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词例求义法在词汇研究中的价值及运用——以道经文献为例

时间:2024-06-19

牛尚鹏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 天津 300200)

论词例求义法在词汇研究中的价值及运用
——以道经文献为例

牛尚鹏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 天津 300200)

词例是几个词语共有的相同的词义组合关系和演变轨迹,词例求义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诂方法,特别是在词语考释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它有助于发现和求证未知词义;可以为“孤证立说”提供可信的依据;还能补充、纠正辞书或前人著作对词条的解释。

词例;演变轨迹;词义研究

词汇学研究成果表明,词语的组合关系或演变轨迹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一种组合关系或演变轨迹可能在诸多不同的词语身上都有体现,这种相同的组合关系或演变轨迹就是词例。词例求义法就是利用一组词共有的词义组合关系或演变轨迹来考求词义的方法。杨琳先生指出:“词例求义法将词置于系统演变模式中进行考察,让具有同一词例的各个词相互比照,彼此映衬,从而发现新的词义,辨明已知词义产生的原由。”[1]71

因此,词例求义法在语词考释中运用极为广泛。词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求证未知词义,特别是对于一些在文献中仅仅出现过一次无法通过类例归纳得出其意义的的语词,词例求义法可以提供一种可信的依据,从而为“孤证立说”提供一种可靠的参证。另外,辞书或前人著作对一些词语的解释往往存在误释、漏释、释义未尽等问题,词例求义法可以弥补或纠正这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词语考释案例加以论述。

一 它有助于发现和求证未知词义

文献中有些语词的意义颇难索解,有些新义不见载于各类辞书,如果孤立地考察该词出现的语境及用例,很难得出可信的结论。但如果能够考察该词的同义词的诸多义项,考察这些同义词的语义组配关系和引申轨迹,总结出相应的词例,则对未知词义的考求很有帮助。

【约当】

道教文献中有“约当”一词,《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清旦行道仪》:“臣等夙荷玄休,明佩大法,尊经宝诀,得以禀修,而盟告之辰,约当宣化,辅赞邦国,济护天人,普及幽明,咸令开度。”按:“约当”谓应当,《汉语大词典》[2]及《汉语大词典订补》[3]未收此义。该义项道经尚有数例,《道法会元》卷一四一:“登坛之日,度法之时,约当后己先人,扶危济难,今承来意,不敢抑违。”《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七十五:“人间修尚,以香火为功,济拔幽涂,超升上境,受法之日,约当奉行,救度人天,宣洪道德。”《道门定制》卷二:“伏念臣某恭参宝箓,叨克治官,告盟之初,约当敷扬妙道,拯护群生,凡有投诚,宁容寝绝。”《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三十一:“然受命之日,约当修弘妙法,赞扬仁风。”《太上黄箓斋仪》卷一:“但受法之初,盟告三界,约当度人济物,立功为先。”《金箓斋投简仪》:“实诀灵书,获闻上范,约当宣扬道化,保辅邦家。”

“约当”乃同义连文,意义、结构并同于“要当”,《汉语大词典》:“要当:自当、应当。”[2]134文献中,“要”、“约”兼有以下三个义项,词例相同,属于同一引申路径。“要”有约请义,《诗经·墉风·桑中》:“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有盟约义,《陈书·虞荔传》:“且朝廷许以铁卷之要,申以白马之盟。”有约束义,《管子·君臣下》:“选贤遂材而礼孝悌,则奸伪止;要淫逸,别男女,则通乱隔。”“约”有约请义,《战国策·秦策一》:“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有盟约义,《汉书·高帝纪上》:“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有约束义,《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要”另有应当、应该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五代齐己《送谭三藏入京》:“持咒力须资运祚,度人心要似虚空。”这一虚词义由实词引申而来,“‘要’的本义是指人体跨上肋下的部分,读平声,后作‘腰’。《说文解字》:‘要,身中也。’‘要’用作动词,指把东西缠束在腰上,进而引申为‘约束、控制’。……‘要’的虚词义是由实词义引申而来的,读去声,可作副词、助动词、连词。……助动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事实上需要如此或情理上应该如此。”[4]显然,由“约束”引申出应当、应该是一条词例,因此“约”也当符合这一词例,引申出应当、应该义,“约当”乃同义连文式的复合词。

