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国华文媒体有关“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报道分析——以美国侨报网为例

时间:2024-06-19

林逢春,王素娟

(1.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广东 广州510520;2.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下文统称“夏令营”)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于1999 年起共同创办的一项文化交流项目。两个政府性组织旨在通过课程学习、文化认知、交流学习和体验传播等方式来推动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言文化、中华民族艺术与武术以及人文地理等内容,借以提高该群体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增进其对祖籍国的情感认知,进而加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1]。

我国侨务部门向来重视借助国内各地域文化资源和海外侨务资源来推进此项“留根工程”,这项工程也被视为借助侨务公共外交推动跨文化传播的一个路径。近年来,不少学者关注到国内各地(侨乡)夏令营的实施状况及特点,并从华文教育的视角或结合某一侨乡的实例来探究夏令营在培育海外华裔青少年文化认同方面的机理及效果[2-6]。现有研究为我国侨务理论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储备,但鲜少从华文媒体的角度去开展夏令营研究。华文媒体是海外华侨华人了解和联系祖籍国的重要渠道,有助于维系华人族群的文化根基[7],历来被视为华人社会的“三件宝”之一。美国华文媒体可以提供美国其他媒体无法获得的中国新闻,是当地华人高度依赖的信息渠道[8]。作为当前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之一,美国《侨报》一直致力于“服务海外华人华侨,客观解读中国发展,讲好中美的故事,传递华人心声”①2015 年1 月2 日,在美国《侨报》创刊25 周年庆典上,中国政要章启月、裘援平和崔天凯等人通过不同形式肯定了美国《侨报》在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美关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详见:http://www.chinanews.com/hr/2015/01-03/6930970.shtml。。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1997 年美国《侨报》创建了北美第一家华文日报网——美国侨报网。20 多年来,得益于对中国权威报道的比较优势,美国《侨报》及其网站逐步成为美国华人社会和主流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9]。作为美国发展最快和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②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在《侨报》创刊25 周年庆典的贺函中如此评价侨报的发展及其对华人社会的积极影响。详见: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JGpHR。,侨报网也较为系统地报道中国推动的“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从中可以一窥美国华文媒体对夏令营的态度评价。本文拟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美国侨报网关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议题及其信息进行分析,探讨美国华文媒体对夏令营活动的态度认知及其动因。这对通过整合美国华文媒体的资源拓展我国侨务外宣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美国《侨报》网络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侨报》自1990 年1 月5 日创刊伊始,便着力向读者提供迅速、客观、准确、公正的来自中国大陆的新闻。1990 年8 月,《侨报》从原来的周报改版为日报,它力求办成美国华人了解中国、投资中国和全美华人相互交流的沟通桥梁。据此,除了刊登美国等重要国家、纽约华人以及世界热点新闻之外,侨报还设有专门介绍中国各地情况的如“今日广东”和“今日北京”等专版,在众多美国华文媒体中独树一帜。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移民的迅猛增长,《侨报》业已成为美国境内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之一。时至今日,《侨报》已成长成为一份大型综合性华文日报,每天在洛杉矶、纽约和旧金山三地同步发行,并行销全美众多华人聚居地[10-11]。20 多年来,《侨报》不断与时俱进,经过改版、扩版,从周报改为日报,从平面媒体转向网络媒体[12]242。《侨报》除了关切世界时事热点、美国及当地华人社会等新闻动态之外,也凭借拥有“来自中国最权威的资讯”及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专访,而维持了自身在报道中国大陆新闻方面的领军地位,行销于北美华人聚居区,并成为目前美国三份大型全国性华文日报之一[13]。

