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提升路径探究

时间:2024-06-19

蒋泽枫,徐星华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青年大学生群体正确三观的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培育以及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树立,都离不开高校思政课的浸润和熏陶。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永远跟党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淬炼品格、增长本领、奉献国家、服务人民,可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因此,高度聚焦思政课教师职业胜任力的提升,促进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反思审视、定位和塑造,全力当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提升的价值意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虽然诞生于经济领域,但对其理念的分析和延展,可以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考、新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其实质是立足于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理论需求,为学生们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而实现这种教学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教学实效的提升,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思政课教师自身胜任力有着密切关系。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历史实践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2]。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唯一正确选择。

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思想领域的问题。一小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怀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已经过时,不适合今天中国的发展,并且别有用心地倡导多元化社会思潮,给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思政课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职业胜任力,筑牢马克思主义坚实阵地,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传播工作。通过加强学科研究和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手段,将理论内容讲深、讲透、讲活,让广大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实现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入耳、入脑、入心。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受西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征日益增强。尤其在90后、00后青年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育人工作提出极大挑战。由此可见,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面对的环境复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不仅要认识到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新情况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而且要深挖影响大学生成长的诸多负面因素。因此,身肩神圣使命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胜任力,以坚定信仰和渊博学识为基础,坚持守正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中做到“配方科学、工艺精湛、包装时尚”,充分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反渗防变的“主渠道”作用,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三)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学校办得好不好,教师是关键。2022 年,***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4]。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列为重要工作目标之一。[5]毋庸置疑,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直接关乎到思政课教学质量。“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目前,全国思政课教师人数不断增加,教师队伍建设处于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关键阶段。截至2021 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 万人,较2012 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6]在取得教师数量增加和学历层次提升的同时,教师队伍仍存在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教学和科研工作相互脱节等胜任力缺乏问题。因此,面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挑战,高校要以***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建设引领,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持续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1]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内驱路径

***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责任重大,而且任重道远。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对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进行重新的定位和塑造,要在思政课育人过程中扮演好以下“四个”角色,完成新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当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上的领路人。

(一)锤炼政治素养,争做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和传播者

马克思主义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定在全世界胜利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信仰铸就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在怀揣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伟大民族复兴的奇迹,使得中华民族重新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完全正确、切实可用的理论。

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奉者和传播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思政课教师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政治立场不坚定、基本理论不清醒的思政课教师,不但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逻辑,更无法解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必然会削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程度,甚至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对学生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和信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强化理论素养,争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践行者

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要系统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发掘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时代内涵,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还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既不能强行填鸭式地灌输,又不能将其过度娱乐化,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基本原则,要将理论讲授和实践学习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思考现代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现象,准确识别社会的主流和非主流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判断力。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为依据给予学生科学准确的解答。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融入实际现实生活之中,注重回答和解决现实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将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才能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让学生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实践性特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树立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思政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提升教学素养,争做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创新者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各种新兴媒体媒介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式的单纯理论灌输的课堂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4]广大思政课教师要遵循***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思政课建设原则,不断推进思政课的守正创新。

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是提升课程感染力、亲和力、针对性、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要烹饪“好吃”的思政营养大餐,一是坚持完善理论课堂阵地,以问题为导向,遵循“两性一度”标准,不断完善和丰富专题化教学内容,倾力打造思政“金课”。二是要积极设计和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各种书本理论的科学性。三是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发挥传统思政工作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双重优势,打破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亲和性。四是搭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协同效应。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思政课为主阵地、主渠道,以其他学科课程教育为辅助,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由过去的“思政课程”到如今的“课程思政”圈层效应,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

(四)培养情怀素养,争做学生健康成长引路者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强化自身职业认同,培养思政课教师特有的“大先生”教育情怀,塑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教师形象,以独特的人文关怀给予学生心灵的触动,争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1.做学生情感的激发者

马克思非常强调情感、激情、热情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8]211。***总书记强调:“对工作、对事业要富于激情。激情是一种可贵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品质,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9]。人一旦有了充足的激情,就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发起为目标献身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热情,最终走向成功。冷冰冰的说教算不上真正的教学活动。因此,思政课教师不能干巴巴地讲课,要用真挚情感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和强烈政治情感。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政治情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真正体验学生丰富的内心感受,进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共同营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政治情感,必须着眼于学生内心世界的唤醒,让他们主动去感受社会现实中的价值冲突,自觉去经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异,通过激发学生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改变内部的道德环境,从而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和认同。

2.做学生心灵的倾听者

“倾听着的教育”认为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而在教育过程中“倾听不仅是一种工作手段,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10]倾听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坚持倾听教育理念。思政课教师只有在学会倾听后,才能体现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才能找到引导学生发展的内在依据,才可以使思政工作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性。

现实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了解彼此,分享抑或分担观点和人生体验,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深情厚谊。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走进学生的心田,倾听每一个学生内心的声音,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快乐地飞翔。要做一个仁者,拥有宽广的胸襟,撒播爱的种子;做一个智者,指引理性的思考,将思维引向纵深,给徘徊者以心灵的点拨。只有形成这样的良性思政教育环境,学生才能完成由一个listener(倾听者)向一个speaker(说话者)和一个thinker(思考者)的不断升华。

3.做道德理想的先行者

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做道德理想的先行者。每一名思政课教师都应该是一名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道德模范。“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4]。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作为高校德育的骨干和主力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时代要求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更高、更新、更全面的素质,不仅要在教学和科研等职业领域中树立多面能手的楷模形象,还要在其他社会领域、家庭领域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11]13。各种简单说教都不如教师自身的现实影响力。广大思政课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发挥个人魅力的感召力,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道德模范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外部合力

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提升除了发挥思政课教师自身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力之外,还需要学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 号),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47号),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等文件要求,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育人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出发点,为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在学校层面提供政策上的引领和助力。

(一)强化顶层设计,严控思政课教师入门

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和自身学识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在引进和转岗思政课专任教师的过程中,要从思想政治素养、专业、学历、教学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筛选,真正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彻底杜绝过去那种“人人皆可成为思政课教师”“人人皆可讲思政课”的错误认识。

(二)侧重能力提升,关注思政课教师成长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拓展多种渠道,推动思政课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一是做好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首先,要做好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培训,明确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实施青年思政课教师导师制,为新教师传授经验、解难释疑,使其快速完成学生身份到教师身份的角色转换。其次,组织、鼓励和选派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思政课培训活动,进一步拓展思政课教师的多维视野,提升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二是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练。一方面是对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实践检验,另一方面获得的奖励荣誉可以形成教师群体内部的“比、赶、超”效应。三是鼓励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参与各类高层次国内外进修学习活动,增加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厚度,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融合能力,这也是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提升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另外,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应广泛涉猎如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只有实现专业知识的深度同相关学科的广度的统一,才能更加有效地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发挥骨干效应,打造思政课教师团队

以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为基础,发挥各级教学名师、教学新秀及各类高端人才等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效应,打造优质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在团队中的贡献力和团队对教师个体的提升力。注重以团队绩效的考核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通过发挥教科研工作中的群体合力作用,攻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及科研难题,锻炼思政课教师个体对教学、科研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能力,让大家深入认识和反思自身胜任力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带动团队教师的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

四、结语

新的时代主题给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明确神圣职责使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丰富和武装自己。既要做好科学研究和教学创新活动,又要加强同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政治情感,通过发挥思政课教师自身内驱动力和学校助力保障的合力推动,促进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立德树人”重任,扮演好大学生思想引路人这个重要角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