利和地位的契约关系的另一主体,且根据买方优先原则,一定意义上讲学生是教育管理者的衣食父母和上帝。而且这种契约关系体现为一定的学生事务规则,规则一旦确定,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必须得到遵守,即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始终秉持契约思维,坚守“规则神圣”和“学生权益”。
2.行政思维模式与法治思维模式
政治之根本法则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二者一致而不分,而伦理学与政治学终之为同一的学问——这是世界所知之惟一国家。[15]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目前来看主要还是内部行政隶属关系。从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的案件判决中看,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还未得到国家司法机关的承认。因此,教育管理者在从事学生事务工作的过程中往往继续秉持行政型思维模式。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呈现出“条块结合”和“垂直结构”的特点,自上而下依次为高校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学工委、学工部、学工办、学工处等)—院系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学生。这种“科层制”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得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早已习惯运用行政型思维模式对所辖学生进行管理,在解决学生的矛盾和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向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以及请示上级领导该如何处理,至于最终如何解决,贯彻的是领导的指示,而不是首先想到依法该如何处理。法律文化在美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欧洲等地移民而来的早期居民,在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都受到较高的法制化教育,遵纪守法已成公民自觉行为,而且美国的大学大多都继承了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优良传统,教师和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都会用法律来判断,加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管理者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法律契约关系,因此,管理者在从事学生事务工作中秉持的是法治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重心在于围绕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来思考和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利益和关系。法治思维方式最为特殊之处在于:以权利和义务为线索、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合法性先于客观性、形式合理性高于实质合理性、程序问题比实体问题更重要、理由胜于结论。
虽然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无论情况如何,我们似乎有理由认为,如果我们关心人类的长远存续问题,我们就应该将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进行全力保护。”[16]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是各民族交流互鉴、共同进步的前提条件。透过文化差异来审视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我们得出如下三点重要启示:
(一)坚持把文化差异作为重要考量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许多是美国曾经面对和成功解决过的,因此借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和做法有其必要性和正当性。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学者注重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进行研究的原因之一,但笔者查阅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在这些文献的最后大都会单列一章和一部分来撰写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启示,认真研读此部分内容发现,基本上是把美国的做法直接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进行所谓的照搬照抄,似乎找到了解决我国高校事务管理存在问题的万能金钥匙。但这些文献基本都是对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若干表象的对比,研究不够深入,没有特别涉及中美两国国情和校情的差异,特别是较为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差异。所以我想提醒目前单纯从事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的学者和国内高校的某些管理者,在借鉴美国高校所谓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时,要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特别是要考虑到中美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免把美国高校的做法引进中国来反而导致“水土不服”,不但没有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反而加重了原有的病情。
(二)大胆吸收符合两国共性的内容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巨大的差异,这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基本事实。但实际上,在今天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每一种过去相对稳定的国别文化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和重构,不少过去似成定论的差异正在模糊和消解,文化的相容和互补因素在逐渐增多。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的共性显现出来。中美文化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有差异,也有共性。例如,以人为本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理念,也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近年来努力倡导和践行的目标。因此在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及服务学生的内容体系构建上可以大胆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还有,中美高校都将学生事务管理纳入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在法治建设方面的经验也可参考借鉴。另外,在服务学生的方式创新上,也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例如美国高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已开始探索学生事务管理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目前已经是美国各类高校普遍的趋势。为提高服务学生的效率,我国高校也需要打通学校各部门的条块分割,跳出单纯的学工模式,从全校工作和人才培养协同的视角来审视学生事务管理,探索建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三)努力规避价值危机风险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都趋向于网络信息技术化。这易导致一个需要我们规避的风险:价值危机的引发。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评价技术是否进步的终极标准还是在于其对于人的教育意义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引进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技术化的先进经验时,不能单纯为了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而盲目引进,全盘吸收。虽然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都蕴含着道德教育的内容,但应该时刻牢记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所服务的价值观教育意义是不同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最终服务于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教育,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要服务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与中国相比,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政治导向性不那么明显,但却更具渗透性和隐蔽性。因此在做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时,一定要时刻牢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目的,失去了对这一灵魂的坚守,所有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不管其技术多么先进,模式多么优越,终将是一个外表光鲜的僵尸。因此,积极推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学生事务管理越来越呈现技术化趋势的背景下最重大和最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
[2] [4] [12] [13] [14] [1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0. 46. 55. 107-108. 121. 129. 171.
[3] [6] [7] [8] [9]邓晓芒.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 30. 38. 71.
[5]袁祖望.美国高校自治与自律的统一机制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35-39.
[10]爱德华·C·斯图尔特等.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M].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196.
[11]朱世达.开放性与实验性[N].中华读书报,2001-03-28.
[16]凯·弥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探讨[M].袁同凯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76.
(责任编辑朱玉成)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View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Xu Lu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hile a large number of theses which focus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have been confined to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a, hardly any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is topic in view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With the precondition of making a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student affairs and its administration, this essay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in three aspec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 collectivism versus individualism),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views ( closeness and stability versus opening and innovation), 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s (ethics and contract law). As a conclusion, the essay is to suggest: tak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into account when learning from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absorbing the similarities shared by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avoiding the value crisis when introduc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ed in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from America.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leges;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compara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6)02-0085-06
作者简介:徐璐,女,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团总支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