随着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大陆新移民的大量涌入,以留学生移民为主体的华人新移民成为美国《侨报》的主要读者群。为适应新媒体时代新移民对于数字信息的需要,1997 年《侨报》创建了北美首家华文日报网站——侨报网(www.uschinapress.com)。作为美国《侨报》的环球网络新闻平台,美国侨报网的主要目标定位是“在美国,读懂中国”。根据这种定位,在该网站所设置的16 个话题领域中,便有相当比重的“中国议题”。这些议题分布在“中国”“中美”“留美”“专题”和“言论”等大栏目中。其中,“言论”栏目下设“社论”“北京观察”“专栏”和“华言侨语”4 个小栏目,聚焦于中国政情、经济与社会文化政策走向和新闻事件的深度评论①详见侨报网主页:http://www.uschinapress.com/。。侨报网通过数字新闻、原创新闻、分析新闻和生活咨询等方面的信息内容来满足广大留美新移民的生活需求和职业需要,借助网络为美国华人构建经济文化交流的“精神家园”。侨报网在视频播报、仿真数字报纸和“天下华人”栏目等方面采编技术先进、信息丰富、原创水平高,在美国同业当中处于领先地位[14]。近年来,侨报在拓展业务尤其是完善网络建设的同时,也在拓宽与中国社会文化合作的空间。侨报一方面寻求同新浪网和雅虎网等华人网站进行信息共享,一方面也同中国大陆的中新社、新华社以及安徽淮南等地区进行文化宣传与项目合作②近些年,《侨报》与中国官媒的文化合作项目的代表作有:《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侨报》协同创办《侨报·今日北京》海外新闻专版,成为海外华人了解北京的重要窗口;2009 年以来,《侨报》开设“魅力安徽”“今日安徽”等专版每期在显赫位置宣传淮南的城市形象。参见《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协助美国侨报创办〈今日北京〉一周年宣传介绍北京新貌深受海外读者喜爱》,《新闻与写作》1997 年第9 期;苑纯洁:《美国〈侨报〉创建北美首家华文日报网》,《华人世界》2006 年第12 期;岳葆春、陈彬.《我市与欧洲时报、美国侨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淮南日报》2010 年8 月23 日,第1 版。。值得一提的是,2015 年以来,美国《侨报》在原创视频、大数据和受众互动、自媒体平台等方面发力,整合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优势而极力打造融媒体[15],为包括美国华侨华人在内的全球华文读者提供原创、即时性的“数字资讯”。

《侨报》等华文媒体是象征海外侨胞族裔身份的文化符号,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宗旨定位、有关中国要闻栏目的设置以及同中国大陆的文化宣传事业合作,《侨报》及其网站被视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国务院侨办和海外交流协会授权、委托国内各级侨务部门和大学协同美国旧金山等地区的华人社团和华文教育机构创办了多期的夏令营活动③这一系列活动主要由孔子学院夏令营、领养儿童外国家庭夏令营和中华大乐园夏令营等子项目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夏令营活动实质上是中国政府借助中华文化符号系统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所开展的一项信息传播与思想沟通活动。相关活动引起了美国侨报网等华文媒体的关注,并借由该网站的信息传播而在美国华人社会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反响。

二、美国侨报网有关夏令营报道的内容分析

本文以美国侨报网2013 年6 月1 日至2015 年8 月30 日期间有关“夏令营”话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解读该媒体对夏令营活动的报道情况,并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从时间上考虑,夏令营的活动一般安排在青少年学生暑假期间,从路线规划到正式的体验式学习活动的时间大体上为每年的6 至8 月份。所以,本文选取了连续3 个暑假的夏令营活动,确保取得一定数量的新闻报道及其相关评论性文章。同时,本文以“夏令营”为关键词,通过侨报网的站内搜索查找出这26 个月间的相关文章共374 篇。由于在中国和美国以及两国间的夏令营活动类型繁多,而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中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寻根”意义或文化交流性质的跨国文化沟通项目。据此,经过必要的内容筛选,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文章有68 篇①1999 年以来,在国侨办的推动下,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已经形成以“寻根之旅”营为龙头,优秀华裔青少年营、舞蹈武术营、领养中国人营、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知识竞赛优胜者夏令营和世界华人少年作文比赛获奖者夏令营等多类别的夏令营系列品牌活动。而侨报网所刊发的夏令营活动种类繁多,包括了游学性夏令营、防艾滋病夏令营、青少年军事夏令营、篮球和英语等技能培训类夏令营;此外,还有个别带有广告性质的夏令营。这些都不是本文的考察对象,所以在样本分析前期也给予剔除。。本研究以“夏令营”相关文章段落为主要分析单位,从报道角度、报道类型、报道倾向和消息来源等方面来分析其报道形式与内容。

