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张海波,于国华
(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吉林通化134002)
长白山人参故事的生态特征
张海波,于国华
(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吉林通化134002)
长白山人参故事极具生态意识,本文结合刘守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对人参故事按照AT分类法进行的最新分类,对长白山人参故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态价值和反生态因素。认为其中包含自然的善、生态平等思想、主张自然的权利、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生态思想。
长白山;人参;故事;生态意识
在长白山民间故事中人参故事最为丰富,也最有特色,几乎每一个涉及长白山故事的故事选集都把人参故事单列为一类,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也有专门一章。这是因为长白山人参故事数量多、分布广,是长白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叙事中极具生态意识。
在世界通行的AT分类法中未见有人参故事的类型编码。著名的民俗学家刘守华把人参故事主要总结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参精报恩成婚”型。属于异类婚配异类报恩型。属于AT400E型;第二类是“人参精灵与两兄弟”型,可以命名为AT555D型;第三类某小孩(或小和尚、小道士)与人参娃交友玩耍,得到宝参的滋养,十分健壮。大人或(老僧、老道)命他将针线别在人参娃兜肚上,以便捉住宝参。由于他的阻挠或人参娃的神力,最终坏人没有得逞。或人参显神通使寺庙的小徒等升天成仙,或小徒得宝过上好日子。是特殊的识宝故事属于AT612A型。[1]335-339从生态意识的角度来考察,三种类型的人参故事都有着独特的生态价值。
AT400E是异类婚配异类报恩型,这一类故事作为异类的一般为动物。作为植物与人成婚的故事相对较少,在人参故事中异军突起,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人参姑娘嫁给人类过着幸福生活的故事。
植物精怪的故事出自原始的植物崇拜,《玄中记》中记载,“千岁树精为青羊,万岁树精为青牛,多出游人间。”在其他民间传说故事中,植物成婚的多为靠美色“魅惑”,其婚姻相对于动物为异类的婚配故事对男子的危害亦少。
异类报恩中的动物报恩一般为动物遇到危险,或者被猎人捉住,被人解救为了报恩而嫁人、助人。而在人参故事中,除《锁住杀恶雕》等少数故事外,报恩的思想被淡化了。比如在人参故事《红芝》中,始终是人参姑娘施恩于残疾小伙王维,帮助他打柴、用自己的身体(须子)治好了王维的胳膊。然后才换来王维对她的守护;在《棒槌姑娘》中,水生是存有救助人参姑娘的心,看到东霸江想要捉棒槌姑娘便上去报信,‘棒槌姑娘躲躲吧’,但是水生还没爬到砬子顶,就滚到了半山腰,还是棒槌姑娘救了他。在《箫声》中也是人参姑娘先给主人公做饭、缝衣,施恩于人,然后王生才救参而死人参姑娘不离开王生就住在梯子河了,“要有放山的人站在河边说:‘棒槌姑娘,领我们上山吧!’叨咕三遍,就听见箫声了,跟着箫声走,准能拿到大货。要是你在山上转不开向,就叨咕三声:‘棒槌姑娘,领我们回窨子吧’,箫声准把你领出来。心眼不正的可不敢到这儿来”。
经过这样的转换,这类故事的情节模式就由人类施恩——异类感恩——和谐相处,转变为异类施恩——人类回报——异类感恩——和谐相处。这便大大提升了生物——在这里是以人参为代表,在人与自然和谐中的地位。这样AT400E型人参故事体现了自然与人的深刻关系,“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非只表现为对抗,而也表现为一种与人类的互补。”[2]73揭示了是人类受自然的恩泽、而非相反的道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主要来自于自然的善。
