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4-06-19

周之新

(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2019 年6 月11 日,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公布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表述语:“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随之,浙西南革命精神正式提出。此后,随着丽水全市上下积极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概述

浙西南革命精神提出之前,丽水及周边地区的一些党史工作者围绕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浙南根据地、浙西南游击区等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其代表性成果有:吴克斌的《关于浙南三年游击战争》(《近代史研究》1984 年第4 期)、张敏卿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与浙南根据地的建立》(《中共党史研究》2005 年第5 期)、诸葛蓉的《浙西南游击区的建立和历史作用》(《中共党史资料》2009 年第4 期)及《南方游击区应当增加“浙西南”》(《军事历史研究》2011 年第1 期)等。上述成果发表平台高、质量好,是早年浙西南革命研究的扛鼎之作,许多观点具有前瞻性。例如,2011 年诸葛蓉即辨析了“浙南游击区”和“浙西南游击区”的差异,提出南方游击区应当增加“浙西南”,如今回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上述成果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打下了基础。

浙西南革命精神提出后,学术界主要从科学内涵、相关革命史、弘扬路径、思政育人、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1.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研究

以“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内涵表述语为基础,相关学者从多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伟对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表述语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总结,认为忠诚使命源于植根人民的深切情怀,坚定着求是挺进的誓死决心;求是挺进引领完成忠诚使命的责任追求,实现植根人民的宗旨要求;植根人民方能执着于忠诚使命的不变信仰,催生着求是挺进的不竭动力。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蓉认为,“忠诚使命”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灵魂,“忠诚使命”就是听党指挥,勇于担当,矢志不渝,履行职责,竭尽全力,百折不挠,依靠组织,敬畏人民,团结奋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社长许宝健认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核心是“挺进”,“挺进”是浙西南革命精神显著的特征。浙西南革命精神联合研究专家组成员胡日旺认为植根人民反映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是对浙西南革命斗争历史的科学总结[1]。上述学者来自中央及浙江省外相关党史研究部门,多年从事党史研究,其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科学内涵的相关概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立足地方实际,浙江省内诸多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从浙西南斗争史的视角出发,有学者认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继承并发展了浙西南人民抗争过程中的创造精神、团结精神、拼搏精神、战斗精神、担当奉献和牺牲精神[2]。从思想、动力、实践的角度,有学者将浙西南革命精神延伸和升华为“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和勇于突破的创造精神”[3]。也有学者认为根据特征,可以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四种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大局为重的集体主义精神、一往无前的尖刀精神和无所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有学者认为浙西南革命精神集中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5]。上述认识结合浙西南革命斗争实际,在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表述语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性阐释,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学界对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表述语的认识,进一步凸显了浙西南革命精神所具有的特质。

此外,对于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的相互关系,部分学者也展开了探讨。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忠诚使命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灵魂,求是挺进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精髓,植根人民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本质[6]7。也有学者认为政治坚定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灵魂,人民至上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精髓,自强不息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品格[7]。上述对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的解读尽管关注焦点不同,但为人们更好认识和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新的视角。

2.浙西南革命精神相关革命史研究

浙西南革命精神提出后,与之相关的浙西南革命史研究进一步深入,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李庆刚等人认为浙西南革命史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集中体现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是红军主力长征后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楔入敌人腹地的红色堡垒,浙西南地区的革命保持了23 年红旗不倒[8]。这一概括,集中诠释了浙西南革命史最为宝贵的三个特征。丽水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余群勇等人则从策应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角度重点考察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活动脉络,进一步廓清了浙西南革命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的历史作用[9]。该文的讨论集中于浙西南革命的高潮,揭示了浙西南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独特之处。

此外,从不同视角出发,相关学者也进一步深化了浙西南革命史研究。例如,有学者以抗战时期丽水成为浙江的大后方为视角,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政工队、县政革新、经济建设、发展文教事业等方面重点论述了抗战时期浙西南大后方建设[10]。也有学者从文化救亡的视角,重点论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浙西南的各种抗日文化活动[11]。以地方史为角度,有学者重点论述了遂昌革命史和浙西南革命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关系,认为遂昌革命史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重要源泉,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首创性要素,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斗争中的实践[12]。需要指出的是,在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过程中,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部分同志对1926 年至1949 年长达23 年的浙西南革命史分时期进行了梳理,进一步丰富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史实基础。

3.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路径研究

对于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丽水本地领导干部的诸多论述。着眼于地方发展,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要坚持学深悟透,收集、整理、归纳革命史料,要坚毅忠勇笃行,不断汲取实干力量、奋进动能,要坚定赶考奋进,把握浙西南革命精神精髓实质,夯实党的群众基础[13]。从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角度出发,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时,应该强化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深化理论研究和宣传宣讲[14]。此外,还有领导干部认为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要具有清晰的历史逻辑、鲜明的实践逻辑、明确的价值逻辑、严肃的政治逻辑,并且要把握好四者之间的关系[15]。上述认识,多为丽水本地领导干部结合自身工作的思考,因而分别有其侧重点,但整体偏重理论指导,缺少弘扬路径的具体阐释。

