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体育教学网络评价的背景特征分析

时间:2024-06-19

邱 锴,谭宏论,王宽正

(南京邮电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03)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试图通过大学生的网络评价这一途径,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学生评价教学的结果,也被学校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津贴发放以及其他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基于这些功能,提高学生评价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非常必要.有研究者曾经致力于改进评价表的内容和形式以找到最好的评价工具,结果是,评价表能够达到很高的信度和结构效度,但是学生评价的效度问题仍然令人困惑.

在学生通过网络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时,学生的背景特征如学生的性别、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对学习效果的预期,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班级规模(人数多少),课程特征(室内或室外)、课程性质等各种背景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本文采用高校体育学科教学评价数据系统,分析和探讨各种外在的背景特征在学生通过网络评价体育教师教学的影响力问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南京邮电大学体育学科网络评价系统.本研究采用南京邮电大学2006~2007和2007~2008两学年共四个学期的学生通过网络对各位教师的评价平均分以及教师教学中的各项背景特征作为研究数据.四个学期共评价32位体育教师,14门体育专项课.

2.2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采用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2005年修订的《教学评价表——A1学生用表》.此表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课程的总体评价及其他有关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课程特征和学生预期成绩的评价项目,以及一些教师特征和学生特征的调查.各项目的评定等级是十级评定.

研究步骤:收集整理南京邮电大学体育课评价数据并进行数据审核,将符合要求的评价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南京邮电大学的教学评价是由听课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考试之前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一般安排在每个学期的第十三、十四周.

统计工具: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背景特征分析

本研究考察的可能对学生评价体育教师教学产生影响的背景特征主要包括教师特征、学生特征、课程特征三个方面.其中教师特征包括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高校教龄、教师的科研成果等;学生特征包括学生的性别、年级、对考试成绩的预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班级人数等;课程特征包括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的深度、课程负担、课程的项目特点等.

3.1 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回归分析

以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评价得分作为因变量,以各项背景特征作为自变量,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的影响作用,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对体育教师网络评价的背景特征的回归分析

由表1可见,对学生评价体育教师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特征有:教师职称、学生性别、项目特点、学生对课的兴趣.这四项特征能解释37.5%的学生评价结果的变异.由此可以看出,除教师的职称外,教师的其他背景特征都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这说明具有上述背景特征的教师得到的学生评价结果可能不一致,但教师的这些背景特征并不影响学生的评价结果,即其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变异没有贡献或者说贡献极小;学生的背景特征有两项进入回归方程:学生性别、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其他的学生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变异没有贡献或者说贡献极小;体育课程的背景特征进入回归方程的较少,只有项目特点一项,也就是说,在所有的背景特征中,课程特征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小.

3.2 教师职称对学生评价教学的影响

对不同职称的教师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教师职称对学生评价体育教师教学的评价结果

从表2可知,学生对不同职称的教师的评价存在显著的差异,呈现的结果是学生的评价趋向与教师职称的趋向变化不一致,低职称的教师,学生对其评价较高,较高职称的教师学生的评价反而较低.教授的学生评价结果最高,副教授的学生评价结果最低.对其进行各组多重比较发现,助教和讲师的学生评价分差异不显著,它们和教授的学生评价分的差异不显著但与副教授的学生评价分差异显著,副教授和教授的学生评价分差异显著.

这说明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科研背景的教师,得到的学生评价结果可能不一致,但并不对学生的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即其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变异没有贡献或者说贡献极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教师职称可以解释18.6%的学生评价结果变异.学生对不同职称教师的评价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出现学生对教师评价分的高低与教师职称的变化不一致的趋势.

3.3 学生性别对学生评价体育教师教学的影响

对不同性别的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分存在显著差异,女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分明显高过男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分.