1.从有关新闻报道的报道类型和报道倾向看,侨报网较为关注夏令营的价值

近3 年来,侨报网关于夏令营的新闻报道共有69 篇文章。按报道类型来划分,通讯、新闻特写、专访和新闻评论共有60 篇,而启事、消息和新闻公报只有9 篇,详见表1。一般而言,通讯、新闻特写、专访和新闻评论的篇幅都长于启事和消息,前4 种报道类型较能反映该媒介对报道主题的重视程度。从这个角度上讲,侨报网较为关注夏令营的动态。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报道倾向来判断侨报网对夏令营的态度认知。在由通讯、新闻特写、专访和新闻评论所组成的60 篇附带情感倾向的文章中,其中就有53 篇文章反映了采访对象、新闻当事人对夏令营的正面评价,而仅有6 篇文章(通讯)未表达任何感情倾向。需要补充的是,有1 篇新闻特写认为,华裔青少年参加夏令营如同考试一样成为他们成长的负担,这是唯一一篇对夏令营带有负面感情倾向的文章。

也就是说,侨报网对夏令营正面报道的篇幅占了88.33%,而未持任何褒贬态度的中性报道只占10%。另外,略带负面的新闻报道仅有1 篇(占比1.67%),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表1 相关报道体裁篇数的归纳与统计

在这69 篇新闻报道当中,有15 篇文章通过采访当地华文学校校长和华人社团领袖等侨领来展示该群体对夏令营的认知态度。这些报道及其所用的带有情感倾向的词汇都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受访侨领对夏令营及相关汉语言文化学习的态度立场。当谈及通过参加夏令营学习汉语言的必要性时,受访侨领大都表示“学习中文是大势所趋”和“所费有值”(物有所值之意)。最重要的是,受访侨领都将汉语言文化学习上升到关乎华族族裔身份和促进族群团结的重要象征力量。这15 篇文章中,(身为华人)应该“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词频共计6 次,借助中华文化来“凝聚(老中青三代)华人感情”“促进侨界团结和成长”共计出现3 次,而有两位侨领在2 篇文章中还提倡通过汉语言文化学习来“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与融合”或为“中美文化交流服务”。个别侨领也认为,参加夏令营学习可以“体验中华文化深厚底蕴”,是“不忘根”“不忘中国人”的表现。此外,还有1 篇文章反映了一位侨领希望改进夏令营组织方式的建议。这位侨领希望将夏令营办成子女和家长一起参与以加强同华人社团联系的活动,并提倡以启发性教育为方向来发展夏令营。在这些受访侨领眼里,汉语言文化是华人族裔身份的重要体现和华人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夏令营是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言和了解中华文化的有效教育途径,他们希望借此可以发挥中华文化的聚合作用,促进华人社会的团结与进步。

2.根据对有关新闻报道的报道角度及词条频次来看,侨报网对华裔青少年参加夏令营动机及效果持正面认知

侨报网主要从夏令营与中华文化的关联、参加夏令营(汉语言文化)学习的动机及效果等报道角度,来展现受访美国华人家庭对参加汉语言文化和夏令营学习的评价。在69 篇新闻报道中,共有23 篇文章谈及相关话题。相关文章中围绕相关话题的词条频次可以反映出受访人群的共同态度认知(见表2)。

表2 相关报道内容的主题分类及词频统计

首先,相关文章的词汇情感及其词条频次反映出美国华裔青少年家庭对中华文化的正面认知。比如,他们称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厚底蕴”或“灿烂”的词频达到12 次,赞扬中华文化“具有魅力”的有3次,认为中华文化“亲切”或与中华文化“具有联系”的则有4 次,对中国菜等中华文化表示“有兴趣”的有2次。