第二类故事“人参精灵与两兄弟”型,也就是AT555D型。讲的是善良弱小的人物得到参精的帮助,得到人参,人参被奸猾、凶恶的坏人夺去。然后宝参到坏人手中就成了废物,或者给坏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1]337AT555D型是穷汉救助人参精——人参精救助穷汉——索要更多直至人参精本身——遭到惩罚。同情弱者是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是符合环境公正精神的生态平等思想。这类人参故事与其他民间文学中类似故事相比,其独特价值在于,此处的人参精灵送给人类的不是它物,而是自己的同类、亲族,有时甚至就是自己。《一缕青丝》、《人参洞》、《棒槌姑娘》的内容都是如此。比如在《一缕青丝》中,细致地写出了这种牺牲精神的难能可贵。“白胡子老头儿(参精)把小乐领到后花园,告诉小乐说:‘这里的姑娘,玩童,都是我的孙男孙女,个个都有一套本领。小伙子,不瞒你说,我这些孙男孙女都是人参变的。除了我那个头戴珍珠的孙女,其它的小参娃子,你可以任意选一个领回家去,她会给你老母亲治好病的。’”这种牺牲自我的精神引起了想给母亲治病的小乐强烈的感慨:“小乐心里可为难了。他想:‘如果领个参娃子回去,怎么舍得把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熬成药治病呢?这是无论如何也使不得的呀。他对白胡子老头儿说:‘老人家,我谁也不领了,我不能把好好的孩子熬成药,干那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这种施舍比起其他宝物更具牺牲精神,也更接近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长白山民间故事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了物也是人,人从某种方面说也是物,人与物同一平等的生态观念间接而又形象地表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观念。其意义在于,“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它的反自然的战争必然也是针对自己的战争。”[3]319因此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就是毁灭人类自己。都是如此。
此类型中的故事,同其他民间故事一样批判了贪婪,虽然当下仍有人鼓吹欲望动力,如果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与需要相比,欲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无限性。从生态角度来看,当无限的欲求遭遇有限的资源时,后果必然是生态承载范围被突破,自然资源枯竭。”[4]3人身故事中对因贪婪而受到的惩罚是对欲望动力的有力批判。难能可贵的是在人参故事《红旱伞》中区分了一般需要与欲望动力,“要是有人动了发财的心,想要挖到它,那是没门,只要这样的人一上砬子,就是拿梳头篦子细细梳一遍,也找不到红旱伞一点影儿。可是砬子底下,哪家要是揭不开锅了,或是谁家有了病人,只要到砬子上寻找,准能得到一苗不大不小的“灯台子”、“四品叶”。拿回家,到集上一卖,换了钱,准够养家糊口、消灾治病。”人向自然索求,“养家糊口、消灾治病”都是合理的,属于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然而,当人们动了发财的心,很显然已经超出了简单生活的范畴,作品对其批判,就是对欲望动力说的最好反驳,是具有生态意味的。
这种生态意味与偶尔存在着的与生态思想不和谐的声音相对比便更加明显。比如《小半拉子得宝》中写小半拉子跟人一起去放山,分工是看锅。在洗澡时“江对岸也来了一个和他一般大的十二、三岁的小孩来洗澡。两个人在江两边对面洗,谁也没有说话,天天到时候就来洗澡。见面七、八天才说话,两个人玩得挺投缘。”后被把头认出那是人参娃,便带人前去挖参,小半拉子是人中的未成年人,属于弱者。看到人参变成的孩子认不出来,价钱不知道怎么要。肯定弱者的价值在很多民间文学中是传统叙述模式,也有着生态意味。但在文中对人参娃缺乏同情,甚至对于后来的救命恩人“大金龟”也在别人”你卖就卖了吧!卖了宝要啥没有”的劝说下,卖给了老客。文中十分艳羡地写道“一躺、一轴辘、一舒身,四十八万两银子为一躺,四十八万躺为一轱辘,四十八万轱辘为一舒身。你算算小半拉子得了多少财宝!”文中对人参娃、对救命大龟丝毫没有同情关切,没有感恩,有的只是对财富的追逐,与欲望动力。在文中虽然也写了贪婪的老把头骗得的人参都变成了死孩子,批判了把头的贪心,但是只是对人世伦理的,批评对于自身的贪婪并没有检讨。是把伦理局限到人类自身,而自然在文中只是实用性的显现,即使人参以人参娃的形象出现也没有引起丝毫的同情,有的只是无穷的贪欲。其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总的看来,在长白山人参故事中,反生态的故事极为罕见。
