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张 敏,董建博
(1.丽水学院 商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熊彼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解析了什么是创新。他认为采用新产品、新方法、开辟新市场、实现新组织等均可以称为创新[1],但创新是混沌的、偶然发生的、不可控制的,须建立一个能产生巨大影响的系统来实现内部的可持续性。周其仁也认为创新所需的优秀元素应该互相作用,高密度、高浓度地集中在某一个空间内,形成一个场[2]。这个场的表达形式可以是众创空间。众创空间就是在某一区域所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其核心是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相互作用。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政策推 动下,各行业都在思考如 何进行创新及产业的转型升级,教育行业在这一大趋势下 也须要进行深刻的转型。高校培养满足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产教融合,形成能够满足地方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在这种要求之下,高校更多地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更好地对接地方需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校提供一系列的基础保障措施,因此,在高校建设众创空间来支持创客教育能够顺应时代趋势,能够为创客社群和校园创客提供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形成创新的校园文化。
自 2015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在各种官方文件中关于“众创空间”的提法越来越多。高校众创 空间作为承载校园创新文化的载体,在高校创新发展过程 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术界也逐渐重视对高校众创空间的研究。以“高校众创空间”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2015年有 10 篇文献,2016年有 62 篇文献,2017年有 80 篇文献,2018年有 99 篇,2019年 1月至 7月有 26 篇文 献,由此可见,在国家实施创新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学术界对于高校众创空间的研究日益增多,大致沿着“内涵→发展模式→功能→建设路径”这一主线进行研究。早期的讨论,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众创空间内涵的研究,认为众创空间是一个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3]。随后,许多学者归纳了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项目对接、全真管理、企业孵化、定期考核”的四级联动模式[4];产业链 模式、互动交流型模式、培训开发型模式、O2O 型模式 、人才培养孵化模式、投资—服务型模式[5];培 训辅 导 型 、创客孵 化型、活动聚合型、综合创业服务体系型[6];高校主导型、校企联合型、企业主导型[7];等。而对于高校众 创空间的功能,国内学者认为其首要的作用是创业教育,其次为创客培养[8-11]。至于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路径,国内学者提出应从政策扶持、机制构建与环境营造等方面来建设高校众创空间。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深入思考高校众创空间的 特征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仍存在些许不足:一是 前期的研究多是对于高校众创空间的片段、局部讨论,不利于对高校众创空间的认识;二是对高校众创空间“究竟由哪些要素构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分析得不够完整;三是现有研究提出的“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路径普适性太高、针对性不强。
为进一步加深对“高校众创空间”的认 识,本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建立“高校众创空间结构模型”。基于该模型对高校众创空间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借此提出推进“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实现路径。
本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来分析高校众创空间的结构特征,主要原因是:首先,解释结构模型是用有向图表达要素之间的关系,非常直观且便于理解;其次,对于高校众创空间的结 构涉及的要素很多,要素关系也十分 复杂,需要借 助计算机厘 清 要 素间的关 系,而解释结 构 模 型 可以把模糊 不清的思想 、看法转化为直观且具有良好结构的模型,且可 以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多级递阶 的结构模型。