其次,一些关键词汇及频次反映出华裔青少年家庭参加夏令营的实际动机。从受访家长的角度看,“提高(第二)语言水平”、“掌握语言优势”、通过“教育投资”来“提高就业竞争力”此类的词句出现了6 次;从受访华裔青少年的角度看,参加夏令营可以“交友”的词频是7 次,而为了“旅行”而参加夏令营的词频有4 次,而基于“身份”或“喜欢中国历史文化”而参加夏令营和汉语言学习的仅有3 次。其他的动机诸如受到“父母启蒙或督促”“推进中美文化交流”的则分别有3 次、2 次。

最后,美国侨报网也重视挖掘华裔青少年参加完夏令营活动后的学习成果与体会。受访华裔青少年认为参加夏令营可以“收获朋友”的词频有8 次,而“增长见识”的有3 次;认为可提高自身“汉语言技能”和“民族自豪感”分别仅有3 次和2 次。另外,受访的华裔青少年认为通过夏令营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祖籍国中国及中华文化”的有7 次。这个数字同相关的访谈较为一致,华裔青少年在接受采访时大多表示,在短暂的夏令营活动中很快就喜欢上“中国菜”,对武术、中国画等工艺品和京剧等“中国元素”和名胜古迹感兴趣,并为“中国现代化”而震撼[16]。由此可见,直接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华裔青少年对中国的物质文化产生了一种正面认知。

3.从信息来源看,侨报网有关夏令营报道较为倚重中国大陆官媒的消息源

侨报网主要以自主采编的方式来报道有关夏令营的新闻信息,但在涉及中国在海外合作拓展的活动及政策动向时则较为依赖大陆媒体,较少仰赖西方媒体信息源。在69 篇文章中,有37 篇文章是侨报网自主采编,即《侨报》报社自身对夏令营相关的华文教育活动的采访与及时报道占据了53.62%;此外,侨报网转载了来自中国大陆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新社以及温州侨网等媒介有关夏令营的消息,完成了2013 年6 月1 日至2015 年8 月30 日期间在中国不同地区所举办的7 期夏令营活动的信息采编。换言之,侨报网有关夏令营的报道有34.78%的信息源自中国大陆的官媒,其中,中新社(网)就占据了27.53%,新华社(网)则占据了4.35%。侨报网从这两家中国官媒的引用率甚至还高于其对美国其他媒体的引用率。除去比例微小的温州侨网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仅是从中新社和新华社转载和引用的新闻报道数量比例就已经达到31.88%,这远远高于侨报网从金山在线与西雅图在线所援引的报道(占比11.6%)。详见图1。

图1 侨报网夏令营有关报道的消息源分布图

值得一提的是,侨报网的消息来源除了有将近一半出自中国大陆的官方媒体,它对于中国政府层面对以夏令营为代表的华文教育政策主张还都全文转载。例如,2 篇新闻公报便是全文转载中新社发布的关于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人文交流的成果。在大篇幅的公报和条款当中,官方支持中美双方通过开展夏令营活动来增加民间互信基础的意图比较明显。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在16 篇新闻特写和39 篇通讯稿当中,就有4 篇是大篇幅地援引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侨务办公室裘援平主任有关推进华文教育的讲话内容。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文章里,侨报网通过鲜明的题目设计和转述完整的领导人讲话来表达华人社会对华文教育的期待。如有两篇文章的题目分别为《裘援平谈泰国华文教育:两国合作需更多中文人才》《裘援平展望华教发展:让华裔青少年“有学上、有书读”》。当然,该媒介所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华文教育的课程体系都包括了夏令营这一项目。

三、美国侨报网重视夏令营报道的原因分析

1.侨报网重视夏令营的价值,并重点通过对美国华人社会侨领和相关华人家庭的专访内容来反映营员参加该华文教育项目的动机与效果认知,这与美国侨报社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认同有关。《侨报》报社的记者主要以移居美国的新移民为主,这些新闻工作者尽管已经融入美国当地的文化生活,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17]。在这种认同力量的驱动下,他们仍旧关心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并关切华文教育的发展状况。作为华文教育的重要构成和载体,夏令营成为海外华裔学习汉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技能和表征华人族群身份认同的有力手段。所以,该报系通过采用多样的报道类型,从不同的报道角度来跟踪该项目的状况,并借助美国当地华人社会的侨领和参营群体来表达对参加夏令营的动机及效果认知。根据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媒介议程是由内部规划、编辑和管理人员的决定连同一些外部影响共同建立的[18];新闻工作者的文化结构限定议程设置,是新闻素材的过滤器[19]。即是说,侨报网有关夏令营的报道及其细节安排是经由该媒介对华具有文化认同的工作人员“把关”过的。“把关”的结果是高度聚集于目标范围内侨领对夏令营活动价值的积极认知。如此,相关文章的报道倾向自然是以正面评价为主导。