在弘扬路径的具体阐释方面,针对丽水“全域红”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要做实“全域红”革命元素物质形象识别体系,做特“全域红”革命精神全员教育体系,做优“全域红”革命文化供给侧传播体系,做强“全域红”新时代挺进师铁军红色党建体系,并且打造红色小镇群,做好“山字经”[16]。基于网络传播的视角,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多元化传播渠道、增加视觉动态内容、重视受众需求等几方面着手,加强浙西南革命精神在网络上的宣传[17]。这些思考,角度新颖,值得推广和借鉴。

4.浙西南革命精神思政育人研究

针对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开展的研究较多,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例如,结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学者从传承革命精神、守护红色基因、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坚定红色信仰、健全人格理想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进而阐释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和策略[18]。结合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铸就大学生敢于拼搏的干劲,培养大学生善于团结的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有学者分析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19]。着眼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学者认为浙西南革命精神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起到引领作用[6]6。此外,有学者认为浙西南革命精神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培育机制几个方面提升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水平[20]。还有学者结合工作实际,重点分析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成因,认为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理解不足、大学生兴趣度不高、制度保障不够有力,直接影响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思政育人上的成效,进而提出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21]。上述研究,多依托高校党建或思政课题展开,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联性较高,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由此可见,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思政育人作用在近些年受到广泛肯定,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浙西南革命精神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的理论源泉。

5.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22]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精神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多个场合就革命精神传承弘扬发表了重要讲话。浙西南革命精神作为丽水大地诞育的革命精神,是新时代激励丽水人民奋进拼搏的宝贵精神财富。针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结合丽水发展实际情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集中表现在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众所周知,丽水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近年来丽水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书记的“丽水之赞”就是对丽水发展的高度肯定。在打好绿色生态牌的同时,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发展注入精神力量,就是浙西南革命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有学者认为新时代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可以深刻凸显党的领导、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权威、为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赋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增添红色亲和力[23]。

此外,结合实际工作,丽水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浙西南革命精神能够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红色之魂,为新时代人民教师赋予育人之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树立发展之根;可以强化理论教育和干部培训;推进清廉丽水建设;推动丽水检察工作;加快“三农”高质量绿色发展;助力丽水“乡村振兴”等。尽管上述关于浙西南革命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重点略有差异,但总体上主要是基于注魂、赋能、立根几个层面的阐释。因此,后续关于浙西南革命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客观而言,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也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研究队伍弱小

目前,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者人数较少,并且多集中在浙江省内尤其是丽水市。受此影响,研究机构也集中于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丽水市委党校、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单位,鲜有浙江省外研究机构,只有北京的部分学者受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的影响,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有所关注。此外,研究者以中级职称和硕士学历为主,缺少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的研究者。在专业方面,研究者多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较少。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高质量成果的出现。

2.偏区域化

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浙西南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质和丰富的价值意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但不可否认,由于提出时间较短、地域化特征明显,浙西南革命精神在知名度上相较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全国知名的革命精神要低很多,和苏区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地域型革命精神相比,浙西南革命精神知名度也略低。因此,提升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全国的知名度,使浙西南革命精神走出丽水、走出浙江、走向全国,还需积极扩大宣传,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

3.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增强

丽水是浙江唯一一个所辖9 个县(市、区)均为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据统计,在革命战争年代,约有1 500 多名革命先辈牺牲在丽水大地。从1926 年冬青田籍中共党员周定回乡发展党员至1949 年浙西南全境解放,在国民党统治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坚持23 年红旗不倒,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此过程中,关于浙西南革命精神可以开展的研究内容很多。截至2020 年8 月5 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含期刊、硕博士论文库)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主题词,共检索到83 条文献。但目前来看,从时间维度而言,关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多集中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对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研究较少,这和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地区的活动有很大关系,从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抗战时期的研究只有2 篇,解放战争时期的研究还处于空白。从研究内容而言,侧重浙西南革命精神思政育人作用的研究有11 篇,侧重浙西南革命精神史实及源流的研究有10 篇,其他研究多偏重宣传。从研究深度而言,目前关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还缺乏高质量研究成果,期刊发文多集中于普通期刊,C 刊或北核的发文量为0,报纸发文多集中于《学习时报》和《丽水日报》。从研究广度而言,主要集中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相关革命史、弘扬路径、思政育人、时代价值等几个点上,且重复性研究倾向较为明显,缺少和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

