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空间与实践路径——以丽水学院为例

时间:2024-06-19

叶 烨

(丽水学院党委宣传部,浙江丽水323000)

新中国成立70 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丽水学院地处浙西南革命老区,是丽水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学校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引入地域性革命精神,面向学校实际,坚持本土化落实,通过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深度融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一、高校面临的形势与革命精神引入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红色基因是要验证的”,2018 年3 月8 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1]。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需要革命精神的引领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高校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立场。2019 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结合新的时代特色赋予新的内涵,使之转化为激励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2]。这为高校开展革命精神教育指明了方向。

2.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实现需要革命精神的融入

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西方敌对势力不断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改革开放史,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抹黑革命先烈与英雄人物,歪曲历史事件,美化西式民主与自由,企图淡化师生尤其是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大学生面对纷繁杂乱的网络现象,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容易被误导,可能出现核心价值认同模糊,盲目推崇西方价值观念的认知和言行。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学习党史、革命史,了解新中国从哪里来,将走到哪里去,从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3.建设一支“四有”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学生为主要对象,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走向。2019 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将师德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从正面倡导、反面惩处着手,着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革命精神教育首先要面向教育者全面铺开,让教育者首先受教育,让教育者深刻认识从事党的教育事业之伟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从心底强化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价值意蕴

丽水九县(市、区)都是革命老区,周恩来、粟裕、刘英等革命先驱在浙西南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缔造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体现了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抉择关头,革命前辈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格,是革命前辈留给丽水大地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在新时代更加鲜活,更显价值。

1.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丰富,是丽水的精神高地,与中国革命精神一脉相连,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思想价值

经过广泛征集,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表述语最终确定为“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3]。具体来说,浙西南革命精神体现了以忠于使命、我将无我为核心的使命担当,以实事求是、创新进取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依靠人民、不负人民为核心的人民情怀。其思想价值主要有三:其一,浙西南革命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地方革命斗争中的具体实践,又是践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党的群众工作思想的光辉样板,还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其二,浙西南革命精神丰富了中国革命精神的思想内涵,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的生动体现,对新时期党的政治、思想、作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其三,浙西南革命先驱历经23 年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最终是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人民的幸福,这种目标追求在革命先驱心中内化为坚定的信念,成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思想精髓,对新时期师生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师生通过学习浙西南革命历史,接受革命精神的滋养,以思想洗礼的方式唤醒个体的生命激情和远大理想,将个人的成长进步和社会的共同理想、民族的共同梦想紧紧联系,超越“小我”境界实现人生格局的升华。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学习浙西南革命精神能帮助自己坚定理想信念的有87.4%,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帮助的有84.01%①2020 年1 月,本课题组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收到有效答卷1 860 份,其中教师卷90 份,学生卷1 770 份。作答的学生中共青团员占90.23%,2019 级学生占59.94%。文中提到的调研数据,均来自此次调查。。

2.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高度相通,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首先,浙西南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终极目标一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仅写入了执政党的报告之中,指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目标,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其目标就是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其次,浙西南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及公民层面上核心特质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两组关键词,既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全社会人民群众需要共同遵守的最高价值准则和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英勇奋斗,就是为了推翻压迫,追求民族的独立、社会的公正、人民的自由。最后,浙西南革命精神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导向,价值观的形成要落到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载体。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红色示范乡镇等本土精神资源是地方高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源泉。浙西南革命精神资源的充分利用,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落小落细,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主旨,外化为自觉行动。

3.浙西南革命精神蕴含着求是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论,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精神宝库,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国民党大军的围剿,挺进师不断加强对革命斗争规律的把握,创新战术思想和斗争策略,创造性地提出和运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敌进我进”的游击战术,成功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很好地策应了红军长征[4]30。全面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打破教条主义的框框,克服僵化思维束缚,勇于解放思想和创新驱动,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二是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能。挺进师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英勇无畏,直面险境,坚持独立自主,以少胜多,实现变不可能为可能。这种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将为当今社会提供精神引领,汇聚成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磅礴伟力。

三、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地方高校的发展空间

2013 年7 月11 日,***到西柏坡视察时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5]。开展革命历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利用的中国革命史上的资源很多,相较浙西南革命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国家层面的革命精神,在革命史上影响力更为广泛。地方高校在学习中国革命精神的同时,突出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其特殊用意在于,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曾经战斗在浙西南地区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意志和智慧力量的结晶,是中国革命精神在浙西南的地域性表现,独具特色[4]34。调研结果显示,95.55%的老师认为在教职工中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学习宣传教育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94.1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师生的高度认同和接纳,为浙西南革命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在地方高校师生大多来自外地且学生大部分会外地就业的背景下,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优势有三:

1.浙西南革命精神将赋予地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鲜明的革命标识,兼具中国红和生态绿的时代色彩