【被差】

又如“被差”一词,《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三:“吾在九天之上,时乘云鹤,驾其赤龙,被差异典,五岳洞府,天下名山。或游世俗,隐遁尘中,炼行修质,愚贤岂知?”按:“被差”义难索解,今谓“被差”义为批阅选择、辨析选择。“被”乃“披”之古字,“差”有选择义,《尔雅·释诂》:“流、差、拣,择也。”《诗经·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毛传:“差,择也。”战国宋玉《高唐赋》:“子将欲往见,必先斋戒,差时择日。”

与“被差”义近似者有“披拣”,《汉语大词典》:“披拣:辨析选择。”[2]673清梁同书《行楷诗翰》:“精者为金顽者铜,由来披拣自良工。”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因为披拣得五百六十首,皆清新婉缛,有六朝初唐之风。”有“披择”,明沈一贯《敬事草》卷十五《祈天永命保国安民事宜揭帖》:“太慎废官,太精失士,望得弥失,务精益粗,鉴赏独任于圣聪,披择颇难于公举。”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十三《闻喜县夫子庙碑》:“悉除像宇,聊易弊以宜,移失于得,披择材木,芟刮絶绘,斵之筑之,绳之斤之,登登丁丁,从如偶声。”有“披选”,清郑泰《月令精钞》下集《中元典》:“地官披选天人,分别善恶,作六都大会于玉京山,诵老子经,十方大圣普诵。”清何焯《义门先生集》卷七《与某书》:“坚翁先生亦求先致鄙忱,更有嘱者,安溪先生名文前选架上,所有之文披选已竣,独待文恪公未刻稿。”“披差”、“披拣”、“披择”、“披选”具有相同的词义组配关系,词例相同。

二 可以为“孤证立说”提供可信的依据

考释词义,最简单也是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类例归纳法,即罗列出语词出现的所有用例,从中归纳出待释词语的意义,这种方法对于考释那些屡现于文献中的语词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并不是所有语词都有类例归纳的条件,有些语词在文献中仅仅出现过一次,以这些“孤证”来“立说”,不但违背了“例不十,法不立”的学术原则,而且得出来的结论也往往不能服众。在这种情况下,词例求义法可以为“孤证立说”提供一些可信的依据。

【和阑】

道经文献中有“和阑”一词,《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官事:得和阑处且和阑,到处人心有恶奸;莫信酒中胡说易,岂知台上对词难。”[5]该词文献仅见此一例,无法通过类例归纳得出其义。从词例的角度考察,“和阑”当为和解、和散义,同义连文。以下“阑”、“解”、“宁”、“息”四词皆有相同之义项,并且都能与“和”字组合成词,表示和解的意思。

“阑”有分散、衰落、消散等义,《玉篇·门部》:“阑,散也。”“阑散”同义连文,谓消沉、消散。南朝宋谢灵运《长歌行》:“亹亹衰期迫,靡靡壮志阑。”晋潘岳《笙赋》:“疏客始阑,主人微疲。”

“解”亦有以上诸义项,《广雅·释诂三》:“解,散也。”陆机《吊魏武帝文》:“纽大音之解征。”吕延济注:“解,失也。”《庄子·徐无鬼》:“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郭象注:“解,去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二人几攘臂,一老儒和解之。”

“息”亦有消失、停止、消散义,《广韵·职韵》:“息,止也。”《广雅·释言》:“息,休也。”《淮南子·览冥》:“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漾而不息。”高诱注:“息,消也。”《汉语大词典》:“和息:犹和解。”[2]562《红楼梦》第三一回:“必定是你们两口儿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息和息。”

“宁”亦有停止义、消散,“宁息”同义连文,《国语·晋语八》:“闻子与龢未宁。”韦昭注:“宁,息也。”《汉语大词典》:“和宁:谓和解,平息。”[2]563前蜀杜光庭《赵球司徒疾病修醮拜章词》:“故伤误杀,冤债和宁;新罪宿瑕,玄慈荡涤。”