表3 学生性别对学生评价体育教师教学的评价结果

3.4 学生对所学体育课程的兴趣对学生评价教学的影响

用随机抽取的12门体育专项课的3002名学生的评价结果作为本部分的分析数据,以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评价作为研究的因变量,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与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评价分的相关系数为0.398(P<0.01).这表明从总体上看,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与学生的评价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随着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的增加,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分增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如表4分为五组,对该五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评价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学生对所学体育课程的兴趣

从表4可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不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对所学课程兴趣越高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分越高.对其进行各组多重比较发现,“比较没兴趣”、“完全没兴趣”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和其他三组的差异都显著.“非常有兴趣”、“比较有兴趣”、“一般”三组相互之间差异均显著.

3.5 不同项目对学生评价体育教师教学的影响

以参加12门体育专项课的3297名学生的评价结果作为本部分的分析数据,以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评价作为研究的因变量,学生所学体育课程根据项目特点分为同场竞技类、隔网对抗类和表演类课程,根据课程所要求的场地不同分为室内项目和室外项目,对此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授课教师的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项目学生评价体育教师教学的评价结果

从表5可知,不同类型体育专项课的学生对其教师的评价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对其进行各组多重比较发现,“表演类项目”的学生评价结果最高;“隔网对抗项目”的学生评价的平均分与“表演类项目”的学生评价的平均分非常接近,二者差异不显著.此两组学生评价的平均分均显著高于“隔网对抗项目”的学生评价的平均分.

4 结论

(1)一般而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所想象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结果应该完全受教师教学的影响,但本研究的结论说明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国外的研究者Marsh和国内的魏红等经过研究得到的背景因素类似,但魏红研究认为背景因素能解释学生评价教学效果的变异远远大于Marsh研究的变异.本文通过学生对体育教师的网络测评所得出的背景因素要高过Marsh和魏红的研究结果,这充分说明了体育课程教学由于自身特点更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的教师特征中,只有教师的职称进入了回归方程.此研究结果与魏红等曾考察过教师职称和学生评价结果的相关性有较明显的不一致.出现这两种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课程类型不一样所导致的.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有自身显著特点: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强调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身体和心理的体验,体育课程需要教师具有充沛的体能和熟练的技术.学生对副教授的评价最低很可能是由于大多数副教授由于年龄较大,上课缺乏激情和活力,教学手段落后,不注意学习学生所热爱的新兴体育项目等原因所造成的.

(3)在所有学生特征里面,有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生性别两项进入回归方程,分别能解释27.9%和20.3%的变异结果.关于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不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对所学课程兴趣越高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分越高.所以,高校要发掘现有资源,开发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课程,这也与江苏省教育厅要求评估为优秀的高校体育专项课必须达到二十门课的文件精神一致.关于学生性别,存在女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认同度较高,男学生由于自身运动经验和情感特点对体育教师要求有稍高的趋势.男生对教师的上课态度、教学手段、教师的示范讲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广大体育教师应保持充沛的体能和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4)在所有的体育课程特征里面,只有项目特点进入了回归方程,解释了23.2%的变异结果.关于项目特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学生感兴趣的新型课程,下大力气改善体育设施,合理安排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改善学生因为项目自身的问题而对教师评价较低所造成的缺憾.

(5)尽管学生评价教学相对于其他评价教学的方式(如领导评价、同事或专家评价、教师自评)而言,能够达到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等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但学生评价教学不是单纯受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还受到了一些背景因素的影响.从本研究可以看到,教师职称、学生性别、项目特点、学生对课的兴趣这四项特征能解释37.5%的学生评价结果的变异.因此,学生通过网络对体育教师教学的评价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结果,只能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参考,高校在利用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教师人事决策时应该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魏红.高校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2002.

[2]魏红.教学评价中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3).

[3]吴健.发展性体育教师评价方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

[4]朱少华.从构建和谐教育浅谈体育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4).

[5]陈红玉.以发展性评价理念谈高校体育教师评价改革[J].浙江体育科技,2007(1).

[6]杨小慧.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现状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5(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