人参娃的故事很早就流传,《五杂俎》云:“千年人参,根作人形……中夜常出游,烹而食之则仙去。相传,有女道士师弟二人居深山中。一日,其徒汲水于井畔,见一婴儿,抱归,成一树根。师大喜,烹之,未熟。以粮尽下山,为水阻,不得还。徒饥,闻甑中气香美,食之。比师归,已飞升天矣。”在长白山人参故事中,细致地描写了人参娃的可爱形象,《棒槌小姑娘》中初见小姑娘“这小姑娘年岁还没他大,长得挺好看的。”“小姑娘接过(头绳)来扎到头上,和一身绿衣裳一搭配,更漂亮了。”在《红花姑娘》中,先是极力描写红花姑娘的善良可爱,引出了当红花姑娘得知华大麻子要拿红绳捉自己时的告白:“小红花抽抽搭搭地说:小牛哥,我是一棵独苗苗,从小父母就给人害死了!今儿个,我又要遭难了!实不相瞒,我是一棵二甲子参,还没长成,华大麻子把我看破了,他叫你用那根红绳来害我!”这类故事借最为惹人怜惜,最应该保护的娃娃的形象,隐喻了自然的身份,唤醒人对人参对自然的生态责任。阿尔贝特·施韦泽说:“人与动物、植物在‘要求生存’这一伦理基础上得到统一,形成相互平等的、具有同样生存权利的统一体;形成统一的有机的生态系统和生命系统。施韦泽还进一步阐发道:“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态度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识。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5]9AT612A型故事正是在唤起人类敬畏怜悯生命的意义上体现着独特的价值。
人参故事除极力表现自然对人的善,同情弱者,批判欲望动力说、以最应该同情与珍惜的形象象征自然外,其共同之处还表现为
1.自然权利的主张。由于人参的珍贵,挖参人众多,在长白山中,能找到人参的地方多为深山老林,人迹罕至之处。人处于荒野之中,其感受可能是《王红挖参》“都说关东是养穷人的地方,有的是人参貂皮靰鞡草。王红来了一看,哪是这么回事!吃没吃的的,住没住的,穿的是破破烂烂,天天和狼虫虎豹打交道.穷人的命真不值钱啊!冻死的,饿死的,被野兽吃了的,不只有多少!”然而人参故事极力赞美的是荒野环境的富饶与美。比如在《老把头》中写到“长白山是个深山老岳,几百里没有人烟,狼虫虎豹,满山遍野……长白山这个地方,树林子象一片大海,一望无边,登上一座山,还有一座山,一座山比一座山高,一座山比一座山险,磨盘粗的老树一棵挨一棵遮得看不见天。那草地上成圈成圈的大蘑菇,真是粉个囊、颤乎乎的。”《萨满捉参》写的是“早先年一出船厂,全是黑沉沉的老林子。龙潭山上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只有红日当午时才能看见太阳。那时候林子里有的是珍禽异兽。”《六品叶沟》开篇:“长白山下有个沟桶子,这地方四周全是老林子,密麻麻、黑乎乎的。放山的人常在里边拿大货”我们不难看出,其叙述模式基本都是荒野+富饶。这种作为荒野的地方并不是人,这里是指当时面对自然的人,所能够完全把握的,作为最有代表性的挖参故事中的《老把头》的结局就是人迷失在荒野中。找不到回家的路。荒野是生态系统本身发挥决定作用的地方。也正因如此才充满了活力。同时也成为人与其他生物的避难所,比如《二龙湖》中“山东发洪水,“简直活不下去了”,人们想到的是“闯关东吧!东北有座长白山,山上有人参果。要是碰上运气,挖着几颗,也许能解救乡亲们的苦难”。在别处要断子绝孙的人参在长白山才会重新兴旺起来。这种方式便
2.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其他民间故事中人与精怪的相处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会使人丢弃性命,而在人参故事中,没有一例人参精危害普通人类。人参可以棒槌主动与人结亲(《人参洞》),人参与人结婚,给人生孩子(《汗衫娘子》、《两把宝扇》),凡与人参精相处的人,不是受助,就是受到人参的滋养而更健康。即使是面对贪心的人,人参精的处罚方式也不过是让他得半截烂棒槌皮,或者打他屁股一巴掌使其“屁股蛋子上形形绰绰地留下了个手印子。他一犯火燥脾气,或者一犯贪心,屁股就肿,腿就麻,真的叫他记一辈子呢”(《六品叶沟》)自然以自己绝对的善与人形成了和谐的关系。表达了生态理想。
[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PaulBrooks.TheHouse ofLife:RachelCarson atWork[M].Boston:HoughtonMifflin,1972.
[4]王诺.生态批评的思想文化批判[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4).
[5]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怀,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I207.7
A
1008—7974(2011)09—0071—03
2011—07—10
张海波(1963-),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于国华(1973-),吉林白山人,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章永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