可见,“阑”、“解”、“宁”、“息”四词皆有相同之义项,并且都有相同的组配关系,因此“和阑”义同于“和解”、“和宁”、“和息”,即和解义。核之以文献,从《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一书“官事”类的实际情况考虑,和解例甚多,“和阑”一词出现在“官事”类,当作和解讲为宜。“官事:休听人唆入县街,两边徒尔结冤家;不如撒手平和去,兔得阶前叫老爹。”“官事:横事无忧蓦地来,心中愁闷几时开;如今不惹和为贵,免得将钱到宪台。”“官事:若求动用不须来,守分依稀可兔灾;官事宜和方是吉,两家纔兔挂心怀。”“官事:事须有理见官迟,若不私和有是非;事到公厅难解脱,文词反复更难为。”“官事:小辈无端弄是非,却教有理反成亏;如今急早平和了,莫待牵连入狱围。” “官事:有理番成失理亏,吁嗟好事到头非;托人劝解方为吉,兔得牵连到狱围。”

【披动】

道经中有“披动”一词,《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九:“道言:自今以去,若有道士转经一宿,说此三洞大法驱除大经,魔害披动,妖魅丧精;法雷声鼓,天兵整伏;流火万里,火铃奔星;杀戮九丑,斩杀妖精。”按:考察文义,“披动”当为披靡义,然此义项文献仅见此一义。从词例角度考察,文献中有“披荡”一词,《汉语大词典》:“披荡,犹披靡。”[2]332“荡”、“动”同义,《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礼记·乐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郑玄注:“荡,犹动也。”而“披动”、“披荡”又皆有披拂、拂动义,可见二词引申轨迹相同。

“披动”有披拂、拂动义,唐菩提流志《大宝积经》卷四十:“若畜生趣一切有情为如来足之所触者,极满七夜受诸快乐,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乐世界中,舍利子,如来被服不着其身,如四指量吠岚婆风不能披动。”明徐时进《武叔卿举业巵言引》:“凡叔卿所论著,皆为语上者也,世有大匠,不为拙工,示率叔卿之缕旨虽多,而所繇寖寻得此解悟,傥亦僧寮之寂岑,有披动其天倪者乎?宜叔卿之以神首也。”明方应祥《与子将论文》:“吾辈松籁闻松,近社之刻,与子将行卷野乘之选,实鼓吹其间,专心致志于道迎之气,与天下共披动于穆如之风,偕兹同臭,明吾意,尚以遵王之路,着业之始。”

“披荡”亦有此义,元掲傒斯《故中宪大夫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志道哀诗》:“并缘出多门,穿穴肆奸利;有如水上萍,驱去还复至;因风一披荡,暂得免蒙翳。”明陶望龄《前邑侯翁公去思碑记》:“夫慈爱积于心而播之于威仪,宣之于话言,民是以则而象之,歌而思之,若春风之披荡,冬曦之薫炙。”清李焕章《渭滨先生传》:“先生有异术,以火炙其津液,能疗人风证,舟行江湖间,风少利,先生乃踞其上,煽动披荡,瞬息千百里。”

三 可以补充、纠正辞书或前人著作对词条的解释

由于各种原因,辞书或前人著作对一些词语的解释往往存在词义误释、义项漏释、释义未尽等问题,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收词原则,在辞书界享有盛誉的《汉语大词典》[2]及后来出版的《汉语大词典订补》[3]在这方面也未能免俗。词例求义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通过同义词语相同的词义引申轨迹和词语组配关系的考察,可以对辞书或前人著作中的释义错误提供据以订正的参考意见。