2.侨报网的受众主要是美国的华侨华人,所以有关报道都重视从当地华人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展示夏令营的多个侧面。侨报网主要通过新闻专访和评论等报道形式多角度地反映当地华人社会对参加夏令营的动机目的和学习效果。在相关报道中,一些高频次的词汇还反映出华裔青少年参加夏令营及汉语言学习的功利性目的。伴随中国崛起而兴起的“汉语热”客观上对海外华人社会产生了辐射作用。随着华语社会价值的提高,广大华人家庭增进了对学习汉语言必要性的认知。不少华裔青少年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而报名参加以汉语言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夏令营活动。当然,也有一些华裔青少年为了体验多样文化生活而怀着“交友”和“旅游”的心态来参加夏令营。侨报网从不同的报道角度反映了当地华裔参加夏令营和汉语言文化学习的多元动机和效果认知,充分体现了《侨报》“服务华人社会”与“弘扬中华文化”[12]242的办报宗旨。

3.侨报网较为倚重中国方面相关的消息来源,并以此来采编并报道那些在中国侨乡以及在美国华人社会拓展的夏令营活动,这表明侨报网需要借助中国媒体资讯维持“中国权威报道”的竞争优势[20]。作为美国主流社会的少数族群,当地华人群体参与中国所举办的夏令营状况极少获得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相比之下,中国官方重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并加大宣传力度来推动夏令营活动。对此,标榜“中国权威报道”的侨报网自然关切中国方面有关夏令营的政策动向及其实践状况。近些年,侨报网等美国华文媒体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专业人员短缺、从业人员流动性大、资金不足、信息技术升级压力和现场消息匮乏等方面的挑战[12]243-246。因此,海外华文媒体只能依靠二手信源或少量驻中国大陆一线记者所获取的资讯。为了克服地理和信息源等限制因素并维持“中国权威报道”的竞争优势,近些年侨报网寻求与北京的技术合作,并同安徽等地方建立信息合作机制①正是凭借北京等地的技术和信息支持,侨报网将“北京编辑中心强大支持”作为该网站四大独特优势之一。详见侨报网主页:http://www.uschinapress.com/about/index.shtml。。随着合作的日益密切,侨报网认可并逐步接受中国大陆的价值立场和新闻视角。

四、美国侨报网夏令营报道对拓展侨务外宣工作的启示

美国侨报网重视夏令营报道的实践,可为我国当前涵养侨务资源、拓展侨务外宣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加强互动机制,提高美国华文媒体中国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一方面,依托世界华文媒体论坛、世界华文媒体联盟及相关网络平台,增进我国主要新闻机构与各类美国华文媒体的对话与互动;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华文媒体加入“侨宝”“华舆”等APP 客户端,在形成规模化传播矩阵并提供中国一线资讯信息[21]的同时,同美国各类华文媒体交换新闻资讯、评议框架,增进其对中国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系统规划,挖掘中国国内各中心城市的地理文化资源,办好“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高层行”和“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地方行”等系列活动,组织好相关华文媒体工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我国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从而提高美国华文媒体关于中国新闻题材报道的公信力。

2.锁定友华亲华的美国华文媒体,助推其信息权威性和技术处理能力的提升

基于目前美国华文媒体所面临的同质化竞争的压力,美国当地友华亲华的华文媒体积极寻求与中国大陆媒体进行紧密合作,借助其在云技术、大数据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优势,朝着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融媒体方向进行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大陆媒体可重点帮助这些美国华文媒体建设社交媒体平台及开发融媒体产品,借以创新新闻题材的报道方式,做好可视化新闻的基础工作[22]。与此同时,尝试以联合办报的方式,授权地方政府、媒体、企业和民间组织与相关华文媒体展开定点合作,为后者提供第一手新闻素材,从根本上推动美国华文媒体的信息权威性和技术处理能力的提升。

