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滕红岩
(通化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系,吉林 通化 134002)
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世界史课程特色教学改革的探索
滕红岩
(通化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系,吉林 通化 134002)
基础性、突出性、实际性是对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世界史课程特色教学改革的理论认识。在这一理论认知下,教学内容上确立了“二四一多”模式,教材建设上确立了大系统、简约型、立体化模式,教学方法上确立了四步骤、二着力模式,实践教学上确立了抓龙头、三整理、二参与模式。改革的结果使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世界史课程;教学改革;特色;探索
长久以来,对历史学专业的世界史课程教学,我们不断进行改革,以期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在改革中,我们着意在“特色”上做文章,探索普通地方高校历史专业世界史课程教学的创新之路。现将我们的做法总结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从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审视,自孔子办私学起,特色教学观念就以某种形式被提出来了,而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便是一体现。可以说自孔子之后,作为一种教育观念,特色教学一直被以某种形式继承着、发扬着。若问特色教学何以为施教者所青睐,是因为它切中了教学活动发展规律的要害,紧紧扼住这一要害,就会极大地给力于“能动性”,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这便是特色教学为施教者所青睐的根本原因。
基于历史的、哲学的思考,我们历史学专业的世界史课程教学改革渐渐由接受改革大潮洗礼,学习兄弟单位改革经验,实现国家教学质量达标,发展到打造自身发展特色的改革道路上来。通过对以往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当今国内外高教发展形势的认真分析与思考,我们确立了历史专业世界史课程特色教学改革必须遵行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基础性原则、突出性原则、实际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是指充分重视世界史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内容的思想原则,是我们历史专业世界史课程特色教学改革的基础。学生对知识把握的系统性、广博性、牢固性,是与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开展状况直接相关。而知识的系统、广博、牢固是素质教育极力要求的,因为它是创新型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条件。正因为如此,在党和政府颁行的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等一系列发展高教事业决策文件中,反复的提出和强调了这方面内容。从以往的教学改革发展历程看,曾出现过因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内容教学而致使培养的人才出现问题的情况。有鉴于此,在教学改革中,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要充分重视。
突出性原则是指升华世界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重要节点的思想原则,它是我们历史专业世界史课程特色教学改革的关键。从文字学的角度,“特色”一词一般被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1]1143”。按照这一词义来理解,世界史教学特色改革应该走具有独特的自我色彩和风格的路子,即人们称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路子。[2]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节点,对其进行选择。选出那些具备发展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基础或条件的节点,对其进行重点打造,突出和强化其地位,使之成为改革的重要支撑点。
实际性原则是指改革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思想原则,它是我们历史专业世界史课程特色教学改革的保证。特色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没有充分的历史积淀,短时间内很难把它搞出来。因此,我们的世界史教学特色改革要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进行,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它打造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我们的特色。另外,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东北山区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建校以来,它的生源以及学生就业流向,基本都是立足于它所在的以及邻近的地区。尽管近年来向外扩大了,到达了长江以南的省市,可是数量有限,仅在个位数的比例之内波动。学校的这一实际发展状况告诉我们,工作首先要立足于本地区,而立足于本地区是我们学校赖以生存的保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史特色教学改革要立足于本地区,要和学校乃至于本地区的发展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世界史课程是笔者所在院校历史专业的两大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地位极为重要。因此,它的教学改革起步较早,也格外受到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四大方面重点谈谈我们的课改实践活动。
依据学生学习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发展规律,按照党和政府强调的“素质教育”精神,我们对在校本科生的学习进行阶段划分,确定其不同学习阶段的性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规划教学内容。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教学内容的“二四一多”模式,即二个阶段、四个基本、一个龙头、多个节点的模式。我们以两个学年度为一个单位,将本科生四年的学习时间分成两大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即学生在校的头两年,定性为基础性学习阶段;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学生在校的后两年,定性为个性化发展阶段。
我们认同这样的认识,即“高教领域的素质教育应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是既博又专的人才,这决定了大学教学必须博专结合。”[3]就专业学习而言,这里的“博”应该是尽可能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也就是宽泛的基础性专业知识内容。从对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博”这一理解出发,再适之以先易后难、由初级到高级的学习活动发展规律,我们将第一个发展阶段定性为“基础性学习阶段”,即重点培养“博”的阶段。为了使学生拥有广博而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强调了四个基本,即基本史实、基本史料、基本史论、基本信息。实际上,之所以给学生第一阶段的学习如此定性,并如此的去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是在忠实的贯彻和执行前文讲的“基础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将之定性为个性化发展阶段。之所以如此定性,是因为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第二个阶段要重点推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发展,即素质教育要求的“专”。这里,我们要打造的“个性化”有两层含义。其一,作为整体,与国内同类院校比较,我们的学生存在某些较为明显的优势特点;其二,作为个体,同学之间比较,每位学生都存在某些优势特点。另外,我们的个性化培养是本着突出性和实际性原则进行的。笔者所在的院校地处东北亚腹地,由于地缘关系对东北亚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确立了一定的优势地位。而且近代以降,东北亚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之的研究益发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近年来更是炙手可热,成为热点。从这一学习和学术研究的实际状况出发,再结合我校的生源与工作流向,我们将东北亚内容置于了突出的地位。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将之确定为龙头,而且又将其所包含的内容细分为多个节点,从而形成了教学内容的“一个龙头”、“多个节点”模式。关于东北亚方面的教学内容,我们安排在学生的后两年进行,而且根据需要有些内容确定为学生的必修,有些内容确定为学生的选修,这样就使学生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从而在学习内容的把握上,既打造出了有别于同类兄弟院校的鲜明优势特点又成就了学生之间不尽相同的优势特点。