【科比】

如敦煌道经文献中有“科比”一词,敦煌阳83《太上洞渊神咒斋仪》:“三洞洞渊,五方真人,五帝临官,典斋主者,天仙地仙神仙,五岳飞仙各十亿万人,品香仙士一切真人随方,次为言功署职,一切案如天曹科比,甲家疾病者除差,增益功德。”按:“科比”,《汉语大词典》:“科比:谓附具事例,援引律令条文,类推比较。”[2]187举证为《后汉书·桓谭传》:“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李贤注:“科谓事条,比谓类例。”《汉语大词典》此解释迂曲不确,今谓“科比”乃名词,即法律条例,同义连文。李贤之注乃析言之,统言无别。

“科”、“比”二词兼具类别、条例二义,具有相同的引申路径,属于同一词例。“科”有类别义,《广雅·释言》:“科,品也。”《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朱熹集注:“科,等也。”亦有条例义,《广雅·释言》:“科,条也。”《文选·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至于奉尊科教,班扬明令。”李善注引《尔雅》曰:“科,条也。”《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上以方进所举应科。”又《魏纪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胡三省注:“科,律条也。”“比”有类别义,《广雅·释诂一》:“比,辈也。”《玉篇·比部》:“比,类也。”《汉书·叙传上》:“宜宠异之,益求其比,以辅圣德。”颜师古注:“比,类也。”亦有条例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比部》:“比,例也。”《礼记·王制》:“必察大小之比以成之。”郑玄注:“已行故事曰比。”《韩非子·有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欲令官民子弟出钱以赈饥民,补太学生,古无此比。”

“科比”一词文献常见,皆为法律条理义。《太上妙法本相经东极真人问事品》卷九:“得八生持身养形护气之法,不违不犯,一如科比,功初至千,而无漏败,乃得真人之位也。”《正一出官章仪》:“将吏千二百人等兵士五十万人等,如天曹科比,无令失意,恩惟太上分别操之。”《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六:“所请众官谒还天曹,列受功赏,进秩如常科比,无令失意。”《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一切还中宫,言功举迁,加秩等数,如天曹常科比,考召君吏,所考事立下,将军吏兵,付授肉人,随逐覆盖。”清袁枚《小仓山房集》卷六《代祝两江节相渤海公七十寿序》:“陈便宜之疏,朝乍上而夕行;除科比之条,奏未终而诏下。”又卷七《东阁大学士蒋文恪公神道碑》:“吏刑两部侍郞公奏,寛科比以广擢迁,添司曹以免推诿。”例句尚多,兹不赘举。

【恼怖】

敦煌道经中有“恼怖”一词,敦煌S.3389《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四:“动欲作祟,祟耗田蚕,凡百不利,恐人家亲,张生异端。令生人大小疾病,六畜暴死。……鸟兽妄作妖怪,夭横生人,求其血食。俗师所占,恼怖生人,卜言家亲,共作其祸,遂生俗道。”[6]按:叶贵良云:“恼怖:烦恼恐怖。”[7]不确,并谓“忧恼怖惧”、“烦恼怖畏”是“恼怖”的展开说法,亦不确。今谓“恼”有恐惧义,“恼怖”即恐惧、害怕,同义连文。证据有二:

(1)“恐人家亲”,《道藏》本异文作“恼人家亲”;“恼怖生人”,《道藏》本异文作“恐怖生人”。可证“恼”即“恐”,“恼怖”即“恐怖”。除了“恼怖”连文外,文献中还有“恼惧”、“恼恐”、“恼畏”连文的用法,皆为恐惧义。

“恼惧”,如唐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十九《行状》:“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公以画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客、牛庭玠等,然后传檄,仗顺可覆而取之。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踰月间行至于常山时,河朔扰攘,物情恼惧,公方以褒衣居裾游谈,感激因其谋而扶义建节者,众矣。”宋孔平仲《续世说》卷三《雅量》:“唐明宗诏张从宾发河南兵数千击范延光,遂与延光同反引兵入洛阳,又扼汜水关将,逼汴州时,羽檄纵横,从官在大梁者无不恼惧,独桑维翰从容指画军事,神色自若。”

“恼恐”,如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古诗》:“五槖山阿罗汉所在,谓许生为五台宾,因其隐迹五台而名之,遂云出石壁,乃所以神异之也。黄鲁直却变用入石壁事。自赞其画云:‘前世寒山子,后身黄鲁直。’颇遭俗人恼恐,欲入石壁,夫石壁之可出可入,非神异者能之乎?”

