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浙西南革命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时间:2024-06-19

杜 萍,胡 杰

(1.丽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2.莲都区联城中学,浙江丽水323000)

为了从战略上配合中央红军长征,1935 年3月,粟裕、刘英率领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游击根据地。粟裕、刘英充分发挥了毛泽东同志“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把武装斗争、建立政权和开展土地革命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铸造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高度概括了以粟裕、刘英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紧紧团结当地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历程,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瓯江文化的凝聚和升华,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新时代,我们要充分挖掘浙西南革命精神蕴含的精神营养,把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弘扬贯彻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去,培养一批信仰坚定、创造能力和宗旨意识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阐释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1]。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构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忠诚使命源于植根人民的赤子情怀,坚定着求是挺进的必胜决心;求是挺进引领完成忠诚使命的责任担当,实现植根人民的宗旨要求;植根人民方能执着于忠诚使命的坚定信仰,催生着求是挺进的不竭动力。

(一)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需要深刻把握忠诚使命精神内涵

忠诚使命是浙西南革命精神最深刻的内核,昭示了共产党人对使命的无限忠诚和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坚定信念。粟裕、刘英刚刚率领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创建游击根据地的时候,失去了和上级的联系,再加上敌人的数次围攻,条件异常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为人民解放的信念,这正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忠诚于使命、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最好诠释。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忠诚使命的精神内涵,要坚定为人民谋福利的崇高使命,坚定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我们要将总书记发出“丽水之赞”的厚爱和期望转化为忠诚使命的思想自觉和坚定行动,坚决担负起开辟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精彩书写践行“两山”理念时代答卷的庄严历史使命。我们要用“丽水之干”来回应“丽水之赞”,勇挑时代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坚持走红绿融合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出红色和生态资源优势,科学实现资源价值转化,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让生态环境越变越美,走出一条适合丽水实际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二)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需要深刻把握求是挺进精神内涵

求是挺进是浙西南革命精神最突出的特质,彰显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和出奇制胜的智慧勇气。挺进师进入浙西南之后,根据敌我态势的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战术战法和利于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方针、政策,稳固和扩展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新时代,我们要把握求是挺进的深刻内涵,以实事求是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现代生态经济体系,紧扣现代、高质量、绿色关键词,打造GDP 和GEP“两个较快增长”双驱动引擎,推动经济发展高效、平稳、快速发展。我们还要认真践行“两山”理念,立足“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实际,创新运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全力抓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大花园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地见效,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三)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需要深刻把握植根人民精神内涵

植根人民是浙西南革命精神最重要的指引,诠释了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赤子情怀。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得到了浙西南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缓解了封建地主和官僚的压迫和统治,坚定了人民对于革命的信心和愿望。新时代,我们要深刻体会把握植根人民的精神内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来取得深化改革的胜利,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要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让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群众的主体能动性。我们还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大事”“小情”,完善为人民群众办事的长效机制,真心真意为群众办实事,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事。

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精神品质的内在统一性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特质对接了浙西南革命精神蕴含的精神品质,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一)“忠诚使命”和高校青年马克主义者政治性的统一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政治性特质蕴含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在整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素质体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政治性特质和忠诚使命的内在要求都处于核心位置,统一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

“信仰是人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成熟个体的持续价值追求。”[3]人的信仰决定了他们做人的价值准则、道德标准,只有坚定崇高的人生信仰,才能够实现卓越的人生价值。挺进师在浙西南经过长时间艰苦卓绝的斗争,不管外在情形怎么变化,“鼓励我们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念”[4],正是有了这个共产主义信念,才能够不断剔除错误思想,实现“两个转变”,进而取得根据地建设的胜利。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成自身的信念再外化为具体的行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内心中认同马克思主义,树立起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是中国共产党未来的重要执政资源,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新时代,高校要把忠诚使命的精神品质贯穿培养过程的始终,指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明确自身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自身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联系起来,把树立起来的理想信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任联系起来,进而肩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求是挺进”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年性的统一

青年性特质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最基本、最显著的特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既然称为青年,就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青年性自然就是最为显著的特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年性特质和求是挺进的内在特质统一于实事求是原则下的争先创新和坚持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必须在尊重事实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秉持实事求是的理念,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才能实现。挺进师青年干部充分发挥青年富有革新、创新的品质,创造性地运用战略战术、把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得到了群众的拥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敏锐、创新精神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不仅具有青年的创新和求是的精神,还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受各种思潮影响顺利成长成才。新时代,高校要把浙西南革命精神蕴含的求是挺进精神品质贯彻在培养过程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锐意进取、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引他们始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积极投身新时代浪潮,勇当时代的弄潮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困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争先创新和坚持创造,争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见证者、开拓者和奋进者。