丽水市委于2018 年8 月31 日第一次明确提出浙西南革命精神,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体系化研究、全域化弘扬、全民化践行,以强大的声势推进浙西南革命精神系统工程建设,从革命图谱追踪、革命历史溯源、革命精神阐述、革命文物保护、革命老区发展等方面全方位推进,“氤氲”市域红色气候,开足红色资源价值转换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马力”。其中所蕴含的红绿融合发展的理念,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红绿双色教育资源。地方高校主动接轨地方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教育,一方面,将师生浸润于大气候,在大气候中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形成坚定的政治品格、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先进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深化师生市域治理共同体意识,在深入地方中实现高校的担当和作为,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落实落地。

2.浙西南革命精神将赋予地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鲜明的地域标识,使之充满秀山丽水味

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做“人”的工作,检验其成效的主要观测点应该包含两大受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家国情怀等。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融入,将有助于受教育对象烙上“丽水”印记。丽水学院教职工原籍丽水的并不多,省内市外和外省的占大多数。统计数据显示,丽水学院2017—2019 年引进的48 名高层次人才中,外省籍38 人,占79.1%。师资队伍组成地缘广泛,体现了海纳百川的良好趋势。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缘关系,教师既有的文化熏染不同,加之品性气质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融合性和凝聚性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人才服务期满就另寻高就,虽然个中原因不尽相同,但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还是比较普遍的。这就需要接受地方精神洗礼,培育共同的情怀,增进对“新丽水人”的身份认同,与地方“鼻息相通”,增强地方归属感和参与建设的使命感。从另一个受教育的对象来看,多形式、鲜活可感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教育,将促使大学生走入基层大课堂,深入了解山区乡村的经济发展、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等,形成乡村大有可为的意识,培育乡村情结和丽水情怀,无论今后身在何地,他们都将成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和丽水故事的讲述者。

3.浙西南革命精神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品牌化生动化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体系化的现象相对突出,相关职能部门虽然在各司其职的同时精诚协作,但都是立足于某一具体的细部,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观把握、整体架构以及品牌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学工一头热、教学一头冷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中低空作业”,“沙滩流水不到头”。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融入,将促使高校重新思考、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架构,并以此为逻辑起点确立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目标,梳理工作脉络,找准着力点,有效改善系统化不够的现状,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将找到新的生长点。《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化规划》明确,丽水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示范全国,着力推进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革命老区内生发展示范区、红色旅游发展示范区、红色教育示范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丽水样板”。丽水学院可以借力“丽水样板”,主动融入四区建设进程,引导师生亲身感受革命历史“场景宛在”,亲身体会革命老区的快速发展,亲眼目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丽水大地的生动实践,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化、生动化的效果。

四、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

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引入地方高校一年后,学生知晓率达到100%,12.77%的学生学习过革命历史书籍、文献,开展过相关调查研究,87.23%的学生了解内涵表述语,学习过相关知识,但比较零散。如图1、图2 所示,对于弘扬践行活动,55.71%学生能积极主动参加,33.16%的学生内生动力不足,11.13%的学生有敷衍和抵触情绪,18.81%的学生没参加过。在进行学生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渠道调研时,笔者提供了15 个选项和1 个其他项,统计数据如图3 显示,所有的选项都有涉及。这些调研结果说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教育作用比较明显,学生了解渠道广泛,对浙西南革命精神形成有初步的认知,但入脑入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人在哪里,工作的重心就要跟到哪里;主阵地在哪里,主力军就要在哪里”[6],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除加强必要的制度、经费保障以外,必须广泛铺设融入路径,采取适宜的渠道、平台、载体,进行全方位渗透,进一步提高教育感染力、亲和力、渗透力和针对性,产生“共鸣效果”“累积效果”“遍在效果”,促使教育对象在认知、态度、行为上有明显的进步。

图1 学生对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的态度(单选)

图2 大学期间,学生参加过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次数(单选)

图3 学生了解渠道(可多选,不限项)

1.推进浙西南革命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日常教育——不可或缺的现实路径

面向学生开展学习教育,教师认为迫切需要加强的是,“浙西南革命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占62.22%,“融入日常教育”占60%。学生的选择是,“浙西南革命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占61.58%,“融入日常教育”占61.41%。师生选择基本一致。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浙西南革命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主渠道有助于精神融入全覆盖。如图3、图4 所示,58.76%学生通过思政课、形势政策课了解到浙西南革命精神,43.45%学生认为思政课、形势政策课效果比较好,两个数据均列调查选项第3 位,证明了思政课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充满了期待。学校要继续推进浙西南革命精神系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梳理四门主干思政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材体系等方面,针对课程的实际,对融入的章节和具体内容、环节进行总体设计,各门课程各有侧重,实现系统融入。同时,每年面向大一新生,开设浙西南革命精神通识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总学时16 个(理论学时14,实践学时2),学分1 个,讲清楚浙西南革命历史、精神内涵与当代转化,实现学生入学理论教育全覆盖。

图4 学生认为效果比较好的渠道(可多选,限项)