“恼畏”,如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七十四《观音部》:“一切众生有三毒畏,死畏、病畏、破梵行畏,作十恶业,牢狱系闭,水火鬼神所逼恼畏,皆当归依观世音菩萨。”清严启隆《春秋传注》卷二十《成公三》:“奈何一朝杀三卿,而又相报以私,本非国法所不贷者乎。当此之时,凡为卿者人人恼畏,而栾书中行偃为尤甚。既杀三,却不可不并杀栾中行,劫而不杀,为害滋甚。”

(2)从词例的角度考察,“恼”有恐惧义符合由“忧虑”义引申出“恐惧”义这一词例。经考察,文献中,许多词身兼“忧虑”、“恐惧”二义。

“忧”有恐惧义,《晏子春秋·问上三》:“吴越受令,荆楚惛忧,莫不宾服。”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晏子春秋》:“‘荆楚惛忧’,言荆楚闻而恐惧也。”《吕氏春秋·知分》:“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

“惧”有忧虑义,《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孔子惧,作《春秋》。”唐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凡愈之为此文,盖哀欧阳生之不显荣于前,又惧其泯灭于后也。”清沈曰霖《晋人麈·捏骨相》:“见油篓微破,惧其溢也,别以他篓过之。”

“恐”有忧虑义,《尚书·盘庚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夫以诸侯之细,而乐万乘之侈,仆恐百姓被其尤也。”

“惕”有忧虑义,晋卢谌《答魏子悌》:“乖离令我感,悲欣使情惕。”《陈书·世祖纪》:“自顷丧乱,编户播迁,言念余黎,良可哀惕。”唐柳宗元《乞巧文》:“抱拙终身,以死谁惕。”

“畏”有忧虑义,《史记·项羽本纪》:“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唐杜甫《羌村》:“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宋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陈师道《别三子》:“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可见,“忧虑→恐惧”是文献中普遍存在的一条词例,“恼”之忧虑义常见,因此“恼”亦可引申出恐惧义。

以上通过具体的语词考释案例的分析,我们对词例求义法的学术价值可以略见一斑。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词例求义法并不是一种自足的训诂方法。[1]75词例求义是一种类比推理,而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而非必然性,它所提供的仅仅是一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旁证。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同义词词义引申和词义组合的不平衡性,因为词义引申规律和词义组配关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并不是所有的同义词都有相同的引申规律或组配关系,也并不是所有的同义词都符合概括出来的某一条词例,例外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所以应当全面考察同义词语的引申轨迹和组配关系,不可强行比同,生搬硬套。另外还应该把推理演绎出来的词义核之于文献事实,否则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1] 杨琳. 训诂方法新探[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3]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订补[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汉语研究室.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80-681.

[5] 张继禹. 中华道藏[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45.

[6] 李德范. 敦煌道藏[M]. 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543.

[7] 叶贵良. 敦煌道经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9:316.

(责任编辑:袁宇)

TheValueandUseofExampleWordsforSemanticComprehensioninVocabularyResearch——ACaseStudyofTaoistScriptures

NIU Shang-peng

(SchoolofCommunication,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Tianjin300270,China)

The example word is the similar semantic syntagmatic relation and evolution track shared by several words, while the semantic comprehension via example word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illustrating words in ancient books, which is particularly valuable in the textural criticism and explanation of words. The method is conducive to discovering and verifying unknown word meanings, for it can not only provide credible evidences for “words with merely one example” but also supplement and redress entry explanations in dictionaries and works compiled previously.

example words; the evolution track;studies on word meanings

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天津道教文献文本校理与词汇研究”(TJZW13-005);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道教文献词汇考释与研究”(20132214);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道经疑难语词考释与研究”(13YB15)。

2014-04-05

牛尚鹏(1983- ),男,河南新乡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训诂学、文献学。

H13

A

1674-5310(2014)-04-0115-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