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邱丹丹,王 丹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 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东北抗联的重要付出,明确指出像杨靖宇、赵尚志、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的英勇奉献,谱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浓墨重彩的雄伟史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总书记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概念,并作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的重要论断。同时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再次强调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正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要牢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铸就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共产党人坚实的政治品格。东北抗联文化作为抗联精神的文化载体,加强对其弘扬宣传,对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以及立党兴党强党有着更加精深厚重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国家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的长期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谱系,共产党人在艰苦和磨难中锤炼出坚实的政治品格,而这一切的精神之源来自于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用鲜血和汗水所铸就的伟大建党精神。东北抗联文化作为东北地区特有的革命文化,其内涵丰富多样,特有的品质特征也彰显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核。
毛泽东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要看其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决定的。”[1]520东北抗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肩负民族兴亡重任、维护祖国主权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东北抗联文化形成于东北文化沃土,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不仅是东北地域革命文化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文化内蕴表现出救国救民的主题性。东北恶劣的作战环境以及日军对村落的强制性封锁,使军民间联系处于割裂状态,冬季抗联战士在深山密林里靠吃雪水、啃树根、掘野菜、刮树皮等过活,有不少战士冻掉脚趾和手指,甚至于牺牲,但这样的环境未能击垮东北抗联战士,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14 年血与火的英勇斗争,在一次次与敌人交锋过程中创造奇迹,歼灭十八万日伪军,牵制住七十六万日军。日军为诱降杨靖宇部,大肆在密林里散发日军“精彩生活”、已投降的警卫员在日军处糜烂生活等传单。在这种情况下杨靖宇部虽出现了程斌、张秀峰等叛徒,但像杨靖宇、黄生发等人始终坚持对敌,坚守抗战的革命使命。这种种都体现出东北抗日联军在面对外敌入侵和恶劣环境时英勇斗争的坚强决心,传达的是他们为国为民、英勇战斗的顽强信念。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它特有的地域生长特色。”[2]抗联文化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中,又与东北地区本土文化特色关联密切。东北抗联文化是东北地区革命文化的集中表达,是伟大东北抗联精神的文化载体。抗联文化的形成来源于东北地区英勇抗日的革命实践活动,来自于广大东北人民群众的文化创作活动和民间故事。诸如抗日时期东北地区区别于其他根据地的“密营”建设。日军侵略者为割裂东北地区人民同东北抗日联军的联系,大肆兴建村落,设置集团部落和实行保甲制度。抗联军队为解决物资储备、情报传递等困难,加强军区同地区人民间的密切联系,调整战略,将此前公开的根据地建设转为地下密营建设。东北抗联队伍借助东北地区冬日的雪天环境的掩盖,利用深山密林的遮蔽性,充分吸收东北地区土仓子的建造手法,打造完整的地下密营网络,促成东北地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此外像我们所熟知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东北抗日联合军歌》、李兆麟与陈雷等同志在行军过程中共同传唱、反复修改完成的《露营之歌》等红色歌谣、小学课本曾熟记的《王二小放牛》的话剧作品以及爱国进步作家创作的小说,例如肖红、肖军的《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等,这些文艺作品是东北抗联的缩影,着重描写东北地区的特殊性所在。在艰苦的对敌斗争中,东北抗联坚持办报,重视党报党刊的新闻宣传作用,包括东北抗联早期一、二、三路军创办的《红军消息》《战旗》《人民革命报》等进步报刊。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促成了抗联文化活动及其形式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及其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表达更加激发起社会和学者的浓厚兴趣。
***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东北抗联的胜利是东北抗日联军奋勇杀敌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统一领导的结果,但其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东北抗日联军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不掠夺任何群体的利益,不损坏他人权益,不为任何个人目标的得失。东北抗日联军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边,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战争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始终执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战略方针。抗日联军同东北人民团结一心,抗日联军为人民着想,东北地区人民为抗日联军精神所感动,送子送夫参军,竭尽全力在困苦时期为他们提供粮食(玉米、土豆等),而其中像妇女儿童们还会担任暗地传送情报工作。东北抗联的胜利不仅是党带领东北抗日联军取得的一场战争胜利,更是党团结人民,加强人民同党之间向心力以及人民同中华民族间凝聚力的突出表现。