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曹保明
(通化师范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开发的有效途径
曹保明
(通化师范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承、传统的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和与上述表现相关的文化空间与背景六大类型;具有久远的历史、清晰的传承、活态的存在、鲜明的特色四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开发的途径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调查和描述三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类型;特征;遗产分析;遗产调查;遗产描述
对于物质遗产,人人都很明白,是可触摸的一种文化存在。对于非物质遗产文化,绝大多数人就很不清楚。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位淘金老人故去时叫来他的两个孩子,他说,“孩子,爹有一盆金子留给你们,就只有一盆,还有几句话,你们要哪个?”老大嘴快自作聪明地说,“我要金子”,老二没办法说,“爹啊,那我要那几句话吧。”老大得到了一盆金子,但是很快就花完了,而老二得到的是爹淘金的技巧,永远都不会贫穷。这里的金子就是老人留给儿子的“物质遗产”,而他的淘金技巧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遗产是以一定的载体,所能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和物质存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触摸不到的生活行为和空间。
过去所说的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的。最早我们所说的遗产是父亲所留下的财富。从原始社会、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先人所积累的物质载体留给后人,这一物质载体在现实生活中便是遗产。什么时候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呢?从资料中可知,大约是在1806年德国的格林兄弟提出“德意志精神”,后来英国的威廉·汤姆斯提出“人民的知识”,这些概念中已经涉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日本文化学家柳田国男也提出“土俗学”,发展到近代,我国的顾颉刚、周敬文先生提出民族民间文化学。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世界上就出现了一些变化,包括两伊战争时期伊拉克毁坏了巴比扬大佛和阿斯旺大坝,这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精神文化遗产应该保护。直到80年代才正式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但是要知道并不是提出了这个概念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就存在,只是没用语言精确概括出来,比如日本和韩国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文化财,而我国早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也是有区别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六个方面,四个特征。六个方面:一是口头传承,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是传统的艺术表演;三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四是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实践;五是传统手工艺技能;六是与上述表现相关的文化空间及背景。特征:一是久远的历史。要从瓦特蒸汽机发明的时间1896开始算起,上限无限,下限100年,而我国是从辛亥革命1911年开始,上限无限,下限必须是100年;二是清晰的传承;三是活态的存在;四是鲜明的特色。接下来进一步剖析这六个方面和四个特征。第一方面是口头传承,又叫口述文化。口头传承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平常我们并不注意口述文化,其实人类的许多文化都是被口述传承的,书本的记载是很少的,更多的是表现在人的成长生命历程上。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书本知识,一是实践。口述文化作为第一项,是一直存在着的。那么我们是否把口述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了呢?