其次,第二课堂是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日常教育的主平台。社会实践、青马工程等是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主要平台。33.56%的学生参加了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演讲、辩论、实践、文艺表演等第二课堂活动,33.28%的学生认为效果比较好,两项数据基本一致,这说明第二课堂活动卓有成效,但覆盖面和参与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激励学生参加的机制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可以将浙西南革命精神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统筹管理。同时还要注重互联网传播,进行活动宣传造势,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鉴于40.79%的学生认为到红色基地参观学习效果比较好,可以充分利用红色地图做好红色基地走访计划,组织学生分批分阶段走访。

再次,红色校园文化活动是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日常教育的主载体。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师生认为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教育要贴近学校实际,形式要多样,师生更加倾向于有趣生动的话语体系和教育形式。学校结合实际,组织红色校园文化精品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除了成立宣讲团开展宣讲以外,还可以通过宣传先进典型、调研红色文化、整理红色乡村故事、宣唱红歌等活动,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引导师生广泛参与,提高融入的效果,形成品牌效应和精品效应。高校还可以开展学习心得分享、红色故事演绎等形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红色“成色”。

最后,政治学习是教职工教育的主形式。如图5 所示,在效果比较好的选项上,46.67%的教师选择了教职工政治学习,52.22%的教师选择了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46.67%的教师认为学习、研讨、交流、实践活动效果比较好。面向教职工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宣传教育,可以采取集中学习、研讨交流、音像教育、红色实践等多种政治学习形式,并制定政策,积极引导教师选择与地方结合的科研课题,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地方发展的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要注重分类,提高针对性。要分别制定教职工、学生、党员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方案,并统一于学校方案体系之中。

2.推进浙西南革命精神进网络、进媒体、进微社区,融入“线上教育”———必须渗透的PC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路径

随着web2.0 时代的到来,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7]。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调动各种媒介尤其是新媒体,运用网络路径,占据舆论广场制高点,突破时空约束,全方位、全过程进行滴灌漫灌。

首先,校园主流媒体是主进路。如图3、图5 所示,学生了解渠道位于前两位的是校园网、学校微信微博,老师认为效果较好渠道前两位的也是校园网、学校微信微博。高校既要建设门户网站,也要主动抢占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积极发声,形成优势意见,在新媒体“去中心化”的进程中实现“再中心化”。校院两级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从媒体供给的角度出发,通过“议程设置”,编辑推送丰富的精神套餐,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从流量思维出发,却又不被流量思维禁锢,制作一批鲜活可感、“微言大义”、适合小屏传播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主题网络作品。同时,充分利用市级媒体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校园传播,使得教育向校园延伸,教育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需要指出的是,有18.87%、16.67%的学生和16.67%、20%的教师分别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了解了浙西南革命精神。虽然传统媒体退居配角,但仍然要充分利用,切实发挥其深度解析、公信力强等特点,通过刊发、播出浙西南革命历史小故事,广泛报道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开设专题、专栏,刊发理论研究文章,深度诠释革命精神,以声音传播、文字传播的“点对面”形式成为宣传教育的有益补充。

图5 老师认为效果比较好的渠道(可多选,限项)

其次,“微社区”是新阵地。目前,丽水学院有各种微信群、QQ 群数百个,“微社区”内互动较为频繁,与线下对应社区相生相促。群主在“微社区”和线下社区有一定的话语权,能发挥意见导向作用。25.03%、27.4%的学生认为互联网群组、朋友圈渠道效果比较好,57.78% 、55.56%的教师认为互联网群组、朋友圈效果比较好,教师对新媒体的倾向性和认可度远高于学生。这说明了教师的社交媒体兼具了工作、学习、生活、交际的功能,学生的社交媒体以生活、交际功能为主,学生社交媒体渠道的引导与利用更加迫切。用好群主队伍,开展群主互联网法规、媒介素养教育,把群主培养成网络志愿者、校园“意见领袖”。各群主充分利用“微社区”场域特点,将浙西南革命精神内容进行编辑处理,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在互联网群组内进行看似随机、零散,实则精心设计、系统的宣传教育,滴灌观念、价值、行为准则,形成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

最后,多种媒体融合是重要形式。浙西南革命精神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时代的疏离和区隔以及空间环境的变更,势必会造成教育接受的代际感。因此,教育形式要更加生动直观,最大限度地赢取“注意力”。一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成果,将浙西南革命各时期代表性的红色资源数字化。数字化资源将有助于师生突破时空限制,“身临其境”感受氛围,成为现场观摩的有益补充。二是校园媒体在传播手段、传播内容上融合,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七一、国庆以及丽水各地市解放日等具体节点上,不同媒体同时发力,形成声势。三是宣传教育内容融合多种传播手段。譬如将革命先烈故事借助文字、声音、图像、动漫、视频、H5 等多种形式融合呈现,扩大传播力。四是寻找校园媒体新的增长点。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好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同时推出校园新闻视频报道,将镜头留给师生,让师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动态成为关注的焦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