目前,学界围绕高校众创 空间结构要素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主要有: 李 双 寿、杨建新以 清华大学 i.Center 为例,认为高校 众创空间由 实体空间 与 在 线 平 台构成[12];王迷迷 认 为 创 新 创 业者、服 务 提 供者、管 理者 是 高 校 众 创 空 间 的 主 要 参 与 者[13];魏 亚 平 、潘 玉 香 从 创 业 生 态 系 统 的 视 角 剖 析 了 高 校 众 创 空 间 系 统 结构,认 为高校众 创 空 间 存在着 众 创 精 神 、创客 生 态 圈 、资源 生态 圈 、基 础平 台 与 政 策 四 个 维 度[14];李 亚 洲 认为高校众创空间由创业主体、创业教育和高 校管理部门构成[15]。因此,本研究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专家访谈 、问卷调查等 途 径获得的 第 一 手 详 实 数 据, 初步 拟 定 出 高 校 众 创 空间 的 结构 因 素 构 成 清 单 (List of factors ),并 召 集 了 高校 创 业 学 院 的 负 责 人 、研 究 专 家、优 秀 学 生创 业 人 员,采 用 座 谈 的 方 式 进 行 了三轮意见征询,最终筛 选出影响高 校众创空间结构的关键性因素(F1— F10),形成因素分 析编码库。 而 高校众创空 间 是一个 庞 大 而 复 杂 的创新生 态 系统,可以 把 这些影响高 校 众创空间 结 构 的 关 键性结构因 素划分到 2 个 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之中,即高校众创环境子系 统与高校众创主体子系统。除此以 外,还包括连接高校众创环境子系统与高 校众创主体子系统的相关因素。
1.高校众创环 境子系统
高校众创环境子系统的结构要素主 要由众创精神(F1)、众创资源(F2)、基础平台 与政策(F3)、实 体 空间(F4)构成。其 中,众创精神是指高校众创空间的文化特质,包 括创业梦想、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行为 与创新创业文化。众创资源是指高 校众创空间的创业资源,包括创业知 识、创业培 训交流、创业导师深度指导、软硬件技术、培训 和创业项目 推介服务等全方位的资源。基础平台 是指高校 众创空间的 支持平台,可以为众创空间提供基 础设施、配套 服务以及运 营 管 理服务,政 策 是指政府 对 高 校 创业空间制 定的一系列 政 策,基础平 台 与 政 策二者 相 结 合,成为 众 创 空 间创业活力 与运营秩序 的 有 力 保证。实 体 空 间 是高校众创 空间实施创业创新活动的载体,为学 生创客提 供实体的创新创业平台。
2.创新创业主 体子系统
高校众创主体子系统主要由创新创 业者(F5)、服务提 供者(F6)、高校管 理部门(F7)构成。创新创业者是指高校的创客群体,主要 包括众多大学生创业者、教师身份的 科技人才 创业者。服务提供者是指为高校众创空间的创客提供服务 的机构和组织。高校管理 部门是指在高校众创 空间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承担管理任务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 。
除 此 以 外,高 校 众 创 空 间 的结构要 素 还包括连接 高 校众创环 境 子 系 统 与高校众 创 主体子系统 的 各 种因素,主要有创新 网络(F8)、创业 教育(F9)和学习(F10)。创业教育是高校众创空 间的主要功 能,创新网络是链接创新主体的有效工 具,而学习是使得高校众创空间不断 发展的动 力。
ISM 模型是美国的 John Warfield 为分析复杂系统问题而开发的。它的工作原理是确定选题,通过对影响系统的关 键因素的选 择 与 因素相关 性 的 分 析,设 计 影 响 因 素关系有 向图,建立邻 接矩阵,再进 行矩阵的有关运算得 到 可达性矩 阵,然后再通 过 人 机结合,分 解 可达性矩 阵,使复杂的 系 统 分 解成多级递 阶结构形式。具体过程是 :
1.绘制影响因 素相互关系递阶有向图
构建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首先应明确因素间 的相互关系,建立影响应用型高校众创空间的 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图(表1)。其中,“V”代表行要素 Fi对列要素 Fj有单向影响,“A”代表列要素 Fj对行要素Fi有单向影响,“X”代表行要素 Fi与列要素 Fj之间相互影响,“O”代表行要素 Fi与列要素 Fj之间无影响。
表1 高校众创空间因素关系结构图
2.建立邻接矩阵
邻接矩阵是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导向图的不同表达形式,也是构建 ISM 模型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用10×10 的方形矩阵来表达高校众创空间结构要素间的逻辑关联,形成整个影响因素系统中涵盖任何两两元素的邻接矩阵(Adjacency matrix,A)(表2)。在邻接矩阵中,要素 Fi对 Fj有影响时,矩阵元素 aij为 1,要素 Fi对 Fj无影响时,矩阵元素 aij为 0。
即:A=[aij]n×n,当
表2 邻接矩阵
3.计算可达矩阵
可达矩阵表示从一个要素到另一个要素是否存在连接的路径。设 I 为单位矩阵,根据布尔矩阵运算法则进行求解,当系统 A 满足条件:则称 M 为系统 A 的可达矩阵(表3)。
表3 可达矩阵
4.可达矩阵的层次化处理级数划分
根据可达矩阵 M,找出可达集 R(Fi)、先行集 Q(Fi)和共同集 C(Fi),当共同集与可达集相同时,即为第一级,从可达矩阵中去掉第一级所在的行和列,再从余下的矩阵中继续寻找下一级元素。以此类推,得到所有元素的级数(见表4) 。
表4 高校众创空间结构要素层级表