其实口述文化是一直不被重视的,比如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口述文化,像满族的说部文化。我们只要想到口述文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同的文化,就应该被重视。近些年我们也针对口述文化进行申报。二是传统的表演技艺,像安徽的黄梅戏、河北梆子、东北二人转等,这些表演技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到目前也都是活态的存在。三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这里所指的节日并不仅仅是春节、端午等法定假日,民间的节日是非常多的,而不被法定的那些节日更应该被重视,它们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保护。四是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实践。民间传统存在大量的我们还没有认知的事项,例如挖人参为什么要用红线栓上?这并不是迷信,栓红线是为了区别。去过东北林海的人都应该知道,人在森林里没有对比。之前有个挖人参的老头看见了人参把烟袋挂在一边便开始挖,结果挖完后忘了烟袋,几天后卖人参时,看见一老头叼着他的烟袋,他说,“老哥,你怎么叼着我的烟袋呢?”那人回答说“兄弟,你可别后悔啊,你这个烟袋挂在一颗六品叶上”。原因很简单,红绿之间是非常鲜明的,作为一种文化,在国际上和各个国家都是被认可的,像是红绿灯。去美国的原始部落参观,那里的酋长会给你三块石头,第一块是黄的,意思是我要和你交朋友,如果你不同意,再拿出黑色的,意思是我要打你,打到什么程度,再拿出红的石头,我要打到你出血,很有意思。他们依旧保留着这个原始的小游戏,越是原始的地方却越保留着这份原始的源头性文化。五是传统手工艺技能,例如我们申报的根雕、铁匠、木匠、大酱、核桃贴等。六是与前五项相关的文化空间。这里主要指的是与其密切相关的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内涵。那么,如何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有效挖掘呢?这就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开发的途径。我认为这一途径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调查和描述三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遗产分析是对文化的换位思考,是对生活和文化的准确判断,是要挖掘出一个人、一件事背后存在的历史价值和对现实的影响程度。就像我发现的田铁匠,只是报纸登了,谁也没注意他,后来我找到他。我们互相对望,仿佛多年的等待。其实,他对铁匠生活的热爱、他的打铁技艺都有着深厚的研究价值,值得遗存。比如我研究东北土匪问题,就缘于三江好的故事。1977年我带学生去九台采风,那时候采风要先到文化馆看档案,我就发现了一张纸,这张纸写着三江好在土门岭一带推翻日本人火车,盖着土改工总委员会的印章。这张纸已经要烂了,我就在想三江好一个土匪怎么会干这个事,这哪是一个土匪。我就跟学生说,“接下来要重点收集一下九台地区的这种故事”,包括三江好,还有更多。他们下去之后收集了二十多篇关于三江好的故事,还有其他的故事。我就立刻把三江好的故事写成三万字的 《三江好传奇》,并在《长春日报》连载。四个多月后的一个晚上,有个人敲我的门,我打开门一看,是个解放军战士,已经有了一定的年龄了,后面还跟着一个警卫员。他说,“请问你是曹保明先生么”,我说“是啊”,他一下子扑我怀里,就哭了。他说,“我是罗明星(三江好)的儿子,我妈妈两岁就把我领走了,我就再也不知道我爸爸的消息,后来我同事看到《长春日报》连载我爸爸的事,我看见就把所有的报道复印下来了,并去九台档案馆把那张纸复印了,把这件事申报到国家民政部,国家已经把我父亲追认为烈士”。这件事让我深深震动,从此之后就一头扎到研究东北土匪文化里头。从三江好到小白龙,到杨子荣的原型杨宗贵,再到杨靖宇收编的大量土匪组建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第十路军军长汪亚臣报号双龙,都是被杨靖宇将军收编过来的土匪。所以我们看中共党史,有四十多个土匪是我们的杨靖宇将军收编到我们的革命队伍里来的。东北土匪和别处为什么不一样,东北土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真正的那种杀人放火么?通过深入采访他们,才知道他们每一个都是拎枪骑马入大排,不抢无房无地的百姓,跪倒爬起是好汉的人,所以也是值得团结的人。另外,我也在思考东北为什么这么多土匪,是因为近百年来东北不断被外来侵略者所侵蚀。我们知道从康熙中期开始,俄罗斯逼迫我国签订 《爱瑗条约》,最后抹去中国160万平方公里土地,并且中东铁路开始修的时候,把在那居住的百姓赶到离铁路三十多里外的地方。他们失掉了土地,失掉了家园,也只能做这样的一个选择。东北土匪有自己的情怀,对穷人没办法去抢,只会对地主老财抢夺,所以基本是杀富济贫,对那些富人和外国侵略者下手,这是东北土匪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就是遗产分析。我调查大白梨、一枝花、小辣椒、北来、松山,我走进他们的家,甚至到他们的坟前,和他们的后代一起讨论他们走过的路,同时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包括日本关东军档案馆中记载很多土匪的事情都翻出来,加以研究。