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 晶,王 倩
(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儒学对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探析
王 晶,王 倩
(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居民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精神生活却日渐空乏和颓靡。加强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城市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必要。儒学作为核心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城市人文精神培育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协调城市居民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生态的城市环境、丰盈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儒学;城市人文精神;培育;价值
人文精神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活性基因,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是体现城市形象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基座、以精神为指归的。而具体来讲,人文精神应该是指内含在文化中的居民的价值、境界、理想和道德追求”,[1]但是,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居民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精神生活却日渐空乏和颓靡。因此,加强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城市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必要。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我国城市人文精神培育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各种善德的概括总结,包括温、良、恭、俭、让、智、勇、敏、惠、信等内容,是人的内在道德要求;“礼”是“仁”的外在表现,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克己复礼以为仁”,通过“克己”人们的外在行为能符合于“礼”,便是实现了“仁”,使“礼”的形式与“仁”的内在达成统一。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如果社会成员皆能做到这一点,整个社会就会出现崇尚仁义的良好景象。
首先,儒家主张仁爱宽厚,知礼诚信。“仁”作为人的根本特征,起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同情心理。所谓“仁者爱人”,要求在家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在外以诚待人,推己及人。爱人、孝悌、忠恕等德目是“仁”的具体内容,是处理家庭及社会关系的重要美德。仁爱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在与人交往中要讲究礼貌、礼让、礼节、礼仪,谦和知礼。除此之外,还要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人人皆要以诚待人,人不自欺,亦不欺人。这样就能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儒家倡导见利思义,以道制欲。在处理“义”、“利”关系上,儒家强调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正其义而利自在”,都强调了先义后利、正义谋利、舍利取义、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而要做到见利思义,不为利益所引诱,就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越多,诱惑越大。而要较好的控制欲望,就要有道。也就是荀子所说的“以道制欲”。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商业化、消费化、娱乐化倾向显著,使城市文化表现为功利性与世俗性的特点,使城市居民形成功利、本位互利为主流的价值观念。要改变这种倾向,就要以“道”为准则控制人的欲望、情感,情不逾道,欲不逾道,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就能够形成和谐的城市风貌。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主张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共生并存、协调发展。如《论语·阳货》中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没有天时,不能生育万物;《正蒙·太和》中言:“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没有了气,人与万事万物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与依托。在整个宇宙空间,天、地、人、物不是孤立无依、相互对峙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万事万物应“和合共生”,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
首先,人与整个世界中的自然万物紧密相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破坏了这种联系也就破坏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自然物物都有生存的权利,离开万事万物的存在,人也无法生存。今天,居民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与城市的工厂、住宅、道路、通讯、生态环境、公用文化设施等密不可分,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是以戕害自然为代价的,大气污染、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严重,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空前恶化。而城市的发展永远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生态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维护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于是,痛定思痛,人们开始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处理居民与城市的关系,发出“救救我们的城市”的呐喊。儒家强调的人与自然万物共生的思想,对于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唯有在“和合共生”理念的指引之下,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才可能在思维上和行为上从以往的改造自然转向尊重自然;城市居民才能真正的爱护自己生存的环境,保护自己所居住的城市。
其次,儒家倡导团结协作,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际和谐的重要。儒家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在群体的活动、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人不能离群索居,绝对的孤立的个体难以实现完满人生。个体只有在集体中与他人团结协作,创造出“人和”这一有利环境,才能开展沟通,产生强大的实践动力,成就事业。在“和合”精神的浸润下,个体进入一种提升了的新境界,达成自我实现与集体实现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和合共生”。城市居民必须与他人友好相处,才能处在一个人际和谐的城市环境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儒家尊崇“和乐达观”的处世哲学。人生的意义、个体的价值,存在于现世的生活中。人生在世富贵发达固然可喜;仕途坎坷,宦海浮沉,饱经忧患,未必可悲。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始终以乐观主义为基调,从而可以淡化悲观心理。对真理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使人们对未来满怀希望。个人际遇的不顺,可以用“艰难困,玉汝于成”来自我调适,将抑郁之情导向乐观之态。集体事业受到挫折,可以看作是新的成功的契机,低潮可以视作两次高潮间的过渡。如孔子提出“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继而提出“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儒家认识到现实人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同时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充分的潜能;“坚信通过对人付出爱的无限可能性,不断转变为现实性,去争取人间天堂的实现——天下太平”。[3]25“当人们充满自信地按照其终极实体的最深刻意义生活时,会感到自己摆脱了混乱,并获得了自由,而且还会充满自信地在诸多可能性中作出决断和选择,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成熟的人。”[3]26
在城市生活中,有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各色人群,,分化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呈现出多样化的个体属性、群体。城市是一个矛盾多端、错综复杂的集合体。城市把许多处于自发分散、无组织状态的社会功能聚拢到了一个有限的地域环境之内,人类社区的各种组成部分形成了一种既紧张兴奋又相互感应的状态。“由于强大而神秘的聚纳与规整力量,城市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节奏趋同化、模式化似乎成了无可逃避的宿命。”[4]87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居民都能够适应这样的城市生活,导致人们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压抑和人生苦闷,儒家的和乐达观的处世哲学是一种适合城市居民生命体验和情绪感悟的心灵哲学。它对于调节城市人的普遍浮躁情绪,化解城市人常见的精神郁闷,消减人与自我的对抗则不失为一剂不可多得的良方。儒家和乐达观的处世哲学能够使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居民进行心理调适,丰盈自己的精神家园。
总之,在城市化进程急剧发展的今天,用儒家传统来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对于促进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王京生.城市发展呼唤人文精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5-11.
[2]孟子·尽心上[M].
[3]官性根.试析先秦儒家的穷达观及其对现实人生的启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6).
[4]候立兵,刘丽初.传统文化与和谐城市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07(1).
(责任编辑:梁景时)
G40-052
A
1008—7974(2014)06—0134—03
2014-09-10
王晶(1976-)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国学与城市人文精神培育——以吉林省为个案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115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