4.档案史料欠缺

进行历史研究尤其是党史研究,档案史料的支撑格外重要。与文件、文集、文稿、报纸、定期刊物、纪实和回忆等文献资料相比,档案史料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直接脱胎于历史活动之中,所记叙的内容相当真实可靠[24]。但考察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制约其研究成果迭出的重要因素就是档案史料的欠缺。一方面,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造成了档案史料难以保存的困境,另一方面,浙西南革命精神相关档案史料的挖掘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当下的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中,较多引用的档案史料是刘英1940 年所著的《北上抗日与坚持浙闽边三年斗争的回忆》以及粟裕关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和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回忆史料,但过分依赖上述史料,难以形成浙西南革命精神深层次、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三、深化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的几点思考

浙西南革命精神虽然提出较晚,但持续扩大其知名度,提升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很有必要,丽水市相关职能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进一步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打造“红绿”融合特色品牌,结合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

研究队伍的提升是高质量研究成果形成的关键。目前,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者主要集中于丽水,只有个别浙江省外专家学者。为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在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和丽水市民政局的支持下,2020 年6 月18 日,浙西南红色文化研究会在丽水宣告成立,确定研究会会员73 名,其中个人会员56 名,团体会员17 名[25]。浙西南红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进一步整合了丽水地区高校、党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相关资源,搭建了一个本地学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对于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而言大有裨益。但这对于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还远远不足,吸引更多浙江省外尤其是京、沪地区的学者投入到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之中,后续的平台建设显得格外重要。此外,结合浙西南革命斗争的具体情况,加强和赣东北、闽东等地区的党史工作者的联系也很有必要。在这一过程中,交流平台显得格外重要,仅仅依托一年一度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略显不足,亟须拓展一些新的交流平台,以加强该领域的学术研讨,促进不同地区学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团队。

2.加强舆论宣传

当前,作为地域型革命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全国的知名度还略低。和苏区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在全国较为知名的地域型革命精神相比,浙西南革命精神既有共性也有其个性。“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短短12 字,是对浙西南革命斗争精神的高度凝练。在加强舆论宣传的过程中,在强调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其个性很有必要。相较于其他同类型革命精神,“挺进”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闪亮标志,“挺进”一方面来源于活跃在浙西南大地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新时代浙西南人民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浙西南革命精神提出后,丽水已连续组织了两届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邀请全国各地的数百位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与会,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但单纯依靠论坛,宣传效果显然有限。一种革命精神能够深入人心,还需要不断拓展教育宣传的渠道和方式。笔者认为,加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舆论宣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持续推进浙西南革命精神“三进”工作,让广大学生接触和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基本内容和当代价值,例如,目前丽水学院已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相关通识课程,丽水党校系统已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党性教育课程。其次,充分发挥革命旧址(旧居)和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组织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第三,注重歌舞剧、话剧等艺术形式,选取浙西南革命精神经典案例,编排浙西南革命精神相关歌舞剧、话剧。第四,加强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结合丽水“红绿”融合发展特点,在相关媒体平台投放浙西南革命精神宣传视频。

3.增强研究深度和广度

研究是宣传和教育的基础。浙西南革命精神要深入人心,就要加强学术研究,强化其学理支撑。针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的现状,今后应逐步增强其研究广度和深度。在研究广度上,应重视浙西南革命精神思想渊源、历史地位、哲学意蕴、全国意义、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历史人物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空间。在研究深度上,要重视挖掘浙西南革命精神相关素材,在突出土地革命时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研究力度;要重视浙西南、赣东北、闽东等几个革命根据地研究的联动,在中国革命史的大背景下研究浙西南革命精神;要重视人物研究,在粟裕、刘英、浙西南四任特委书记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其他浙西南革命人物所蕴含的价值;要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尝试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4.搜集整理档案史料

档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能够拨开历史研究的诸多迷雾。由于档案具有直接性和真实性,因而是历史研究的可靠资料来源。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过程中,充分挖掘档案史料意义重大。在目前的研究中,缺少档案史料成为制约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高质量成果出现的重要因素,也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同质化的重要原因。根据革命年代档案形成的特殊性,在搜集整理浙西南革命相关档案的过程中,要重视党的文献资料和敌伪档案资料两种类型的档案。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县(市、区)敌伪档案资料可能包含的浙西南革命斗争相关内容。当然,在使用相关档案时,要善于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身份、档案成因鉴别档案真伪、正误。此外,要重视口述史资料的发掘与保存,由于年代久远,浙西南革命的亲历者大多数已是耄耋之年,加快相关口述史资料的发掘与保存迫在眉睫。此外,在搜集整理档案史料的过程中,要学会实地考证,结合档案仔细体悟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力求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增强对浙西南革命斗争的思考。

四、结语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作为革命年代所孕育的革命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深入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群众增强理想信念,更好地投身干事创业的新实践新征程很有必要。虽然目前学术界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取得了若干成果,但综合而言,相关研究还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接下来,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还需在多方面持续发力。唯有如此,才能强化其学理支撑,进一步提升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全国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