3.助推美国华文媒体的本土化传播进程,并善用融媒体来讲好中国故事

在加强与中国大陆媒体互访合作的同时,美国华文媒体也应当加快本土化发展进程。重视挖掘生活化资讯来服务当地华人社区,提高华文媒体的本土化传播实效性。当下,华人留学生与美国华裔族群深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相关华侨华人群体在自身健康安全受到威胁的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遭受美国当地民众的歧视。对此,中国应该聚焦全球公共安全及中美两国重大问题,关切留学生与当地华裔的切身利益与精神需求,从专业技术方面帮助美国华文媒体合作伙伴改善报道方式:一方面借助动画、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和社交媒体来传播中国有关“一带一路”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等重大政策方略,利用多元的融媒体产品来具象化相关宏大政策命题,让当地华侨华人乃至其他民众更形象地了解中国的政策取向;一方面注重以平民化的视角和生活化叙事方式来阐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重视运用新媒体手段来传播中国疫情防控的经验及生动案例,并通过邀请中美两国权威(医学)专家、学者以评论和访谈的形式丰富美国华文媒体有关抗疫合作的题材内容,借以满足美国华侨华人及当地民众的安全利益诉求,消弭美国民众对当地华侨华人的歧视及对中国的误解。

五、结论

美国华文媒体是当地华人了解祖籍国信息和维系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23]。凭借其“中国权威报道”的优势,美国侨报网成为当地华人获悉中国社会经济动态的重要窗口。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解读侨报网有关在中国国内及海外拓展的夏令营报道,并剖析相关报道内容的深层次动因。研究发现,侨报网重视夏令营及汉语言文化学习在维系华裔身份方面的价值,也关切夏令营活动的学习动机与效果;同时,借重中国信息源尤其是有关中国华文教育的政策动向来进行夏令营报道的采编。这同该报社的运作目的及其新闻工作者的文化认同有关。由于该报社的工作人员主要由留学生和华人构成,他们对中国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在这种民族文化情感的作用下,他们重视挖掘夏令营对华人社会的独特意义;而侨报网毕竟是私营性质的报业集团,它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要聚焦于美国华人社会并遵从市场规律运作的新闻报业。它一方面需要满足当地华人家庭对夏令营活动多侧面的信息需求,一方面则借助中国的媒体技术与信息支持来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对侨报网有关夏令营的内容分析,有助于发现美国华文媒体有关中国具体议题报道的框架特点与传播方式,从而对我国涵养海外华文媒体等侨务资源的方法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中国媒体应当凭借不断壮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积极“走出去”,加强与不同立场的海外华文媒体的互动,强化美国华文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及信息权威性;在此基础上,重点探寻与那些友华亲华的美国华文媒体开启符合科技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媒体合作模式,通过新媒体技术和必要的经济投入,在助推美国华文媒体顺利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其本土化实践进程,从而有利于以平民化视角和生活化叙事的方式来讲好中国的故事。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侨报(网)虽为美国三大华文媒体之一,在当地华人社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在多元的美国社会,由于当地华文媒体的舆论立场也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为提高研究发现的解释力,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扩充拥有不同立场的华文媒体的样本并从受众层面来完善此类研究①个别海外学者意识到美国华文媒体的多元立场,注重从报业集团的历史演进、身份认同、目标定位、新闻制作流程及销售模式来审视华文媒体价值立场的变迁;同时,反对那种将华人社群视为同质化整体,而主张结合美国不同华人群体的阶层、性别及宗教信仰等因素来考察华文媒体对美国华人社群的实际影响与局限性。具体参见YU Shi.Re-evaluating the“Alternative”Role of Ethnic Media in the US:the Case of Chinese-language Press and Working-class Women Readers[J].Media Culture &Society,2009:59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