高质量的教材之于教学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上世纪80年代前后,我们曾经会同省内兄弟院校共同编写了教材,但是质量不够高。进入21世纪,我们又开始进行新的探索。首先,我们认同这样的理念,即“所谓教材是指根据一定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一定教学内容的、承载着一定活动信息的、能为教学活动所利用的物化材料。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教材的类型就一定不是只有教科书这一种,而是多种多样。因此,一套教材不仅包括一本课堂用书,还应包括一些针对学生的配套图书,如世界历史地图册、资料选辑、名著导读等等。”[4]14-15“一套好的教材既要具备丰富的史实,又能反映当前的学术动态,既要继承以往探索的成果,又要有所创新。”[3]在这一理念启发下,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在筹划编写具有我们特色的高质量教材。我们所筹划编写的教材,设计为大系统、简约型、立体化模式。大系统是指编写出的教材要涵盖计划开设的所有世界史课程,既有学生基础性学习阶段使用的课堂用书和配套的用书,又有学生个性化学习阶段的课堂用书和配套用书,而且要形成相互衔接、互为铺垫的系统性体系。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就是我们所要编写的教材,还要重点突出区位优势,即东北亚方面的内容。
简约化是指编写的教材内容力求简明扼要。之所以如此,是具体的教学状况决定的。我校是一所地处山区的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不如重点院校,办学条件也不如重点院校,而本地区以及相邻地区的社会发展需要又多以应用性人才为主。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近年来我们学校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针对上述情况,在教材编写上,我们确定了“简约化”,它与我们的教学实际相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体化是指编写的教材既为多个教学平台支持,又与多样化教学手段相匹配,既适宜于做教师的课堂教学用书,又适宜于学生的自学用书。我们编写的教材分为纸制版和电子版两种类型,集文字、声音、影像、图表等多种载体于一身,可在课堂和网络等多个教学平台上使用,可以支持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材的立体化充分考虑了世界史教学的传承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试图将之完美的结合到一起。
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师生及生生间双向协调活动的教学方法”[5]越来越受到重视。受这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启发,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我们确立起了课堂教学的四步骤教学法模式。四步骤教学法是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按照学生思维逻辑发展层次序列分为四大基本步骤,即预习性步骤、研讨性步骤、训练性步骤和总结性步骤。预习性步骤是起始步骤,在这一步骤里,学生通过教师事先给出的问题、开列的书目,对要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自学。通过自学,使学生巩固已经获得了的知识,并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讨性步骤是在预习性步骤基础上展开的。在这一步骤里,生生之间,甚至是师生之间有组织的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成果和信息的交流、疑难性和前沿性问题的研讨,最后教师进行讲评。研讨性步骤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自我表达、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为目的的教学步骤。训练性步骤一般是在前两大步骤教学的基础上展开,它又分为以巩固“已知”为主要目的的一般性训练和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特殊性训练。一般性训练通常通过常规的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特殊性训练主要通过三个“依托”进行。三个依托是指学术社团、学年论文、科研项目,它们被视为进行特殊训练的主渠道。在训练性步骤里,走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路子,以往所学内容的巩固,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都是通过学生自我训练的方法来实现,教师的指导起辅助作用。总结性步骤是要在完成前三大步骤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验收是它的本质目的,学生的自我总结和教师的帮助总结是它的基本方法。总结要在三条线上展开,即“内容”、“学法”和“态度”。内容就是对以往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法就是对以往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态度就是对以往的学习态度进行总结。学生的自我总结,尤其是对以往学习内容的总结既要全面又要主次分明。教师的帮助总结,既要切中问题要害又要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步骤教学法着力要体现的是学生的“学”,它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教师的“教”为条件。它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与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它是在彻头彻尾的贯彻教是为了“学”,“是为了用不着‘教’”[6]46。
“二着力”是指学生能力培养的两大着力点。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将分类和比较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两大着力点。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给问题分类,对问题进行比较,从而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最后拿出举措解决问题是人类非常普遍的思维逻辑。而且,分类和比较能力的培养手段易于施行。正因为如此,我们将分类和比较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两大着力点,以之带动、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在世界史的实践教学上,我们紧紧抓住东北亚区域史这一教学内容的龙头,开展对文本文献史料、口碑历史资料、文物遗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参与地方史志、民族志的研究与编写以及本地区文物遗迹的发掘与研究,从而走出了一条以“抓龙头、三整理、二参与”为主要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这一模式既与教学实际条件相符,又能进一步扬升我们的特长。
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任重道远。经过多年的努力,尽管我们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一些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远远不够。下一步,我们将在学生成绩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督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革。在学生成绩评定上,力求确立动态、多样性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力求确立集群化、开放性模式;在教学质量监督上,力求确立立体性、公众化模式。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78.
[2]周培佩.河南省高校历史系发展现状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张海星,高 晓.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世界史教学[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1).
[4]于友西,叶小兵,等.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阮亚妹.硕士公共英语双平台特色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7).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G642.0
A
1008—7974(2011)09—0084—03
2011—03—14
滕红岩(1962-),吉林辽源人,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教授。
徐星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