根植于东北抗联伟大革命实践中的东北抗联文化是东北抗联战士和东北地区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东北地区人民精神世界的文化产物,不仅反映了军民互助的战争状态,更集中凸显了东北抗联文化其所蕴含的“一切为了人民”的群众性。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与其他革命文化不同,东北战场因其特殊的地域性,多国人民在东北抗日联军的统一旗帜下共同参战。1942 年8 月,中、朝、苏三国成立东北抗联教导旅,朝鲜人民更是直接加入东北抗日联军,面对日本侵略者,中、朝、苏人民共同作战、生死相依,充分体现出国际反法西斯联合统一战线的特性。[4]同时,三国人民在斗争目标一致的条件下,在战争中互帮互助,除进行军事资源的援助外还展开精神文化的创作活动激励各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例如杨靖宇同志在创作的《中韩民族联合起来》中写道:“中韩民族劳苦民众亲密地联合、民族不分中韩,全是日帝死对头”,歌词中充分强调中韩民众联合,受到民众的大力欢迎,并被广为传唱。此外,从1940 年底东北抗联陆续退入苏联境内,并在1942年8月苏联远东的北野营正式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教导旅为加深中苏友好联络,每周举办文娱晚会、安排政治课学习,还组建队伍回国侦查等。从1941 年春到1945年7月,东北抗联教导旅虽未能与中共中央取得直接联系,但多次派遣小分队回国对日军进行情报侦查工作,并收容遣散旧部、寻找党的关系、建立地方党组织,坚持持久游击战,为苏联远东战场取得胜利贡献力量。在1946年完成交接工作后,东北抗联教导旅正式完成其革命任务。教导旅中的一些朝鲜官兵在回国后也相继成为朝鲜地区领导人,像旅副参谋长崔庸健大尉1945年回国后,任朝鲜军事委员会委员、朝鲜人民军副司令官等;第一营营长金日成大尉回国后先后组建朝鲜劳动党、人民委员会,并于1948年创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被推选为内阁首相等。抗战胜利不仅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得益于我国同苏联、共产国际、朝鲜等国紧密团结的友好合作,得益于国际各国的友好援助。形成于东北抗日战争实践中的东北抗联文化正是因为这份不同彰显出其所具备的海纳百川的国际性。
抗联文化作为红色文化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建党精神的独特历史定位也凸显出抗联文化的理论特性,主要体现为:坚守爱国主义信念,勇担民族复兴使命,怀揣英勇斗争决心,信守为党为民诺言。
爱国主义信念是历史问题也是精神信仰。抗战期间,东北人民的爱国信念日益高涨,秉持着“勇退敌军、共守山河”的坚定信念,执着地守在战争前线,为抗日战争的日后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敌后军民对敌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中涌现出无数的抗日将领和英雄群体。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初到东北,先后五次被捕,受尽酷刑,但从未向敌人服软投降,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信念。1932 年,年轻的杨靖宇自请去南满,此后南满游击队在其带领下进入连战连捷、士气高涨的时期,让日军大为恐慌。后在1938年,日军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强制地割断人民群众同抗联部队的联系,这种政策的推行让杨靖宇在牺牲前难以得到群众和部队的援助,他仅靠着棉絮、野菜、树皮充饥,同日伪军在雪地血战。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在战斗中负伤被俘,壮烈牺牲;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冷云等八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顺利突围,坚决不做俘虏,毅然投向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中。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东北人民不畏强暴、坚决抗敌的爱国主义信念。
勇往直前、冲锋在前的拼搏意志是东北抗联战士身上让人肃然起敬的优良品质,正是这种不顾一切,敢于向强大敌人“亮剑”的拼搏意志引领东北抗联走向胜利。此外,东北抗联将士既在战争中坚持斗争目标的一致性,坚持对敌的坚决性,听从党的统一领导,奋勇杀敌,又积极与苏、朝团结合作,得到国际友好援助,赢得抗战伟大胜利,进一步促进近代民族独立历史任务的完成。从1936年2月到1945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艰苦奋斗,多次以薄弱兵力击溃日军的讨伐,创造出有效的歼敌方式,广泛开展游击战的作战方式,其中东北抗日联军第 1 师、第 3 师在 1936 年 6 月和 11 月,先后从辽宁省本溪县境和新宾县境向辽宁省西部、热河省进行远征,虽然第1师西征由于插入日伪统治过度密集地区,遭到日伪军的围堵拦截未达到预期目标,但却充分展现出东北抗联将士们勇往直前、冲锋在前的坚强意志。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实力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日益增强,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和军事实力也在稳步提升。我们更要在新时代下从东北抗联文化中汲取力量,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积极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抗战期间,东北抗联不仅在物质层面遭受层层封锁,在精神层面也屡遭迫害。将士们军用物资和日常补给供应不及,与此同时日军还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更是对人民进行“奴化教育”。“三光政策”最开始是由日军华北方面司令多田骏提出,后由继任冈村宁次将其推向顶峰,主要是针对华北地方根据地进行系统化、规模化的杀戮、抢掠的扫荡活动。从1938 年底到1940 年止,日军在华北解放区发动千人以上规模的扫荡行动达109次,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此外,侵华日军在东北地区实行更为恶劣的“奴化教育”。“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将东北地区各大学校进行封闭,逮捕和屠戮广大爱国师生,颁布“通令”“院令”,逐步建立起以奴化教育为核心的殖民地教育体系。在七七事变后,日军因战争规模扩大,战期延长,开始对东北地区人民实行怀柔政策,并通过颁布《新学制》,正式建立奴化教育制度。东北抗联将士和东北人民在遭遇种种困境和难题的情况下,始终怀揣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决心,始终坚信我军终将胜利,怀揣必胜决心,凭借视死如归的孤勇冲杀在前。而今,在面对时代发展新趋势,我们更加要有英勇斗争、奋力拼搏的决心,去正确应对长远发展征途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积极顽强的心态去迎接祖国进入现代化进程将面临的种种磨砺与难题。