每一个人的故事,我是有来有去,有始有终的。遗产分析是按事物的规律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结构上去展示事物的构成,把规律分解开并走进,并生动地记住细节。遗产分析有时是一件事,像三江好的故事,从三江好的故事挖掘出东北土匪的历史价值,遗产分析也可以针对一个人,像是田铁匠。从田铁匠身上,挖掘出历史上工匠艺人的文化价值。遗产分析要密切结合历史与文化,它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2006年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跟我说, “全国各地现在都在进行年画抢救,东北有没有年画,他说难道三千五百万人的闯关东的山东人就没把年画带过去”。冯骥才先生的思想非常敏锐,提出这个问题,让我调查一下东北是否有木版年画。中国的木版年画在中原地区山东的潍坊、天津的杨柳青、河北的武强、河南的朱仙镇,这些都是木版年画的产地,那么东北的年画在哪里。首先我要搞清楚闯关东闯在哪,到达什么地方。我们知道顺治1644年入主中原之后,顺治把长白山封禁起来了。在康熙九年之前,大量的满人不回到东北,顺治觉得封禁了长白山后,没有退路,康熙九年又带着人返回关东,到康熙九年突然提出封禁,因为辽东已经被他建设的差不多了。封禁令一直到道光和咸丰年间,中原连年的大旱,穷人开始冲破了柳条边,到达了东北。柳条边是为了保护清朝的祖宗发源地,同时又为了感谢蒙古族贵族帮助他推翻了明朝,不是外蒙古的界限,从三海关一直到舒兰的亮甲山,于是我就确定那时东北没有木版年画。直到道光咸丰年间突然有3000万人闯关东,有1500万人到达了科尔沁。他们为什么到达科尔沁?1840的鸦片战争使得中国败下阵来,火药明明是我们发明的却被别的国家用来对付我们,于是蒙古族贵族的威信开始降下来,不受重视,这样以增格林沁为首的蒙古贵族开始大量地出售土地,在道光和咸丰年间他们都把朝廷封给他们的土地卖了,中原人到达以后马上起名都起不过来了,最后用秦始皇的井田制来分辨。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科尔沁一带名称都叫什么什么井,就是这么来的。科尔沁就是我们现在的白城地区。我按照历史分析的方法一下子就找到了白城通榆的老李家。老李家恰恰是木版年画的创始人,当年为躲避胡子的追杀,他领着两岁的孩子和十岁的妹子闯关东,把手艺带到了东北,有五百多套木版年画的木板,所以我们吉林省在解放战争之前是有木版年画的。我运用历史学的方法找到了老李家,因为我先分析闯关东的人到达的地方,恰恰是科尔沁白城地区通榆,解放初就是年画之乡。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些问题,认定一种文化,我们一定要进行遗产分析,这样的遗产分析我们要记住不要脱离生活和实践,而且选题一定要清晰和集中。一旦我们分析了一种文化之后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应该去怎么做,要如何去抓住这些东西。
遗产分析离不开遗产调查。遗产的获得,全靠遗产调查。首先我们要解决我们要拿出什么样的遗产结果来,或是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或仅仅是填报一张表,这三种目的都决定了你的遗产的使用,一个是客观的使用,一个是主观的使用,所以要有遗产分析,无论是遗产分析还是遗产描述其实最主要的是遗产调查。
如果没有遗产调查,遗产分析和遗产描述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论是什么选项,最主要的就是遗产调查。遗产调查是遗产积累和使用的最主要的基础,千万不要道听途说,或从网上获取遗产的相关知识。现在网络发达了,有很多研究者不愿吃苦,出现了很多雷同性的论文,报的东西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东西,人们看了一遍再也不想看了。遗产要由遗产获得者去亲历,这个亲历当然包括你去看书的亲历,由看书引发的经历是最好的。遗产经历又称遗产亲历,是田野调查。首先要热爱知识热爱生活,如果你就是为了大学毕业弄个文凭,我觉得你不会接受我说的话。冯骥才说,“人只要你认真寻找一种东西,那么它也一定在等待着你。”他很是肯定我所做的田野调查。他曾这样说,“每逢年节,合家团聚,但是我知道有一个人一定在路上,他就是曹保明,东北的很多文化都是被他给抢救,保护下来的,如果中国多几个曹保明,我们的文化将会保护的多好啊!”要把亲历遗产变成你的生活,要有热爱知识的气势,要有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毅力,研究文化要有一种劲头。遇到挫折千万不能回头。