(三)“植根人民”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性的统一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性特质是指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勇往直前的必备特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性特质与“植根人民”的内在本质统一于坚持群众观点,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把人民规定为党的根本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规定为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革命胜利走向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挺进师刚来到浙西南山区的时候,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异常艰苦,阶级矛盾很尖锐。挺进师本着“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斗争理念,采取了很多符合群众实际的措施,帮助群众恢复生产、生活,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了保护取得的果实,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加入挺进师,愿意加入到革命的大潮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也是以为人民做好事为价值标准的,在为人民做好事中彰显出自己的价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心人民大众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始终在践行着为人民大众立言,为人民大众解放,为人民大众谋幸福。新时代,高校要把植根人民精神品质贯彻在培养过程中,指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锻炼自身,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升华自身,在为人民群众的服务中坚定立场和宗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时刻明白自身也是群众中的一员,应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能与不同群众打成一片,应当不畏艰难、不怕牺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幸福和未来。

三、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路径选择

(一)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性特质决定了学生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提升理论素养,进而升华成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下同)是高校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讲好“大道理”和说好“小故事”,创新学习平台,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品质和政治信仰。

1.讲好“大道理”,增强思政课说服力

浙西南革命实践产生了浙西南革命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指引了浙西南革命和建设。我们要通过思政课的教学,讲好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大道理”,让学生自觉学习革命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浙西南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和瓯江文化的凝聚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无味,但实质上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凝聚了人生历程,充满了人生智慧。要讲好浙西南革命精神这个“大道理”在浙江革命期间发挥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它强大的凝聚力和说服力。思政课要以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浙江根据地建设为背景,阐述浙西南革命精神所发挥的实际影响,详细地描述浙西南革命精神所产生的巨大整合效力,并总结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通过对“大道理”的反复强调,让学生产生共鸣,并坚定其理想信念。

2.说好“小故事”,增强思政课感染力

在整个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说好一个个真实、生动、形象、感人、接地气的革命“小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浙西南革命精神形成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真实感人故事。教师可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结合从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到北上先遣队的失利再到红色挺进师的历程,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浙西南精神结合一起进行阐释,让学生明白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革命精神在具体实践中的产物,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教师还可以通过“畲族老党员”“青帮”“大刀会”等事迹提升感染力;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中,可以着力选取粟裕在革命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道德水准和政治信仰,帮助学生认知共产主义理想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崇高的道德修养。

3.创新学习平台,增强思政课吸引力

在“互联网+”为代表的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思政课仅仅通过线下的教学,肯定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喜爱。高校要善于抓住信息化的要点,拓宽教育载体,开辟浙西南革命精神学习平台,融入地方特色,增强培养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网络平台开通“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我身边的浙西南革命英雄”“浙西南革命与浙西南革命精神”和“浙西南故事”等红色专栏,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同时,还可以开辟“红色精神漫谈———浙西南革命精神”栏目,淡化角色定位、深化灵魂沟通,细化细节探讨,探寻浙西南精神所发挥出的效益。最后,还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教授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并做出灵活性和阶段性评价。

(二)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与高校党团、社团组织结合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青年性特质决定了高校要充分发挥以青年为主体的,参与性强、影响力大的团校和社团等载体,融入浙西南革命精神,积极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融入浙西南革命精神,增强党组织纪律性教育和团学习型组织教育

高校各级党团组织要把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党组织纪律性教育和团学习型组织建设。党组织可以利用党校等平台向学生讲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定力和使命担当,让准备组织上入党的学生进行自我价值澄清。教师着重强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仅是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入党,要时刻注重党的组织纪律性。教师要多利用浙西南革命精神蕴含的“忠诚使命”“服从纪律”等精神品质教育入党学员要坚定党的使命,严格组织纪律,维护党的权威。同样,作为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共青团组织,要主动出击,提前占领理论高地。教师还要注重加强团校学生的学习型组织建设,通过学生的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结合,加之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主题的课题探究。教师还可以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中关于青年学习、青年参与革命、青年关心国家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

2.融入浙西南革命精神,增强社团建设先进性

社团组织是高校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和提升服务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一个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平台。大学生社团还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高校要把浙西南革命精神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文化氛围。高校要组建“革命精神弘扬与传承”理论社团,通过关注革命精神的传承,宣扬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成服务型社团,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周末等时间走入社会,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发源地进行宣传、讲解,帮助学生认可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实践中坚定爱国主义精神。

(三)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性的特质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深入实践才能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仅仅通过外在理论宣传和灌输,不能够走进学生内心,无法达到既定效果。教师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革命精神内容,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

1.实践活动主题鲜明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有特色鲜明的主题,必须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这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旨性强的题目,比如“浙西南革命精神在红色乡村传承情况”“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发源地探寻”“青年参与浙西南革命情况探寻”“寻找浙西南革命老党员、老战士”等。这些实践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浙西南精神的弘扬,具有政治性、青年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到“浙西南革命纪念馆”“红色博物馆”等基地开展灵魂体验之旅,帮助学生感悟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深邃、体会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

2.重视总结交流分享提升

学生必须善于记录实践过程中的点滴。每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束,就是总结提升的开始。学生要充分把握原材料、在探究中去升华,在总结中去提高。教师要对学生浙西南革命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全程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对老红军战士、红色乡村群众、烈士家属等人物的采访和调研中追寻最初的忠诚和使命;学生要善于总结实践结果,开展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大讨论,在比较中认可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总结提升中坚定做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