5.形成解释结构模型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从而可以得到高校众创空间结构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1)。
图1 高校众创空间结构模型
6.结果分析
从图1 可以看出,高校众创空间的结构要素呈现三层多级递阶结构,级数越高,对高校众创空间结构的影响就越深,且各层级之间的结构要素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其中,高校管理部门与服务提供者是影响高校众创空间 结构的最根本因素,二者 共同构成了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创 业主体的核心力量;实体 空 间 与基础 平台与政策是高校众 创空间结构的深层次构成因素,构成 了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环境基础,因此 政府与高校层面可以从有效的政策供给、监管环境、法规体系设计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营造有利于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 良好生态;创业教育、创新网络、创新创业者、学习、众创精神、众创资源是高 校众创空间结构的最 直接构成因素,且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强连接闭合回路,说明这些个体因素之间是互为充分必要条件的,缺一不可。在这一层级的因素中,众创精神是核心要素,直接影响下一级创新创业环境与创新创业主体的行为,所以在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中,需要培育众创精神,引领众创空间的发展。
众创空间的发展共经历 了四代:第一代众创空间的表现形式 是物理空间;第二代众 创 空间以服 务为核 心;第 三 代 众创空 间以股权 投资为主;第四代众创空间的表现 形 式是综 合 体,基本 形 成 了 以一站 式 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创新生态系统。根据《中国众创空间白皮书 2018》的统计,目前我国众创空间发展迅速,数量跃 居全球第一,且仍然呈迅速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 2017年底,全国纳入火炬统计的众创 空间已达 5 739 家。众创空间的特色日益明显,吸引资本的能力日益增强,使创业者能低成本对接创新创业资源,有效降低了大众创业的门槛。在这种趋势下,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也日益迈入正轨,受到了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比如河北省教育厅出台 的《河北省高等学校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指引》,明确要求全省 每 所高校至少建成一个众创空间。在政策的指引以及形势影响下,众多 高校众创空间取得了 不菲的成绩,大多也已达到了第四代众创空间的发展水平。本文选取清华大学 i.Center(众创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在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热潮中,清华大学 i.Center(众创空间)一直 处 于引领 地 位,选 取 该众 创 空 间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与关注度。基于此,本文对清华大学 i.Center(众创空间)进行探索性分析,通 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得了 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详 实数据和资料,为全面解析高校众创 空 间结构特征和验证前文研究结果提供支撑。
清华大学 i.Center(众创空间)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分布式管理,提供更广泛的全方位服务,通过打造在线业务平台,提供 智慧服务;通过提供实体加工制造资源与实践教学基地完 善的硬件设施为全校 学 生提供了一般创客空间无法比拟的制造加工场所;构建了创客课程在线平台、创客团队项目管理平台、创客活动管理平台等相互交叉 与融合的创新网络;i.Center(众创空间)还通过聚合学校相关创新实践资源,完善了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开展创新思维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创业动力;在模式上,以学生为主体,让超过 1/3 的学生直接参与符合创客精神的正式学习活动,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创意、创新、创业氛围。在机制上,i.Center(众创空间)通过学校相关院系、教师、学生、国内外企业以及全球创客社群等的主动参与,鼓励思想的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创客文化。最终使清华 i.Center(众创 空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仿效的对象。
