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好“五种思维”拓展纲要五个维度*

时间:2024-06-19

梁 祝,陈佳怡

(中国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 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用好“五种思维”拓展纲要五个维度*

梁 祝,陈佳怡

(中国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 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用好战略思维为纲要把关定向,拓展战略维度;用好历史思维使纲要知古鉴今,拓展历史维度;用好辨证思维令纲要蕴含哲理,拓展辩证维度;用好创新思维让纲要与时俱进,拓展创新维度;用好底线思维把纲要底线守住,拓展底线维度.

思维;纲要;维度

***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要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着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对许多问题的阐释让人豁然开朗.我们要认真学习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177当前,用好这“五种思维”,对于拓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维度大有裨益.

1 用好战略思维为纲要课程把关定向,拓展战略维度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1]177用好战略思维为纲要课程把关定向,拓展战略维度,就是解决好如何正确看待和准确定位纲要课程的问题.

一是筑牢坚强有力的历史根基,不断为坚定“三个自信”注入“历史基因”.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2]12“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13其一是坚定“三个自信”根植于真实的历史史料.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的真实记录,而纲要中一组组全面考证的统计数据、一桩桩铭刻在心的历史事件、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无不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我们现在的理论是怎样创建起来的,我们现在的制度是怎样确立起来的.其二是坚定“三个自信”来源于客观的发展规律.客观的发展规律来自文明的传承、深刻的总结、持续的探索、伟大的实践.在纲要中历史阶段衔接、历史事件背后、历史人物所为无不反映出历史背后客观的发展规律.正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其三是坚定“三个自信”贯穿于必然的“四个选择”.纲要作为必修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而这些选择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在历史必然的“四个选择”中坚定“三个自信”.

二是提供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不断为培育核心价值注入“价值基因”.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不难发现我们始终在探寻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三个问题.关于这三个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其一是从近现代史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看待价值取向.纲要课程中所要讲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所呈现出的精神,譬如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在艰难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创造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等,更多地是站在国家和社会这个层面去实现价值取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其二是从近现代史中重要历史人物展现出的优秀品质看待价值诉求.纲要课程中必须提到的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时代品质,譬如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等,他们是怎样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从公民的角度来看更容易接近这些伟人,透过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不难看出他们更多地是将自己的命运同整个国家、社会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反思自己,我们应当从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做起,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是掌握明辨是非的判断准则,不断为打赢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注入“致胜基因”.***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105高校和大学生历来就是西方反华势力与我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主阵地和主要对象.因此,把纲要课程作为打赢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的有力武器拿起来,用好它,刻不容缓.其一是纲要课程能够教会学生坚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曾指出:“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3]287纲要课的教学和研究始终是坚持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掌握历史客观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其二是纲要课程能够有效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著名学者梁柱教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一深刻论述:“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中,我们刻意看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仍然如同难兄难弟一样,二者如影相随.”[4]4-5而纲要课正是从整体历史构架、真实可信史料、严谨逻辑推理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入手,正本清源,辨别是非,尊重历史,消除虚无.

2 用好历史思维使纲要课程知古鉴今,拓展历史维度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1]178用好历史思维使纲要课程知古鉴今,拓展历史维度,就是解决好如何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纲要课程功能发挥的问题.

一要把纲要课程作为一面明镜,以之为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中国遭受如此欺凌,陷入如此境况,其根本原因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深刻指出的:“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5]191

二要把纲要课程作为一座桥梁,以之为介.从近代中国波澜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因为不触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根基的改良主义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因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各种方案尝试全部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因为其他各种政治力量都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唯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才使受尽屈辱、濒临危亡边缘的中国进入了历史新纪元,才向世人彰显和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历史真理.[5]192从这个意义上讲,纲要架起了历史进程与历史真理之间的桥梁.

三要把纲要课程作为一副良药,以之为养.课程中既有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也有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是营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的道路是根本原因.[6]8在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这些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顺应世界大势的结果.[6]8失败的教训也是营养.***总书记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时强调指出,我们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艰苦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一切正义事业胜利的逻辑.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历史进程.自己的经验,包括自己的失误,是最好的历史教科书.[6]7

3 用好辩证思维令纲要课程蕴含哲理,拓展辩证维度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1]170用好辩证思维令纲要课程蕴含哲理,拓展辩证思维,就是解决好如何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历史发展的问题.