有一年我们去采访一个木版年画的传承人李师傅。他们就说他不见任何人,包括他儿子说他谁也不见。我说“不行,我买的水果还没送上去呢”。他们看我很执着,就让我上去了。结果我上去,我看着他,他看着我,我说“大爷,我给你讲个故事”。奇迹般的,他那天跟我说了很多。其实他以前一直回避这件事,是因为他把手中的500多块木版年画放在了地主家的仓库里,结果解放前地主家起火,这些木版年画全部被烧了,他很自责这件事,很不愿意提起。我们在调查这些遗产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分析,为什么会这样、那样,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以强烈的责任心应对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一年我采访长白山的野人(常年住在山上的人)。我听说有一个野人在露水河,我们买点酒就上去了,这个野人养着六条狗,一边三条的看着我,一翻本,一动笔,那狗便汪汪叫,那老头便说,“曹老师,你也别记了,你就听吧”,自从那时我练就了较为娴熟的速记。田野调查,要有恒心、毅力,更要讲究方法。恒心、毅力是完成田野调查的基础条件,而有效的方法则是田野调查能够获得圆满成功的必要条件。比如,我们要采访一些传承人,就要在事先对传承人历史、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设计出能够令其接受的方式与其见面,并提出令其感兴趣的话题,迅速达成与其情感的契合方式,采访才能成功,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田野调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挖掘、开发的重要过程,但不是结果。田野调查的结果,要通过遗产描述来实现。因此,可以说,没有遗产分析和田野调查,就不会有遗产描述,不善于遗产描述,遗产调查的成果也会大打折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毋庸置疑要对它进行描述。描述,是准确、生动、科学的阐述一件事情,达到你与彼的共识。如何去描述,这个描述应该是通过你的述说让人们记住这个遗产的生动,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精神能力和学术能力。冯骥才说“很多人会调查,但是不会写,写便是综合能力。人只有具备这个能力才能进入到遗产描述和遗产分析阶段。”例如口述文化,当我们说一个人笨、傻、聪明,不能只说他就是笨、傻、聪明,要说出他笨到什么样,这便是最简单的遗产描述。有这样一家人,姑娘到结婚年龄了,要嫁人了,妈妈说,“孩子,嫁人要会做饭,你先和面,我给你缝床被”。一会过去了,女儿说,“妈,稀了”,妈妈说,“稀了加面”,一会又说,“妈,干了”,妈妈说,“干了加水”,好一会过去了,女儿说,“妈啊,六缸水,四袋子面放进去了还稀”,妈妈说,“哎呀,你怎么这么笨呢,我要不是裤子和被缝一块了,我非揍你去不可”,外面编鸡笼的爸爸听见了说,“哎呀,你们怎么这么笨呢,我要不是编鸡笼编里面了,我非出去揍你们去啊”。这样的一家人笨的很可爱。这三个人一个比一个笨,但是通过这种描述,可比我们说什么都来得形象和真实。遗产描述需要生动,例如我们平时写东西也好,为什么不生动,其实有很多遗产都是值得记忆的,但是由于你不会描述,上报的材料才不受重视。遗产描述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能力、文化能力,更重要的是科学表达能力。有一个老人叫贾琏吉,这人非常喜欢二人转,离世的时候他突然跟老伴说,“老伴啊,你推开门,我唱两句再走”。当我们了解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定要知道是为什么,去追根究底。表述遗产的时候,挖掘出它的生动性来进行遗产描述。其实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注意遗产描述。比如我写的书《最后一名铁匠》。这名铁匠平时并不受人重视,有一次《吉林日报》发表关于他的一篇小文章,我马上就去了,我一看啊,呵,这老头原是我们蛟河人,搬到城市,儿子单位分了房子之后,他不上楼,守着自己的铁匠铺子,里面挂着他自己做的工具。大年三十晚上叫他吃饺子也不去,要儿子端到铁匠铺子,他自个吃,只是怕他的那些宝贝丢了。他的手艺非常绝,你让他打什么就打什么,打铁的十二属相,他就像用面捏的一样,很容易很快的打出来了。所以恩格斯说过,一个人能一般地表述文化,他只是一般的工匠,但是一旦以自己的心灵去创造表述,他便是真正的工匠。我在和他生活的过程中,我就问他,“田师傅,你天天打铁,累不累啊”,他说,“不累啊,我打的是歌啊”。“打铁是歌,你打铁我怎么就听不出是歌呢”。打铁是需要两个人的配合的,徒弟拿大锤,师傅拿小锤,师傅小锤打哪,徒弟大锤打哪,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他说,“你听啊,你当王八,你当王八,你当王八,我不当,我不当,不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当就当吧,当就当吧”。这其实是师徒之间非常寂寞的时候演绎成一种文化的存在。
