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等数学核心素养探析

时间:2024-06-19

曲元海,于梅菊,许 晶,索春凤,陶玉杰,徐 姜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多数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尤其是对理工科专业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作用,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能充实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更能让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就普通高校而言,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是学生感到难学,教师付出很多努力,结果很不满意.迫于种种压力,致使教师不得不放低对这门课的要求,因此绝大部分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但笔者认为,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高等数学中最核心的东西,内容永远比形式重要.正是基于此,有必要对高等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有深度地探究.

1 高等数学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每个素养内涵又细化为三个要点,共计18个观察点,具体如图1所示.

数学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关联.在上述要点中,每个学科都承担着任务,数学学科究竟承担着哪种任务,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改过程中,反复研讨,征求建议,最后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改中,提出6大核心素养,分别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并对这些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科价值、教育价值进行挖掘.其实,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核心概念这个词,并不断研究和深化,形成现在的10个核心概念[1],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而高等数学与高中、义务教育阶段数学不同,面对的是成人教育同时又是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因此承载的核心内容有着特殊性.目前见诸报端,关于高等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很少,多数是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思维素养;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赵春燕,杨静颖通过高等数学教学案例,论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杨兵就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素质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以上研究并没有对高等数学核心素养进行特别明确的界定.

图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课题组为把高等数学核心素养说得更具体,在这里仅就高数上册内容而言,后文不再赘述.谈到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就开设一学期的专业而言,主要是微积分.一般地,都是从极限开始,具体脉络是定积分应用[3].概括起来就是以极限为工具研究函数,核心内容是微分和积分.从这些内容来看,比如极限内容,主要是计算极限和会运用一套比较抽象的语言(ε-δ;ε-N语言)证明极限,归纳起来就是运算和证明;导数微分这一内容涉及到运算、证明,更重要的是利用更高的手段来处理初等数学中的问题,充分显示出方法的重要性;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定积分应用中,涉及大量的内容还是运算,同时利用微元法,通过定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也不少.日本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却能使他们终身受益.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学生掌握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应是数学教育根本目的之所在.综合上述分析及借鉴数学核心素养,对高等数学核心素养作如下分析.从思想方法而言,极限思想方法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贯穿高数的整个内容;在定积分应用中涉及的微元法(元素法),也应位列其中,具体步骤是分割、代替、求和、取极限,概括起来就是“化整为零,积零为整”即微积分思想;除这两种思想方法外,就是数学运算,即微积分计算和极限计算.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高等数学(微积分内容)核心素养界定如下:以极限、微元法为核心思想,以微积分、极限运算为核心能力的素养,叫作高等数学核心素养.若再扩展内容,还应有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的素养.在这样界定下,涉及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围绕着高等数学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设计及实施,仅就其中的部分内容为例进行说明.

2 高等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2.1 以文化为依托介绍极限、微积分的历史

(1)关于极限思想的背景.学生对极限这个词并不陌生,高中也接触过简单的内容,但对其背后的历史知之甚少,因此,在讲到极限的时候,应采取迂回的策略,先让学生有个直观感受.让学生想象,本来平行的铁轨,望向远方给你什么样感受!抬头眺望山顶和天之间是什么样的状态!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时空角度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了这种意境.借此说明,隐含着极限的思想,进而进入极限历史的一个简单回顾.

在西方极限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萌芽是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ANTIPHON提出“穷竭法”,到公元前4世纪由EUDOXUS(公元前408—355年)作了补充和完善,再到公元前3世纪AR-CHIMEDES(公元前287—212年)把穷竭法发扬光大,而这种方法就是后来极限的雏形.真正使极限概念和理论完备的应得益于19世纪法国数学家CAUCHY A L(1789—1857年)和德国数学家WEIERSTRASS K(1815—1879年)的工作.

在中国极限思想同样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公元前4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学者惠施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见《庄子·天下篇》引出收敛的数列到公元3世纪,三国时的刘徽提出的“割圆术”即“割之弥细,失之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通过对极限历史的回顾,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思想的深厚的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从而心向往之.

(2)关于积分思想的背景.关于积分思想源自欧多克斯的穷竭法,最接近积分思想的是古希腊阿基米得.他用最大三角形去填充抛物弓形,而且是个无限过程.他的方法实际上也是无穷级数求和最早的例子.后来,几十位数学家都对此作出过贡献,但所用的方法都是静态的,微积分成熟的思想要归功于NEWTON I(1642—1727年)、LEIBNIZ G W(1646—1716年).二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更清,在先驱者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发展成动态分析的方法[4].

在中国古代就有积分思想的萌芽,主要反映在一些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著述中.如,思想家荀况(公元前313—238年)的《荀子·大略》中有“尽小者大,积微者著”;荀子的另一些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此之后何承天(370—447年)“积微之量”一说也继承了这种思想.再到11世纪宋代沈括(1031—1095年)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造微之术”.但微积分思想没有在中国诞生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通过上述的简单介绍,厘清了极限、微积分思想的历史环境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内容铺垫了坚实的文化背景[5].

2.2 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体会思想方法的价值

美国学者哈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认为,思维源于疑问(问题),可见,问题对于数学及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的活动过程.在极限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围绕着问题展开,围绕核心素养来实施教学过程.在进行极限概念教学前,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一个牧民,临终前要把17匹马分给他的3个儿子.于是留下遗嘱:分给老大,分给老二,分给老三.牧民死后,三个儿子都不知道如何来分.一位邻居牵来自己的一匹马来帮忙分马,这时就有18匹马了,所以老大得9匹,老二得6匹,老三得2匹,邻居牵着自己的那匹马走了.小的时候,我们非常佩服邻居的聪明才智,但我们要提醒学生注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与牧民遗嘱的意思相符?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人对上述分马的方法提出了异议,认为这实际上分的是18匹马,而不是17匹.我们不妨换一种办法来分:共17匹马.老大可以分得:17×(匹);老二可以分得:匹);老三分得(匹).还剩下(匹).

2.3 以极限、微积分运算为基础,构建良好的运算系统

加减乘除,乘方开方都是运算.在高等数学中,极限是一种运算,微积分也是运算,并且微分和积分可以看成是互逆运算.这样就把高等数学中的运算顺应到学生原有的运算系统中,扩充了学生认知结构中运算系统的内容.

在处理极限运算的问题时,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趋势变化过程、理解运算过程、掌握运算的方法、记忆运算结果.尤其是对典型的极限结果必须牢记于心,强化理解记忆.对于涉及利用极限定义证明数列或函数的极限问题,在处理上学生会用ε-δ;ε-N语言刻画即可,不做过高要求,只是验证,为极限的运算服务[6].

在处理微分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方法的重要性.如,切线斜率问题、瞬时速度问题,最后归纳为函数的变化率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初等数学的方法是达不到的,从而必须引进新的方法.在处理积分这部分内容时,先通过展示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平面曲线的弧长,变力沿直线所作的功,水压力问题,引力问题等实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方法的重要性,然后再开始介绍如何进行计算.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认知缺陷,并且都想弥补这种缺陷.这样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

3 结论

总之,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要围绕着核心素养展开.让高数课堂以问题为引领,以思想方法为核心,采取灵活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让高数课堂有文化、有“问题”、有思维、有情怀.让学生真正在这门课的学习中得到应有的提升,从而真正能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描述世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