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疏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4-06-19

周建姿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疏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周建姿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大学生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道德知行和道德修养方面都表现出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疏离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传统道德文化在社会发展传承中的弱化和断裂;高校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淡化;家庭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缺位和大学生自身的弱点不足四个方面。该文对大学生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疏离现象及形成原因进行剖析,以探求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念。

大学生;传统道德;文化疏离;现状;原因

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在社会历史演进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被人们扬弃、批判后继承下来的精华部分。这部分往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取的动力,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价值观念上,并内化、积淀、渗透于所有社会成员的心理结构之中。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方针,但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大学生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无论是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道德知行,还是在道德修养等方面,处处可透见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疏离的现象。下文笔者拟对此种现象作以分析。

一、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疏离的现状

(一)在人生理想方面:崇高理想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

在人生理想方面,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崇高远大的理想离自己太遥远”,因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缺乏对自己人生的理性思考、客观分析和长远规划。表现为进入大学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是放纵自己,将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在游玩享乐上,沉溺于物欲的陶醉,贪图享受,随意逃课、熬夜上网,轻率恋爱,完全将学习的意义抛之脑后。 另一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的生活理想和前途,认为读书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就业择业,得到金钱物欲上的满足,更谈不上将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为社会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与大学生缺乏崇高人生理想的问题相伴随的是其社会责任感弱的现状。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的原因是: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他们一般得到长辈和父母过多的宠爱和关注,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实现和关注个人价值等意识不断增强,部分大学生又表现为对自我过分关注,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整体协作观念差,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社会责任感弱。甚至部分大学生奉行“活在当下”的观点,认为人生就应该享受快乐,无视家长的担心、他人的感受,[1]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放任,对自己及他人和社会的不负责任的体现。

(二)在价值观念方面:行为利己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

第一,在对待社会和个人关系上,时代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对传统道德的理念也发生着变化,使之旧有的道德价值观念正在逐步被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价值观和道德观多元化的现象。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多元的现象。绝大部分大学生奉行的是 “集体个人兼顾”的价值准则,虽注重“集体”、“责任”、“奉献”,但更关注“个人”、“功利”、“索取”,在付出的同时更讲求回报。部分学生赞成“人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一小部分学生认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其次,表现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以前社会评价的道德标准都是统一的,每一个社会群体都要受这个道德标准的约束,现在人们的道德不再约束在同一个标准之下,于是出现了在同一个群体、同一个个体身上显示出多个道德标准并行不悖的现象。

第二,在对待学习上,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实用主义思想的驱使下,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知识不重要的想法,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可以得到功名利禄。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各种级别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第三,在对待爱情上,出现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的现象。“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快餐式的爱情”,“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把恋爱当作“演习”,“全面撒网,重点培养,择优录取”,或者“毕业前就分手”等观念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以上对个人、社会、学习、婚恋等关系的看法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经逐渐偏离了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发生了很大差异,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

(三)在道德知行方面:道德知行错位,道德自觉性较差

第一,道德知行错位。对自我或他人的不良道德行为非常反感,能够明辨道德是非,具有道德认知的能力;但对自我行为中的不道德行为却又缺乏自控能力。所以大学校园里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大学生们强烈反对不文明行为,但是另一方面校园里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这鲜明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的严重相悖。

第二,道德自觉较差。大学生在多年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大多是被动地接受道德知识教育,所以大学生个人行为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受到外部诱惑时或者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道德自律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做出不良行为。大学生在主动践行道德行为方面还没有形成惯性和趋势,道德行为的践行存在迫于舆论压力或受老师、学校督促等影响,道德践行处于有意识层次,但还没进入到无意识自觉的层次。

(四)在道德修养方面:道德意识淡化,道德修养缺乏

第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这点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在校园和教室里乱扔垃圾;在课桌和墙壁上乱涂乱刻;随意损坏校园公共设施;随意涂画、撕毁图书馆图书刊物;上课随意进出、接打手机,这类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比比皆是。

第二,诚信意识的淡化。诚信是一个人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大部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诚信品质,但在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如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注水;骗贷逃贷;随意违约等现象。

第三,意志薄弱,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由于缺乏生活实践锻炼,部分大学生意志薄弱、不能吃苦的缺点尤为突出。首先,部分大学生自立能力差。独立处理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很困难,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无法实现从依赖型向独立型的良好过渡。其次,部分大学生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一些学生刚进入大学,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的情绪。高年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有人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觉得生活没意义。