综上,通过对清华 i.Center(众创空间)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高校众创空间的结构 以管理部门与服务提 供 者为 根 本,以 实 体空间、基 础平台与政策为基础,以创业教育 、创新网络 、创 新创业 者 、学 习 、众 创 精神、众创资源为主要要素,符合前文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的高校众创空间的结构特征。
根据前文对高校众创空 间的结构特 征的分析,及对清华大学 i.Center(众创 空 间)这 一 成功案 例 的分析,可以归纳出高校众创空间的实现 路径主要有:
1.打造众创精神
众创精神是 高校 众 创 空 间建设与发 展的“指向灯 ”,打造众创精 神,重要的 是 营 造 创新创业 文 化 氛 围。一是要发 挥媒体作用,树立“ 学 生 创客榜样”,加 大媒体正面 报 道 强 度。二 是 建 立“实名制 点 子 库 ”,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积 极 参与到创 新 创 业 活动之中 。 三是在高校 启 动“学徒模 式 ”,以 企业驻校 创 客 、跨学科课程协 调团队、技术 服 务人才作 为“ 师 傅”,采用“ 传 帮带”促进 创 新创业 知 识 在 个 体 间传播。 同 时,应营造促进众创精神产 生的土壤,即创新创业 环境。创新创 业环境包括软环境与硬环境两个方面:在硬环 境建设方面,应通过提供实体交流空间(水 吧、书吧、茶 室 、咖 啡 屋 、网吧、文 化 沙龙等)作 为 学生创客 沟 通 、休闲的高端服 务载体,为创 新 创业群体 间 知 识 的 流通创造条 件与便利;在 软环境方面,可通过举 办 高 校 创新创业大赛、创 新创业研讨会议等为创新创业群体提供深入 交流的机会[16]。
2.创建“双实体”校企利益共 同体
高校众创空 间 的建设需 要 高 校 实 体 空间与 企 业 实践操作车 间 双实体 的 共 同 支 持,基 于 现 有 学 生创新创业形式的多样性,高 校 所 提供实 体 空 间具有一定 的 局限性,需 要 相关企业 的 支 持,使得 学 生 创 客 拥有真正的操作空间。在 此基础上,建 立“四位一 体 ”的渐进式 发 展 方 法,即 以 实 践 项 目 、竞 赛 项 目 、外 包 项 目 、专业 项 目 作 为 基 础,协 同 培 训 公司 、合 作 企业 、学 科性 公 司 、校内 工 作 室 的 力 量,建 立 校 企 利 益共 同体,打造基于个性化服务的高校众创空间平台。
3.健全高校管理部门的职 能
高 校 管理 部 门作 为 高 校 众 创 空 间 结 构 中最 根 本 的 构 成 要 素,需 要 对 其 自身 进行 改 革,推 出 创 新 创 业人才培养机制。第一,加 强创新创 业 相 关 学 科与课程建 设,并且结合 高校的办学 特 色 与地域条 件 优 势,与高新技术 产业,科技互联网、软件开发等相关技术企业合 作,加强对学生创客的技术指导与实 践。第二,加强 高 校 本 身 的 创新 改革,把握 当前 的 发 展 趋 势,放 眼 全 国 的 发 展,不断 进 行创 新 和 机 制 的 改 革,及 时 对 专业进行调整,与科研发展机构共同建立 创新创业平 台。第三,高校 相关部门应给予“众创空间”专项资 金扶持,设立 创 新 基 金,保 障 维 持 其 创 新创 业 服 务 功 能,使 其 能 够 服 务 于创 新 创业 。 另 外,高 校 众 创 空 间 的 发展,需要专项政策的 直接扶持,高校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众创空间 的建设与发 展。
4.建设高校众创空间联盟
建 设 让高 校 众创 空 间 与 更 多 资 源有 机 结合 起 来 的 高 校 众 创 空间 联盟,是将 各高 校 众 创 空 间 、空 间 内企业的资源(如政策 、技术和人 才等)进行有效整合和利 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以浙江省为例,各高校可以建立浙江 省 高 校 众创空间 联 盟 。 高 校众创空 间 联盟的建 立 可 以 推动创新 创 业 服 务资源的开 发共享,促进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创 意、创客、创业”的全链条服 务体系的建 立。高校众创空间联盟 也可以促进高校积极主动与周边高校的众创空间建 立交流合作的稳定关系。目前多所 高校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机 制,在高校 之 间形成合作 关 系,进行学 术 交 流与人 才 交 流,可以促 进 教 学 机制的改革 与 创 新,在 某 种 程 度上 也 极 大 地 推 动 了 学 生 创 新创 业 的 积 极 性,进 一 步 促 进 了 高 校 众创 空 间 的 建 设 与完 善。
高校众创空 间融合了线 上线下资源。时间上,能够 实现常规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的结合,实现同 步和异步交流的结合;空间上,实现跨越虚 实 空间学习,真 实世界和 虚 拟 世 界 的融合;方 式 上,实 现 正 式 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多种教学法和教学 活动的融合 。所以要加大 力度进行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以培养校园创客,构建校园创新文化。随着高校 众创空间的 建设,高校众创生态系统逐渐开始 形成。高校众创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众创群落与 众创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 一整体。高校众创生态系统的建立就是创 新要素自 由 流 动 、优化 配 置 的 过程。如何 构 建高校众 创 生 态 系统也成 为 高 校 众创空间建 设的终极目 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