我们如果细心思考,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遗产描述,只是大家平时都没有注意。比如我们在2006年申报的鹰猎文化。养鹰是具有久远的历史的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特色文化。从辽金时期,鹰猎文化就已经成为东北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了。例如鹰屯有捕鹰八旗,专门是捕鹰的,家家户户一代代的进行捕鹰。鹰捕到手要驯,狩猎到春天再放飞,到田野去繁殖后代,到秋天再捕上来,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狩猎文化。虽然鹰是二级保护动物,但是吉林省的满族,却把养鹰作为一种自然回归的融合,即保护了动物,又传承了技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鹰猎的文化作为世界遗产。那么养鹰该如何描述,遗产描述的最根本的目的便是让人们记住,让世界人们永远记住这份遗产的生动之处。在康熙年间,人们捕鹰是捕小鹰崽,往往要爬到山峰悬崖断口处去捉拿小鹰仔。因为鹰常常是在悬崖断口处筑窝,捕鹰是极其危险的,容易一去不复返,所以满族男子成年后,必须先结婚,妻子怀孕后才可以去捕,满族捕鹰人的许多坟通常都是衣冠冢,就是因为在和大鹰争夺的过程中人掉入悬崖的几率很大,所以在康熙中期,便废除了这种捕小鹰的方法,变成捕大鹰。捕来便驯,开始熬鹰,熬好了那只鹰才会听你的话。为了捕这种大鹰,要先挖一个窝棚,露出两个小孔,把鸽子作为诱饵,注意鸽子的变化,来引动陷阱来捕获大鹰。其中的细节极为生动,需要我们详加描述,才能展示其中蕴含的文化遗存。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遗产描述不是瞎编乱造,它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所做的只是真实的、生动的记录。还要注意的是,遗产描述要深入表述整个遗产事件的全貌,而且一定要具体。遗产描述是一种思想体验能力和表述能力的综合,千万不要放过任何评价不一样的地方,要找到区别于事件的地方,要挖掘与其他遗产事件不一样的地方。
一项遗产是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项基本特征来加以考察。第一是久远的历史,必须超过100年;第二是清晰的传承,我们必须找到他的爷爷奶奶,也可以是家庭传承或师徒传承;第三是活态的存在,是指我们今天还存在的;第四是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们认定遗产的最重要的一点,所有的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特色。符合这些基本特征,我们就可以确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确定了就可以运用分析、调查、描述等方法,形成有效的可行的遗产材料,使其得到国家和世界的认同。在遗产分析过程中,要细心观察,一定要找到其真正的文化存在点,然后进行分析和描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挖掘出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其得到有效的抢救和保护。(本文根据报告录音整理而成,部分内容经征求作者同意作了调整。整理人:章永林 范琳琳)
Effective Ways of Exca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O Bao-ming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ent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cludes six types,namely,oral inheritance,traditional artistic performance,folk activities and festival etiquette,knowledge practice of nature and the universe,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cultural space and the background associated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expression;owns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history,clear inheritance,living existence,distinct characteristics;the exca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that 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alysis,investigation and description,they are inseparable.
type;characteristics;heritage analysis;heritage investigation;heritage description
G122
A
1008—7974(2014)04—0025—05
2014-03-17
曹保明(1949-)黑龙江省泰来县人,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专家,现任中国民协副主席,吉林省民协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组长,通化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章永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