第四,忽视礼仪规范。礼仪能规范大学生的个人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塑造美的形象,还能指导大学生的审美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但令人遗憾的是基本礼仪规范却未能在部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景象:路上遇到老师缺乏礼貌;在校园内乱吐乱扔;上课前黑板无人擦;衣着打扮千奇百怪;一双拖鞋横行校园;满嘴粗口脏话等,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尊重。

二、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疏离的原因分析

(一)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在社会发展传承中的弱化和断裂

传统的中国儒家道德文化在“五四”运动那场颠覆封建礼教的伦理革命中变得支离破碎,支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道德陷于全面解体,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道德理念由此断裂,传统的道德架构解体。但是在旧道德体系被破坏后,新道德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没有提出关于道德的比较完整的新的理论体系。

建国以来,以计划经济体制为经济基础形成的道德体系是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其突出特征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高度政治化和集中化,这一时期的道德前提是个人对计划的绝对服从和集体利益至上的意识,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有更多的群体性、被动性和依附性。但是其中“文革”十年,政治的“左”倾化严重,日常生活的道德演变成了政治伦理与革命道德,导致民族文化的大倒退,使社会道德生活缺乏传统道德精神的延续,从而衍生了道德虚无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与此同时我国也正经历着空前复杂的意识转型,这正如社会学家涂尔干所指出,快速的经济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人特别容易接受新观念的影响,社会将因此突然迷失方向[2]。经济增长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社会内部结构,从而改变人们的意识结构,意识结构的变化又带来了社会道德文化的剧烈变迁。再加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也使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极易受到影响,而处于一种庞杂无序、良莠不齐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迷茫。

当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与文化冲突交融在一起时,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历史发展传承的过程中表现出弱化,甚至是断裂的现象,造成了传统道德文化的断层、社会道德文化的苍白、精神生活的空虚、道德底线的沦丧。而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首当其冲受其影响,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也出现种种道德失范的现象和传统道德缺失的问题。

(二)高校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淡化

第一,学校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地位的边缘化。高等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更为重视自然科学的教育,大学的教育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理工学科,忽视人文道德学科,传统的文化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全面培养逐渐被“才”的专业训练所替代,课程建构“自然科学”化,教育过程“传递和训练”化,致使文化的苍白、甚至断流,最终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精神气质也削减了。

第二,学校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内容不全。目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地位不明显,没有将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作为道德教育的主流内容来抓,这一问题表现在学校构建现代德育内容体系的过程中越发显得突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通过“两课”开展实施的,而“两课”教材政治性的内容所占比例过重,道德性、文化性的内容偏少,鲜有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仅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二节占一席之地。对“第二课堂”开展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也不重视,偶有个别讲座涉及,在内容上并不全面。所以,从现有结构和内容来看,高校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现有的模式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仅存的也常是片面的、不系统的。如此,是谈不上对传统道德文化精髓的继承的。

第三,学校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方法陈旧。高校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方法主要还是用灌输为主的教学,虽然也主张理论与实际结合,但教学更强调和突出的是理论的系统性;在教育评价方式上,主要是以知识考评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即在学生素质考察中学校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整体素质的核心标准,忽视学生行为道德素质在其综合素质中的基础性地位。德育的任务是在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建立联系,这种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虽然让学生学习了道德的理论,但道德的理论如何内化为实践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德育养成”的目的。

(三)家庭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缺位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很大,作为儿童道德启蒙教育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现在却被许多家庭视作可有可无。家庭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缺位,给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形成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影响。首先,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的家庭里很容易溺爱孩子,长辈包办了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家长应该做的而不知感恩。其次,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在对子女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很多父母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以期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但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道德素养教育。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家长更看重的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对智力教育过分关注,忽视人文道德教育,造成很多成年后的大学生道德修养匮乏。最后,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在家庭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不注重自身道德的影响,不能为子女做出良好的榜样。在自身道德行为和对子女道德教育上存在着双重标准,比如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孝敬父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不遵守信用,不赡养老人。言教不如身教,父母的不良道德行为很容易使子女对道德价值判断产生混乱,形成不良影响。

“从德育的角度看,适应现实离不开自己民族传统的肩膀。否认伦理政治文化和德育的传统就会使学校德育失去现实文化的根基,无继承性的伦理规范亦将失去相对稳定性而走向虚无。”[3]27因此,从国家层面上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重视自身传统文化教育;从学校教育上看,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这也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和客观地面对大学生身上传统道德文化疏离的问题,从我国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入手寻求出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真正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的教育理念。

[1]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53.

[2]谢明慧.谈传统修养论中关于强化个人道德修养的现代借鉴[J].昌滩师专学报,2001(6):23.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吕增艳)

G641

A

1008—7974(2014)04—0108—04

2014-03-05

周建姿(1969-)女,福建福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模式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JJKCGZ13-0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