一要运用矛盾观点看待历史进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7]591-592这说明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考察中国近代史的变革,这一切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其直接表现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的变革,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它们的实质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只是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

二要一分为二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阶段.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阶段,要辩证去看而非绝对去看,要看主流而不是看局部,联系起来看而不是割裂开来看.在评判毛泽东同志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8]148“当然,毛泽东同志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8]149在评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问题上,***总书记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1]19

三要抓关键有重点地洞察事物发展.纲要课程要抓住主题、理清主线,洞察事物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这两个历史任务就是主题.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9]

4 用好创新思维让纲要课与时俱进,拓展创新维度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1]180用好创新思维让纲要课与时俱进,拓展创新维度,就是解决好如何从理论、技术、资源上融入时代元素,紧跟时代步伐的问题.

一要用好党的创新理论跟进指导.党的创新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指南.作为纲要课来讲,可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是宏观到面,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来统领.***总书记提出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强的中国梦,科学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题,抓住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绕“中国梦”对纲要课进行顶层设计,可以从“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与“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中国梦”的萌芽、“中国梦”的实现道路等五个部分进行专题式教学.其二是微观到点,坚持用党的创新论断来深化.在纲要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如何对一个历史问题的深化认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党的创新论断来深化认识.譬如对调查研究问题的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调查没有发言权,必须成为全党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在调查的时候,不要怕听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更不要怕实际检验推翻了已经作出的判断和决定.”[10]577***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181对于这一新的认识应当及时吸纳到教学中来.

二要用活新的网络技术跟进保障.其一是回应和满足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教学对象绝大多数是在互联网络环境中长大的“90后”,他们具有对网络熟悉、依赖,接触新生事物多,信息面广,思维敏捷,“读图”的敏感性胜于文字等时代特征.因此,在纲要课程中,需要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它主要体现在抽象概念与命题的具体化、历史命题的情景化、理论阐述的形象化三个方面.[11]66其二是运用新的开发软件有利于提升多媒体课件质量.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语言组成,图文声像并茂、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11]66作为纲要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应当做到注重色彩搭配,符合审美需求;注重文字格式、字体字号的处理,符合教学需求;注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合理搭配,符合认知需求.这无疑需要运用新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开发软件提升多媒体课件质量.其三是不断运用最新网络技术持续保障.对纲要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不能停留在传统讲述上;教学空间不能局限在课堂而是更广阔的课堂之外;教学理念不能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鉴于此,要做到纲要课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运用最新网络技术跟进保障.当前MOOC、微课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应借助这样一种大型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为提高纲要课程教学质量蓄势聚力.

三要用足现地资源跟进理论深化.其一是将乡土史料精准穿插于教学当中.在对乡土历史的大量收集整理的前提下,在讲述纲要内容时不失时机地插入地方志、地方史料、人物传记、回忆录、历史图片等乡土史料相关内容,要做到有选择、贴得紧、目标明,细化、充实到课堂教育的内容中,让学生感到历史是看得到和摸得着的.其二是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到参观教学中.通过参观纪念馆、陈列室、烈士墓,了解斗争历程和英雄事迹,感悟先辈遗志和革命精神,实现坚定理想信念,净化心灵世界,珍惜当前生活之目的.其三是将现地经济发展亮点及时纳入到实践教学中.现地经济发展前沿和经济增长点纳入到实践体验式教学中,用事实说话,是很有说服力的.通过现地看、实地查、走进经济建设发展的第一现场,亲身体验经济发展的节奏、速度和取得的成就,再对照那段历史,必然对理论有一个深化.

5 用好底线思维把纲要课程底线守住,拓展底线维度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1]180用好底线思维把纲要课程底线守住,拓展底线维度,就是解决好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四个正确选择”的问题.

一要正确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们党的所作所为始终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而在历史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当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5]192-193

二要正确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科学性,以及它切合了中国人民追求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原因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科学性.正如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称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12]173“是完全自成一个有机的有系统的组织”[12]177.原因之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地主阶级兴起的洋务运动,再到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动“戊戌变法”,最后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的结合,同时也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其在中国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中国人民找到了解放的道路.

三要正确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因素的逐步增加和社会主义方向的逐步确立上.我们知道,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其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早就定了的;从新民主义的三大纲领制定、1947年10月10日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52年开展的“五反”运动、1953年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至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无疑都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行.

四是正确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是因为历史上的闭关锁国带给我们的是落后挨打,而当今的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是国家富强.正如邓小平强调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3]536-537***总书记强调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4],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本书编写组编著.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本书课题组.***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1(9).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历史问题[J].中国近现代史研究,2006(9).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11]李梁.从历史语言配置向意义接受学习的转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教学设计[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10).

[12]李大钊.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4]***.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责任编辑:徐星华)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08.022

2015-04-16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传统信仰文化与中国当代信仰建设研究”(12xks026)

梁祝,助教;陈佳怡,女,讲师.

G642

A

1008-7974(2015)04-0061-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