中国共产党对我军在东北抗联中所作的领导指示,是东北抗联取得重大胜利的主要原因。东三省的接连沦陷,是日军侵华序幕拉开的主要体现,面对日军的日益猖獗,国民党当局选择“不作为”,依旧将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而此时,中共中央首次提出要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5 年《八一宣言》的发表和红军长征的胜利以及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对东北抗日战线的建立和扩大都起着推动作用。1936 年2月10日,中共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拟定了《为建立全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决议草案》,自此东北抗联军队的建制工作顺利开展起来。东北抗联军队在东北地区英勇对敌,相继前后多次粉碎日军想要迅速夺取中国的意图。在面对数量庞大的日军军团,抗联战士智慧对敌,多次采用适宜的战略方针,以我军薄弱的军队和落后的武器装备取得多次胜利。在新时代下,我们更要紧跟党走,听从党的统一领导,奉守对党忠诚的信条,信守为党为民诺言,做到一心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从1921 到2021,短短百年历程,已然从当初南湖上匆匆成立的不成熟的“无产阶级社会组织”转变成具备九千多万名党员、思想观念成熟、规章制度完备的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发展也在反映着国家的兴旺繁荣,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百年征程激荡,中国共产党始终勇担历史重任,执着坚定理想,铸就辉煌奇迹,追逐复兴梦想。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文化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3],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5]精神是民族富强、国家兴盛的灵魂,伟大建党精神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共产党人铸就精神谱系的源头所在。我们需进一步理解和发掘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探寻伟大建党精神与抗联文化发展提升的深层联系,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下的抗联文化新的发展模式。
新时代下,我们更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到中国实际的前提下,进一步以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条件,探索新时代抗联文化发展新态势,将抗联文化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凝练,深度挖掘抗联文化中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发展中的功能作用,用影像、文史等资料对抗联文化中的理念信仰进行全新阐释,进一步推动抗联文化发展模式的创新更迭,加快提升新时代抗联文化工作进度。
抗联文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东北地区抗联史的研究,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内容的研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制度优势。东北抗联取得伟大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区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的统一领导。新时代下,我们要对东北抗联文化研究采取全新角度,研究视角由文化内容转移到中国共产党主体,发掘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联中的谋略决策、统筹安排、作战方式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形成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抗联文化研究特色。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今日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和我国的社会经济繁荣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定位上,更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新抗联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推动其为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首先,我们要依据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态势,努力造就抗联文化内容的新面貌。在对抗联文化内容进行创作时不仅要注重主题和时代的契合度,而且始终要做到对文化保持客观理智的态度。一方面展现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壮烈史诗,另一方面在进行抗联文化的内容创作时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也要在丰富抗联文化活动时尝试结合新的热点时事,从抗联文化的品质内核层面去发掘时事热点中蕴含的抗联文化特质。例如,可将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抗联文化创作相结合,创作出蕴含抗联文化品质特征的一系列文化作品,开展依托抗联文化的抗疫专题活动,高校可举办红色影视观影活动,特别是选取以东北抗联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在疫情期间给广大师生群体激励和鼓舞;还可以对抗联文化中的红色歌谣、故事等进行再度创作。其次,新时代下注重对抗联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方面在于宣传形式的革新。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稳步提升,生产力得到极大程度的解放和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国家对技术型人才的大力培养,使得我国科学技术取得飞跃式的成就。科学技术的成长也促进当前数字时代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宣传平台的涌现层出不穷。抗联文化的宣传形式也不再是开始时的地区性节日表演、代表性人物事迹的区域性民众的自发相传、相关报纸的有限报道等,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抗联文化的宣传工作打造了一系列新型平台:主流媒体网站的广泛报道、自媒体平台官方群体和抗联文化的拥护群众的自我创作和宣扬、抗联影视剧和抗联英雄歌曲的大量上线等。
历史长河川流不息,精神力量永久不衰。东北抗联文化的精神核心是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延续传承。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更要继续传承光荣传统,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核,弘扬东北抗联文化,继续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扬开来,发扬光大,不断赓续红色文化血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